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包括:两个同向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形成一个带有负压的楔形辊隙,一根纱线被传送到辊隙外部的纱线捻接区,并从这个位置转移到辊隙中的纱线形成区,在同喂送到辊隙中的纤维捻结之后,可以拉出一根连续的纱线。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这种方法的装置。 在公知的这类方法中(见DE-OS3318266),打开箱盖,由一个纱线传导装置使纱线返回到辊隙的外部进入一个吸嘴。通过纱线传导装置的适合的移动或转动,使纱线的用于连接的部分转移到已经预先停止的摩擦纺纱元件的辊隙中。然后,关闭箱盖并开始纱线的引出过程。这时摩擦纺纱元件重新开始工作,并且通过调整纤维的供给可使之在纱线部分到达辊隙的同时到达辊隙。因为所喂送的预定的纤维数量不可能瞬时到达辊隙,而是逐渐地到达辊隙,因此,要避免纱线同纤维连接处的细节是不可能的,而纱线中的这种细节减少了纱线强度并增加了断头数量。而如果纤维的供给的开始在纱线部分已经从吸嘴拉出之前,并在它已经到达辊隙之前,结果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接头中形成一个粗节,由于明显的原因这是不希望出现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装置用于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中有效地捻接纱线并减少在纱线接头时产生的疵点。
为此目的,根据本发明,将纱线喂送到辊隙,使它的自由端首先到达辊隙的纱线形成区,并且控制纤维到辊隙的喂送,以使纱线部分在它到达纱线形成区的同时与纤维接触。这样大大地缩短了与纤维结合的纱线部分的长度。
随后,将这个纱线部分由辊隙中拉出,并在这个过程中捻结喂送到辊隙中的纤维。纱线部分在没到达辊隙纱线形成区之前不与纤维接触。当纺纱过程开始时,纱线部分已处于辊隙之中,并且在纱线的另一部分已经开始捻接纤维之后,它不一定必须进入辊隙。因此,在新捻接的纱线中的疵点是很短的,通常实际上要短于纤维供给区的长度,而这个纤维供给区的长度可由纤维供给通道口的长度来决定。这样可以使得接头上的粗节更短,因为它不是这段纱线的整个长度,而仅仅是这段纱线的远离引出端的端部的长度,而纱线的这一端在纱线已经返回到摩擦纺纱元件的长度区域之后到达辊隙。通过控制纤维供给开始的时间,可以避免邻近接头的细节,而控制纤维供给开始的时间可以不取决于纱线到辊隙的喂送。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纱线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仅仅使返回的纱线的端部达到纱线形成区而这个端部同辊隙的引出端之间的纱线部分不进入纱线形成区。在这种情况下,捻接开始之后,当进入到辊隙的引出端区域的纱线被引出的时候,前面的,这时形成联接部分的纱线部分被喂送到纱线形成区,即,晚于捻接的纱线部分进入纱线形成区。
按照本发明的有利的特征,为了避免接头的细节,可在纱线部分达到纱线形成区之前,开始向辊隙喂送纤维。这样,将纱线部分放到已经聚集在辊隙中的纤维来上,而这个纤维束同新供给的纤维一起在这时被捻结到纱线部分中。这是一个控制捻结到接头中的纤维数量的简单的方法。
现已发现,在向辊隙喂送纤维停止之后,或除去到达开松装置的梳理区的纤维之后,纤维还会到达开松筒罩外部的辊隙。而这些纤维如果不被去除就会因此而损坏摩擦纺纱元件。由于这个原因,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一旦纱线断头即中断纤维到摩擦纺纱元件的喂送,并同时停止摩擦纺纱元件的转动,当纱线返回到捻接部位的同时,摩擦纺纱元件重新开始转动,在此之后纤维到辊隙的喂送重新开始。
为了得到捻接纱线时的特定条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更好的实施例,当摩擦纺纱元件停止时,纤维被很快地送到带有负压的辊隙,在这之后停止辊隙的抽吸并吸出辊隙中的纤维,然后摩擦纺纱元件再次工作,并且纤维到辊隙的供给再重新开始,而这一动作可以与纤维供给的预先停止相合拍。
为了增加纱线捻接时的有效时间,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在纱线部喂送到纱线形成区直到引出纱线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摩擦纺纱元件以减低了的速度转动。
