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226304 上传时间:2018-02-0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1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3760.9

申请日:

2004.04.15

公开号:

CN1562388A

公开日:

2005.01.1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L27/38

主分类号:

A61L27/38

申请人:

深圳市清华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胡杰; 杨向阳; 李次会; 冀学芳

地址:

100010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12号寰太大厦8层F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徐宁;关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由人的异体或哺乳类动物的膜状或片状组织经脱细胞处理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框架结构的细胞外基质(ECM),外观为半透明、白色、蜂窝状具有弹性的片形。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可用于修复口腔组织缺损、创面修复、颌面整形填充、牙周病的手术治疗及预防味觉性出汗综合症等;具有诱导细胞长入,促使缺损组织有序更新、再生的作用,具有无异体排异、生物相容性好、无菌、无毒、无刺激、无致敏、无遗传毒性等特性,应用操作简便、方便快捷、减少患者二次损伤和痛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腔组织缺损修复材料。本发明还提供了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口腔组织补片,是由人的异体或哺乳类动物的膜状或片状组织经脱细
胞处理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框架结构的细胞外基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其特征是所述补片是由以下方法制
作而成的:
a、从人或哺乳类动物体上取所需取所需膜状组织或片状组织;
b、将获得的组织用固定剂固定;
c、用碱性溶液对所述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
d、用缓冲液对所述组织进行洗涤,获得细胞外基质;
e、将细胞外基质在氨基酸溶液中进行孵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其特征是所述补片的外观为半
透明、白色、蜂窝状具有弹性的片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其特征是所述片形的规格为12~
1cm×8~1cm×0.2~1mm。
5、一种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从人或哺乳类动物体上取所需组织;
b、将获得的组织用固定剂固定;
c、用碱性溶液对所述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
d、用缓冲液对所述组织进行洗涤,获得细胞外基质;
e、将细胞外基质在氨基酸溶液中进行孵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固定剂为
醛类化合物,优选采用戊二醛和/或甲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碱性溶液
选自碱金属氢氧化物或其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氢氧化铵,碱金属醇化物,有机胺或
它们的混合物的溶液,优选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缓冲液为
碱金属氯化物及磷酸盐的溶液,优选采用氯化钾和/或氯化钠及磷酸二氢钾和/或磷
酸二氢钠的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氨基酸溶
液选自天门冬氨酸溶液或谷氨酸溶液或甘氨酸溶液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孵育过
程中调整降低细胞外基质的pH值为7.4。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脱细
胞处理的条件包括:碱性溶液的浓度为0.1N~5N;温度为4~60℃;处理的时间为
12小时至5天。
12、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应用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缺损的修复、牙种植
术或牙拔除术后的创面修复、口腔颌面整形填充、牙周病的手术治疗及预防味觉性
出汗综合症等。

说明书

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体组织缺损修复用的生物材料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特别是一种
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人体口腔因各种原因会引起口腔组织缺损,牙种植术也会有创伤面产生,对于
这类口腔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医学的现有技术方法,一般是采取游离皮片或皮瓣
的自体组织移植法,或是将在黏膜缺损部位邻近位置上形成带蒂的黏膜瓣,旋转位
移覆盖于种植钉上方的黏膜缺损部位,这些方法都是在患者自身上取部分人体组织
作为修复材料,移植到有缺损的口腔组织或创伤面上。这种传统的方法虽然在修复
组织病损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1)患者自体的修复材料
来源极其有限,特别是较大面积缺损的修复材料来源更加困难;(2)患者自体修复
材料的取用,造成人体供区的二次创伤,尤其在患者自体口腔内取部分组织进行移
植,使患者口腔内创伤增大,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也使人体供区的美观和功能受
到影响;(3)增加手术操作的复杂性、风险性和难度。

