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用途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209601 上传时间:2018-02-03 格式:PDF 页数:138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4190331.1

申请日:

1994.06.24

公开号:

CN1110478A

公开日:

1995.10.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申请日:1994.6.24公告日:2000.1.12|||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C07D403/12; A01N43/56; A01N43/64

主分类号:

C07D403/12; A01N43/56; A01N43/64

申请人:

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庵原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铃木千治; 增田胜美; 田丸雅敏; 稻森正仁; 竹藤伸雄; 柳泽克忠; 小川安则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1993.06.25 JP 180809/93; 1993.06.25 JP 180810/93; 1993.12.10 JP 341772/93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林蕴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通式[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烷基等,R2和R3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式COR4(式中,R4表示烷氧基等)、烷氧基、卤代烷氧基或氰基等,X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Y表示氢原子或烷基等,A和B相同或不同,表示卤原子、烷氧基或烷基等,Z表示氮原子或次甲基]表示的吲唑磺酰脲衍生物、以此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以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

权利要求书

1: 通式 {式中,R 1 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烷基、苄氧烷基、苄基、苯基、吡啶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酯基、烷磺酰基、苯磺酰基、二烷基氨磺酰基、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苯甲酰基、或链烯基,R 2 和R 3 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环烷基、链烯基、烷酯基链烯基、炔基、卤代烷基、烷氧烷基、烷酯基烷基、烷基羰基烷基、环烷基羰基烷基、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烷基、叠氮烷基、苄基、苯基、硝基、氰基、叠氮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苄氨基、可有卤原子取代的烷基羰基氨基、苯甲酰氨基、烷酯基氨基、苯酯基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烷基磺酰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苯磺酰氨基、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可带有取代基的四唑基、式-COR 4 (式中,R 4 表示氢原子、羟基、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烷氧烷氧基、链烯氧基、卤代链烯氧基、炔基氧基、苄氧基或苯氧基)表示的基团、式-C(O)NR 5 R 6 (式中,R 5 和R 6 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或烷氧基)表 示的基团、式-SR 7 (式中,R 7 表示氢原子、烷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SO 2 NR 5 R 6 (式中,R 和 R 6 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基团、式-S(O) n R 8 (式中,n表示整数1或2,R 8 表示烷基、链烯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OR 9 [式中,R 9 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该基团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卤代烷基、卤代链烯基、苯基(该基团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卤代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苯氧基烷基、烷基硫代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叠氮烷基、烷基羰基、卤代烷基羰基、苯甲酰基、二烷基氨基羰基、氰基烷基、亚烷基氨基、二亚烷基氨基、亚苄基烷基或烷酯基烷基]表示的基团或式-C(=NOR 10 )R 11 (式中,R 10 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 11 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 2 和R 3 可以与可含杂原子的烷基一起形成一个环,A和B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卤原子或卤代烷氧基,Z表示次甲基或氮原子,X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Y表示氢原子、烷基或烷氧基烷基} 表示的吲唑磺酰脲衍生物。
2: 通式 [Ⅰ] (式中,R 1 表示氢原子、烷基或链烯基,R 2 和R 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烷硫基、烷基亚硫酰 基、烷基磺酰基、烷酯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硝基或氰基、A和B相同或不同,表示烷基、烷氧基或卤原子,Z表示次甲基或氮原子) 表示的吲唑磺酰脲衍生物。
3: 通式 (式中,R 1 表示氢原子、烷基或苯基,R 2 和R 3 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羟基、烷氧基、卤代链烯氧基、烷酯基烷氧基、环烷基烷氧基、二烷基氨基烷氧基、烷氧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炔基氧基、链烯氧基、烷硫基、烷基磺酰基、烷酯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硝基、氰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或苄氨基,A和B相同或不同,表示烷基、烷氧基或卤原子,Z表示次甲基或氮原子) 表示的吲唑磺酰脲衍生物。
4: 通式 [Ⅰ-a] {式中,R 1 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苄基、苯基、吡啶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酯基、烷基磺酰基、 苯磺酰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苯甲酰基或链烯基,R 2 和R 3 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环烷基、链烯基、烷酯基链烯基、炔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酯基烷基、烷基羰基烷基、环烷基羰基烷基、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烷基、叠氮烷基、苄基、苯基、硝基、氰基、叠氮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苄氨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烷基羰基氨基、苯甲酰氨基、烷酯基氨基、苯酯基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烷基磺酰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苯基磺酰氨基、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可带有取代基的四唑基、式-COR 4 (式中,R 4 表示氢原子、羟基、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烷氧基烷氧基、链烯氧基、卤代链烯氧基、炔基氧基、苄氧基或苯氧基)表示的基团、式-C(O)NR 5 R 6 (式中,R 5 和R 6 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或烷氧基)表示的基团、式-SR 7 (式中,R 7 表示氢原子、烷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SO 2 NR 5 R 6 (式中,R 5 和R 6 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基团、式-S(O) n R 8 (式中,n表示1或2,R 8 表示烷基、链烯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OR 9 [式中,R 9 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卤代烷基、卤代链烯基、苯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卤代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苯氧基烷基、烷基硫代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叠氮烷基、烷基羰基、卤代烷基羰基、苯甲酰基、二烷基氨基羰基、氰基烷基、亚烷基氨基、二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或烷酯基烷基]表示的基团或式-C(=NOR 10 )R 11 (式中,R 10 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 11 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 2 和R 3 可以与可含杂原子的烷基一起形成一个环} 表示的吲唑磺酰胺衍生物。
5: 通式 [Ⅱ-a] {式中,R 1 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苄基、苯基、吡啶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酯基、烷基磺酰基、苯磺酰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苯甲酰基或链烯基,R 2 和R 3 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环烷基、链烯基、烷酯基链烯基、炔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酯基烷基、烷基羰基烷基、环烷基羰基烷基、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烷基、叠氮烷基、苄基、苯基、硝基、氰基、叠氮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苄氨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烷基羰基氨基、苯甲酰氨基、烷酯基氨基、苯酯基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烷基磺酰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苯基磺酰氨基、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可带有取代基的四唑基、式-COR 4 (式中,R 4 表示氢原子、羟基、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烷氧基烷氧基、链烯氧基、卤代链烯氧基、炔基氧基、苄氧基或苯氧基)表示的基团、式-C(O)NR 5 R 6 (式中,R 5 和R 6 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或烷氧基)表示的基团、式-SR 7 (式中,R 7 表示氢原子、烷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SO 2 NR 5 R 6 (式中,R 5 和R 6 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基团、式-S(O) n R 8 (式中,n表示1或2,R 8 表示烷基、链烯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OR 9 [式中,R 9 表示氢原子、烷 基、环烷基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卤代烷基、卤代链烯基、苯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卤代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苯氧基烷基、烷基硫代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叠氮烷基、烷基羰基、卤代烷基羰基、苯甲酰基、二烷基氨基羰基、氰基烷基、亚烷基氨基、二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或烷酯基烷基]表示的基团或式-C(=NOR 10 )R 11 (式中,R 10 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 11 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 2 和R 3 可以与可含杂原子的烷基一起形成一个环} 表示的吲唑磺酰胺衍生物。
6: 通式 (式中,R 1 、R 2 和R 3 的定义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同) 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 [Ⅲ] (式中,A、B、X、Y和Z的定义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同) 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制造通式 (式中,R 1 、R 2 、R 3 、A、B、X、Y和Z的定义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同)表示的化合物的方法。
7: 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吲唑磺酰脲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新颖的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以下称发明化合物)及其中间体和以上述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