有各种方法可将纱线喂送到辊隙,以使纱线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或仅仅使这部分到达纱线形成区,作到这点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当把纱线从纱线形成区拉出的时候,使拉出纱线的方向朝纤维供给端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纱线可按下述方式送入辊隙,将纱线放置到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辊隙的外部,由摩擦纺纱元件将纱线送入辊隙。这个方法可省去气流的辅助作用。为了有利于这个目的,纱线部分可倾斜地放置到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使纱线的自由端与辊隙之间的距离要短于在摩擦纺纱元件的引出端上的纱线部分与辊隙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更好的方法中,可以选择纱线捻接位置,使被带入捻接位置和被传送到纱线形成区的纱线在它被拉出之前不伸过纤维到达的纱线形成区。在纱线部分到达纱线形成区的一瞬间,它不会伸到纤维所到达的纱线形成区的范围之外。因此,纤维的供给可在用于捻接的纱线到达纱线形成区之前开始。这种予先供给的方法的优点在于对于纤维供给的开始有一个相当长的有效时间。
可将纱线截取一个特定的长度,并使之返回一个给定的距离到对着纱线形成区的长度范围的辊隙外部,在这个区域内,纱线由夹持器握持,在这之后,纤维被喂送到辊隙而纱线被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这是一个简单而精确的控制纱线捻接过程的方法。
对于较细的纱线,由于纤维的输送速度和纱线的引出速度之间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只有少量的纤维对于捻接是有效的,因而在捻接过程中增加了纱线断头的危险。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对于细纱在距离辊隙的引出端较远的部位夹持纱线,这个距离要大于粗纱时的距离。其结果,细纱在辊隙中停留的时间可长于粗纱。致使纤维的喂送速度和纱线引出的速度之间的差别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这可增加捻接的效果。
捻接过程还可以这样安排,使纱线的自由端到达辊隙而纱线仍然由夹持器握持着,这样可以保证纱线的端部到达辊隙总是先于对着辊隙的引出端的纱线部分。现已发现,如果为了使纱线部分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而放松纤维夹持器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可使摩擦纺纱装置得到严密而精确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方法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用下述方法精确地控制纱线引出开始的时间,一个可在纱线引出方向移动的夹持器首先将纱线送到用于捻接的辊隙,然后并不放松纱线而将它从辊隙拉出。
更为有利的是,通过可移动的夹持器将从辊隙中拉出的纱线传送到一个储存器,这个储存器可以平衡纱线引出过程中的振动,而这种振动是由用于正常纺纱的纱线输出装置在接收纱线时产生的。当纱线从可移动的夹持器向卷筒传送的时候,上述的储存器同样可以用于暂时储存过剩的纱线长度。
根据本发明,在更换卷筒的同时,可在引出方向移动的夹持器首先将纱线带到辊隙的捻接位置,然后又将纱线送到储存器,从这里,纱线被传送到一个新插入的空卷纱筒架上。
将纱线从夹持器供给到辊隙可通过作用在摩擦纺纱元件上的抽吸气流来完成。根据本发明,将纱线喂入辊隙的这种方法也可以借助于一个导入辊隙的压缩空气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个有效的实施例,捻接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将纱线截取一个确定的长度,使它返回到距辊隙有一确定距离的辊隙外部,经过远离引出端的纱线形成区的端部进入一个弹性保持力的作用范围,然后纱线被送到辊隙并向与弹性保持力相反的方向拉出,当纱线离开弹性保持力的作用范围之后,被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
更为有利的是,为了增加细纱的捻接效果,将纱线放置到辊隙中纤维上的时间要晚于粗纱。按照这种方式,纤维可以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预先供给,尽管每单位时间喂送的纤维量较少,但仍然可使足够的纤维有效地用于捻接。根据本发明,可以进一步借助于纱线捻接位置的选择,致使被带入捻接位置并被传送到纱线形成区的纱线在被引出之前不伸过纤维到达的纱线形成区。