在拔牙后的义齿修复中,一般采用种植义齿、固定义齿、隐形义齿等方法,但
这些方法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拔牙后牙槽骨的愈合情况。如以种植义
齿为例,往往因拔牙后牙槽骨过度吸收,需要二次手术抬高或加宽牙槽嵴,来满足
种植体必需的骨量要求。为有效的减少拔牙后牙槽嵴的吸收,现有技术中曾使用过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珊瑚人工骨、自体骨、异体骨等材料的植入方法。单纯骨髓或
骨髓基质细胞植入体内成骨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没有细胞载体,骨髓易流失或吸
收,不能在植入部位形成有效的细胞浓度且抗感染能力较低。自体骨植入增加创伤,
病人不易接受。采用羟基磷灰石等材料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栽体,较单纯骨髓植入
提高了成骨效率,这一方面说明人骨细胞外基质材料作为骨髓细胞的载体是可行
的,但同时羟基磷灰石作为不可降解材料,植入体内不能被新生骨组织完全替代,
所形成的组织不完全符合骨组织的生物学特性。所以,以上等方法正逐步被淘汰。
人体在自我修复拔牙窝的同时也产生牙槽嵴的吸收,使牙槽嵴改变原有的形态,严
重影响日后的修复成功率和修复方法的选择。

用传统的异体组织移植的方法修复口腔组织的缺损,不但常受到供体数量的限
制,还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造成修复手术的失败,即使能够成功,也要附加终身
的免役抑制治疗,还会使受体发生其他疾病,因而不可取。

本发明人已有关于用脱细胞技术处理异体组织解决免疫排斥的研究成果(美国
专利号:5916265;中国专利号00120211.1),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研
制出一种新的用于口腔组织缺损修复的生物材料提供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口腔组织缺损修复的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
法。

一种口腔组织补片,是由人的异体或哺乳类动物的膜状或片状组织经脱细胞处
理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框架结构的细胞外基质(ECM)。

所述口腔组织补片,是由以下方法制作而成的:

a、从人或哺乳类动物体上取所需膜状组织(如羊膜)或片状组织(如皮肤、
真皮组织更佳);

b、将获得的组织用固定剂固定;

c、用碱性溶液对所述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

d、用缓冲液对所述组织进行洗涤,获得细胞外基质(ECM);

e、将细胞外基质(ECM)在氨基酸溶液中进行孵育。

所述口腔组织补片的外观为半透明、白色、蜂窝状具有弹性的片形;所述片形
的规格为12~1cm×8~1cm×0.2~1mm。

本发明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从人或哺乳类动物体上取
所需组织;2、将获得的组织用固定剂固定;3、用碱性溶液对所述组织进行脱细胞
处理;4、用缓冲液对所述组织进行洗涤,获得细胞外基质(ECM);5、将细胞外基
质(ECM)在氨基酸溶液中进行孵育,以消除残留的固定液成分并降低细胞外基质
(ECM)的pH值;5、整形及无菌包装。

所述固定剂为醛类化合物,优选采用戊二醛和/或甲醛。

所述碱性溶液选自碱金属氢氧化物或其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氢氧化铵,碱金属
醇化物,有机胺或它们的混合物的溶液,优选采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所述缓冲液为碱金属氯化物及磷酸盐的溶液,优选采用氯化钾和/或氯化钠及
磷酸二氢钾和/或磷酸二氢钠的溶液。

所述氨基酸溶液选自天门冬氨酸溶液或谷氨酸溶液或甘氨酸溶液中的一种。

所述孵育过程中调整降低细胞外基质(ECM)的pH值为7.4。

所述脱细胞处理的条件包括:碱性溶液的浓度为0.1N~5N;温度为4~60℃;
处理的时间为12小时至5天。

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是基于生物组织工程学原理研制而成的。生物组
织是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CM)构成的。一般的异体组织移植到受体体内时,通
常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异体组织间的排异反应,主要源于组织中的细胞膜表面抗
原和细胞所分泌的某些特异物质。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由于采取了生物学
和化学的处理方法,完全脱除了可被宿主识别为外来成分而引起排异反应的抗原细
胞,同时保留了细胞外基质(ECM),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作为修
复口腔组织缺损的材料,可以有效地解决异体排异问题。

细胞外基质(ECM)是填充于细胞间的物质,其成分除水、电解质、少量液相
成分外,主要还有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细胞生长的微环境。
细胞外基质(ECM)不仅仅是生物组织的支持物,不仅具有直接支持细胞、组织的
作用,而且可以影响细胞的形态、调控细胞的正常代谢、迁移、增殖、分化以及生
物信息的传递。

