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加工设备 本发明涉及显影部门所使用的底片加工设备中的放大透镜的清洗。
图10示出已有的底片加工设备的概括结构。卷成卷状的感光材料(相纸)10,从设备1的上部供给暗室2的内部,在用刀4切成给定大小之后,装载在以对地面约45度设备的曝光台3上。放大透镜单元20的设置为,放大透镜的光轴L对曝光台3呈正交,即是说,对地面曝光台3呈逆向约45度设置。光源11通过反射镜单元12以对放大透镜单元20的光轴L约呈正交的方式设置。在光源11与放大透镜单元20之间,设置有为传送底片的胶片传送机构(未图示)。还有,在光源11及放大透镜单元20的附近,设置有操作板13及控制显示装置14等。经过曝光的感光材料10通过皮带等传送机构5传送到显影单元30,并在显影、定影、水洗及干燥的各种加工之后,向设备1的上部排出。
其次,图11详细地示出已有的底片加工设备中的放大透镜单元。该放大透镜单元20是由通过滚珠丝杠机构和皮带转动机构等(未图示)沿着给定的X-X′方向(例如,与图10图面相垂直的方向)可移动地透镜移动面板21、在透镜移动面板21上装载的可变焦距透镜等的主透镜22、反射镜23及单聚焦透镜等的辅助透镜24等构成的。透镜移动面板21分为三个区域,在中心部的反射镜装载区域B装载反射镜23,在其两侧的第一及第二透镜装载区域A及C,分别装载主透镜22及辅助透镜24。
可变焦距透镜等的主透镜22,用135胶卷,同时进行一摄影和全景摄影时,通过转换适宜的聚焦距离(画面视角),利用一种装置可处理两种尺寸的摄像。而单聚焦透镜等辅助透镜24,用120胶卷等,可用于画面尺寸大的场合或放大倍数大的场合。反射镜23将透过开口50及其对向所配置的胶片的光行进方向约弯曲成90度导向光传感器25。光传感器25即检测出胶片的状态,即三原色(红、兰、绿)的辅色如黄色、品红色及青色的各成分。根据该光传感器25的输出,决定曝光的各色比例和曝光时间等。
然而,在上述的已有的底片加工设备中,由于采用刀4将感光材料10切成给定的大小,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微细的纸屑。因此,由于长时间的连续使用,纸屑会附着在放大透镜(主透镜22或辅助透镜24)的表面。还有,暗室2和显影单元30是分离的,而通过传送感光材料10的间隙等,空气中飞散的显影液和润滑油等雾就附着在放大透镜的表面,因此,每隔一定时间,必需清洗放大镜的表面。
在已有的底片加工设备中,首先由暗室2保存感光材料10之后,打开暗室2的门(未图示),作业者潜入暗室2的内部,用刷子、吸尘器和布等对设置在放大透镜单元20上的放大透镜的表面进行清洗作业。因此,作业空间极窄,且黑暗,所以作业性极差。还有,在清洗作业中,由于眼睛难于见到透镜表面,所以难于全部地清洗透镜的表面。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容易清洗放大透镜表面的底片加工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底片加工设备包括:一透镜移动面板,具有装载放大透镜的透镜装载区域和装载有将透过胶片的光导入光传感器的反射镜的反射镜装载区域,透镜装载区域以位于相互邻近的曝光位置及保存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形式可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一支承部件,设置在透镜装载区域的保存位置,并与放大透镜锁合,可转动地由轴支承放大透镜;一筐体,具有在内部收容透镜移动面板而遮散外光,同时在保存位置附近设置有可打开与关闭的门。
即是说,驱动透镜移动面板,使装载在透镜装载区域的放大透镜向保存位置移动,通过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承放大透镜。在这种状态下,打开筐体的门,放大透镜以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从而透镜表面通过筐体的门部而露出外部。这样,作业者即可不必潜入底片加工设备中的暗室内进行放大透镜的清洗作业。其结果,放大透镜的清洗作业变得简单易行。还有,可看见放大透镜的表面,可容易而全部地清洗放大镜的表面。
在上述构成中,支承部件包括对第一方向平行设置的一对支承导轨和沿第一方向呈正交设置的转动轴,也可以在沿着筐体第一方向呈正交的面上设置门。作为一侧,在放大透镜主体设置水平转动轴,在放大透镜单元框架的保存部分设置一对平行的支承导轨。在支承导轨的前端形成锥形,使支承导轨前端导轨面的高度略低于放大透镜转动的底部,使支承导轨终端的导轨面略高于放大透镜转动轴的底部,且呈水平状态。通过这样的构成,使透镜移动面板移动,使透镜装载区域向保存位置移动,同时可支承导轨自动地支承放大透镜。还有,即使在放大透镜主体的侧壁设置支承导轨,在放大透镜单元的框架设置转动轴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或者也可以下列方式构成,即在与透镜装载区域的保存位置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收容放大透镜的透镜收容面板。尤其,将透镜移动面板的透镜装载区域与透镜收容面板的透镜收容面的高度作得相同,可使主透镜由透镜移动面板向透镜收容面板滑动,这是理想的。在上述构成中,在简单结构的反面,在放大透镜单元的框架的一部分固定支承导轨,其位置和方向受到了限定。然而,在这种构成中,一旦将放大透镜换载成透镜收容面板之后,可在保存位置上安装支承导轨,或使一部分或全部移动,即可自由地选择支承导轨的位置、方向及构成等。还可自由地选择筐体门的位置与方向。