为了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带有一个摩擦纺纱元件的箱盖,包括:一个纤维供给通道;在通道侧面有一个基本上沿着摩擦纺纱元件的纵向延伸的纱线喂入槽。纱线喂入槽从箱盖的外部通到箱盖的内部,并且,从引出端一直通到远离引出端的纱线供给通道的嘴端而不超过通道的嘴端;一个基本平行于纱线喂入槽的纱线握持装置设置在辊隙的外部和一个纱线导向装置可在摩擦纺纱元件的引出端握持远离辊隙的纱线直到纱线部分已经到达辊隙。通过纱线喂入槽,可以使纱线在返回到捻接位置时,停留在纱线形成区的外部,并且,当箱盖关闭时,纱线可从捻接位置被送到纱线形成区。为了有效地将纱线送入纱线喂入槽,通过纱线握持装置使纱线与槽保持平行。设置并控制纱线握持装置,使它与纱线导向装置相配合,以这样的方法释放纱线,即:使纱线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或仅仅使这部分纱线到达纱线形成区;而纱线的端部与辊隙的引出端之间的部分延迟到达或不到达纱线形成区。
纱线导向装置可以有各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纱线导向装置。在本发明的简单的实施例中,纱线导向装置由一个倾斜的装置构成,通过这个装置纱线可离开摩擦纺纱元件而向箱盖倾斜。
纱线喂入槽也可以有各种结构,根据纱线握持装置的结构,纱线喂入槽可以有一个从箱盖外部伸到箱盖内部的区域和一个在远离引出端的一侧上的邻近的区域,这个区域通过一个槽板与箱盖的内侧隔开,该槽板最好与箱盖的内壁形成一个锐角。当纱线握持装置是一个吸气嘴的时候,使它在远离引出端的端部通到纱线喂入槽,这是特别有利的。该吸嘴最初吸取返回的纱线并在引出过程开始后逐渐地释放纱线,而一个纱线导向装置阻止纱线到达纱线形成区,只有在吸咀已经放开纱线端部之后,纱线才可能到达纱线形成区。
为了获得结构紧凑的装置,根据本发明,吸嘴可设置在槽板中,使吸嘴通入的平行于纱线形成区的槽板是比较有利的。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纱线握持装置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按照一个更好的实施例,纱线握持装置可由一个纱线夹持器构成。这个夹持器与一个切断装置相配合,使纱线得到一个确定的长度和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夹持器可从接收来自卷筒的纱线的位置移动到将纱线传送到纱线喂入槽的位置。
为了控制纱线的捻接过程,可以使可移动的纱线夹持器带有一个开关,这个开关与用于控制纱线捻接过程的控制装置相联,并且适合于在到达纱线传送位置时从箱盖处进行操作。
夹持器可沿纱线喂入槽移动,为了将槽上的纱线沿着引出方向传送到一个气动储存器的嘴部,而这个储存器是设置在摩擦纺纱元件和络筒及卷取装置之间的,夹持器是可移动并可控制的,以使它直到到达气动储存器附近才释放纱线。这是一个获得特定的纱线捻接条件的一个简单方法,因为仅用了一个部件,即,纱线夹持器,它既可用于将纱线供给到纱线形成区又可用于将纱线在捻接之后从这个区域引出。
为了使一个新的卷筒开始工作,可利用用于捻接的附加纱线。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一个附加的卷筒设置在可沿许多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移动的辅助车上,从这里纱线可供给到夹持器。为此目的,纱线夹持器本身就可供给适于捻接需要的纱线长度。或者为此目的,可采用一个独立的供给装置。依赖这个装置的结构,在每次捻接过程中可将延伸到附加卷筒的纱线在卷筒和夹持器之间切断。
为了有助于将纱线插入槽内,一个固定的或可移动的纱线夹持器可以与一个压缩气喷嘴配合工作,这个喷嘴正对着纱线喂入槽并可将纱线吹入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更好的实施例中,纤维供给通道通到辊隙,而纱线喂入槽通向辊隙的外部并对着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的园周表面。槽的引出端到纱线形成区的距离要大于槽的远离引出端的一端到纱线形成区的距离。根据本发明的这种结构,以一个简单的方式保证了当纱线供给到纱线形成区时,它的自由端到达纱线形成区要早于纱线端部和辊隙的引出端之间的纱线部分到达辊隙的时间。按照所发现的一个有利的特征,纱线形成区与通过箱盖内部的槽口的引出端之间的角度大于90°
为了保证使纱线大体上均匀地供给到辊隙,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特征,纱线喂入槽相对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的转动方向有一个倾斜角,这个角度小于90°
按照本发明,纱线可迅速进入纱线喂入槽,为此,可将纱线喂入槽向着箱盖外部展宽,这样可以保证即使在运动误差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工作。
