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芩胆止咳片及工艺 技术领域:本发明是有关针对风热咳嗽、痰多气促或咳吐腐臭脓痰者,用黄芩等中药原料形成的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药物,及该中成药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目前治疗咳嗽一病,都据湿痰,燥痰,寒痰等不同的病因,分别拟定温肺化痰,清肺化痰,宣肺止咳,敛肺止咳,等治法。但总而言之辨证不外虚实两类,寒热两纲。而临床上以肺热痰壅的实证居多,然而当前治疗此症的中成药,有些单纯强调止咳,化痰,平喘,而忽略了针对病因的治疗,难以收到理想疗效,实邪未去,咳喘焉止?许多药物只是采用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等成份原料配置,没有形成很好的治疗肺热痰壅而止咳药物及片剂,更没有伸入对各种原料配比及有效提取成份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治疗咳嗽一病中,既要止咳又要对病因的治疗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芩胆止咳药及片剂,同时提供一种芩胆止咳药地制造工艺。
本发明的芩胆止咳药,按重量配比分别取如下原料:400-420份的黄芩、15-25份的猪胆粉、400-420份的鱼腥草、400-420份的苦杏仁、200-220份的桔梗、120-l40份的白果、400-420份的荆芥、1.0-2.0份的薄荷脑。对于一种芩胆止咳片,原料按重量配比含有400-420份的黄芩、15-25份的猪胆粉、400-420份的鱼腥草、400-420份的苦杏仁、200-220份的桔梗、120-140份的白果、400-420份的荆芥、1.0-2.0份的薄荷脑。上述原料中,①黄芩取水煮滤液,②荆芥提取挥发油,③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共同提取挥发油,④提取挥发油后的荆芥、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药渣和黄芩药渣合并后的水煮液再与黄芩水煮滤液合并用乙醇提取,⑤上述挥发油、乙醇提取物、猪胆粉、薄荷脑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药片。
本发明的芩胆止咳片制备工艺,按重量配比分别取如下原料:400-420份黄芩、15-25份猪胆粉、400-420份鱼腥草、400-420份苦杏仁、200-220份桔梗、120-140份白果、400-420份荆芥、1.0-2.0份薄荷脑;
(1)黄芩的提取:将黄芩加入8-10倍量水中进行水煎3次,时间分别为30-9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备用;煎液滤过,滤液加热至50±2℃,搅拌下加盐酸调PH值至1-2,50±2℃保温静置,滤过取出沉淀物,用热水洗涤至PH值4,低温干燥,滤液备用。
(2)荆芥加8倍量水,保持微沸3小时以上,提尽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荆芥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结;
(3)鱼腥草、苦杏仁粉碎成1/4-1/8的粗粒,桔梗、白果粉碎成1/2-1/4的粗粒,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粉提取挥发油,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与荆芥药渣、黄芩药渣合并,加水共煎二次,每次2小时以上,合并煎液的滤液与另器收集的(1)步骤的滤液合并,浓缩至85℃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浓缩液,搅拌下加入乙醇使含醇浓度达60±2%,静置24小时以上,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85℃时相对密度为1.40的稠膏,60℃以下真空干燥成干膏,粉碎成80目以上的细粉。
(4)猪胆粉粉碎成100目以上的细粉。
(5)将上述三种细粉加入适量辅料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薄荷脑乙醇溶液(薄荷脑加乙醇制成饱和溶液)于干颗粒中,挥尽乙醇,加入荆芥挥发油β-CD包结物混匀,再喷入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的挥发油,压片,包衣,包装。每个药片相当于原生药2.02g。
本发明的药物在前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经卫生部审核批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基地附属医院——即江苏省中医院(为组长单位)及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上述五家医院,按卫生部关于《新药(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共同研究制定临床试验方案,采用双盲对照(部分病例为开放试验),共观察病例420例。研究结束,经研制单位和负责验证的组长单位,共同破盲,其中治疗组(T组——服用芩胆止咳药物、芩胆止咳片)120例,显控90例(75%),总有效109例(90.83%);对照组(C组——清肺抑火片)120例,显控46例(38.33%),总有效82例(68.33%);开放组(O组——芩胆止咳片)180例,显控156例(86.67%),总有效173例(96.11%)。经统计学(Ridit)分析,治疗组(T)与对照组(C)的显控率与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T=0.3895,RC=0.6105,U=5.9312,P<0.01,详见附表8=。
