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218341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4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117768.8

申请日:

2005.11.14

公开号:

CN1966514A

公开日:

2007.05.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7H 19/20公开日:20070523|||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07H19/10(2006.01); A61K31/7064(2006.01); A61P31/12(2006.01); A61P1/16(2006.01)

主分类号:

C07H19/10

申请人:

北京美倍他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明艳; 仲素玲

地址:

100070北京市丰台区科兴路九号303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式I所代表的(R)-PMPA或(R)-PMPDAP的三氟乙酯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为H或NH2,R2代表H或COO-R3,R3为C1-C10的烷基或苯基取代的C1-C3的烷基。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将它们作为抗病毒药物特别是抗乙肝和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用途。

权利要求书

1、  式I所代表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R1为H或NH2,R2代表H或COO-R3,R3为C1-C6的烷基或苯基取代的C1-C3的烷基。

2、
  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

3、
  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包含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作为抗病毒药物特别是抗乙肝和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用途。

说明书

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这些无环核苷膦酸酯具有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进入体内后能够选择性地在肝脏释放抗病毒活性成分。本发明还涉及包含该类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及其作为抗病毒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虽然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些临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等用于治疗乙肝,齐多夫定、司他夫定、奈韦拉平、茚地那韦等用于治疗艾滋病。但是,这些化合物还具有不少副作用;而且长期应用时,病毒会变异产生抗药性。因此,还需要新的药理学性质更好的抗病毒药物。
(R)-9-[2-(膦酰甲氧基)丙基]-腺嘌呤{(R)-9-[2-(Phosphonomethoxy)propyl]adenine,(R)-PMPA}和(R)-9-[2-(膦酰甲氧基)丙基]-2,6-二氨基嘌呤{(R)-9-[2-(Phosphonomethoxy)propyl]-2,6-diamino-purine,(R)-PMPDAP}是无环核苷膦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逆转录病毒的活性,在体外评价中显示出较好的抗HIV和抗HBV作用,而且细胞毒性较低。但是由于极性太大,(R)-PMPA和(R)-PMPDAP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口服给药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式I所代表的(R)-PMPA或(R)-PMPDAP的三氟乙酯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其中,R1为H或NH2,R2代表H或COO-R3,R3为C1-C6的烷基或苯基取代的C1-C3的烷基。
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包含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作为抗病毒药物特别是抗乙肝和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用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然而,这些实施例不应作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按照如下合成路线制备:

以(R)-乳酸甲酯为原料,与溴化苄反应成苄醚保护羟基;然后将酯键用四氢锂铝还原成醇,氯代,催化氢化脱去苄醚,得到(R)-1-氯-2-丙醇;R-1-氯-2-丙醇与多聚甲醛/HCl反应得到(R)-1-氯-2-氯甲氧基丙烷,后者与三-(2,2,2-三氟乙基)-亚磷酸酯反应,得到(R)-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氯,再与腺嘌呤或2,6-二氨基嘌呤反应,制备(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或(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2,6二氨基嘌呤;(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或(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2,6二氨基嘌呤再与氯甲酸酯反应,制备相应的氨基甲酸酯衍生物。
实施例1 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I1)的制备
1.1(R)-1-氯-2-丙醇的合成
在1200毫升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208克(2mol)(R)-乳酸甲酯,冰浴冷却,搅拌下分批加入96克(2.4mol)60%的氢化钠,搅拌反应1小时。然后滴加408克(2.4mol)溴化苄,滴完后在冰浴下搅拌4小时,在室温下继续搅拌48小时。减压蒸去DMF,将残留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乙酸乙酯∶石油醚(1∶9)洗脱,收集所需组分,减压蒸干,得188克油状液体。
将上步产品186克(0.98mol)溶于1200ml无水四氢呋喃,冰浴,搅拌下分批加入60克四氢锂铝,加完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4小时。在冰浴下缓慢滴加20ml水。滴加完毕,再滴加60ml 15%的氢氧化钾溶液。过滤,滤渣用乙醚洗三次。合并洗滤液,减压蒸去有机溶剂。将残留物用乙醚萃取3次,合并乙醚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干,将残留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甲醇(2∶8∶0.5)洗脱,收集所需组分,减压蒸干,得122克油状液体。
在240克(2.0mol)新蒸的二氯亚砜中,搅拌下滴加上步产品120克(0.72mol)。加完后,回流反应2小时,减压蒸去未反应的二氯亚砜,将残留物溶于乙醚,相继用水、10%的碳酸钠溶液和水洗,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减压蒸干,将残留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乙酸乙酯∶石油醚(1∶9)洗脱,收集所需组分,减压蒸干,得91克油状液体。
将上步产品90克加到1200毫升甲醇中,加入10克10%的钯-炭,催化氢化。反应过夜,过滤。将滤液旋转蒸去溶剂,将残留物分馏,收集70-72℃/70mmHg的馏分,得(R)-1-氯-2-丙醇37.5克,[α]20D=-22.3°(1%三氯甲烷溶液)。
1.2三-(2,2,2-三氟乙基)-亚磷酸酯
在100克三氟乙醇中,加入50克三氯化磷,在85℃搅拌反应4小时。分馏,收集135-141℃/80-84mmHg的馏分,得三-(2,2,2-三氟乙基)亚磷酸酯91克。
1.3 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氯
将36克(R)-1-氯-2-丙醇和18克多聚甲醛悬浮于100毫升二氯甲烷中,冰浴冷却。搅拌下通入干燥的氯化氢气体,持续24小时。将反应液水洗后,以氯化钙干燥。过滤,减压蒸干,得(R)-1-氯-2-氯甲氧基丙烷32.7克。
将32克1-氯-2-氯甲氧基丙烷与80克三-(2,2,2-三氟乙基)亚磷酸酯混合,在160℃搅拌反应5小时。减压蒸去溶剂,分馏80-84℃/25-30mmHg的馏分,得(R)-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氯51克。
1.4(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在150ml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10克腺嘌呤和3克60%的氢化钠。然后加入(R)-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氯25克,在100℃搅拌4小时,将反应液减压蒸干。将残留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氯仿/甲醇(1∶0.05)洗脱,得到(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9.5克。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8.21(s,1H);7.7(s,1H);5.26(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4(m,4H);4.58(m,1H);4.18(d,2H);4.06(d,2H);1.22(d,3H)。
实施例2(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2,6-二氨基嘌呤(I2)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1.4的方法,用2,6-二氨基嘌呤代替腺嘌呤,与(R)-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2,6-二氨基嘌呤(I2)。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7.85(s,1H);5.78(s,2H,重水交换后消失);5.32(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9(m,4H);4.58(m,1H);4.21(d,2H);4.06(d,2H);1.23(d,3H)。
实施例3(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甲氧甲酰胺基-嘌呤(I3)的制备
将1克I1用3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加入2.0毫升无水吡啶,将反应液冷却到-40℃。搅拌下滴加0.4毫克氯甲酸甲酯于10毫升二氯甲烷的溶液。加完后搅拌30分钟,再于室温搅拌30分钟。将反应液蒸干,将残留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氯仿∶甲醇(96∶4)洗脱,得I5 440毫克,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10.0(s,1H,重水交换后消失);8.65(s,1H);8.36(s,1H);4.63-4.69(m,4H);4.54(m,1H);4.18(d,2H);4.06(d,2H);3.76(s,3H);1.24(d,3H)。
实施例4(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乙氧甲酰胺基-嘌呤(I4)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氯甲酸乙酯代替氯甲酸甲酯,与I1反应,制得(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乙氧甲酰胺基-嘌呤(I4),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9.66(s,1H,重水交换后消失);8.60(s,1H);8.32(s,1H);4.60-4.64(m,4H);4.54(m,1H);4.22(q,2H);4.16(d,2H);4.07(d,2H);1.30(t,3H);1.24(d,3H)。
实施例5(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丙氧甲酰胺基-嘌呤(I5)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氯甲酸丙酯代替氯甲酸甲酯,与I1反应,制得(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丙氧甲酰胺基-嘌呤(I5),核磁共振氢谱:δ(CDCl3,ppm):8.76(s,1H);8.15(s,1H);4.51(m,1H);4.36-4.40(m,4H);4.25(t,2H);4.00(d,2H);3.95(d,2H);1.75(m,2H);1.24(d,3H);1.00(t,3H)。
实施例6(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丁氧甲酰胺基-嘌呤(I6)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氯甲酸丁酯代替氯甲酸甲酯,与I1反应,制得(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丁氧甲酰胺基-嘌呤(I6),核磁共振氢谱:δ(CDCl3,ppm):8.77(s,1H);8.17(s,1H);4.51(m,1H);4.35-4.41(m,4H);4.28(t,2H);4.00(d,2H);3.96(d,2H);1.72(m,2H);1.45(m,2H);1.24(d,3H);0.96(t,3H)。
实施例7(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异丁氧甲酰胺基-嘌呤(I7)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氯甲酸异丁酯代替氯甲酸甲酯,与I1反应,制得(R)-9-{2-[双-(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异丁氧甲酰胺基-嘌呤(I7),核磁共振氢谱:δ(CDCl3,ppm):8.77(s,1H);8.17(s,1H);4.51(m,1H);4.35-4.43(m,4H);4.08(d,2H);4.00(d,2H);3.96(d,2H);2.04(m,1H);1.24(d,3H);1.00(d,6H)。
实施例8(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甲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8)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代替I1,与氯甲酸甲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甲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8)。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9.96(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6(s,1H);6.35(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4-4.70(m,4H);4.20(m,1H);4.14(d,2H);3.87(d,2H);3.66(s,3H);1.23(d,3H)。