为了在捻接时减少气流消耗,可通过一个可控制的闭合装置关闭纱线喂入槽。该槽仅在捻接时打开,而在此之后,正常纺纱期间是关闭的。该闭合装置可连同另外的纱线捻接动作一起控制,这种控制可通过一个可沿许多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移动的辅助车来完成。
如前面己提到的,通过延迟引出和/或减低速度使纱线的引出可以适合于纺纱条件。为了避免对摩擦纺纱元件造成的外加的危险。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摩擦纺纱元件可同一个控制其转动的纱线监测器相联系,并且,可同一个可控制的辅助传动装置相联系,这个辅助传动装置的控制是由一个可沿着若干个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移动的辅助车来完成的。
虽然纱线横向地喂送到辊隙的纵向,按照本发明,在捻接纱线的整个过程中,摩擦纺纱元件仍然保持在被复盖的状态,这使得捻接过程可以用一种很独特的并且可以变化的方式进行控制,以最佳的适应于特殊的纺纱参数(如.材料及纱的粗细度)。这导致了生产可靠,以较短的接头消除了纱线的断头并可用于卷筒的更换,尽管这改进了捻接的控制,但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仍然是结构简单而紧凑。
现在参考附图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的纺纱装置的简略的侧视图,包括一个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和一个可移动的纱线夹持器。
图2是本发明的摩擦纺纱装置的侧视图,包括一个由空气吸咀或纱线夹持器构成的纱线握持装置。
图3是图2所示的摩擦纺纱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装置的前视图。
图5是与图1所示的装置不同型式的装置的侧视图,仅包括一个由夹持器构成的纱线握持装置。
图1表示一个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纤维经过喂入及开松装置2可喂送到装置10中,纺成的纱线30由装置4引出,引出的纱线通过络筒装置或卷取装置卷绕到可由一个导辊传动的卷筒400上。
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和喂入及开松装置一起固定地设置在纺纱台座1上,若干个纺纱台座在机器中排成一列,辅助车5带有一个可沿纺纱台座1移动的纱线捻接装置50。
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有一个箱体13,其中装有两轴相对称并形成一个楔形辊隙102的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见图3)。至少有一个摩擦纺纱元件(如元件101)是带有通孔的,当纺纱时,在辊隙102处受到负压作用。为此,这个摩擦纺纱元件经过阀10与吸气管11相连通(见图1)。
图示实施例中的两个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可由辊体构成,并按同一方向传动(见图3箭头P7),为此,每个元件100,101有一装有传动带120的轴颈部分103,该传动带绕过两个传动辊121(图1仅示出一个),这样可使传动带与元件100和101的轴颈部分的连接是非可靠的。传动带120的外侧靠在一个由切向传动带12传动的传动辊122上,该传动带12伸过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纺纱台座1,传动辊122由磁铁60的衔铁600带动,该磁铁是由控制装置6来控制的,并可在箭头P8的方向上调整位置。
元件100和101可与设置在辅助车5上的一个辅助传动装置54配合工作,装置54包括一个由电机542经过齿轮541传动的、可控制的传动辊540(如图所示),传动辊540装在可纵向移动的杆543的端部(如箭头P1所示)。
为了使杆543在纵向移动的同时,还可自由移动,杆543还可在垂直方向绕水平轴544转动(如图箭头P2方向)。轴544装在支座55上,该支座可绕垂直轴51迴转(如图箭头P3方向),以使辅助传动装置54可以由纺纱台座1回到接近车5的位置。
喂入和开松装置2设置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的前面,包括一个送料斗20,可将纤维材料3的条子送到喂入辊21,喂入辊21通常与一个压力辊或喂入喇叭口相配合(未图示)。经过辊21,纤维材料3喂送到开松筒22处,该筒使纤维材料的条子散开成单独的纤维,开松筒22以公知的方式用传动带23来传动。纤维喂送通道24从开松筒22伸到元件100和101的辊隙102处。
由输出装置4从装置10引出的纱线在输送到由导辊401传动的卷筒400的过程中,受到一个纱线监测器61的监测,纱线监测器61与控制装置6形成一个控制系统。