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由于其细胞外基质(ECM)所具有的三维空间框
架结构的特点,在移植到受体后,可以为受体的组织细胞再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架,
细胞外基质蛋白可促进表皮细胞的附着和增生,并保证再生定位的准确性,使组织
有序更新。通过建立细胞外基质(ECM)与细胞骨架及核基质之间的“动力学相关
性”模型的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分子与细胞表面相互作用,然后将信号
跨膜传递到胞浆内分子,这些信号触发自细胞骨架到细胞核的一系列级联反应,导
致特异基因的表达,这些特异基因的产物反过来又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细胞外基质
(ECM)。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是互相依存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合成、
分泌和组装是细胞活动的产物,它不仅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而且对细胞的形态、
功能、粘附、移行、分化、存活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全方位的影响。细胞外基质(ECM)
在组织生长过程中起到作为细胞生长粘附的生理性底物的功能,作为规则的组织更
新所需的支架持续存在,可维持原有组织的锚着性和确保新生组织的精确再生,即
保证细胞再生定位的准确性,并可促进细胞的移行和生长,这对所有组织成分的修
复十分必要。相反,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如果失去细胞外基质(ECM)的完整性,
将导致组织形成的错误构建而形成瘢痕。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能有效地解决异体排异问题,并可以对缺损
组织再生和修复起到支架、保护和引导作用,达到诱导细胞长入、促使组织有序更
新、促进缺损组织再生的目的。按照植入材料检验标准检验,证明本发明口腔组织
补片无细菌、无细胞毒性、植入后炎症反应不大于I级,无刺激、无致敏、无遗传
毒性,使用安全可靠,可应用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缺损的修复、牙种植术
或牙拔除术后的创面修复、口腔颌面整形填充(唇颚裂)、牙周病的手术治疗及预
防味觉性出汗综合症等。植入后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良好,生成的组织与正常组织没
有区别,可长久存在于宿主体内。本发明口腔组织补片在使用前不必进行任何处理,
并可根据损伤创面的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补片直接使用,操作简便、快捷,降低
了手术风险,避免了患者自体移植所造成的损伤和痛苦,为无法利用自体组织的病
人创造了手术机会。本发明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材料来源广泛,不受限制,是一种
安全有效的人体组织缺损修复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组织经脱细胞处理后的细胞外基质(ECM)的显微图片

图2是石膏模型测量牙槽嵴宽度变化的数据对比示意图

图3是X片检查进行牙槽嵴高度和灰度分析的数据对比示意图

图4是骨密度测量数据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口腔组织补片的制作方法。

制作口腔组织补片,要求在洁净环境下进行。洁净环境要达到国家GMP要求的
10万级净化指标,局部超净工作台要达到100级。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1、根据需要,选择由医疗机构的组织库中取得人的异体皮肤或从市场取得哺
乳类动物的皮肤,通过反取方法进行二次加工,使其达到0.2~1mm的厚度要求。

2、将步骤1获得的皮肤组织,放入在不锈钢容器中,以甲醛为固定剂,对皮
肤组织的细胞外基质(ECM)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为1分钟至3小时。

3、在不锈钢容器中,用浓度为0.1N~5N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步骤2处理后的皮
肤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处理温度为4~60℃;处理时间为12小时至5天。

4、在不锈钢容器中,用磷酸二氢钠和氯化钠的溶液作为缓冲液,对步骤3处
理后的皮肤组织进行洗涤,获得细胞外基质(ECM)。

5、将步骤4处理后获得细胞外基质(ECM),放入到不锈钢容器中的甘氨酸溶
液里进行孵育,以消除细胞外基质(ECM)中残留的固定剂成分,并调整降低细胞
外基质(ECM)的pH值为7.4。

6、整形、包装。经过步骤1~4制作而成的细胞外基质(ECM),经整形后成为
规格为12~1cm×8~1cm×0.2~1mm的片状口腔组织补片成品。再将口腔组织补片
于无菌环境下塑封在双层医用无毒聚乙烯包装袋内,然后装盒。

口腔组织补片成品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口腔组织补片检验结果(检验标准Q/HDQYW0011-2001)