    迄今为止,业已发现二甲氧嗪磺隆(甲磺嘧隆)等众多的磺酰脲类衍生物除草剂。在特开平4-95091号公报的说明书中,记载了以吲唑磺酰脲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然而,尚未有在吲唑环的3位上有氨磺酰基取代的磺酰脲类衍生物即本发明化合物的报道。而且,也未有其中间体吲唑磺酰胺的报道。

    业已知道,磺酰脲类衍生物具有除草活性。但这些化合物的除草效果不理想,并不一定适合实际应用。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者作了各种探索,结果发现,本发明化合物为具有很高活性的除草剂,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在于提供以通式[Ⅰ]或[Ⅱ]表示的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

    {式中,R1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烷基、苄氧烷基、苄基、苯基、吡啶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酯基、烷磺酰基、苯磺酰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苯甲酰基、或链烯基,R2和R3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环烷基、链烯基、烷酯基链烯基、炔基、卤代烷基、烷氧烷基、烷酯基烷基、烷基羰基烷基、环烷基羰基烷基、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烷基、叠氮烷基、苄基、苯基、硝基、氰基、叠氮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苄氨基、可有卤原子取代的烷基羰基氨基、苯甲酰氨基、烷酯基氨基、苯酯基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烷基磺酰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苯磺酰氨基、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可带有取代基的四唑基、式-COR4(式中,R4表示氢原子、羟基、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烷氧烷氧基、链烯氧基、卤代链烯氧基、炔基氧基、苄氧基或苯氧基)表示的基团、式-C(O)NR5R6(式中,R5和R6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或烷氧基)表示的基团、式-SR7(式中,R7表示氢原子、烷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SO2NR5R6(式中,R5和R6地定义同上)表示的基团、式-S(O)nR8(式中,n表示整数1或2,R8表示烷基、链烯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OR9[式中,R9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卤代烷基、卤代链烯基、苯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卤代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苯氧基烷基、烷基硫代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叠氮烷基、烷基羰基、卤代烷基羰基、苯甲酰基、二烷基氨基羰基、氰基烷基、亚烷基氨基、二亚烷基氨基、亚苄基烷基或烷酯基烷基]表示的基团或式-C(=NOR10)R11(式中,R10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11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2和R3可以与可含杂原子的烷基一起形成一个环,A和B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卤原子或卤代烷氧基,Z表示次甲基或氮原子,X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Y表示氢原子、烷基或烷氧基烷基}

    以及式[Ⅰ-a]或[Ⅱ-a]表示的其中间体吲唑磺酰胺类衍生物

    {式中,R1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苄基、苯基、吡啶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酯基、烷基磺酰基、苯磺酰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苯甲酰基或链烯基,R2和R3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环烷基、链烯基、烷酯基链烯基、炔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酯基烷基、烷基羰基烷基、环烷基羰基烷基、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烷基、叠氮烷基、苄基、苯基、硝基、氰基、叠氮基、氨基、单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苄氨基、可被卤原子取代的烷基羰基氨基、苯甲酰氨基、烷酯基氨基、苯酯基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烷基磺酰氨基、氨基可被烷基取代的苯基磺酰氨基、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可带有取代基的四唑基、式-COR4(式中,R4表示氢原子、羟基、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烷氧基烷氧基、链烯氧基、卤代链烯氧基、炔基氧基、苄氧基或苯氧基)表示的基团、式-C(O)NR5R6(式中,R5和R6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苯基或烷氧基)表示的基团、式-SR7(式中,R7表示氢原子、烷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SO2NR5R6(式中,R5和R6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基团、式-S(O)nR8(式中,n表示1或2,R8表示烷基、链烯基或卤代烷基)表示的基团、式-OR9[式中,R9表示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卤代烷基、卤代链烯基、苯基(该基可被卤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卤代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苯氧基烷基、烷基硫代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叠氮烷基、烷基羰基、卤代烷基羰基、苯甲酰基、二烷基氨基羰基、氰基烷基、亚烷基氨基、二亚烷基氨基、亚苄基氨基或烷酯基烷基]表示的基团或式-C(=NOR10)R11(式中,R10表示氢原子、烷基、链烯基、炔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11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卤代烷基或苯基),R2和R3可以与含杂原子的烷基一起形成一个环]

    和以吲唑磺酰脲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

    本发明化合物包括其互变异构体、几何异构体和光学异构体。

    在本发明中,烷基表示碳原子数1-30的直链或有支链的烷基,包括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异己基、3,3-二甲基丁基、正庚基、5-甲基己基、4-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4,4-二甲基戊基、正辛基、6-甲基庚基、正壬基、7-甲基辛基、正癸基、8-甲基壬基、正十一烷基、9-甲基癸基、正十二烷基、10-甲基十一烷基、正十三烷基、11-甲基十二烷基、正十四烷基、12-甲基十三烷基、正十五烷基、13-甲基十四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等。

