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组件.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0145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4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756098.9

申请日:

2013.12.31

公开号:

CN104752804A

公开日:

2015.07.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1Q 1/00申请公布日:2015070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Q 1/00申请日:20131231|||公开

IPC分类号:

H01Q1/00

主分类号:

H01Q1/00

申请人: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蓝逸青; 赖中民; 陈宗志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园区二路2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9

代理人:

严慎; 支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防水组件。该防水组件用于一号角天线,该防水组件包括:一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一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一界面,当一卫星信号入射该第一界面时,产生一第一反射波以及一第一透射波;以及一第二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覆盖于该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二界面,当该第一透射波入射该第二界面时,产生一第二反射波以及一第二透射波;其中,该第一反射波与该第二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该第一、第二反射波。本发明可使双层防水组件的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反射波,且在锥体的形状及材质固定的情况下,使号角天线得以兼顾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防水组件,该防水组件用于一号角天线,该防水组件包括:
一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一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一界面,当一卫星信号入射该第一界面时,产生一第一反射波以及一第一透射波;以及
一第二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覆盖于该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二界面,当该第一透射波入射该第二界面时,产生一第二反射波以及一第二透射波;
其中,该第一反射波与该第二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该第一、第二反射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一界面与该第二界面之间大致相距该卫星信号的一中心频率的四分之一波长,使该第一反射波与该第二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号角天线包括一锥体,该锥体上形成有多个环体。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一防水单元包括:
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包括:
该第一界面,该第一界面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界面位于该锥体与该第一板体之间,且该第一界面为该卫星信号通过该锥体之后及穿透该第一板体之前所遭遇的一入射界面;以及
一第三界面,该第三界面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三界面为该卫星信号穿透该第一板体之后所遭遇的一透射界面;以及
一第一侧墙,该第一侧墙耦接于该第一板体,该第一侧墙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环绕该多个环体中的一第一环体,使该第一防水单元覆盖于该第一环体;
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方向。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一板体还包括一第一子板体、一第二子板体以及一接合界面,该第一、第二子板体在该接合界面接合,以构成该第一板体。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一侧墙还包括一第一子侧墙、一第二子侧墙以及该接合界面,该第一、第二子侧墙在该接合界面接合,以构成该第一侧墙。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二防水单元包括:
一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包括:
该第二界面,该第二界面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界面位于该第三界面与该第二板体之间,且该第二界面为该第一透射波穿透该第一防水单元之后,穿透该第二板体之前所遭遇的一入射界面;以及
一第四界面,该第四界面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四界面为该第一透射波穿透该第二板体之后所遭遇的一透射界面;以及
一第二侧墙,该第二侧墙耦接于该第二板体,该第二侧墙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环绕该多个环体中的一第二环体或该第一侧墙,使该第二防水单元覆盖于该第二环体或该第一防水单元;
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方向。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二板体还包括一第一子板体、一第二子板体以及一接合界面,该第一、第二子板体在该接合界面接合,以构成该第二板体。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组件,其中该第二侧墙还包括一第一子侧墙、一第二子侧墙以及该接合界面,该第一、第二子侧墙在该接合界面接合,以构成该第二侧墙。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组件,该防水组件还包括一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用来连接该第一、第二防水单元。