装在车5上的纱线接头装置50包括一个吸管500,可向卷筒400转动(箭头P4方向),并可被用于从卷筒400上吸取纱头。卷筒400可由车5按照公知的方式传动,使之向退绕方向转动,致使被吸取的纱线可被较多地吸入吸管500。吸管500在面对纺纱台座1的一侧有一个纵向槽(未图示),可以使被吸入的纱线部分在卷筒400和槽端之间展开,所说的槽端面对元件100并接近吸管500的旋转轴501。在此过程中,纱线30到达可控制的纱线夹持器70的转动范围内。夹持器70是纱线控制装置7的一部分,它设置在安装在车5上的转臂700的自由端,这样可使它能够在水平面内绕轴51转动(如图箭头P3方向),并在垂直面内绕轴71转动,(如图箭头P5方向)。转臂700还支撑一个可控制的压缩气喷嘴702。
夹持器70与一个可转地安装在水平轴520上的转动吸管52配合工作,以使吸管52可在一个垂直平面内从接近夹持器70的接收位置转动到接近卷筒400的传送位置。吸管52经过一个吸管521与负压源相连通。
图4表示箱体13的平面图,而图5表示箱体13的侧视图。可以看到,在面对纱线夹持器70的箱盖130上,箱体13有一个纱线喂入槽14。槽14从箱盖130的外部延伸到它的内部132,并且从箱体13的引出端133到远离引出端的通道24的入口端240,槽14逐渐接近于通道24(见图3)。
由于槽14设置在接近通道24的部位,它通到接近于通道24的箱体13内部,从而通向辊隙102的外部并且还对着摩擦纺纱元件101。
以上说明了该装置的结构,下面说明它的工作过程:
为了捻接纱线,车5移动到相应的纺纱台座1。当车5从一个纺纱台座1到另一个纺纱台座1进行捻接时,或停机之后捻接纱线时,如果纱线断头,由监测器61可以产生一个相应的脉冲信号。在纺纱台座1处,吸管500绕着轴501向卷筒400转动,而卷筒400已经从卷取导辊401上升起。车5通过一个辅助传动辊(未图示)传动卷筒400向退绕方向转动,与此同时,吸管500吸取退绕下来的纱线30。当吸管500吸取了足够长度的纱线时,卷筒400停止转动,而吸管500转离卷筒400。在这个过程中,纱线30从上述吸管500的纵向槽中出来,然后在卷筒400和对着轴501的纵向槽的端部之间展开。这样纱线30即处于夹持器70的转动范围之内。可水平转动和垂直转动的夹持器70来到在纱线接收位置中的纱线通道,从这里得到纱线30。夹持器70将纱线30传送到设置在车5内的切断装置53处(见图1)夹持器53在远离卷筒400的夹持器70的侧面切断纱线30。这样得到了一个捻接所需要的长度,即从夹持器70到纱线30的端部的确定的纱线长度。然后,夹持器70同时作水平和垂直运动,转向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在此处,夹持器70处于槽14前面的纱线传送位置(见图5);夹持器70这样构成一个纱线握持装置7,它将纱线300送到槽14。握持装置7(即夹持器70)保持纱线30大体上与槽14平行。
当纱线30回到槽14前部的捻接位置时,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在由于传动辊122脱离传动带120而使之予先停止之后又重新开始工作。相应地,车5使传动辊540移动到紧靠传动带120的位置。这时摩擦纺纱元件100,101由电机542通过传动辊540和传动带120进行传动,这个传动可以与纺纱机本身的传动无关(不依赖于切向传动带12的传动),以使元件100,101可以获得一个对于纱线捻接非常有利的较低的速度。
通过阀10,预先关闭的负压又重新施加到纺纱辊100,101上。纤维的喂送也可按照公知的方式开动。这时,纤维条形成单独的纤维进入辊隙102,在辊隙102的纱线形成区104纤维被捻搓成纤维束31(图5)。然而,纤维束31由于它可在辊隙102中自由地旋转而没有被真正地加捻。
在纤维重新供给到辊隙102的同时,由管嘴702供给压缩空气,用以将纱线部分300吹入槽14(见图5)。压缩空气增强了流过受到负压作用的摩擦纺纱元件101的抽吸气流。由于元件101表面上的负压,通过元件101的旋转将纱线部分300带入辊隙102,并且落在旋转的纤维束31上。然后,仍然相当松散的聚集在一起的纤维束被捻合到纱线部分300之中。
如前所述,纱线300在到达辊隙102之前不与纤维接触,而当它达到辊隙102及纱线形成区104的同时即与纤维发生接触。这保证了纤维均匀地捻结到纱线部分300之中。元件100、101的速度可以控制,在捻接时,为了增加引出纱线开始之前的时间以提高纱线捻接的效果即可以降低元件100,101的速度。
图5清楚地表明,只有纱线部分300的远离引出端的一端到达辊隙102,而夹持器70阻止了纱线部分300的引出端通过槽14进入辊隙102,因而与喂送的纤维相结合的纱线长度较短,通常要短于纱线形成区104。这样在新捻接的纱线中形成短的接头,从而形成一个短的瑕疵。通过相应地调整纤维的供给,纱线的供给,元件100、101的速度以及引出纱线开始的时间,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接头的强度。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随接头而出现的细节。