    烷氧基、烷基磺酰基分别表示烷基部分具有如上定义的(烷基)-O-基团、(烷基)-SO2-基团。

    卤原子包括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磺原子。

    链烯基表示碳原子数为2-20的直链或有支链的链烯基,包括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3-甲基-1-丁烯基、4-甲基-1-戊烯基等。

    炔基表示碳原子数为2-20的直链或有支链的炔基,包括例如,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己炔基、3,3-二甲基-1-丁炔基、4-甲基-1-戊炔基、3-甲基-1-戊炔基、5-甲基-1-己炔基、4-甲基-1-己炔基、3-甲基-1-己炔基、庚炔基、辛炔基、壬炔基、癸炔基、十一碳炔基、十二碳炔基、十三碳炔基、十四碳炔基、十五碳炔基、十六碳炔基等。

    在上述式[Ⅰ]或[Ⅱ]中,作为显示良好除草效果的化合物群,可例举的有其中的R1为氢原子、甲基或乙基、R2和R3可相同或不同,为氢原子、卤原子、烷酯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链烯氧基、氰基或三氟甲基、A和B可相同或不同,为甲氧基、甲基或卤代烷氧基、Z为次甲基或氮原子、X为氧原子、Y为氢原子的化合物。

    下面,将式[Ⅰ]或[Ⅱ]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的代表性例子示于表1和表2。其中的化合物编号将在以后的说明中参照使用,当R1表示氢原子时,化合物可为式[Ⅰ]和[Ⅱ]表示的互变异构体。

    本说明书的表中的下列符号分别表示相应的基团。

    Bn:苄基    Pr:正丙基

    Pen:正戊基      Bu:正丁基

    Me:甲基    Ph:苯基

    Et:乙基

    表1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表2(续)

    *R3表示5位

    表2(续)

    表2(续)

    作为本发明化合物的制造方法的例子,可列举如下所示的方法,但并不限于这些方法。

    用下列制造方法1-3显示本发明的化合物[Ⅰ]或[Ⅱ]的一般制造方法。

    〈制造方法1〉

    (式中,R1、R2、R3、A、B、Z、X和Y的定义同上。)

    即,由式[Ⅰ]或[Ⅱ]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可通过将式[Ⅰ-a]或[Ⅱ-a]表示的本发明的制造中间体(制造方法后述,以下称中间体)与式[Ⅲ]表示的化合物反应而制得。

    本发明通常于溶剂中或无溶剂、根据需要,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温度在-20℃至溶剂的沸点的范围,反应时间为0.5-24小时。用于反应的化合物的量是,相对于每1当量的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式[Ⅲ]表示的化合物和碱的量分别独立地为1至1.5当量。

    溶剂的例子可列举如下:苯、二甲苯、甲苯等芳香烃类;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氯苯、二氯苯等卤代烃类;乙醚、二噁烷、四氢呋喃(THF)、异丙醚(IPE)、二甘醇二甲醚等醚类;甲醇、乙醇、2-丙醇等醇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硝基甲烷、硝基苯等硝基化合物;乙腈、异丁腈等腈类;甲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二甲亚砜(DMSO)、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等等。

    碱的例子有吡啶、三乙胺、1,4-二氮二环[2,2,2]辛烷、1,8-二氮二环[5,4,0]-7-十一碳烯(DBU)、N,N-二乙基苯胺或二乙基甲基胺等有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碳酸钾、氢化钠等无机碱、甲醇钠、乙醇钠等醇碱金属盐等等。

    其中,式[Ⅲ]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将〈制造方法2〉中式[Ⅳ]表示的化合物与氯甲酸苯酯、氯硫代-O-甲酸苯酯或氯二硫代甲酸苯酯等在合适的溶剂中,于碱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

    〈制造方法2〉

    (式中,R1、R2、R3、A、B、X、Y和Z的定义同上)。

    式[Ⅰ]或[Ⅱ]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可通过将式[Ⅰ-b]或[Ⅱ-b]表示的化合物与式[Ⅳ]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来制造。式[Ⅰ-b]或[Ⅱ-b]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将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在合适的溶剂中与光气或硫光气反应来制造。

    本反应通常于溶剂中或无溶剂,根据需要,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温度、时间的范围、反应中使用的溶剂和碱与〈制造方法1〉相同。用于反应的化合物的量是,相对于1当量的式[Ⅰ-b]或[Ⅱ-b]表示的化合物,式[Ⅳ]表示的化合物和盐的量分别独立地为1至1.5当量。

    〈制造方法3〉

    (式中,R1、R2、R3、A、B、X、Y和Z的定义同上)。

    式[Ⅰ]或[Ⅱ]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可通过将式[Ⅰ-c]或[Ⅱ-c]表示的化合物与式[Ⅳ]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来制造。式[Ⅰ-c]或[Ⅱ-c]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将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与氯甲酸苯酯、氯硫代-O-甲酸苯酯或氯二硫代甲酸苯酯在合适的溶剂中,于碱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也可通过将式[Ⅰ-b]或[Ⅱ-b]表示的化合物与苯酚或苯硫酚反应来制造。

    本反应通常于溶剂中或无溶剂,根据需要,在碱的存在下进行,反应温度、时间的范围、反应中使用的溶剂和碱与〈制造方法1〉相同。用于反应的化合物的量是,相对于1当量的式[Ⅰ-c]或[Ⅱ-c]表示的化合物,式[Ⅳ]表示的化合物和碱的量分别独立地为1至1.5当量。下面,分别用〈中间体的制造方法1〉、〈2〉显示供制造本发明化合物用的式[Ⅰ-a]、[Ⅱ-a]表示的中间体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列举的这些方法。

    〈中间体的制造方法1〉式[Ⅰ-a]化合物的制造

    (式中,R1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或苯基,R2和R3表示氢原子、烷基、卤原子、硝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或卤代烷基,L表示卤原子。)

    即,将式[Ⅴ]表示的化合物在例如DMSO中,与相应的肼衍生物反应,生成式[Ⅵ]表示的化合物,再在浓盐酸中形成重氮盐,然后于乙酸等溶剂中,在氯化铜的存在下与二氧化硫反应,可制造式[Ⅶ]表示的化合物。将其与过量的叔丁胺反应制成[Ⅰ-d]表示的化合物后,用过量的三氟醋酸脱去叔丁基,可制得[Ⅰ-a]表示的中间体。

