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21140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54110.8

申请日:

2015.04.02

公开号:

CN104766854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3/535申请日:20150402|||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3/535; H01L25/04(2014.01)I; H01L51/52

主分类号:

H01L23/535

申请人: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中杰; 周革革; 陈玲艳

地址:

51813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塘明大道9-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4202

代理人:

郝传鑫; 熊永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至第三对电极,连接极、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基板上,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连接极电连接,第一至第三对电极的正极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第一至第三对电极的负极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电源同时分别对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本发明在满足业界对发光装置亮度的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增加额外的功耗。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连接器件,用于连接有机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对电极、第二对电极及第三对电极,所述连接极、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一侧,所述第三对电极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二侧。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连接极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连接极的各个边与所述基板的对应边平行。

4.
  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电源、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第二有机发光元件及连接器件,所述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对电极、第二对电极及第三对电极,所述连接极、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正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一侧,所述第三对电极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二侧。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连接 极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连接极的各个边与所述基板的对应边平行。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均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连接电极依次电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作为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连接电极作为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电极具有可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是包覆电线、金属板或金属带的形式。

10.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恒定电流驱动器。

说明书

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行业与照明行业得飞速发展,显示行业及照明行业对于亮度的追求也明显提高。其中,当单个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不够,需要串联一个发光元件来增加发光亮度。当时串联一个发光元件会导致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积增加,从而导致发光元件的面电阻增大。由于发光元件的面电阻增大,则在发光面积上损失的电压增大,从而导致功耗增大。同时增大发光面积还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发热现象,会严重影响发光元件的使用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件及发光组件,以在不增大面电阻的同时增大发光面积,以满足业界对亮度的需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压输出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件,用于连接有机发光元件,所述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对电极、第二对电极及第三对电极,所述连接极、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
其中,所述连接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一侧,所述第三对电极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二侧。
其中,所述基板与所述连接极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连接极的各个边与所述基板的对应边平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电源、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第二有机发光元件及连接器件,所述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对电极、第二对电极及第三对电极,所述连接极、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正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
其中,所述连接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一侧,所述第三对电极设置于所述连接极的第二侧。
其中,所述基板与所述连接极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连接极的各个边与所述基板的对应边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均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连接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及所述连接电极依次电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作为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连接电极作为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电极具有可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连接至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
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接端子是包覆电线、金属板或金属带的形式。
其中,所述电源为恒定电流驱动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件,用于连接有机发光元件,所述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对电极、第二对电极及第三对电极,所述连接极、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 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因此,本发明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器件增加了有机发光元件的数量,即增加了发光面积,同时未增大面电阻,从而在满足业界对发光装置亮度的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增加额外的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第一方案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连接器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方案第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方案第二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将理解,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元件或层。相反,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不存在居间元件或层。相同的符合标记始终指代相同的元件。在此所用时,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将理解,虽然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到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别开。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背离本发明的教导。
为便于描述,这里可以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面”、“下”、“在…之上”、“上”等空间相对性术语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空间相对性术语旨在涵盖除图中示出的取向之外,器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之下”或“下面”的元件将会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可以涵盖之上和之下两种取向。器件可以以别的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其他取向),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性描述符被相应地解释。
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发明。在这里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将进一步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表明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
除非另行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将进一步理解,诸如通用词典中所定义的术语,否则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语境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度形式化的意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
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方案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器件100。所述连接器件100用于连接有机发光元件。所述连接器件100包括基板10、连接极20、第一对电极30、第二对电极40及第三对电极50。所述连接极20、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30-50均铺设于所述基板10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30-50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20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20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30的正极用于连接电源(未示出)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30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40的正极用于 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未示出)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40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50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50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件100包括第一至第三对电极30-5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件100包括的电极的对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件100包括基板10、连接极20、第一对电极30、第二对电极40及第三对电极50。