按照芩胆止咳片的临床验证方案,对山东省交通医院研制的芩胆止咳片进行了治疗咳嗽风热犯肺证、痰热阻肺证(西医诊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双盲对照有临床试验,其观察病例80例(其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60例,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20例)。结果治疗组40例,临床控制18例(45%),显效14例(35%),好转5例(12.5%),无效3例(7.5%),显控率80%,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临床控制6例(15%),显效9例(22.5%),好转17例(42.5%),无效8例(20%),显控率37.5%,有效率8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003)。
表1:各组病人来源分布
组别 例数 病人来源
门诊 住院 X2 P
T 120 65 55 0.27 >0.05
C 120 69 51
O 180 113 67
注:①表中P为精确概率,有关表同。
统计检验均指T组与C组比较。各表同。
表2:各组病人性别分布
组别 例数 性别
男 女 X2 P
T 120 63 57 0.017 >0.05
C 120 62 58
O 180 109 71
表3:各组病人年龄分布
组别 例数 年龄 X±SD 范围
18~ 36~ 51~65 最小值 最大值
T 120 33 29 58 48.317±22.734 18 65
C 120 34 29 57 46.233±15.102 20 65
O 180 42 49 89 47.172±14.945 18 65
t=0.584 P>0.05
表4:各组病人病程分布
组别 例数 病程 R U P
<3 3~ 6~ >10
T 120 60 21 19 20 0.5000
C 120 60 19 23 18 0.5000 0.0019 >0.05
O 180 90 27 22 41
表5:各组病人病情分布
组别 例数 病情 R U P
轻 中 重
T 120 12 78 30 0.4825
C 120 8 76 36 0.5175 0.9391 >0.05
O 180 14 108 58
表6:各组病人病种分布
组别 例数 病种 X2 P
急支 慢支
T 120 60 60 0 >0.05
C 120 60 60
O 180 90 90
综合上述资料分析,治疗组(T)与对照组(C)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分布上,均相似,无显著性差异,故有可比性。
表7:各组病人舌苔、脉象分布
组别 例数 舌 苔 脉象
红 正常 薄黄 黄腻 正常 浮 滑数 正常
T 120 98 22 76 26 18 22 55 43
C 120 98 22 88 14 18 23 53 44
O 180 123 57 93 58 29 68 60 52
据舌苔、脉象证候分析、符合风热犯肺及痰热阻肺证。
[病例选择]
一、病证
1.中医:咳嗽
2.西医: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二、中医辩证分型及诊断标准:
1.风热犯肺证:咳嗽、急性起病、咳嗽阵作、或伴恶寒、发热,鼻塞,苔薄黄,脉浮数。
2.痰热阻肺证:咳嗽、咯痰、痰粘稠或黄脓,常不易咯出,口渴、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三、西医诊断及标准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急性起病;(2)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带血)、或发热;(3)肺部听诊呼吸音粗或偶闻哮鸣音、湿罗音;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多;(4)化验:末稍血象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高。
2.慢性单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1)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偶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2)1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有其他炎症表现;或1周内咳、痰等症状任何一项加剧到重度。
四、诊断依据参照下列文献制订:
1.中医咳嗽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全国统编六版教材。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九版制定。
3.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五、单项症状、病情程度分级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
1.发热:
重度(+++):体温39℃以上;
中度(++):体温38.1-39℃;
轻度(+):体温37.1-38℃;
正常(-):体温37℃以下。
2.咳嗽
阴性(-):无咳嗽。
轻度(+):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度(++):咳嗽症状较重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
重度(+++):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休息或睡眠。
3.咯痰:
痰量:无(-):无痰或昼夜10ml。