    〈中间体的制造方法2〉式[Ⅱ-a]化合物的制造

    (式中,R1表示烷基、卤代烷基、苄基或苯基,R2和R3表示氢原子、烷基、卤原子、烷氧基、苯基、苄基或卤代烷氧基。)

    即,式[Ⅸ]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式[Ⅷ]表示的化合物于例如乙醚中、在-40~-20℃的温度范围内与正丁基锂反应后吹入二氧化硫而制得。式[Ⅱ-a]表示的中间体可通过冰冷下,在胲-O-磺酸和碱的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式[Ⅸ]表示的化合物的水溶液而制得。

    在本反应式中,式[Ⅷ]表示的化合物可通过[Liebigs    Ann.Chem.,908(1980)]、[Org.Synth.Coll.Vol.V,650]、[J.Chem.Soc.PerkinTrans.Ⅱ,1695,(1975)]、[Org.Synth.Coll.Vol.V,941]等已知的文献记载的方法制得。

    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也可通过下列方法制造。〈中间体的制造方法3〉    式[Ⅰ-a]或[Ⅱ-a]化合物的制造

    (式中,R1表示烷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苄氧基烷基、苄基、二烷基氨基羰基、烷酯基、烷基磺酰基、苯基磺酰基、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苯甲酰基或链烯基,R2或R3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氧基、卤代烷氧基、卤代烷基、烷酯基、苯基或苄基,L表示卤原子,M表示溴原子或氯原子。)

    即,将式[Ⅹ]表示的化合物于四氯化碳中、在光、游离基反应引发剂的存在下,与N-溴丁二酰亚胺、N-氯丁二酰亚胺、或溴、氯反应可制造式[Ⅺ]表示的化合物。将式[Ⅺ]表示的化合物与硫脲反应制造式[Ⅻ]表示的化合物、将式[Ⅻ]表示的化合物于醋酸和水的混合溶液中与氯或溴反应制造式[ⅩⅢ]表示的化合物后,将式[ⅩⅢ]表示的化合物与叔丁胺反应,可制造式[ⅩⅣ]表示的化合物。将式[ⅩⅣ]表示的化合物还原,可制造式[ⅩⅤ]表示的化合物。将式[ⅩⅤ]表示的化合物与亚硝酸异戊酯反应后,与盐酸反应,可制造式[ⅩⅥ]表示的化合物。将式[ⅩⅥ]表示的化合物与例如烷基卤或苄基卤反应,可制造式[Ⅰ-d]或[Ⅱ-d]表示的化合物。

    式[ⅩⅥ]、[Ⅰ-d]或[Ⅱ-d]表示的化合物可按中间体的制造方法1所示,用三氟醋酸脱去叔丁基而分别转换成式[ⅩⅦ]表示的化合物及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

    还有,将式[ⅩⅦ]表示的化合物与R1L(式中,R1和L的定义同上)反应,可制造式[Ⅰ-a]和[Ⅱ-a]表示的中间体。

    式[Ⅰ-a]表示的中间体根据取代基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制备方法,例如,可按下述〈中间体的制造方法4〉和〈中间体的制造方法5-1~3〉所示方法制造。

    〈中间体的制造方法4〉

    (式中,R1表示氢原子、烷基、苄基或苯基,R2表示卤原子,以氟原子为优,R3的定义同上,R4表示烷氧基、烷氧基烷氧基、苄氧基、环烷基烷氧基、卤代烷氧基、二烷基氨基烷氧基、烷硫基、烷基氨基、二烷基氨基、苄基氨基。)

    即,在本反应式中,可将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于DMSO、DMF、DMAC、NMP等极性溶剂中、在氢化钠、氢化钾、碳酸钾、叔丁醇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的存在下,与式R4-H(式中,R4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化合物反应,或与式R4K(式中,R4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化合物反应而分别制得式[Ⅰ-e]或[Ⅱ-e]表示的中间体。

    〈中间体的制造方法5-1〉

    (式中,R1表示烷基、苄基或苯基,R3的定义同上,R5表示烷基、苄基、链烯基、炔基、卤代链烯基、卤代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酯基烷基、氰基烷基,L1表示卤原子、烷基磺酰氧基、卤代烷基磺酰氧基、可取代的苯磺酰氧基。)

    即,在本反应式中,可将式[Ⅰ-f]或[Ⅱ-f]表示的中间体于合适的溶剂中,在碱的存在下与式R5-L1(式中,R5和L1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分别制造式[Ⅰ-g]或[Ⅱ-g]表示的中间体。

    其中,式[Ⅰ-f]或[Ⅱ-f]表示的中间体可按下述方法制造。

    (式中,R1表示烷基、苄基或苯基、R2表示卤原子,以氟原子为优,R3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卤代烷基、卤代烷氧基或烷氧基,R8表示烷基、苄基或环烷基烷基,以环丙基甲基为优。)

    即,在本反应式中,可将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于合适的溶剂中、在碱的存在下与R8-OH(式中,R8的定义同上)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制得式[Ⅰ-h]或[Ⅱ-h]表示的中间体,再脱去保护基,分别制得式[Ⅰ-f]或[Ⅱ-f]表示的中间体。

    〈中间体的制造方法5-2〉

    (式中,R1表示烷基、苄基或苯基,R3和R5的定义同上。)

    即,在本反应式中,可将式[Ⅰ-f]和[Ⅱ-f]表示的中间体于合适的合剂中,与式R5-OH(R5定义同上)表示的化合物进行Mitsunobu反应[记载于Organic Reactions Vol.42,p.335],分别制造式[Ⅰ-g]或[Ⅱ-g]表示的中间体。

    〈中间体的制造方法5-3〉

    (式中,R1表示烷基、苄基或苯基,R3、R5和L1定义同上,R6表示烷基,以甲基为优。)

    即,在本反应式中,将式[Ⅰ-f]或[Ⅱ-f]表示的中间体与DMF的缩醛反应,制得式[Ⅰ-i]或[Ⅱ-i]表示的化合物,在碱的存在下,于合适的溶剂中,再与式R5-L1(式中,R5和L1定义同上)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制得式[Ⅰ-j]或[Ⅱ-j]表示的化合物,然后用酸或碱进行水解,可制得式[Ⅰ-g]或[Ⅱ-g]表示的中间体。

