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改善捻丝或不规则连续 丝纱的方法及这种纱的卷装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捻丝或其他不规则和不完全连续丝纱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了一种改善的这种纱的卷装。
丝捻是使纱具有强度,具有匀称的外观以及依靠附加捻赋予纱线各种光泽的一种公知操作技术。
这种操作是通过给予纱一定的捻度而进行的。在称为倍捻的加捻机上能够对于丝纱以一种致密而经济的形式提供高捻度,实际上,在一台加捻机上加工出所希望的捻度的生产率相等于两台传统的单个加捻机。
送至机器的纱线从一个带凸缘地卷筒上退卷,在这个卷筒的顶部有一个由包含一个纱座的元件构成的帽,借助于退绕中的纱线的旋转运动,该卷筒将纱从其筒子上退绕下来。在从卷筒上退纱的过程中,纱线首先通过所说的座,该座可以是例如一个套管,一个钩子或其他可以完成相同的容纳及导向功能的元件,然后与一个张力装置接触,接着纱线通过一个纵向延伸的在中心位置上通过整个卷筒的通道,并在卷筒对面端的下部露出来。其整体结构公知的如一种锭子。在通过卷筒离开中心通道后,纱线返回到锭子的外侧并重新卷绕到位于锭子顶部的元件上。
在高速的旋转运动中,纱线受到空间中两个轨道(例如几个气圈)的约束力。这些被称做气圈的其中之一是在从卷筒退纱的瞬间点与张力装置(内气圈)间形成的,同时因为高速旋转运动,由于作用于纱线上的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第二圈比第一圈宽度大,纱线在卷筒出口的底部点和位于锭子之上的收集元件之间伸张着。
现在广泛使用的排列方式有着一些值得注意的缺点。
这些缺点来自于系统的形状缺陷并基于加工过程中纱线的性质。在这方面,问题是纱线有缺陷和是不规则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些不同直径或粗细的截面,即经常并且出现一些不合适的实际结子,绒毛或绒头。这些不规则物因为堵塞住纱线致使退卷受到妨碍,在退卷过程中,这种堵塞的结果使转动产生拖曳作用,随之而来的是纱线的重叠和断头。由于从气圈到进给卷筒的加捻的向后运行还产生一些问题,这时的运行要克服在纱线和张力装置之间由各种各样接触点构成的障碍。这种向后运行的结果是对纱线通过产生干扰致使转动重叠起来而相继产生断纱。
此外,退卷帽的存在显然使问题复杂化,可是还必须采用它,来解决来自有边筒子的通道问题,以在加捻期间限制断纱。
在锭子穿过期间,操作者必须完成某些附加的操作,例如,使纱线通过帽上的套管或是绕轮子缠绕它,以止住捻的向后运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合适的加捻方法以避免上述的各种问题。
这个目的通过捻加工,至少通过倍捻,对不规则和不完全连续的丝纱,例如天然丝进行加捻的方法,是可充分得到实现的,其中使所说的纱在从带有伸长的纵轴的管形支撑元件上退卷后相继受到捻加工,在支承件上,纱沿着一个沿所说的纵轴方向延伸的三维螺旋线在支承件上缠绕着,其特征在于,在螺旋线的每一点上,该点处的切线与该切线在一垂直于所说纵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在3°~30°绝对值范围内。
有利的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不规则和不完全连续的丝纱(例如天然丝)的用于加捻操作的卷装包括具有延伸纵轴的管形支承元件,其上纱线沿着一个在所述纵轴方向上延伸的三维螺旋线缠绕着,其特征在于,在螺旋线的每一点上,该点处的切线与该切线在一个垂直于所说纵轴的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是在3°~30°绝对值范围内的。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特征将通过非限定性的实例在后面的说明中结合几个附图加以详细说明。
图1是按照已有技术的一个方法所采用的一个锭子的侧视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所使用的一个锭子的侧视图;
图3,4,5和6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所使用的四种卷装的示意图。
图1示出了与已有技术有关的加捻方法中所采用的一个锭子10。它包括一个带凸缘的卷筒11,纱22是按照传统方式很紧密地并且实际上几乎垂直于卷筒轴而绕在卷筒上的。卷筒11用一种未示出的已知方式在静止状态下支承着,且被罩在内部,并部分地从比它直径大得多的圆柱形容器15中伸出来。容器15的下部延伸进入底座13,该容器由一用皮带14驱动着的轴12来转动,即由该皮带而获得其运动。
上述的卷筒11的上方有一个带孔的圆环形元件16,称之为帽,导纱圈17固定在该帽上。帽16以一个空心的张力装置18的形式向上延伸,在该张力器的顶端有一套管19。
底座13还带有一个连接到容器15内部的孔21,这个孔与通过卷筒11的空心通道的出口水平对准。在从卷筒11上退绕的过程中,纱22,23通过导纱圈17并且绕着帽16的外边进行退卷,然后通过套管19进入张力装置18。对于纱22,23来说,部分19有一个特别的导入外廓,以使它在旋转着向前进入张力装置的空心内部的运动期间把纱的摩擦减至最小。
在张力装置18内部的装置未示出,这些装置用于防止管套19的下游施加的捻回向后返回而越过所述的插入点,因为这种情况会扰乱从卷筒11退下纱22,23。
由于纱已穿过卷筒的整个内空孔部分,通过所说的孔21,该纱就露在外边,以更好地通过锭子10上所安置的固定环20。沿着锭子外的两个部分,纱22,23围绕着卷筒11的中心轴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特别是沿着部分23形成一气圈,纱伸展的点间距越宽,则气圈越大。在所示情况下,两个所说的点分别是孔21和环20。
图2示出了按照本发明方法所采用的一个锭子30。锭子30包含与普通锭子10相同的几个元件,在这里用相同的参考号进行标示。在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案中,给纱卷装11′上缠绕着纱线22,23,即有一个卷绕角,该角相对于与卷装11′的纵轴成横向的一个平面成3至30℃的绝对值角度,这个角度能使单根纱各圈卷绕保持相互之间有良好的间隔,致使在相对方向上的交叉圈上,纱线之间成重叠圈而不致发生缠绕现象,而这种缠绕现象就如同传统绕制方法中容易发生的情况一样。
这两个特征使得从给纱卷装11′上把纱线22,23退下来很容易,这样就能省去锭子10上以及导纱圈17上的帽16。正如这个帽的作用是保持纱线上的某个点与该卷装的轴有足够的间隔以便于退绕那样,对纱的退绕构成一种明显的径向阻碍。随后立即使套管19提起更高。这点在外部纱气圈的更大宽度上,以及随后对纱退卷可允许最大速度的限定方面立即显示出来。
按照本发明所用的方法,其中给纱卷装的径向及其高度尺寸都受到限定,最大可允许捻速能得到明显提高,直到传统速度的两倍。
此外,由于不需要使用帽,这种设置便于而且简化了纱线穿过锭子的这种操作,使人们能更快和更容易操作。
图3,4,5和6示出了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中可使用的不同卷装。在这些卷装中,纱线在各种形状的但总是基本上管形的支承元件上缠绕着,并形成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相对于与各支承元件的纵轴成横向的平面为3~30°绝对值范围内的角。特别地,图3示出了一种带凸缘卷筒形状的卷装,图4示出了一种具有两端锥形的所谓管纱的卷装,图5示出了一种仅有上端锥形的瓶形卷装,最后图6示出了一种截头圆锥形的卷装。
在本发明方法中所用的上述形状的卷装,更确切地说,用于缠绕纱的这些管形支承元件,不应该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