说明书

防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号角天线的防水组件,尤指一种具有双层防水单元以兼顾号角天线的回返耗损及有效带宽的防水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卫星天线的号角天线(亦称集波器)设置于碟形反射面的焦点位置,用来接收碟形反射面所反射的卫星信号,或是发射卫星信号(经碟形反射面反射)给卫星。卫星天线往往设置于户外,例如建筑物的屋顶或者外墙,如此不仅利于碟形反射面与卫星的定位,也可避免遮蔽物影响卫星信号的收发,以确保良好的卫星通信。
号角天线通常设置有绝缘材质制成的防水组件,用来防止户外环境中的雨水进入号角天线内部。当号角天线发射卫星信号时,一部分卫星信号在穿透防水组件的过程中被衰减(即插入耗损),而一部分卫星信号透射出防水组件后被碟形反射面反射至空中。然而,由于防水组件与空气为不同的介质(其阻抗值不同),因此卫星信号在发射的信号路径上遭遇不连续阻抗,导致防水组件的入射界面上产生一反射波,而反射回号角天线内部。在此情况下,号角天线的发射效率不仅被弱化,也可能导致号角天线的有效带宽失效。
除此之外,卫星信号的回返耗损(即入射波与反射波的比例)不仅反映了号角天线的发射效率,也影响着号角天线的有效带宽是否有效。在某些情况下,防水组件虽然可改善回返耗损的大小,却使有效带宽缩减,因此无法兼顾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因此,如何兼顾卫星信号的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实为本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而,需要提供一种防水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层防水单元以兼顾号角天线的回返耗损及有效带宽的防水组件。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水组件,该防水组件用于一号角天线,该防水组件包含:一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一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一界面,当一卫星信号入射该第一界面时,产生一第一反射波以及一第一透射波;以及一第二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覆盖于该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二界面,当该第一透射波入射该第二界面时,产生一第二反射波 以及一第二透射波;其中,该第一反射波与该第二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该第一、第二反射波。
本发明使用双层防水组件,使双层防水组件的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反射波,且在锥体的形状及材质固定的情况下,使号角天线得以兼顾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号角天线的示意图。
图2为具有单层防水组件的一号角天线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及图2的号角天线的回返耗损的比较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号角天线的示意图。
图5为图2及图4的号角天线的回返耗损的比较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号角天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水组件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水组件的等视角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2、4、6                号角天线
40、60、70                防水组件
CRG1、CRG2、CRG3          环体
ITF1、ITF2、ITF3、ITF4    界面
IN_sig                    卫星信号
T1_sig、T2_sig            透射波
R1_sig、R2_sig            反射波
λ                        波长
CON                       锥体
210、410                  侧墙
X、Y                      方向
21、41、61、71、72        防水单元
212、412                  板体
73                        连接单元
712、714                  子板体
716                       接合界面
713、715                  子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及图2。图1为一号角天线1的示意图,图2为具有单层防水组件的一号 角天线2的示意图。号角天线1、2包含相同形状及材质的锥体CON,用来将卫星信号IN_sig传送至卫星天线的碟形反射面。锥体CON上形成有多个环体(corrugation),其数量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以三个环体CRG1、CRG2、CRG3为例说明。在图1中,当号角天线1发射一卫星信号IN_sig时,卫星信号IN_sig的信号路径上仅有单一空气介质。相比之下,在图2中,单层防水组件包含一防水单元21,在此架构下,当号角天线2发射卫星信号IN_sig时,其信号路径上存在不同介质(即空气以及防水单元21),因此卫星信号IN_sig遭遇不连续阻抗,导致部分卫星信号IN_sig被反射。