    下面,将式[Ⅰ-a]或[Ⅱ-a]表示的中间体的具体化合物列于表3。

    表3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下面,将中间体的制造方法和本发明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作为制造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制造例1

    1-甲基-4-氟-1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24)的制造

    将2,6-二氟苄腈75g(539mmol)溶于DMSO300ml中,边搅拌边滴加甲肼33g(716mmol)。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保持反应温度于80~100℃的状态下滴加甲肼。恢复至室温后,将反应液倾入大过量的冷水中,滤取结晶,风干,得3-氨基-1-甲基-4-氟-1H-吲唑(式[Ⅵ]表示的化合物)(淡黄色结晶)72g(得率81%)。

    接着,将3-氨基-1-甲基-4-氟-1H-吲唑70g(424mmol)溶于醋酸200ml中,加入浓盐酸140ml。将其剧烈搅拌,于-5~-10℃下徐徐滴加亚硝酸钠33g(478mmol)在60ml水中的溶液。将如此所得的重氮盐溶液于-5~-10℃下徐徐滴入预先吹入二氧化硫至饱和(120g)并加入了氯化铜二水合物17g(100mmol)的醋酸370ml中。滴加结束后,在0℃以下继续搅拌1小时,然后,倾入大过量的冷水中,滤取结晶,风干,得1-甲基-4-氟-1H-吲唑-3-磺酰氯(式[Ⅶ]表示的化合物)(淡紫色结晶)70g(得率66%)。

    再将1-甲基-4-氟-1H-吲唑-3-磺酰氯13.9g(56mmol)在THF50ml中的溶液加至叔丁胺12.9g(177mmol)在THF100ml中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结束后,倾入大过量的冷水中,滤取结晶,风干,得3-(N-叔丁基氨磺酰基)-1-甲基-4-氟-1H-吲唑(式[Ⅰ-d]表示的化合物(淡紫色结晶)15.9g(得率99.6%)。

    将3-(N-叔丁基氨磺酰基)-1-甲基-4-氟-1H-吲唑15g(53mmol)加入三氟醋酸50ml中,搅拌过夜。反应结束后,减压蒸去三氟醋酸,用正己烷洗涤,得1-甲基-4-氟-1H-吲唑-3-磺酰胺(淡紫色结晶)10.5g(得率86.8%)。熔点221-223℃。

    制造例2

    1-(1-甲基-4-氟-1H-吲唑-3-磺酰基)-3-(4,6-二甲氧基嘧啶-2-基)脲(化合物编号Ⅰ-26)的制造

    在制造例1中制得的1-甲基-4-氟-1H-吲唑-3-磺酰胺0.5g(2.3mmol)和(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甲酸苯酯0.62g(2.3mmol)在乙腈20ml的溶液中,加入DBU0.35g(2.3mmol),室温下搅拌12小时。投入冰水中,用柠檬酸调至酸性,滤取生成的结晶,用冰水、IPE、乙醚洗涤,得目的产物(无色针状结晶)0.49g(得率52%)。熔点205-209℃。

    制造例3-1

    2-溴甲基-3-硝基苯甲酸甲酯(式[Ⅺ]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将2-甲基-3-硝基苯甲酸甲酯98g(0.5mol)、N-溴丁二酰亚胺100g(0.56mol)、过氧化苯甲酰1g在四氯化碳(800ml)中的悬浮液于500W的灯照射下,回流3日。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浓缩滤液。残渣中加入乙醚(200ml)、IPE(200ml),滤取生成的结晶,得目的产物121g(得率88.3%)。熔点65-67℃。

    制造例3-2

    溴化S-(2-甲酯基-6-硝基苄基)硫脲鎓(式[Ⅻ]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将制造例3-1的生成物207g(0.76mol)、硫脲57.6g(0.76mol)在甲醇(2L)中回流12小时。冷却后,蒸去甲醇,残渣中加入乙酸乙酯(1L),滤取生成物。将该生成物直接用于下面的反应而不作纯化。得量:246g(得率93%)。

    制造例3-3

    2-(叔丁基氨磺酰基甲基)-3-硝基苯甲酸甲酯(式[ⅩⅢ]和式[ⅩⅣ]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将制造例3-2的生成物110g(0.32mol)在水(2L)和醋酸(1L)中的混合液冷却至5℃,在5~10℃下吹入氯气4小时。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滤取生成物,用冰水洗涤,再溶于二氯甲烷1l中。于0~5℃下向此溶液滴加叔丁胺54g(0.74mol),然后室温下搅拌2小时。有机层用水洗后,浓缩,残渣中加入IPE,过滤,得目的产物63g(得率60.1%)。直接将所得产物不经纯化而用于下述反应。

    制造例3-4

    3-氨基-2-(叔丁基氨磺酰基甲基)苯甲酸甲酯(式[ⅩⅤ]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将制造例3-3的生成物48g(0.145mol)、氯化亚锡二水合物164g(0.73mol)在乙醇300ml中的溶液回流2小时。冷却后,将其加至2L乙酸乙酯中,再徐徐加入碳酸氢钠粉末(500g)。滤取生成的盐,用乙酸乙酯充分洗涤,浓缩有机层,得目的产物35.9g(得率82.4%)。熔点123-125℃。

    制造例3-5

    3-(叔丁基氨磺酰基)-1H-吲唑-4-羧酸甲酯(式[ⅩⅥ]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将制造例3-4的生成物30g(0.1mol)、醋酐30.6g(0.3mol)、醋酸钾10g(0.102mol)在苯(500ml)的悬浮液加热至80℃,于该温度滴加亚硝酸异戊酯17.6g(0.15mol)。再回流12小时,然后冷却,滤去盐。浓缩有机层,残渣中加入甲醇500ml、10%盐酸20ml,回流1小时。蒸去甲醇后,加水,用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和,滤取生成的结晶,得目的产物29.3g(得率94.1%)。熔点218-220℃。

