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99896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099896A21申请号201410340764522申请日20140717E02B3/1020060171申请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地址450003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72发明人庞瑞张瑞洵王大川董海钊卢德友苏东喜张健罗涛曹伟王爱国索二峰赵宇杨巧玲74专利代理机构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4代理人韩华54发明名称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包括沿所述支流河道趋势线设置在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相对两岸之间的坝体;所述坝体由沿。
2、纵向设置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的中间坝体段和沿纵向衔接在所述中间坝体段左、右两侧的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构成;所述中间坝体段为由石块构成的堆石坝结构,所述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均为由铅丝石笼构成的石笼坝体结构。本发明采取控导分流结构,在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滩岸边坡之间设置透水耐冲分流坝,改善河流流势,减少河道交汇处的淤积,使河流河势处于有利形态;结构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不高;采用透水结构,平衡两侧水压力,结构稳定性能好。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
3、99896ACN104099896A1/1页21一种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支流河道趋势线设置在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相对两岸之间的坝体;所述坝体由沿纵向设置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的中间坝体段和沿纵向衔接在所述中间坝体段左、右两侧的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构成;所述中间坝体段为由石块构成的堆石坝结构,所述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均为由铅丝石笼构成的石笼坝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均由自下而上的多层铅丝石笼构成。权利要求书CN104099896A1/2页3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
4、水耐冲分流坝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支流河道入主流河道交汇处的控导分流工程,尤其是涉及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背景技术0002由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水流紊乱,易淤积,这就给上游河道防洪带来较大的危害,也给下游河道治理带来困难。一般情况,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都采用护岸或护滩工程,即采用砌石、混凝土、模袋等抗冲材料加固河道交汇处的滩岸边坡,防止水流对滩岸的冲刷,进而保护交汇处附近的工矿企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达到有限的防洪减灾目的。这类工程受水流淘刷,易产生滑塌等破坏现象,需要经常加固,同时河势变化后,工程易脱流,又需要对工程进行上延下续。这类工程属于被动防守型工程,。
5、缺乏长期、主动改造河道的措施,不能有效解决河道交汇处的水流紊乱、淤积等问题。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耐用的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包括沿所述支流河道趋势线设置在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相对两岸之间的坝体;所述坝体由沿纵向设置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的中间坝体段和沿纵向衔接在所述中间坝体段左、右两侧的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构成;所述中间坝体段为由石块构成的堆石坝结构,所述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均为由铅丝石笼构成的石笼坝体结构。0005所述左岸坝体段和右岸坝体段均由自下。
6、而上的多层铅丝石笼构成。0006本发明优点在于采取控导分流结构,在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滩岸边坡之间设置透水耐冲分流坝,坝体沿支流河道趋势线设置能主动地调整并稳定支流河道入主河道流路,避免两河的河流夹角增大、主河道侵蚀支流等不利形态,使相汇的两河平顺行河,改善河流流势,减少河道交汇处的淤积,使河流河势处于有利形态;从结构来说,结构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不高;采用透水结构,平衡两侧水压力,结构稳定性能好。同时,本发明是对主、支流河道交汇处河道的控导和分流,因此两侧不需要设置坝垛,且进占施工方便,从而大大缩短了工期;该工程相对于同类传统工程,长度将会大大缩短,从而使工程投资明。
7、显减少。附图说明0007图1是本发明布置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示意图。0008图2是图1的II向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说明书CN104099896A2/2页4具体实施方式0009如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适于天然主、支流河道交汇处的透水耐冲分流坝,包括沿所述天然支流河道1趋势线2设置在主流河道3与支流河道1交汇处相对两岸之间的坝体4;所述坝体4由沿纵向设置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的中间坝体段5和沿纵向衔接在所述中间坝体段5左、右两侧的左岸坝体段6和右岸坝体段7构成;所述中间坝体段5为由散抛石块8构成的堆石坝结构,所述左岸坝体段6和右岸坝体段7均为由铅丝石笼9构成的石笼坝体结构,所述左岸坝体段6和右岸坝体段7均由自下而上堆放的多层铅丝石笼9构成。说明书CN104099896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09989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