少(+):昼夜咯痰10-50ml,或夜间及清晨咯痰5-25ml。
中(++):昼夜咯51-100ml,或夜间及清晨咯痰26-50ml。
多(+++):昼夜咯痰100ml以上或夜间及清晨咯痰50ml以上。
4.喘息:
阴性(-):无喘息。
轻度(+):喘息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睡眠或活动。
5.呼吸音粗:
无(-)
有(+)
6.哮鸣音:
无(-)
有(+):偶闻,或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出现。
7.湿罗音:
无(-)
有(+):闻及
(注):根据此药特点此处喘息、呼吸音粗、哮鸣音、湿罗音等症状体征分为二级计分评定。
六、综合病情轻重程度分级标准:
按上述标准:咳嗽、咯痰等症状体征中有一项为重度者为重度,有一项为中度者为中度,余为轻度。
七、试验病例纳入标准:
1.纳入标准:
凡符合急性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阻肺证),体温在38.5℃以下,年龄在18-65岁之间。均可纳入试验病例。
2.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1)经检查证实由结核、真菌、肿瘤、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所致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
(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严重肺气肿心功能不全者。
(3)合并有心血管、肾、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
(5)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及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临床试验方案]
一、观察例数:治疗组300例,对照组120例,计420例。(住院病人不少于1/3)。
二、观察方法:分随机双盲对照组和开放组。由3个医院双盲观察120对。其它2个医院各观察90例(为开放组O),每组病人中、重度病例不少于观察例数的60%。
三、观察内容及记录方法:按统一制定的观察表,在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将症状、体征、有关检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即时详细地填写记录。
四、治疗方案:
1.分组方法:
由三个医疗单位进行双盲对照试验(计120对,共240例),其分组方法,按《医学数理研究统计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附表19随机数字表)随机偏号。确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及病种分布(详见芩胆止咳片II期临床试验病例的病种及分组表)。
2.用药:
由药物研制单位将芩胆止咳片(批号981212)和对照用药清肺抑火片(批准文号:ZZ-2404-津卫药准字[1996]0946号,批号981002)、制成外形、规格及外包装完全相同的糖衣片剂型,统一标明为芩胆止咳片,按双盲法观察要求,统一编号,供临床试验。
3.剂量:
双盲对照组按随机编号服“芩胆止咳片”,一次8片,每日2次。(每一袋计8片,其中有2片为无药物成份的空白片,因清肺抑火片规定每次8片,每日二次)。每片的芩胆止咳片含有相当于原生药2.02g。
开放组(亦为治疗组):每次服芩胆止咳片4片,每日3次。
4.疗程:
7天为一疗程。
注:在治疗观察期间,不得用其它止咳化痰等药。
五、观察指标:
1.安全性观察项目:
(1)一般体体项目:(见观察表)。
(2)血、尿常规化验(治疗前后各一次并附化验单)
(3)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开放组每个单位各50对)
2.疗效性观察项目:
(1)症状:咳嗽,咯痰等;
(2)体征:肺部呼吸音及罗音,舌苔,脉象等;
(3)其它:胸部X线,肺功能(部分单位不少于1/3)等检查;
六、疗效判断标准:
(一)依据:参照《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四级。
(二)疗效判断方法:积分法
1.评分标准:每项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级标准。
重者(+++)为3分、较重者(++)为2分、较轻者(+)为1分,阴性或消失(-)为0分。(本试验喘息及肺部体片只按二级评分)。
2.每个病例单项症状及总疗效均按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积分值变化的百分率进行判断。即(治疗前总积分值-治疗后总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值×100%。
90%以上者为临控,小于90%-60%者为显效,小于60%-30%者为好转,30%以下为无效。
七、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试验病例完成后由研制单位和组长单位开盲、公布两组所用药用。
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恰当的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试验结果]
一、各组病人综合总疗效评定
表8:各组病人总疗效分析对比
疗效评定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T 120 40 50 19 11 75 90.83 0.3895
C 120 12 34 36 11 38.33 68.33 0.6105 5.9312 <0.01