    制造例3-6

    3-(叔丁基氨磺酰基)-1-甲基-1H-吲唑-4-羧酸甲酯和3-(叔丁基氨磺酰基)-2-甲基-2H-吲唑-4-羧酸甲酯(式[Ⅰ-d]和[Ⅱ-d]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在制造例3-5的生成物10g(32mmol)、碳酸钾6.6g(48mmol)在甲醇(200ml)中的溶液中加入甲基碘6.8g(48mmol),回流3小时。蒸去甲醇,残渣中加水,用乙酸乙酯抽提。水洗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浓缩,硅胶柱层析纯化,得3-(叔丁基氨磺酰基)-1-甲基-1H-吲唑-4-羧酸甲酯5.9g(得率56.8%;熔点189-190℃)和3-(叔丁基氨磺酰基)-2-甲基-2H-吲唑-4-羧酸甲酯2.1g(得率19.8%;熔点147-148℃)。

    制造例4

    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148)的制造

    将2-甲基-2H-吲唑9.5g(72mmol)在乙醚200ml中的溶液冷却至-30℃,滴加正丁基锂(15%己烷溶液)61.4g(144mmol)。于该温度搅拌1小时后,在-20℃以下吹入过量二氧化硫3小时。反应结束后,恢复至室温,搅拌12小时,然后用乙醚稀释,滤取生成物。干燥结晶,得粗2-甲基-2H-吲唑-3-亚磺酸锂盐。未加纯化,直接将其用于下述反应。

    向氢氧化钠17.2g(430mmol)在水(300ml)的溶液中,于冰冷下(10℃以下)缓缓加入胲基-O-磺酸48.8g(430mmol)。将该溶液全部一次加至上述粗2-甲基-2H-吲唑-3-亚磺酸锂盐在水(100ml)中的溶液中,室温下搅拌12小时。滤取生成的结晶,得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淡黄色粒状结晶)8.8g(得率58%)。熔点181-183℃。

    制造例5

    1-(2-甲基-2H-吲唑-3-磺酰基)-3-(4,6-二甲氧基嘧啶-2-基)脲(化合物编号Ⅱ-23)的制造

    在制造例4中所得的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3.2g(15mmol)和(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甲酸苯酯4.1g(15mmol)在乙腈(50ml)中的溶液中加入DBU2.3g(15mmol),室温下搅拌12小时。将混合物投入冰水中,用柠檬酸调整至酸性,滤取生成的结晶,用冰水、IPE、乙醚洗涤,得目的产物(无色针状结晶)4.0g(得率68%)。熔点199-202℃。

    制造例6

    4-甲氧基-1-甲基-1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65)的制造

    将4-氟-1-甲基-1H-吲唑-3-磺酰胺5g(21.8mmol)和甲醇钠12.6g(28%甲醇溶液)(65mmol)在DMSO(50ml)中的溶液于130℃搅拌1小时。用薄层层析(TLC)确认原料消失后,将混合物投入冰水中,用柠檬酸调至酸性,滤取生成的结晶,用水、IPE洗涤,得目的产物3.2g(得率60.9%)。熔点268-270℃。

    制造例7

    4-乙硫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130)的制造

    在叔丁醇钾8.6g(77mmol)在DMSO(70ml)中的溶液中,于冰冷下加入乙硫醇4.8g(77mmol),再加入4-氟-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8g(35mmol)。将该混合物于120℃搅拌2小时,用TLC确认原料消失后,作与制造例6相同的处理,得目的产物6.8g(得率72.5%)。熔点145-147℃。

    制造例8-1

    4-环丙基甲氧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254)的制造

    将60%氢化钠2.8g(70mmol)悬浮于DMSO50ml中滴加环丙基甲醇6g(83mmol),室温下搅拌1小时后,加入4-氟-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5.4g(24mmol),于130℃搅拌3小时。反应后,投入冰水中,用柠檬酸调至酸性,乙酸乙酯抽提,水洗有机层后,浓缩,滤取生成的结晶,用IPE洗净、干燥,得目的产物5.8g(得率90%)。熔点139-141℃。

    制造例8-2

    4-羟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189)的制造

    将4-环丙基甲氧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62g(221mmol)、醋酸120ml、浓盐酸120ml的混合液于80℃搅拌1小时。浓缩该混合液后,投入冰水中,滤取结晶,水洗。再用IPE洗涤,干燥,得目的产物35.1g(得率70%)。熔点180-181℃。

    制造例8-3

    4-烯丙氧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203)的制造

    在4-羟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5g(22mmol)、碳酸氢钠1.9g(22mmol)在DMF50ml中的混合物中加入烯丙基溴1.3g,室温下搅拌12小时。投入冰水中,用柠檬酸调至酸性,乙酸乙酯抽提,然后水洗有机层,浓缩,柱层析(己烷∶乙酸乙酯=2∶1)纯化,得目的产物1.9g(得率32.5%)。熔点143-144℃。

    制造例9

    4-(2-氯乙氧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229)的制造(Mitsunobu反应)

    在4-羟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5g(22mmol)、2-氯乙醇1.8g(22mmol)、三苯膦5.8g(22mmol)在THF50ml中的溶液中加入偶氮二羧酸二乙酯3.8g(22mmol),室温下搅拌20小时。投入冰水中,用乙酸乙酯抽提,水洗有机层后,浓缩,柱层析(己烷∶乙酸乙酯=2∶1)纯化,得目的产物1.66g(得率26%)。熔点177-179℃。

    制造例10-1

    N1,N1-二甲基-N2-[(4-羟基-2-甲基-2H-吲唑-3-基)磺酰基]甲脒(式[Ⅱ-i]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在4-羟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33g(145mmol)在乙腈200ml中的溶液中于室温下滴加二甲基甲酰胺二甲缩醛21.3g(174mmol)。搅拌1小时后,将其倾入冰水中,用乙酸乙酯抽提。水洗有机层,浓缩,柱层析纯化,得目的产物35.2g(得率86.3%)。熔点118-119℃。

    制造10-2

    N1,N1-二甲基-N2-{4-(2-氟乙氧基)-2-甲基-2H-吲唑-3-基]磺酰基}甲脒(式[Ⅱ-j]表示的化合物)的制造

    向60%氢化钠0.6g(15mmol)在DMF50ml中的悬浮液中加入N1,N1-二甲基-N2-[4-羟基-2-甲基-2H-吲唑-3-基)磺酰基]甲脒4.2g(15mmol),室温下搅拌1小时。再加入1-溴-2-氟乙烷2g(16mmol),室温下搅拌12小时。投入水中,滤取生成的结晶,用水、IPE洗涤,得目的产物。未加纯化,直接将其用于下述反应。得量3.4g(得率69.5%)。