实施例9(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乙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9)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代替I1,与氯甲酸乙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乙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9)。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9.96(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6(s,1H);6.35(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4-4.70(m,4H);4.23(q,2H);4.20(m,1H);4.14(d,2H);3.87(d,2H);1.29(t,3H);1.23(d,3H)。
实施例10(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丙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0)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丙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丙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9)。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9.88(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6(s,1H);6.35(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5-4.68(m,4H);4.20(m,1H);4.14(d,2H);4.02(t,2H);3.87(d,2H);1.60(m,2H);1.23(d,3H);0.92(t,3H)。
实施例11(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丁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1)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丁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丁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1)。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9.88(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5(s,1H);6.31(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5-4.68(m,4H);4.20(m,1H);4.14(d,2H);4.03(t,2H);3.87(d,2H);1.72(m,2H);1.45(m,2H);1.24(d,3H);0.96(t,3H)。
实施例12(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异丁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2)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异丁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异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2)。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9.90(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6(s,1H);6.33(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3-4.70(m,4H);4.20(m,1H);4.13(d,2H);3.84-3.88(m,4H);1.90(m,1H);1.24(d,3H);0.91(d,6H)。
实施例13(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戊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3)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戊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戊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3)。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10.08(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5(s,1H);6.31(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5-4.68(m,4H);4.20(m,1H);4.14(d,2H);4.03(t,2H);3.87(d,2H);1.67(m,2H);1.22-1.45(m,6H);0.86(t,3H)。
实施例14(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己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4)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己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己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4)。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10.12(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5(s,1H);6.31(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5-4.68(m,4H);4.20(m,1H);4.14(d,2H);4.03(t,2H);3.87(d,2H);1.67(m,2H);1.22-1.44(m,8H);0.87(t,3H)。
实施例15(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正辛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5)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正辛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正辛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5)。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10.10(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5(s,1H);6.31(s,2H,重水交换后消失);4.65-4.68(m,4H);4.20(m,1H);4.14(d,2H);4.03(t,2H);3.87(d,2H);1.67(m,2H);1.22-1.44(m,12H);0.85(t,3H)。
实施例16(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苄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6)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3的方法,用I2与氯甲酸苄酯反应,制得(R)-9-{2-[双-(2,2,2-三氟乙基)-膦酰基甲氧基]-丙基}-6-苄氧甲酰胺基-2-氨基嘌呤(I16)。核磁共振氢谱:δ(DMSO-d6,ppm):10.10(s,1H,重水交换后消失);7.85(s,1H);7.44-7.46(dd,2H);7.37-7.40(m,3H);6.31(s,2H,重水交换后消失);5.32(s,2H);4.65-4.68(m,4H);4.20(m,1H);4.14(d,2H);3.87(d,2H);1.24(d,3H)。
参考例1(R)-9-[2-(膦酰甲氧基)丙基]-腺嘌呤[(R)-PMPA]的合成
在氮气下,将I12.0克溶于30毫升乙腈中,加入3毫升三甲基溴硅烷,室温搅拌6小时,减压蒸去溶剂,加入10ml水,产生白色沉淀,加入10ml丙酮,室温搅拌4小时。过滤,将滤饼以少量丙酮洗,得(R)-PMPA的类白色固体1.4g,熔点275℃(分解);[α]20D=+21.0°(0.5%0.1M盐酸溶液)。文献(美国专利US 6653296):熔点大于279℃,[α]D=+21.2°(0.5%0.1M盐酸溶液)。
参考例2(R)-9-[2-(膦酰甲氧基)丙基]-2,6-二氨基嘌呤[(R)-PMPDAP]的合成
按照参考例1的方法,用I2代替I1与三甲基溴硅烷反应,得(R)-PMPDAP,熔点285℃(分解);[α]20D=-26.3°(0.5%0.1M盐酸溶液)。文献(美国专利US 6653296):熔点大于287℃,[α]D=-26.1°(0.5%0.1M盐酸溶液)。
生物活性的测定
1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细胞毒性的测定
将Hep G 2.2.15细胞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接种于96孔板中,细胞数3×104/孔,在5%CO2培养箱中孵育,当细胞密度达到80%时,弃旧培养液,加入含不同浓度待测药物的新培养液,200μl/孔,设置3个平行孔;每隔2天更换培养液。在给药后第10天,取100μl上清,用定量PCR的方法测定HBV DNA的含量,计算50%抑制浓度,即为IC50值。
在取完100μl上清的96孔板中,加入7.5mg/ml的MTT,30μl/孔,继续培养3小时,弃上清后,加入含10%吐温X-100的酸性异丙醇溶液,120μl/孔,用酶联仪测定540nm处的吸收,计算50%抑制浓度,即为CC50值。
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细胞毒性