O 180 93 63 17 7 86.67 96.11
注:显控率(%)=(临控人数+显效人数)/验证总人数×100%
总有效率(%)=(临控人数+显效人数+好转人数)/验证总人数×100%(有关表同)。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T)与对照组(C),显控率和总疗效北均有叛党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二、各组病人单项症状疗效评定
表9:各组病人单项症状疗效对比
疗效评定
症状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发热 T 37 31 0 3 3 83.78 91.89 0.4808
C 29 22 0 2 5 75.86 82.76 0.5246 0.6118 >0.05
O 125 118 1 6 0 95.2 100
咳嗽 T 120 55 19 35 11 61.67 90.83 0.4069
C 120 23 10 59 28 27.5 76.67 0.5931 4.9976 <0.01
O 180 101 33 43 3 74.44 98.33
痰 T 120 64 10 30 16 61.67 86.67 0.4147
C 116 39 3 16 58 36.21 50 0.5882 4.6156 <0.01
O 170 124 7 38 9 77.06 94.71
喘 T 70 0 0 52 18 0 74.28 0.4523
C 69 0 0 38 31 0 55.07 0.5482 1.9617 <0.O5
O 124 0 0 100 24 0 80.64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人除退热疗效相近,无显著性差异外,而止咳、化痰、平喘疗效两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止咳、祛痰、平喘疗效优于对照组。
三、各组病人体征疗效评定
表10:各组病人肺部体征分析对比
疗效评定
症状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呼吸 T 98 / / 63 35 / 64.28 0.444
音粗 C 92 / / 38 54 / 41.3 0.5593 2.7420 >0.01
O 160 / / 126 34 / 78.75
哮鸣音 T 30 / / 26 4 / 86.66 0.4049
C 38 / / 20 18 / 52.63 0.5751 2.4131 <0.05
O 82 / / 72 10 / 87.80
湿罗音 T 26 / / 9 17 / 34.61 0.5013
C 17 / / 6 11 / 35.29 0.4979 0.0377 >0.05
O 74 / / 62 10 / 83.78
经统计学处理,除呼吸音粗及哮鸣音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分别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及显著性差异)外,湿罗音的改善,两组则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近。
四、两组病人年龄与疗效评定
表11:两组病人年龄与疗效分析对比
疗效评定
年龄(岁)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18~35 T 33 12 12 5 4 72.73 87.88 0.4127
C 34 5 10 10 9 44.12 73.53 0.5847 2.7832 <0.01
O 42 31 8 2 1 92.86 97.62
36~50 T 29 14 7 4 4 72.41 86.21 0.4052
C 29 4 10 7 8 48.28 72.41 0.5948 2.5017 <0.05
O 49 33 12 4 1 91.84 97.96
51~65 T 58 14 31 10 3 77.59 94.83 0.3838
C 57 3 14 19 21 29.82 63.16 0.6434 4.5810 <0.01
O 87 29 43 12 5 82.76 94.25
合计 T 120 40 50 19 11 75 90.83 0.3895
C 120 12 34 36 38 38.33 68.33 0.6105 5.9312 <0.01
O 180 93 63 17 7 86.67 96.11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人在各年龄段的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五、各组慢支病人疗效评定
表12:各组慢支病人病程与疗效分析对比
疗效评定
病程(年)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5 T 21 6 8 7 0 66.66 100 0.3792
C 19 0 7 6 6 36.84 68.42 0.6336 2.7832 <0.01
O 27 14 12 0 1 96.30 96.30
6~10 T 19 3 14 1 1 89.47 94.74 0.3145
C 23 1 7 4 11 34.78 52.17 0.6310 3.2346 <0.01
O 22 6 13 1 2 86.36 90.90
>10 T 20 0 9 4 7 45 65 0.4618
C 18 2 0 10 6 11.11 66.66 0.5424 0.8589 >0.05
O 41 11 20 7 3 75.61 92.68
合计 T 60 9 31 12 8 66.66 86.66 0.3938
C 60 3 14 20 23 28.33 61.66 0.6062 4.0293 <0.01