所述连接极20、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30-50均铺设于所述基板10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30-50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20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电20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30的正极用于连接电源(未示出)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30的负极用于连接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40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未示出)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40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一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50的正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50的负极用于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因此,本发明可以通过所述连接器件100增加了有机发光元件的数量,即增加了发光面积,同时未增大面电阻,从而在满足业界对发光装置亮度的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增加额外的功耗。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极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1及第二侧22。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30及40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0的第一侧21。所述第三对电极50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0的第二侧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30及40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0的第一侧21。所述第三对电极50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0的第二侧22。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40-50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只要可以电连接至所述连接极20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10与所述连接极20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连接极20的各个边与所述基板10的对应边平行。
具体地,所述基板10为长方形。所述连接极20为长方形。所述基板10及所述连接极20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2,本发明第二方案第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200。所述有机发光装置200包括电源210、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及连接器件240。所述连接器件240包括基板241、连接极242、第一对电极243、第二对电极244及第三对电极245。所述连接极242、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243-245均铺设于所述基板241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243-245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242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242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24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210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24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210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24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24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245的正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245的负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210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及230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件240包括第一至第三对电极243-245。所述发光装置200包括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及230。所述电源210为恒定电流驱动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件240包括的电极的对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所述发光装置200包括的有机发光元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发光装置200包括电源210、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及连接器件240。所述连接器件240包括基板241、连接极242、第一对电极243、第二对电极244及第三对电极245。所述连接极242、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243-245均铺设于所述基板241上。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243-245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所述连接极242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所述连接极242电连接。所述第一对电极24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210的正极。所述第一对电极24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210的负极。所述第二对电极24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正极。所述第二对电极24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负极。所述第三对电极245的正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的正极。所述第三对电极245的负极连接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的负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210同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 发光元件220及230供电。因此,所述有机发光装置200通过所述连接器件240增加了有机发光元件的数量,即增加了发光面积,同时所述有机发光装置200未增大面电阻,从而在满足业界对发光装置亮度的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增加额外的功耗。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极24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421及第二侧2422。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243及244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42的第一侧2421。所述第三对电极245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42的第二侧24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对电极30及40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0的第一侧21。所述第三对电极50设置于所述连接极20的第二侧22。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至第三对电极40-50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只要可以电连接至所述连接极20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包括第一电极221、第二电极222及连接电极223。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均包括第一电极231、第二电极232及连接电极233。对于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所述第一电极221、所述第二电极222及所述连接电极223依次电连接形成回路。对于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所述第一电231、所述第二电极232及所述连接电极233依次电连接形成回路。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第一电极221作为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正极。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的第一电极231作为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的正极。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连接电极223作为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元件220的负极。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的连接电极233作为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30的负极。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10与所述连接极20的形状相同,且所述连接极20的各个边与所述基板10的对应边平行。
具体地,所述基板10为长方形。所述连接极20为长方形。所述基板10及所述连接极20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3,本发明第二方案第二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300。所述第二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发光装置300与所述第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发光装置200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在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221及231分别具有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子2211及2311。所述连接电极223及233分别具有可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子2231及2331。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 发光元件220及230的正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211及2311连接至所述第二对电极244的正极。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及230的负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子2231及2331连接至所述第三对电极245的负极。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210有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子2101及第二连接端子2102。所述电源210的第一连接端子2101连接至所述第一对电极243中的正极。所述电源210的第二连接端子2102连接至所述第一对电极243中的负极。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211、2311及2101及第二连接端子2231、2331及2102是包覆电线、金属板或金属带的形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221及231分别具有可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子2211及2311。所述连接电极223及233分别具有可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子2231及2331。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及230的正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211及2311连接至所述第二对电极244的正极。所述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220及230的负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子2231及2331连接至所述第三对电极245的负极。因此,所述有机发光装置300有利于对有机发光元件的拆卸。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连接器件及有机发光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件包括基板、连接极、第一至第三对电极,连接极、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铺设于基板上,第一至第三对电极均包括正极及负极,所有正极均通过连接极电连接,所有负极通过连接极电连接,第一至第三对电极的正极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正极,第一至第三对电极的负极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的负极,从而使得电源同时分别对第一及第二有机发光元件供电。本发明在满足业界对发光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