  Compound  IC50(μM)  CC50(μM)  PMPA  1.34  >100  PMPDAP  0.18  >100  I1  0.09  84  I2  0.014  >100  I3  1.46  120  I4  0.75  >100  I5  0.52  >100  I6  0.32  >100  I7  0.43  >100  I8  0.27  >100  I9  0.18  >100  I10  0.14  >100  I11  0.08  61  I12  0.09  >100  I13  0.06  87  I14  0.26  >100  I15  0.76  >100  I16  0.85  >100

2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比较
参考文献(Starrett JE,et al.Jmed Chem 1994;37:1857-1864.)的方法,通过测定大鼠口服给药后尿液中活性药物(R)-PMPA或(R)-PMPDAP的含量,与(R)-PMPA或(R)-PMPDAP静脉给药后尿液中的含量进行比较,考察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所有动物给药前禁食12小时,每组3只大鼠。静脉注射药物配成15毫克/毫升的生理盐水溶液,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口服药物配成浓度为3毫克/毫升含5%二甲亚砜的水溶液。给药剂量相当于30毫克/公斤的(R)-PMPA或(R)-PMPDAP。收集给药后48小时的尿液,参考文献(Naesens L,et al.Clin Chem 1992;38:480-485。)的方法,测定尿液中(R)-PMPA或(R)-PMPDAP的含量。根据下式计算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M1]0→48h/[M2]0→48h×100%
[M1]0→48h为口服给药后48小时内尿排泄药物的总量,[M2]0→48h为静注给药后48小时内尿排泄药物的总量。
   表2  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比较  化合物  生物利用度(%)  PMPA  8.2  PMPDAP  7.4  I1  34.1  I2  29.6  I4  17.8  I5  24.5  I6  30.7  I7  26.9  I9  14.3  I10  20.4  I11  32.8  I12  31.0  I13  25.3  I16  23.7

3小鼠体内肝靶向性的评价
取质量20-25g的Baclb/c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2只小鼠。禁食12小时后口服给予50毫克/公斤剂量的待测化合物;分别于10、30、60和120分钟,取3只动物,采血,取肝脏制成匀浆;将血浆和肝匀浆离心后,取上清,参考文献(Naesens L,et al.Clin Chem 1992;38:480-485。)的方法,测定血液和肝脏中(R)-PMPA或(R)-PMPDAP的含量。结果见表3:
                   表3  小鼠体内肝靶向性的评价结果  化合物 时间(min)  血浆中药物浓度(μg/ml) 血浆中药物浓度(μg/g)  I1 10  27.2 34.7 30  8.9 25.1 60  4.2 11.8 120  3.8 11.2  I2 10  28.5 36.3 30  15.9 23.9 60  5.8 15.0 120  5.4 14.5  I6 10  10.2 30.6 30  7.8 27.4 60  6.9 25.2 120  6.7 21.9  I13 10  12.8 29.5 30  11.2 28.8 60  8.1 24.2 120  7.4 22.3

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医药用途.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式I所代表的(R)PMPA或(R)PMPDAP的三氟乙酯衍生物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为H或NH2,R2代表H或COOR3,R3为C1C10的烷基或苯基取代的C1C3的烷基。本发明还提供式I所示的无环核苷膦酸酯及其非毒性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将它们作为抗病毒药物特别是抗乙肝和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用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