O 90 31 45 8 6 84.44 93.33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慢支病人除病程在10年以上者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两个病程段的疗效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表13:各组病人病情与疗效分析对比
疗效评定
病情(年)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轻 T 12 6 5 1 0 91.67 100 0.4312
C 8 3 1 2 2 50 75 0.6031 1.3044 >0.05
O 14 11 2 0 1 92.86 92.86
中 T 78 32 33 8 5 83.33 93.59 0.3784
C 76 8 25 25 18 43.42 76.32 0.6248 5.2951 <0.01
O 108 62 37 9 0 91.67 100
重 T 30 2 12 10 6 46.67 80 0.4116
C 36 2 7 9 18 25 50.00 0.5737 2.2076 <0.05
O 58 20 24 8 6 75.86 89.66
合计 T 120 40 50 19 11 75 90.83 0.3895
C 120 13 33 36 38 38.33 68.33 0.6105 5.9312 <0.01
O 180 93 63 17 7 86.67 96.11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人除病情轻度者疗效相近(无显著差异)外,其病情中重度者,两组疗效分别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及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表14:各组病人病种与疗效分析对比
疗效评定
病种 组别 例数 显控率(%) 总有效率(%) R U P
临控 显效 好转 无效
急支 T 60 31 19 7 3 83.33 95 0.3774
C 60 9 20 16 15 48.33 75.00 0.6226 4.6538 >0.01
O 90 62 18 9 1 88.89 98.89
慢支 T 60 9 31 12 8 66.67 86.67 0.3938
C 60 3 14 20 23 28.33 61.67 0.6062 4.0293 <0.01
O 90 31 45 8 6 84.44 93.33
合计 T 120 40 50 19 11 75 90.83 0.3895
C 120 12 34 36 38 38.33 68.33 0.6105 5.9312 <0.01
O 180 93 63 17 7 86.67 96.11
经统计学处理,急支与慢支,两组之间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六、两组治疗前后舌苔脉象改变
表15: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舌苔脉象分析
治前发生 治后转
体征 组别 转正常率(%)
异常例数 正常例数
舌 T 98 26 26.53
C 98 20 20.41
O 123 110 89.43
苔 T 102 29 28.43
C 102 27 26.47
O 151 131 86.75
脉 T 77 29 37.66
C 64 13 20.31
O 128 112 87.50
经治疗,两组病人的舌苔,脉象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转正常。
七、各组病人实验室检查
表16:各组病人治疗前后各项化验指标改变
指标 组别 例数 治疗前后正、异常改变 异常发生率 转正常率
正/正 正/异 异/异 异/正 (%) (%)
RBC T 97 95 0 0 2 0 100
C 98 90 0 5 3 0 37.5
O 180 159 4 3 3 2.45 50
WBC T 120 97 3 4 16 3.00 80
C 120 96 4 4 16 4 80
O 180 123 0 3 54 0 94.74
N T 120 76 5 15 23 6.17 60.53
C 120 74 13 11 22 14.94 66.67
O 180 58 5 27 90 7.94 76.92
尿常规 T 80 72 0 1 7 0 87.5
C 80 74 0 2 4 0 66.67
O 180 166 0 1 13 0 92.86
肝功能 T 51 47 0 4 0 0 0
C 50 0 0 0 50 0 100
O 104 99 0 1 0 0 0
肾功能 T 51 51 0 0 0 0 0
C 50 50 0 0 9 0 0
O 104 102 0 1 1 0 50
注:正/正表示用药前后均正常;正/异表示用药前正常,用药后异常。类推。
八、肺功能
表17: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肺功能(FVC,FV1%)改变
指标 组别 例数 治前 治后 T1 T2 P1 P2
X±SD X±SD
FVC T 39 2.582±1.070 2.955±1.028 5.919 0.359 <0.01 >0.05
(L) C 37 2.819±1.523 2.855±1.376 0.498 >0.05
O 67 2.405±0.949 2.712±0.824 5.397 <0.01
FV1 T 39 73.26±16.578 76.684±16.795 3.085 0.418 <0.01 >0.05
(%) C 37 72.753±16.869 78.117±12.558 2.535 <0.05
O 67 70.776±15.015 76.297±12.461 3.518 <0.01
注:T1、P1表示该组治疗前后比较
T2、P2表示治疗后组间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开放组FVC、FV1%,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FVC无显著性差异,而FV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优于治疗前。T、C组间比较,FVC、FV1%治疗后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