    制造例10-3

    4-(2-氟乙氧基)-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230)的制造

    将N1,N1-二甲基-N2-{[4-(2-氟乙氧基)-2-甲基-2H-吲唑-3-基]磺酰基}甲脒3.4g(10.4mmol)、浓盐酸5ml和乙醇50ml的混合物回流12小时。用TLC确认原料消失后,蒸去乙醇,加水,滤取生成的结晶,用水、IPE洗涤,得目的产物2.4g(得率85%)。熔点178-180℃。

    制造例11

    4-氯-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中间体编号143)的制造

    将4-氯-1H-吲唑36.1g(0.24mol)加至氢氧化钠28.4g(0.7mol)在甲醇500ml中的溶液中,再滴加甲基碘85.2g(0.6mol)。加热回流4小时后,蒸去甲醇,残渣中加水,用二氯甲烷抽提。水洗有机层,干燥,浓缩,得4-氯-1-甲基-1H-吲唑和4-氯-2-甲基-2H-吲唑的混合物。将其用硅胶柱层析(乙酸乙酯∶己烷=4∶1)分离,得4-氯-2-甲基-2H-吲唑(黄色液体,折射率(20℃)1.6095)17.4g(得率43.6%)。

    将4-氯-2-甲基-2H-吲唑16g(0.1mmol)在乙醚300ml中的溶液冷却至-30℃,滴加正丁基锂(15%己烷溶液)85.4g(0.2mol)。于该温度搅拌1小时后,于-20℃以下吹入过量的二氧化硫3小时。反应结束后,恢复至室温,用乙醚稀释,滤取生成物。干燥结晶,得粗4-氯-2-甲基-2H-吲唑-3-亚磺酸锂盐。未加纯化,直接将其用于下述反应。

    于冰冷下(<10℃),将胲基-O-磺酸45.2g(0.4mol)徐徐加至氢氧化钠16g(0.4mol)在水(300ml)中的溶液中。将此溶液全部一次加至先前合成的粗4-氯-2-甲基-2H-吲唑-3-亚磺酸锂盐在水(100ml)中的溶液中。将此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滤取生成的结晶,得目的产物4-氯-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淡黄色粒状结晶)17.1g(得率69.8%)。熔点173-175℃。

    制造例12

    1-(4-氯-2-甲基-2H-吲唑-3-磺酰基)-3-(4,6-二甲氧基嘧啶-2-基)脲(化合物编号Ⅱ-134)的制造

    在制造例11中所得的4-氯-2-甲基-2H-吲唑-3-磺酰胺0.8g(3.3mmol)、(4,6-二甲氧基嘧啶-2-基)氨基甲酸苯酯0.9(3.3mmol)在乙腈(50ml)中的溶液中,加入DBU0.5g(3.3mmol),室温下搅拌12小时。投入冰水中,用柠檬酸调至酸性,滤取生成的结晶,依次用水、异丙醚、乙醚洗涤,得目的产物(无色针状结晶)1.2g(得率85%)。熔点171-172℃。

    本发明的除草剂以通式[Ⅰ]或[Ⅱ]表示的吲唑磺酰脲衍生物为有效成分。

    将本发明化合物作为除草剂使用时,除可单独地使用本发明化合物外,也可与配制成剂时常用的载体、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或辅助剂等一起配制成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微粒剂或粒剂等。

    制剂时使用的载体有,例如,Zeeklite(商品名,一种粘土)、滑石粉、皂土、粘土、白陶土、硅藻土、白炭黑、蛭石、碳酸钙、消石灰、硅砂、硫酸铵、尿素等固体载体,异丙醇、二甲苯、环己烷、甲基萘等液体载体等。

    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有烷基苯磺酸金属盐、二萘甲烷二磺酸金属盐、硫酸酯盐、烷芳基磺酸盐、木素磺酸盐、聚亚氧乙基乙二醇醚、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单烷基化物等。辅助剂有例如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阿拉伯胶等。

    除草剂在使用时可稀释至适当浓度后喷洒或直接施用。

    本发明的除草剂可喷洒于茎叶、或施用于土壤或水面等。有效成分的混合比例可根据需要适当加以选择,粉剂或粒剂时,宜为0.01~10%(重量),以0.05~5%(重量)为优;乳剂和可湿性粉剂时,以1~50%(重量)为宜,5~30%(重量)尤佳。

    本发明的除草剂的使用量须根据化合物的类型、杂草种类、生长情况、使用环境及使用剂型等而进行选择。直接使用粉剂或粒剂时,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宜为每10公亩0.1g~5Kg,以1g~1Kg为优。而使用乳剂、可湿性粉剂等液态除草剂时,以0.1~50,000ppm为宜,10~10,000ppm尤佳。

    此外,本发明的化合物也可根据需要与杀虫剂、杀菌剂、其他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等混合使用。

    下面,举出代表性制剂例,具体说明制剂配制方法。化合物、添加剂的种类和混合比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有较宽的变化范围。在下述说明中,“份”表示重量份。

    制剂例1    可湿性粉剂

    将10份化合物Ⅰ-91或Ⅱ-26与聚氧乙烯基辛基苯基醚0.5份、β-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0.5份、硅藻土20份和粘土69份混合、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制剂例2    可湿性粉剂

    将10份化合物Ⅰ-63或Ⅱ-134与聚氧乙烯基辛基苯基醚0.5份、β-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0.5份、硅藻土20份、白碳黑5份和粘土64份混合、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制剂例3    可湿性粉剂

    将10份化合物Ⅰ-134或Ⅱ-104与聚氧乙烯基辛基苯基0.5份、β-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0.5份、硅藻土20份、白碳黑5份和碳酸钙64份混合、粉碎,制得可湿性粉剂。

    制剂例4    乳剂

    将30份化合物Ⅰ-92或Ⅱ-64与二甲苯和异佛尔酮的等量混合物60份、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基山梨糖醇烷基化物、聚氧乙烯基烷芳基聚合物和烷芳基磺酸盐10份混合并充分搅拌,制得乳剂。