这时,继续转臂700和纱线夹持器70的动作使制成的纱线30从纱线形成区104拉出。根据捻接的速度,纤维材料等,上述动作可在装置7的供给及传送动作中断之后或当这些动作再继续时发生。
装置7还包括一个纱线导向器75,如前所述,它阻止纱线部分300的引出端到达辊隙102。如果装置7间的距离增加(原文如此),即使在接头时只有纱线30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新形成的纱线30还是可以沿着纱线形成区的整个长度放置在辊隙102中。
在上述过程还要使卷筒400再下降到导辊401上,于是卷筒400开始向卷取方向转动并从装置10拉出纱线30,这时,夹持器70松开。加速转动的卷筒400产生的空转所引起的张力波动被吸管52中的轴吸气流所吸收。在卷绕时,吸管52储存过剩的纱线长度直到它被全部用尽而恢复张力。
当卷筒400开始拉出纱线时,纱线30到达输出装置4的辊隙,其结果增加了张力,如果需要的话还可设置合适的纱线导向部件(未图示)。在卷筒400下降的同时,磁铁60再次推动传动辊122使之靠在传动带120上,而在此同时,辅助传动装置54的传动辊540离开传动带120。如前所述,元件100和101由切向传动带12传动。
参考图1所描述的装置还可以在更换卷筒时使用,通过在空的卷纱筒架上卷绕附加的纱线的方式来完成纱线的捻接,即可使接头按照上述的方式形成。吸管52也可以将接头和附加的纱线的剩余部分吸入,然后将新纺成的纱线传送到空的卷纱筒架上,在卷取装置40上卷纱筒架可以按照已知的方式与档杆或钩环等(未图示)配合工作。
然而,在空的卷纱筒架上不带有附加卷绕的纱线也可以更换卷筒。为此,如图1所示,车5上装有一个附加的卷筒32,由夹持器70可将用于捻接的纱线320从附加的卷筒32上拉出。夹持322将纱线320送过切断装置53,在这个切断装置53上,纱线320可被切成用于捻接的确定的长度。
捻接过程按照所述的形式进行。在拉出纱线的过程中,夹持器70朝着装置40上升到吸管52的管嘴522。然后使夹持器70动作,放开纱线30,于是,纱线30被吸入吸管52。
然后,吸管52朝装置40转动,将纱线30转移到空的卷纱筒架上。当纱线30卷取到装置40上时,从吸管52拉出一定长度的纱线。在吸管52的管嘴522附近设置一个切断装置523,当纱线30已经转移到空的卷纱筒架之后,切断装置523可将延伸到吸管52内的纱线部分切断。按照这种方式,在更换卷筒的过程中,当纱线30由可在引出方向移动的纱线夹持器供给到储存器或吸管52之后,即被转移到一个新插入装置40中的新的卷纱筒架上。
如前所述,当纱线300已经达到所说的纱线形成区104之前,即开始喂送纤维到辊隙,然而,也可根据捻接速度,纤维材料等因素控制纤维的传导装置,以使纤维与纱线部分300同时到达辊隙102。因此,纱线部分300当它在辊隙102中的全部时间内均受到加在它上面的纤维的作用,这样可避免因加速纱线30的旋转而使其缩短。
为了获得结实的接头,在上述捻接过程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应注意在摩擦纺纱元件100和101上不能带有剩余的纤维。为此,元件100和101停止转动后,仍然受到抽吸,并继续到纱线部分300到达槽14之前很快地供给纤维的时候。然后再开始纤维的供给和对元件100及101的抽吸。从辊隙102抽吸抽纤维,可以将箱盖103从箱体13和元件100,101分开并由一个可控制的吸罩来代替它(未图示)这个吸罩安装在元件100和101前面的辅助车5上。另一方面,元件100和101可以按照公知的方式移开一定间隔,以便通过一个抽吸装置来抽吸纤维(未图示),这个抽吸装置设置在远离纤维喂送通道24的、元件100和101的侧面。纤维的供给一时增加了留在辊隙102中的纤维的数量,就会使吸走纤维更为容易。这样清除元件100和101上的剩余纤维,其结果使辊隙中的捻接条件总是保持相同,而与纱线断头是否留下纤维无关。控制纤维喂送的时间,使之与前面所说的纤维供给的间断相协调,以使用于捻接的纤维束总是处于相同的状态。而纱线部分300进入槽14的时间必须与用于捻接的纤维的喂送时间相一致。
如果纤维断头,相当大量的纤维不可避免地会留在辊隙102中。如果这些纤维没有被排除,而元件100和101仍在转动的话,纤维可能附着在元件100和101上,並且反复地穿过它们之间的辊隙,这会逐渐地损坏元件100和101。为避免这种危险,可采用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当纱线断头时,中断向辊隙102提供纤维,元件100、101也立即停止转动。监测器61一发出断头信号,控制装置6就经过磁铁60使传动带120与由切向传动带12带动的传动辊122分开,以使传动带120停止运动。当需要捻接时,车5通过辅助传动装置54使元件100和101重新开始工作。于是,纤维的供给开始,并且纱线部分300又按所述的方式送往辊隙。
为便于将纱线部分300送入槽14,槽可类似楔形,箱盖130的外部131处的槽宽略宽于接近箱盖内部的槽宽,如图3所示。为了顺利地将纱线部分300送入纱线形成区,在槽14和纱线形成区104之间的最小角度β至少是90°。在图3中,纱线形成区104和槽14的槽口143的引出端的角度β实际上更大。槽口143通到箱盖130的内壁132。而且槽14相对于摩擦纺纱元件101向辊隙102旋转的转动方向(箭头P10)有一个小于90°的倾斜角γ。