九、X线及心电图治疗前后变化(T组+O组)
表18:X线及心思图治疗前后变化
治疗前后正、异常改变
项目 例数 异常发生率(%) 转正常率(%)
正/正 正/异 异/异 异/正
X线 128 23 0 94 43 0 33.03
心电图 131 86 0 27 22 0 45.65
注:X线检查异常指:肺纹增粗、肺P及肺气肿等。
心电图检查异常指:窦缓、窦数左室高电压及T波或S-T段轻度低平或下移等。
所以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大量清热化痰药物为主,辅以宣肺止咳药物治疗痰热、风热咳嗽的有效方剂。使清热祛邪与止咳平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此为指导思想,并参照古方的构思,创立了疗效显著、服用方便,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功效的“芩胆止咳片”。旨在方便临床,便于肺热痰壅的病人服后热清祛邪,痰浊被除,喘咳得止,肺脏自安。对痰热、风热所致的咳嗽气促,痰多而粘,不易咳出等症具有理想的疗效。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一种本发明的芩胆止咳片,有黄芩417g、猪胆粉20g、鱼腥草417g、苦杏仁417g、桔梗208g、白果125g、荆芥417g、薄荷脑1.7g,制成1000片。每片含有相当于原生药2.02g。
制备工艺如下:
(1)黄芩的提取:黄芩水煎3次(10、8、8倍量水),时间分别为60、40、3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备用。煎液滤过,滤液加热至50℃,搅拌下加盐酸调PH值至1-2,50℃保温静置12小时,使沉淀完全,滤过,沉淀物用热水洗涤至PH值4,低温干燥,过筛使成细粉。
(2)荆芥加8倍量水,加热至沸,使保持微沸3小时,提尽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荆芥挥发油用β-环糊精以如下工艺包结:取β-CD适量加水制成饱和溶液,在100转/分的搅拌速度下,按油:β-CD(1ml∶8g)比例滴加挥发油至β-CD的饱和水溶液中,在保温45℃条件下,搅拌包结3小时,冷却至室温,置冰箱冷藏24小时(0-4℃),滤过,40℃干燥,过60目筛,备用。
(3)鱼腥草、苦杏仁(粉碎成1/4-1/8的粗粒)、桔梗、白果(粉碎成1/2-1/4的粗粒)提取挥发油,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与荆芥药渣、黄芩药渣合并,加水共煎二次(第一次8倍量水,第二次6倍量水),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另器收集的药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5℃)的浓缩液,搅拌下加乙醇使含醇浓度达60%,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0(85℃)的稠膏,60℃真空干燥成干膏,粉碎成细粉。
(4)猪胆粉粉碎成细粉。
(5)将上述三种细粉加入适量辅料,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薄荷脑乙醇溶液(薄荷脑加乙醇制成饱和溶液)于干颗粒中,挥尽乙醇,加入荆芥挥发油β-CD包结物混匀,喷入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挥发油,压片,包衣,包装,即得到芩胆止咳片。
1.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预实验小鼠给予药物(芩胆止咳片制片前未加辅料的所有药物均匀细粉,每克相当于原生药9.4787g)16g/kg,ig,10只小鼠无一死亡,亦无其它中毒表现。
最大耐受量测定试验中,给药量达16g/kg·d,约为临床拟用量的300倍,给药后连续观察7d,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进食、活动、大便、皮毛及各种反射均无异常,两组小鼠无一死亡,体重增长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提示该药无明显急性毒性作用,临床拟用量安全。
2.动物长期毒性试验
大鼠给予芩胆止咳片27g/kg·d,60d,(以含生药量计算相当于人用量的63倍)对大鼠一般状况血液学、血常规、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血液生化学、AST、ALT、ALP、BUN、Crea、TP、GLU、T-Bil、T-CHO、ALB等指标及尿液和病理组织学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提示本制剂无明显长期毒性作用,临床拟定的用量及给药周期安全。
3.主要药效学试验
药物:芩胆止咳片制片前未加辅料的所有药物细粉,每克相当于原生药9.4787g。
3.1镇咳作用:小鼠和豚鼠给予芩胆止咳片(0.25g/kg、0.52g/kg、0.7g/kg;0.22g/kg、0.44g/kg)ig,对氨水和枸椽酸所引起的咳嗽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
3.2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排泄法实验观察到小鼠给予芩胆止咳片0.7g/kg·ig时,其气管酚红排出量明量增加,证实药物具有祛痰作用。