    制剂例5    粒剂

    将10份化合物Ⅰ-64或Ⅱ-142和滑石粉与皂土以1∶3混合而成的填充剂80份、白碳黑5份、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基山梨糖醇烷基化物、聚氧乙烯基烷芳基聚合物及烷芳基磺酸盐的混合物5份、水10份混合,充分捏和成糊状物,然后将其从直径0.7mm的筛孔中挤出,干燥后,切成0.5~1mm长度,制得粒剂。

    通式[Ⅰ]或[Ⅱ]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可预防和除去生长于水田的稗(Echinochloa  oryzicola)、小花、鸭舌草等一年生杂草以及矮慈菇、慈菇、水莎草、荸荠、藨草、泽泻等多年生杂草。而且,对困扰旱田农作物生长的各种杂草,如酸模叶蓼、西风古、藜、猪殃殃、繁缕、苘麻、刺黄花稔、田菁、裂叶牵牛、苍耳等宽叶杂草以及香附子、yellownutsedge、hemekugu)小碎米莎草、碎米莎草等多年生和一年生莎草科杂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牛筋草、狗尾草、早熟禾、假高梁、看麦娘、野燕麦等稻科杂草的发芽前至生长期的较宽范围,显示优异的除草效果。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高,其中,对稻、小麦、大麦、玉米、高梁和甜菜等显示很高的安全性。

    下面举出试验例说明本发明化合物所具有的效果。

    试验例1    用水田土壤处理法进行的除草效果试验

    在表面积为100cm2的塑料盆中,装入水田土壤,平整后,播下稗(Ec)、鸭舌草(Mo)和藨草(Sc)的种子,灌水至水深3cm。次日,用水稀释按制剂例1调制的可湿性粉剂后,将其滴至水面。使用剂量为每10公亩有效成分100g。此后,将植物在温室培育,处理后第21日,按表4的基准评价除草效果。其结果见表5。

    表4指数除草效果(抑制生长程度)和植物毒性54321090%以上的除草效果、植物毒性70%以上90%以下的除草效果、植物毒性50%以上70%以下的除草效果、植物毒性30%以上50%以下的除草效果、植物毒性10%以上30%以下的除草效果、植物毒性0%以上10%以下的除草效果、植物毒性

    表5

    表5(续)

    表5(续)

    表5(续)

    表5(续)

    表5(续)

    试验例2    用旱田土壤处理法进行的除草效果试验

    在表面积为120cm2的塑料盆中装入旱田土壤,播下酸模叶蓼(Po)、西风古(Am)、藜(Ch)、碎米莎草(Ci)的种子后,用土覆盖。以水稀释按制剂例1调制的可湿性粉剂,用小型喷雾器在土壤表面上均匀地每10公亩喷洒100L,使每10公亩的有效成分为100g。此后,将植物在温室内培育。处理后第21日,按表4的基准评价除草效果。其结果见表6。

    表6

    表6(续)

    表6(续)

    表6(续)

    表6(续)

    表6(续)

    表6(续)

    试验例3    用旱田茎叶处理法进行的除草效果试验

    在表面积为120cm2的塑料盆中装入旱田土壤,播下酸模叶蓼(Po)、西风古(Am)、藜(Ch)、碎米莎草(Ci)的种子,温室内培育二周后,以水稀释按制剂例1调制的可湿性粉剂,用小型喷雾器从植物的上方均匀喷洒至全部茎叶上,每10公亩100L,使每10公亩的有效成分为100g。此后,将植物在温室内培育,处理后第14日,按表4的基准评价除草效果。其结果见表7。

    表7

    表7(续)

    表7(续)

    表7(续)

    表7(续)

    表7(续)

    试验例4    用水田土壤处理法进行的作物选择性试验

    在表面积为100cm2的塑料盆中装入水田土壤,浇水、平整后,在0.5cm的深度播下稗(Ec)、鸭舌草(Mo)和蔗草(Sc)的种子,再以2cm的移植深度移植2株2叶期的水稻(Or),灌水至水深3cm。次日,用水稀释按制剂例1调制的可湿性粉剂至规定的有效成分量(克/10公亩),滴至水面进行处理。此后,将植物在温室内培育,处理后第28日,按表4的基准评价除草效果和植物毒性。其结果见表8。

    表8

    表8(续)

    表8(续)

    比较例A:记载于特开平4-95091号公报说明书(化合物编号1)

    试验例5    用旱田土壤处理法进行的作物选择性试验

    在表面积为600cm2的塑料盆中装入旱田土壤,植入小麦(Tr)、玉米(Ze)、高梁(Gs)、酸模叶蓼(Po)、西风古(Am)、藜(Ch)、苘麻(Ab)、野裂叶牵牛(Ip)、苍耳(Xa)、香附子(CR)的种子或块茎,用土覆盖。次日,以水稀释按制剂例1调制的可湿性粉剂至规定的浓度(克/10公亩),用小型喷雾器在土壤表面均匀地喷洒,每10公亩100L。此后,将植物在温室内培育,处理后第21日,按表4的基准评价除草效果。其结果见表9。

    表9

    表9(续)

    试验例6    用旱田茎叶处理法进行的作物选择性试验

    在表面积为600cm2的塑料盆中装入旱田土壤,植入小麦(Tr)、玉米(Ze)、高梁(Gs)、酸模叶蓼(Po)、西风古(Am)、藜(Ch)、苘麻(Ab)、野裂叶牵牛(Ip)、苍耳(Xa)、香附子(CR)的种子或块茎,用土覆盖后,温室内培育2周,用水稀释按制剂例1调制的可湿性粉剂至规定的有效成分量,以每10公亩100L的比例,用小型喷雾器,从植物的上方喷洒至所有茎叶上进行处理。此后,将植物在温室内培育,处理后第14日,按表4的基准评价除草效果。其结果见表10。

    表10

    表10(续)

    

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用途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用途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用途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用途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吲唑磺酰脲类衍生物、用途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pdf(1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通式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烷基等,R2和R3相同或不同,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烷基、式COR4(式中,R4表示烷氧基等)、烷氧基、卤代烷氧基或氰基等,X表示氧原子或硫原子,Y表示氢原子或烷基等,A和B相同或不同,表示卤原子、烷氧基或烷基等,Z表示氮原子或次甲基表示的吲唑磺酰脲衍生物、以此为有效成分的除草剂以及其制造中的中间体。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