    检验项目
  标准规定
    检验结果
    外  观
  半透明、白色蜂窝状组织
    符合规定
    弹性试验
  有弹性,厚度0.2~1mm
    有弹性,厚度0.9mm
    断裂试验
  弯曲后不应断裂
    符合规定
    高温适应试验
  50℃不变形
    符合规定
    结构性能
  残留细胞碎片不超过5个
    符合规定
    无菌检查
  培养24hr无细菌生成
    符合规定
    细胞毒性
  不大于I级
    I级
    致敏试验
  无红斑、无水肿
    符合规定
    皮内刺激
  AP II指数<0.4分
    AP II指数为0分
口腔粘膜刺激试验
  病理反应0~4级为无刺激
    1级

    植入试验


  植入12周后
  炎症反应程度
  不大于I级

补片植入12周后,与横纹
肌组织紧密贴合,无炎症细
胞,无包膜形成,炎症反应
程度不大于I级,符合规定
  遗
  传

  毒
  性
  试
  验
  Ames试验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
  未见突变性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未见致
突变性,符合规定
  微核试验


  应不引起小鼠骨髓

  多染红细胞微核增加
未引起小鼠骨髓多染红细

胞微核增加,符合规定
  染色体
  畸变试验
  应不引起CHL细
  胞染色体畸变增加
未引起CHL细胞染色体畸
变增加,符合规定
  乙肝病毒检测

  应不携带乙肝病毒
  (HbsAg为阴性)
未携带乙肝病毒(HbsAg为
阴性,符合规定

皮肤组织经脱细胞处理后的细胞外基质(ECM),如图1所示。

实施例2:口腔组织补片在拔牙窝愈合上的临床实验:

本实验按照SDA的临床试验标准进行。

1、病例选择:选择正畸治疗中需拔除双侧上颌同名牙或双侧下颌同名牙,进
行减数矫正的病人,计94名患者,共有实验牙位326个。患者年龄14~27岁。

2、实验方法:取一侧牙位(163个)作为实验组,拔牙术后即刻将口腔组织
补片紧密植入拔牙窝内,距离拔牙窝上缘1~2mm;另一侧同名牙位(163个)为
对照组,按拔牙常规处理;术后均口服螺旋霉素两天。

3、观察时间:术后观察时间分别为:术后5天、2周、1个月、2个月、3个
月;观察到患者人数分别为:术后5天时观察到94人、2周时观察到81人、1月
时观察到53人、2月时观察到11人、3月时观察到8人。

4、检测方法:术后5天及2周时,临床观察拔牙窝的前期愈合情况;术前及
术后的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取石膏模型,测量牙槽嵴宽度的变化;分别在
术后即刻及术后的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X光片检查,进行牙槽嵴高度和灰
度分析;利用骨密度仪,分时间段进行测量,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5、观察实验结果

(1)术后第5天。

填塞实验组:观察94名患者,共163个牙位,口腔组织补片无一例脱出。临
床检查:口腔组织补片位于拔牙窝内牙龈下方,和牙龈边缘紧密相连或与牙龈平齐,
补片呈白色,完全覆盖拔牙窝牙槽骨,四周无明显食物残渣滞留,上述状态的共有
149个牙位,约占91.8%。轻拉口腔组织补片,可见拔牙窝与组织补片相连的边缘
处有新鲜血液渗出;四周牙龈无明显充血水肿;患者自觉无明显疼痛和不适。

对照组:观察94名患者,共163个牙位。临床检查:拔牙窝内血块略低于牙
龈边缘的,共有91个牙位,约占55.8%;血块覆盖拔牙窝牙槽骨2/3的,共有64
个牙位,约占39.2%;血块覆盖拔牙窝牙槽骨1/2以下的共有8个牙位,约占4.9%;
四周牙龈充血水肿的共有18个牙位,约占11.04%;血块表面可见食物残渣滞留的
共有136个牙位,约占83.5%;患者自觉疼痛、不适的共有7名,19个牙位,分
别占7.44%,11.65%;有2名患者共2个牙位诊断干槽症,占1.22%,予以对症处
理。

(2)术后2周。

填塞实验组:拔牙窝内仍可见部分组织补片,四周牙龈向内生长,拔牙创面变
小,牙槽骨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牙槽骨略向内收缩,四周牙龈向内生长,拔牙创
面变小。

(3)模型宽度测量:分别取石膏模型,测量牙槽嵴宽度的变化,填充实验组
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如图2所示。

(4)X片高度测量:X光片检查,进行牙槽嵴高度和灰度分析,填充实验组
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如图3所示。