防水单元21覆盖于环体CRG1,包含有一侧墙210以及一板体212。板体212包含有界面ITF1、ITF3,其中界面ITF1沿X方向延伸,位于锥体CON与板体212之间,且界面ITF1为卫星信号IN_sig通过锥体CON之后及穿透板体212之前所遭遇的一入射界面。界面ITF3沿X方向延伸,其为卫星信号IN_sig穿透板体212之后所遭遇的一透射界面。侧墙210耦接于板体212,沿Y方向延伸并环绕环体CRG1,使防水单元21覆盖于环体CRG1。具体而言,当卫星信号IN_sig入射界面ITF1时,界面ITF1反射部分卫星信号IN_sig,以产生一反射波R1_sig。而一部分卫星信号IN_sig透射防水单元21,并在防水单元21的界面ITF3产生一透射波T1_sig。
在结构上,为了对应锥体CON或环体CRG1的开口结构,本实施例假设锥体CON或环体CRG1的开口结构为圆形,因此界面ITF1、ITF3可具有一圆形,侧墙210耦接于界面ITF1、ITF3的圆形的圆周。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则界面ITF2、ITF4也具有一圆形,侧墙420耦接于界面ITF2、ITF4的圆形的一圆周。值得注意的是,界面的形状不限于此,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作适当的调整。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其为号角天线1、2的回返耗损的比较图。其中号角天线1的回返耗损以实线表示,号角天线2的回返耗损以虚线表示。如图3所示,号角天线1的有效带宽(回返耗损低于-18dB)大致涵盖17.5GHz至20GHz的范围(相当于2.5GHz的带宽),而号角天线2的有效带宽大致涵盖17.8GHz至19.6GHz的范围(相当于1.8GHz的带宽)。
虽然卫星信号IN_sig经过号角天线1的信号路径上仅有单一空气介质,但由于号角天线1本身的结构不连续,而使少量的卫星信号IN_sig被反射,由图3可看出,号角天线1在有效带宽内存在有限及平缓的回返耗损,且其有效带宽较宽(2.5GHz)。另一方面,具有防水单元21的号角天线2在有效带宽内的回返耗损大致呈现狭谷形状,但其有效带宽较窄(1.8GHz)。由此可见,防水单元21虽然可改善号角天线2在部分有效带宽内的回返耗损,却使其有效带宽缩减0.7GHz,如此即限缩了号角天线2的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在号角天线1、2的架构下无法兼顾其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
因此,本发明提出使用双层防水单元的号角天线,用以兼顾其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请参考图4,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号角天线4的示意图。号角天线4包含一防水组件40 以及与号角天线1、2中相同形状及材质的锥体CON。防水组件40包含防水单元21、41,防水单元41覆盖于防水单元21,包含有一侧墙410以及一板体412。板体412包含有界面ITF2、ITF4,其中界面ITF2沿X方向延伸,位于界面ITF3与板体412之间,且界面ITF2为透射波T1_sig穿透板体412之前所遭遇的一入射界面。界面ITF4沿X方向延伸,且界面ITF4为透射波T1_sig穿透板体412之后所遭遇的一透射界面。侧墙410耦接于板体412,沿Y方向延伸并环绕侧墙210,使防水单元41覆盖于防水单元21。具体而言,当透射波T1_sig入射防水单元41的界面ITF2时,界面ITF2反射部分透射波T1_sig,以产生一反射波R2_sig。而一部分透射波T1_sig透射防水单元41,在防水单元41的另一界面ITF4产生一透射波T2_sig。较佳地,界面ITF1、ITF2之间大致相距卫星信号IN_sig的中心频率的四分之一波长(λ/4),使反射波R1_sig、R2_sig大致互为反相(out-of-phase),以大致抵消反射波R1_sig、R2_sig,进而改善号角天线4的回返耗损。其中,X方向与Y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其为号角天线2、4的回返耗损的比较图。其中号角天线4的回返耗损以点线表示,号角天线2的回返耗损以虚线表示。如图5所示,号角天线4的有效带宽(回返耗损低于-18dB)大致涵盖17.5GHz至20.6GHz的范围(相当于3.1GHz的带宽)。比较图3与图5可看出,相比未使用防水单元的号角天线1,号角天线4具有较佳的回返耗损。再者,相比号角天线1、2,号角天线4也具有最宽的有效带宽。由此可见,在锥体的形状及材质固定的情况下,使用双层防水单元的号角天线4,具有较佳的回返耗损,也具有最宽的有效带宽,因而拓宽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号角天线4可兼顾其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
简言之,本发明的号角天线4使用双层防水单元21、41,使双层防水单元21、41的反射波R1_sig、R2_sig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反射波R1_sig、R2_sig。在锥体的形状及材质固定的情况下,使号角天线4得以兼顾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据以作修饰或变化,而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设置于号角天线或其锥体上的防水单元数量不限。或者,设计者可根据卫星信号IN_sig的应用频率(不限于卫星信号的中心频率)及对应的波长,调整界面ITF1、ITF2之间的距离。