如前所述,夹持器70防止纱线部分300的引出端达到形成区104,至少不能先于纱线部分300远离引出端的那一端到达形成区104。之所以容易或完全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纱线部分300倾斜地放到向辊隙102转动的元件101上,也就是说,远离引出端的那一端,或自由端比同时放在元件101上的纱线部分300的引出端更靠近辊隙102。为此,如图3和4所示,槽14的引出端140比槽14的另一端141离形成区14更远一些。
用夹持器70传送在槽14的前面的纱线30有种种途径。如图1所示,夹持器70可以在水平的和垂直的两个平面上转动,便于纱线能从侧面输送到槽14。在整个捻接过程中,为了把夹持器70也作为一个引出装置,夹持器70在槽14的附近最好是相对槽14平行移动,即朝着纱线的引出方向移动,因为纱线能够以这种方式传送到槽14,从而到达辊隙102并接着通过一个单纯的转动,即可将纱线从辊隙102拉出,如果必要的话,在槽14的位置上可稍作停
当纱线到达形成区104时,为确保纱线部分300的长度恰好符合要求,就应按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选择捻接的位置。首先,纱线30被装置53切断时具有特定的长度,这段纱线被带到辊隙102的外面对着形成区104的长度范围,在这里纱线仍被夹持器70夹住。这个捻接位置应这样选择,即在纤维输送开始之后,元件101已被施加负压后,这时被吸入槽14的纱线部分300到达辊隙102处的纱线形成区104的长度范围之内,但还没伸到任何一端。按此方法,纱线30的特定的精确长度被放到了在辊隙102中的纤维上,而这些纤维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纤维束。
如上所述,压缩空气喷嘴702一般来说可以省去,因为纱线30完全可被加在部件101上的负压所吸入。因此喷嘴702只有一种辅助作用即能使纱线部分300更快地、在时间上也是更精确地被带到辊隙102。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夹持器70可以向槽14移动。现已发现纱线部分300进入槽14时,也就是到达形成区104时,如果改变从夹持器70到辊隙102的引出端(也就是形成区104的引出端)的距离,就能够更有利于得到牢固的接头。纱线越细,在纱线形成区里的纱线部分300就应该越长。反之,对粗支纱在辊隙102内纱线的长度不需要如此长。这是因为对于细支纱,与单位时间内提供的纤维量比粗支纱要少,以至于需要稍微多一点的时间来得到足够强度的接头所需要的纤维量。
作为上述特征的替代或补充,相对于纤维供给开始的时间,如果对于细纤维纱线部分300放入辊隙102中的纤维上的时间,晚于粗纤维情况下放入的时间,这样捻接的可靠性能够提高。用这种办法,虽然对于细纱单位时间内供给的纤维量稍小,但在间隙102中,可聚集足够的纤维量而确保可靠的接头。这种时间的控制,可以通过适当控制转臂700和喷嘴702的运动来实现。
另一个辅助的办法是,调节纱线30从纱线形成区104引出的动作。为了让纱线部分300有充分的时间在辊隙102中与纤维束31捻在一起,纱线30在被引出之前,应延迟到达形成区10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作到这一点,可令向槽14输送纱线部分300的夹持器70停止,並保持一段时间,直至夹持器70开始作旋转的引出动作。如在纱线30被放松后,卷筒400引出纱线,就必须选择好将卷筒400下降到导辊401上的时间。如上所述,细的纱线在开始引出之前所停留的时间应比粗的纱线长。
即使在到达辊隙102之后,纱线部分300也应由夹持器70使之保持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使纱线30的自由端先到达形成区104,随后纱线的引出端才到达。另一种办法是松开夹持器70,使纱线部分300进入辊隙102,而卷筒400重新落到401上就可以用来起引出纱线的作用。虽然引出动作已恢复(通过卷筒400),但在夹持器70松开之后,还要有甚至较长的一段时间纱线的引出端和纱线形成区104才能接触,不过这种接触可以通过纱线导向器73来实现,该导向器是安装在元件100,101前方引出纱线的一边(见图2),并能从图示的位置调节到虚线位置73′。导向器也可以是一个曲线形的构件,可沿着箭头P9的方向旋转。通过这种办法,离开形成区104的纱线30可以转到纤维供给的一侧,也就是面对通道24的一侧。
下面结合图2-4介绍本装置的另一种形式,正如这些附图所清楚地表明的那样,远离引出端的槽14的区域由一块带槽的平板142与箱盖130的内侧132分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平板142同箱盖130的内壁形成一个锐角α。