(5)骨密度测量:填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如图4所示。

6、实验结论

在拔牙后的初期,口腔组织补片表面和拔牙窝内的血液混合;血块凝固后,因
物理作用保持于拔牙窝内,同时也使拔牙窝充实,避免了对照组中因血块脱落造成
食物残渣滞留、牙槽骨暴露,引发感染;术后5天,轻拉口腔组织补片可见新鲜血
液渗出,表明四周组织已有微小血管向补片长出,使补片更加牢固,同时也表明了
补片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表明:在术后1~2个月,实验组的骨密度明
显高于对照组,P值有显著性差异;显示了实验组牙槽窝内成骨较快,表明了口腔
组织补片对骨细胞有较好的诱导作用。

参照国内袁绍沄、谢浸等对牙槽嵴X线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
在拔牙后,牙槽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吸收;但是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值有
显著差异,可以认为是因口腔组织补片对成骨细胞的诱导作用,加快了牙槽窝内的
成骨过程,从而减少了牙槽嵴的吸收。

实施例3:口腔组织补片在口腔颌面外科上的临床实验:

本实验按照SDA的临床试验标准进行。

1、病例选择:选择病例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29~67岁。
其中,颊部病变术后黏膜缺损7例,舌腹、舌背及舌侧缘病变术后黏膜缺损8例,
口底黏膜缺损7例。患者病变主要包括白斑、糜烂型扁平苔癬、类天疱疮活检、早
期鳞癌和颊黏膜疤痕切除术后创面的修复。

2、实验方法:病变切除后,手术创面彻底止血并冲洗创面,取出经生理盐水
浸泡清洗过的口腔组织补片,用锐利组织剪将其修成略大于创面的形状,并保证补
片周围断面整齐,同时在补片中央剪2~4个小切口,以利于创面渗出的引流。创
面周围与组织补片对位整齐严密缝合,补片中间缝合3~5针,使补片和创面贴合
以利愈合。术后10天拆线。

3、观察实验结果:术后第1天,手术创面洁净,无任何排异反应。术后10
天拆线时,创缘愈合好,创面上皮爬行不完全,爬行上皮呈点片状,颜色较鲜艳。
术后20天左右,上皮爬行覆盖整个创面。经术后追访,22例患者创面周围无炎性
反应,创面上补片稍有术后收缩,但能耐压且未见压痛。经术后随访观察一年后,
患者对组织补片仍无排异反应,表面有上皮组织覆盖,黏膜颜色正常,修复效果满
意。补片修复区质地稍硬并有轻度收缩,似轻度疤痕组织,但并不妨碍口腔黏膜缺
损的修复效果。

4、实验结论:口腔组织补片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菌,无排异反应等特点,
周围上皮易于爬行,能很好地保护创面,避免了黏膜缺损所引起的疤痕挛缩,是很
好的口腔黏膜缺损的代用品。

实施例4:用口腔组织补片修复口腔黏膜组织缺损的临床实验:

本实验按照SDA的临床试验标准进行。

1、病例选择:临床选择病例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34~77
岁。其中,上腭肿物切除4例,唇部瘢痕松解术2例,移行沟加深术6例,齿槽黏
膜赘生物切除3例。黏膜组织缺损面积范围在1.5cm×1.5cm至4.0cm×3.0cm。

2、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术式切除病变或行组织松解,显露组织创面,基底彻
底止血。测量组织创面的面积,根据局部缺损的面积大小剪取适宜的口腔组织补片。
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组织补片3次,将其粗糙的基底面直接敷于缺损创面上,
组织补片与创缘间行间断缝合,然后用碘纺纱条反包扎固定。术后一周去除包扎敷
料。术后1、2、4周观察组织补片的成活情况。

3、观察实验结果:术后1周去除包扎敷料,观察组织补片已与基底组织面贴
合,补片色泽呈白色,上腭的基底面上出现点状红润区,补片与周围组织的结合区
在上腭黏膜上结合较好,但在松弛的软组织边缘有反应性肿胀,周围组织有水肿现
象,但无溃烂发生。13例补片无脱落、坏死和组织创面暴露发生,上腭肿物切除
术和移行沟加深术各有1例出现补片边缘小部分脱落,并行部分去除修整。