此外,双层防水单元设置于锥体的位置不限。如图4的实施例中,防水单元21覆盖于环体CRG1,而防水单元41覆盖于防水单元21。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其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号角天线6的示意图。号角天线6的防水组件60包含防水单元21、61,其中防水单元61覆盖于环体CRG2。防水组件60与40的差异在于,防水单元41、61设置的位置不同,而使号角天线6与4整体的体积不同。具体而言,防水组件40的防水单元41覆盖于锥体的外部,因此号角天线4具有较大体积;而防水组件60的防水单元61覆盖于锥体的内部,因此号角天线6具有较小体积。
另一方面,双层防水组件的成型结构及相对应的组装流程不限。如图4及图6的实施例中,防水单元21、41及61为一体成型结构,然而不限于此,防水单元21、41或61亦 可以多个组件相互结合来构成单一防水单元21、41或61。举例来说,请同时参考图7及图8,其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水组件70的侧视图以及等角视图。防水组件70包含防水单元71、72以及一连接单元73。值得注意的是,防水单元71、72分别由多个组件来组合成单一防水单元71、72。以防水单元71为例,其包含有子板体712、714、子侧墙713、715以及一接合界面716。子板体712耦接于子侧墙713,以构成具有倒置L形状的子组件;子板体714耦接于子侧墙715,以构成具有倒置L形状的另一子组件。子板体712与714及子侧墙713与715可在接合界面716(图8的斜线区域)接合,以构成完整的板体(相当于防水单元41的板体412)。以此类推,防水单元72也包含二子板体、二子侧墙以及一接合界面,使防水单元72的子板体及子侧墙可在接合界面接合(图8的圆点图案区域),以构成完整的板体(相当于防水单元21的板体212)。连接单元73用来连接防水单元71、72。图7及图8的实施例假设完整的板体为圆形,然而板体的形状不限于此,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作适当的调整。当然,侧墙的形状也无所限,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作适当的调整。
图4中以侧视角呈现的防水单元21、41为一体成型结构,并具有一ㄇ形状,而图7中以侧视角呈现的防水单元71、72则以多个子组件相互接合以构成完整的防水单元,每一子组件具有一倒置L形状,在此架构下,将两个倒置L形状的子组件在接合界面接合时,即可组合为ㄇ形状的双层防水组件,如此相当于防水组件20、40(即防水单元21、41)的架构。简言之,防水组件70与40的差异之处在于成型结构及对应的组装方式不同,而相似之处则同样可达到兼顾其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防水单元71、72的接合界面可设计有相对应的接合结构(未绘于图7),为的是强化防水功能。因此在制造上,可使用一模具成型一子组件,并且通过修改该子组件的模具而成型另一子组件,其优势在于修改模具的成本比开立多个模具的成本低。在组装上,可由作业员将多个子组件接合之后,再一并安装至锥体上。当然,不限于图7的实施例,设计者可视实际需求,将双层防水组件以各种形式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组件而成型以及设计相对应的组装流程,凡是符合双层防水组件的架构皆属本发明的范畴。
除此之外,设计者可将防水单元覆盖于任一环体CRG1、CRG2或CRG3,如此亦可调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水单元之间的距离。此外,除了防水单元设置于号角天线本体的位置可依不同需求而适度改变外,其他如防水单元的材质、锥体的形状或材质等皆可适度改变,以符合不同设计需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号角天线使用双层防水组件,使双层防水组件的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反射波。在锥体的形状及材质固定的情况下,使号角天线得以兼顾回返耗损以及有效带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 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防水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防水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防水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水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水组件.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防水组件。该防水组件用于一号角天线,该防水组件包括:一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一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一界面,当一卫星信号入射该第一界面时,产生一第一反射波以及一第一透射波;以及一第二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覆盖于该第一防水单元,该第二防水单元具有一第二界面,当该第一透射波入射该第二界面时,产生一第二反射波以及一第二透射波;其中,该第一反射波与该第二反射波大致互为反相,以大致抵消该第一、第二反射波。本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