3.3抗支气管痉挛,平喘作用:豚鼠给予芩胆止咳片0.22g/kg、0.44g/kg、对组织胺所致支气管痉挛性喘息和卵白蛋白所致支气管过敏性痉挛都在0.44g/kg剂量时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3.4抗炎作用:小鼠给药0.52g/kg、0.7g/kg,大鼠给药0.2g/kg、0.4g/kg,对急性渗出性炎症和慢性增生性炎症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3.5增强免疫作用: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在0.7g/kg剂量下,具有促进作用。
3.6 0.7g/kg剂量对肺炎感染的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降低其死亡率。
3.7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药物在0.625‰的浓度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菌作用;1.25‰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2.5‰对肺炎双球菌有抑菌作用。
以上试验结果提示,该药适用于痰热壅肺之咳嗽,即急性气管炎、肺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治疗。
实施例二、一种本发明的芩胆止咳片及生产工艺
中药原料有黄芩400Kg、猪胆粉24Kg、鱼腥草403Kg、苦杏仁410kg、桔梗218kg、白果138kg、荆芥410kg、薄荷脑1.2kg。
(1)黄芩的提取:黄芩水煎3次(10、8、8倍量水),时间分别为60、40、3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备用。煎液滤过,滤液加热至50℃,搅拌下加盐酸调PH值至1-2,50℃保温静置12小时,使沉淀完全,滤过,沉淀物用热水洗涤至PH值4,低温干燥,过筛使成细粉。
(2)荆芥加8倍量水,加热至沸,使保持微沸3小时,提尽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荆芥挥发油用β-环糊精以如下工艺包结:取β-CD适量加水制成饱和溶液,在100转/分的搅拌速度下,按油:β-CD(1ml∶8g)比例滴加挥发油至β-CD的饱和水溶液中,在保温45℃条件下,搅拌包结3小时,冷却至室温,置冰箱冷藏24小时(0-4℃),滤过,40℃干燥,过60目筛,备用。
(3)鱼腥草、苦杏仁粉碎成1/4-1/8的粗粒,桔梗,白果粉碎成1/2-1/4的粗粒,然后提取挥发油。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与荆芥药渣、黄芩药渣合并,加水共煎二次(第一次8倍量水,第二次6倍量水),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另器收集的药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5℃)的浓缩液,搅拌下加乙醇使含醇浓度达60%,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0(85℃)的稠膏,60℃真空干燥成干膏,粉碎成细粉。
(4)猪胆粉粉碎成细粉。
(5)将上述三种细粉加入适量辅料,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薄荷脑乙醇溶液(薄荷脑加乙醇制成饱和溶液)于干颗粒中,挥尽乙醇,加入荆芥挥发油β-CD包结物混匀,喷入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挥的发油,压片,包衣,包装成芩胆止咳片。
实施例三、一种本发明的芩胆止咳片及生产工艺
中药原料有黄芩410Kg、猪胆粉16Kg、鱼腥草413Kg、苦杏仁403Kg、桔梗208Kg、白果124Kg、荆芥402Kg、薄荷脑1.9kg。
(1)黄芩的提取:黄芩水煎3次(10、8、8倍量水),时间分别为60、40、3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备用。煎液滤过,滤液加热至50℃,搅拌下加盐酸调PH值至1-2,50℃保温静置12小时,使沉淀完全,滤过,沉淀物用热水洗涤至PH值4,低温干燥,过筛使成细粉。
(2)荆芥加8倍量水,加热至沸,使保持微沸3小时,提尽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荆芥挥发油用β-环糊精以如下工艺包结:取β-CD适量加水制成饱和溶液,在100转/分的搅拌速度下,按油:β-CD(1ml∶8g)比例滴加挥发油至β-CD的饱和水溶液中,在保温45℃条件下,搅拌包结3小时,冷却至室温,置冰箱冷藏24小时(0-4℃),滤过,40℃干燥,过60目筛,备用。
(3)鱼腥草、苦杏仁(粉碎成1/4-1/8的粗粒)、桔梗、白果(粉碎成1/2-1/4的粗粒)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与荆芥药渣、黄芩药渣合并,加水共煎二次(第一次8倍量水,第二次6倍量水),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另器收集的药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5℃)的浓缩液,搅拌下加乙醇使含醇浓度达60%,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0(85℃)的稠膏,60℃真空干燥成干膏,粉碎成细粉。
(4)猪胆粉粉碎成细粉。
(5)将上述三种细粉加入适量辅料,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薄荷脑乙醇溶液(薄荷脑加乙醇制成饱和溶液)于干颗粒中,挥尽乙醇,加入荆芥挥发油β-CD包结物混匀,喷入鱼腥草、苦杏仁、桔梗、白果挥发油,压片,包衣,包装,即得芩胆止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