术后2周观察,补片均无排斥反应。基底面点状红润区扩大连成片状,补片表
层有伪膜剥脱,基底面开始出现黏膜上皮化。软组织与补片结合边缘的反应性肿胀
逐渐消退。补片边缘脱离的创面有肉芽组织生长。

术后4周观察,补片基底面结合良好,表层伪膜基本脱离,补片颜色呈正常黏
膜色泽,被组织黏膜取代。创面有较小程度的收缩。2例部分补片脱离的创面由肉
芽组织替代。主观指标观察均无明显的异物感及疼痛、肿胀、张口受限等现象,对
进食及日常生活无影响。

4、实验结论:采用口腔组织补片修复口腔黏膜组织缺损,组织补片可以成活
且无组织排异反应,未出现组织补片完全脱离,表明组织补片能够与基底组织和黏
膜较好的结合,最终组织补片被替代而出现黏膜上皮化,组织补片符合植入要求。
本次临床实验表明,口腔组织补片符合无菌、无毒、无排斥反应的要求,能够成活
且安全有效,受试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可以用于口腔黏膜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实施例5:用口腔组织补片修复口腔种植后黏膜缺损的临床实验:

本实验按照SDA的临床试验标准进行。

1、病例选择:临床选择病例31例,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22~
70岁。其中,单根牙拔除即刻种植17例,下颌牙缺失延期种植9例,上颌牙缺失
延期种植5例,共计种植体36个,应用口腔组织补片31张。

2、实验方法:对患者口腔软组织和牙周状况进行检查,并拍摄牙片或口腔全
景片,确定受试区。种植钉植入后,将口腔组织补片覆盖于种植钉上,并向周边插
入到黏膜骨瓣与牙槽骨之间大于3mm,然后对位缝合龈黏骨膜固定组织补片。同
时碘仿油纱打包固定。术后8天拆除碘仿油纱包。分别在术后8天、1个月、4个
月、6个月观察组织补片愈合情况、种植钉与骨结合情况。于二期手术时(4~6
个月)将组织补片切下,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3、观察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两种应用口腔组织补片成活情况

种植方法
组织补片数
完全成活数及%
部分成活数及%
未成活数及%
延期种植
    14
  11(78.6)
    2(14.3)
    1(7.1)
即刻种植
    17
  15(88.2)
    2(11.8)
    0

  合计

    31

  26(83.9)

    4(12.9)

    1(3.2)

(1)口腔组织补片完全成活的,补片色泽与牙龈相同,并与其延续,无液化、
坏死及感染,种植钉无暴露,种植钉固位良好。

(2)口腔组织补片部分成活的,补片周围色泽与牙龈相同,并与其延续,补
片与牙龈接触的周边部位成活,并与牙龈黏膜相连接,仅在补片中心部分因液化、
坏死等原因脱落,种植钉部分暴露,但种植钉固位良好,没有影响种植钉与骨的结
合,不影响义齿修复。

(3)口腔组织补片未成活的,原因是术后固定纱包松脱,补片移动脱落。

组织学观察,在二期种植术时(术后4~6个月),切除种植钉上方的黏膜组织,
在显微镜下观察表皮结构清楚,移植处组织与周围组织界线不清,没有显示过度增
长和肿瘤发生,与正常组织不易区别。义齿修复后继续追踪观察12个月至24个月,
未见种植体异常,种植体负重后复查6个月至30个月,X光检查边缘骨吸收均小
于2mm。

4、实验结论:采用口腔组织补片修复口腔种植后黏膜缺损,能有效地覆盖种
植创面,对种植术后口腔黏膜缺损的修补有效可行,骨吸收程度较低,美学效果好,
具有无毒、无致敏性、无抗原性、无不良反应、安全、手术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
易接受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口腔黏膜缺损修复材料。

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口腔组织补片及其制作方法与应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由人的异体或哺乳类动物的膜状或片状组织经脱细胞处理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框架结构的细胞外基质(ECM),外观为半透明、白色、蜂窝状具有弹性的片形。本发明提供的口腔组织补片可用于修复口腔组织缺损、创面修复、颌面整形填充、牙周病的手术治疗及预防味觉性出汗综合症等;具有诱导细胞长入,促使缺损组织有序更新、再生的作用,具有无异体排异、生物相容性好、无菌、无毒、无刺激、无致敏、无遗传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