在该实施例中,纱线的握持装置是一个空气吸嘴71,吸嘴71通向槽14的远离引出端的端部141,由于结构上的原因,(为缩小体积)吸嘴71通向与形成区104平行的平板142。
一个传送部件,即类似图1和5中所示的纱线夹持器70,把纱线30从卷筒400中带到槽14的前方,并将其置于吸嘴71可控制的抽吸气流的作用之下。抽吸气流对线30施加一种有弹性的握持力,可在夹持器70松开后继续吸住纱线,直到纱线30由于卷筒400停止运动而停止时为止,卷筒400在纱线返回的过程中,也向回旋转。可移动的夹持器70随后松开纱线30,使之只由吸嘴71单独握持。
如果机器在一段较长时间中不工作,那么,就应当防止从卷筒400到现不工作的吸嘴71之间 形成的活套而影响纱线的捻接。为此,在图4中,每一个纺纱台座除有一个定位的线夹持器72之外还加了一个刚性的夹持部件。刚性夹持部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720)同一个可移动的夹持部件721(箭头P11)相配合。部件721在一个磁铁722的作用下,可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在一个复位弹簧723的作用下向相反方向移动。
为了把纱部分线300送入辊隙102,就要切断喷嘴71的抽吸气流並且纱线夹持器72松开线30,从而纱线部分300由于受到部件101上的负压而被吸入槽14。纱线部分300沿着平板142滑动。为阻止纱线部分300跳离平板142,即防止它作失控的运动,平板142倾斜于辊隙102形成一个倾斜角α。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保证使纱线部分300的自由端同辊隙102中纤维的接触早于引出端的纱线部分,根据捻接过程的需要,图2所示纱线导向器73就从图示的位置移到73′的位置。以这种方式,在捻接过程中,纱线30向纤维喂送端倾斜。
图4所示的实施例还可以适应粗细不同的纱线,夹持器72可以调整到与辊隙102相平行(箭头P12)的不同位置。
有种种方式可以获得捻接所需要的预定的纤维长度。例如,前面介绍的切断装置53就可以使纱线30具有预先确定的长度。纱线30随后送到纱线握持装置7(即空气吸嘴71),并经过区域104的远离引出端的那一端送到辊隙102的外面,在以特定的长度进入吸嘴71,也就是说,通过放出一段预先形成的纱线储备量,使之进入吸嘴71。然后,把纤维送到辊隙102。用控制时间的方式,向吸嘴71施加在其上面的弹性握持力相反的方向拉出纱线30,直到纱线30脱离吸管71的握持力的作用范围,并穿过槽14,而被送到辊隙中纱线形成区104内的纤维上。纱线的引出可暂时中断,以使纱线部分300在区域104中按要求的时间停留。
为了获得较长的时间容许限度,使纱线30返回到吸嘴71,所介绍的实施例中,吸嘴71包含一个切断装置,它使返回的纱线30得到一个预定的长度。切断装置710还使纱线部分具有一定的形状,以代替由于在气动返回与握持过程中卷曲与个别纤维拉出而带来的不规则的长度和形状,如图3所示,为驱动一个封闭装置,箱盖130带有一个启动器80,该装置在纺纱台座1停止工作时和正常纺纱过程中,都把槽14盖住。封闭装置8平行于槽14,并基本上沿着槽的整个长度延伸。并同一个磁铁81的衔铁810连接,磁铁81又通过控制装置6与启动器80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控制系统。
启动器80放在箱盖130的上面,当朝着吸嘴71方向移动的转臂700到达箱盖130时,装置8立即从槽14离开。根据纱线30的输送方向,启动器80将放在箱盖130的引出端或另一端上。箱盖上还带有一个开关触点74,当夹持器70到达其传送位置时,开关触点74向在转臂700上的启动器开关(未图示)发出一个脉冲信号。另一个启动器打开夹持器70,从而可以把纱线30吸入吸咀71。为控制捻接过程,第2个启动器也可以与一个控制装置相联,并且还可以用来启动捻接程序。
在所描述的装置中,每个纺纱台座1都是单独参予的,封闭装置8可以由沿着机器运动的辅助车驱动。但是,如果提供一种用于较多数量的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10的大量的捻接,控制装置8也可以通过机器上的一个控制装置来集中驱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以以多种方式加以变换,并不限于介绍过的实施例。通过特征的变换或通过等效手段及不同的组合来代替它们,而形成的另一些改进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发明并不限于由夹持器70形成纱线返回装置,因为夹持器70可以用气动夹头来代替。
在已说明的实施例中,纤维供给通道24的开口直接对着纱线形成区104,而纱线喂入槽14开口则通向受到抽吸的摩擦纺纱元件101的外围表面。而如果对纤维喂送和纱线返回加以适当的时间控制也可以向元件101的表面喂送纤维,该元件使纤维旋转並把纤维带到纱线形成区104,而纱线喂入槽则直接通向纱线形成区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