还有,也可以下列方式构成,即在沿着对第一方向约呈正交的第二方向设置透镜收容面板。也即是说,通过将透镜移动面板的移动区域与透镜收容面板以约L形配置,就可缩小含有透镜移动面板及透镜收容面板的放大透镜单元的横幅。尤其,如图10所示,在光源对放大透镜单元的光轴约呈正交设置时,由于光源的下方区域是空的,所以即使在这里设置透镜收容面板,第二方向上的底片加工设备的整体尺寸也无变化,这可能使第一方向的底片加工设备的幅度变窄。
还有,在上述构成中,支承部件包括对第二方向呈平行设置的一对支承导轨和沿第二方向呈正交设置的转动轴,在沿筐体第二方向的正交面也可设置门。在这样的构成中,如图10所示,在操作板设置在光源或放大透镜单元的前方时,可从操作板的一侧进行放大透镜的清洗工作。
还有,在上述构成中,支承导轨是由两个平行的导轨构成的,而且其中至少一条导轨是可动式的。通过这样的构成,尤其,在对第二方向呈平行设置支承导轨时,在使透镜移动面板移动时,可防止在透镜移动面板上装载的放大透镜与支承导轨的干扰。
还有,在上述构成中,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分别也可以水平方向构成。也即是说,通过透镜移动面板及透镜收容面板配置在同一水平的平面上,在使放大透镜由透镜移动面板向透镜收容面板移动时或者在作反方向移动时,不发生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的水平方向上多余的分力,从而可顺利地使放大透镜移动。
还有,在上述构成中,在支承导轨的终端部附近,也可以设置限制放大透镜转动轴水平方向移动的制动器的方式构成。通过这样的构成,由支承导轨所支承的放大透镜转动时,转动轴的中心位置稳定,从而可防止放大镜倾斜转动。
以下对附图及其部分符号作简要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的外观构成透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放大透镜处于曝光位置时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放大透镜处于保存位置时状态的透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放大透镜收容在透镜收容面板状态的透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放大透镜支承在支承导轨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支承在支承导轨上的放大透镜转动状态的透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中在支承导轨终端部附近设置的制动器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2放大透镜处于保存位置时状态的透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2支承在支承导轨上的放大透镜转动状态的透视图。
图10为表示已有的底片加工设备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已有约底片加工设备透镜移动面板构成的透视图。
在上述附图中,400-放大透镜单元,401-开口,402-胶卷暗盒,403-反射镜,404-光传感器;500-放大透镜,550-转动轴,600-透镜移动面板,601-透镜装载区域;650-支承导轨,670-支承导轨,700-透镜收容面板。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的实施例1。图1为表示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实施例1的外观构成透视图。底片加工设备1是由对胶片上影像放大投影并使感光材料(相纸)曝光的曝光单元100、收容卷成卷状的感光材料并切成给定长度供给曝光单元100的感光材料单元200,以及对已曝光的感光材料进行显影、定影、水洗及干燥加工的显影单元300等构成。
感光材料单元200设置在曝光单元100的下部,收容有内部装着末使卷成卷状的相纸感光的暗箱201。作为卷成卷状的新产品感光材料的一例,其长度约为180m,包括暗箱201在内的重量为14kg。因此,在打开口202的内侧,设置有为装载暗箱201、收容在感光材料单元200内部的可拉出的支承导轨(未图示)等。在感光材料单元200中-填装暗箱201,即可由暗箱201拉出感光材料,由刀(未图示)切成给定尺寸之后,传送至曝光单元100。
曝光单元100是由如后所述的放大透镜单元、光源111、将来自光源的光的光路弯成约直角并导至放大透镜单元的反射镜单元112、操作盘113、控制器显示装置114,以及覆盖放大透镜单元、遮蔽来自外部光的筐体120等构成。
显影单元300是对如前所述的已曝光的感光材料进行显影、定形、水洗和干燥的部分,至少在显影全过程和定影过程初期,不会遇到来自外部的散射光所造成的感光。因此,显影单元300至少由进行显影过程、定影过程及水洗过程的暗室部分301和进行干燥等的干燥部分302的两个部分构成。经过干燥的感光材料(即摄制的影象),由显影单元300的上部排出口303排出,在第一传送皮带304上堆积着一卷胶片上摄有影象的胶片,该一卷胶片经过加工之后,由第一传送皮带304移送至第二传送皮带305,并保持在第二传送皮带305上。在第二传送皮带305上可保持多卷胶片。
其次,详细说明放大透镜单元400。图2为表示放大透镜500处于曝光位置时的状态;图3为表示放大透镜500处于保存位置时的状态;图4为表示放大透镜500收容在透镜收容面板700上的状态;图5为表示放大透镜500在保持位置设置的支承导轨上的支承状态;图6为表示在支承导轨上使放大透镜500的转动状态。还有,图7示出在支承导轨的终端部附近设置的制动器构成例。
如各图所示,放大透镜单元400是由传送该印制图象的底片并在与给定开口401对向位置上保持的胶卷暗盒402、由例如滚珠丝杠机构和皮带转动机构等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并沿着第一方向X-X′可移动的透镜移动面板600、在透镜移动面板600上的透镜装载区域601装载的可变焦距透镜等的放大透镜500、在透镜移动面板600上的反射镜装载区域602装载并将透过以开口401及与其对向方式保持的底片的光进行方向约弯曲90度并导入光传感器404的反射镜403、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处于保存位置时收容与透镜装载区域601相邻并沿着与第一方向X-X′的呈正交的第二方向Y-Y′所设置的放大透镜500的透镜收容面板700、和在放大透镜单元400的框架405可转动地由轴支承的可动式导轨651,以及在框架(未图示)上固定的固定式导轨652等所构成。
由可动式导轨651与固定式导轨652构成设置在放大透镜500上的可使转动轴550转动支承的支承导轨650。如图7所示,在固定式导轨652的前端附近,设置有板簧等制动器655,控制放大透镜500上设置的转动轴550的第二方向Y-Y′的动作。虽然未图示,但在可动式导轨651的前端附近也设置同样的制动器,是理想的。通过这样的构成,在支承导轨650的转动轴550的位置稳定了,在支承导轨650的前端部附近可使放大透镜500转动。还有,在放大透镜500转动时,转动轴550的位置稳定,所以就可防止放大透镜500倾斜转动。
透镜移动面板60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沿着第一方向X-X′在图2所示的位置与图3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双向移动。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放大透镜500处于曝光位置,反射镜403被保存。因此,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控制光源111,将胶片上的图象放大投影到感光材料(相纸)上,可对感光材料曝光。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放大透镜500处于保存位置,由于反射镜403处于曝光位置,所以透过胶片的光由反射镜403反射而射入光传感器404。光传感器404检测出了胶片的状态,即三原色(红、兰、绿)的辅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各成分。根据该光传感器404的输出,可确定曝光时的各色比例和曝光时间等。
放大透镜单元400设置在图1所示的筐体120的内部,而胶卷暗盒402位于反射镜单元112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需要使放大透镜500沿第一方向X-X′及第二方向Y-Y′滑动,因此,第一方向X-X′及第二方向Y-Y′要调整为分别与地面呈平行(水平)状态。从而,放大透镜500的光轴与地面呈直角(垂直)。而且,在筐体120,在与筐体120内部放大透镜单元400的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的保存位置对向的位置,即与筐体120的第二方向呈正交的面上,设置门121。通过打开该门121,用手工操作,使放大透镜500沿第二方向Y-Y′由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601向透镜收容面板700移动,使放大透镜500由透镜收容面板700向支承导轨650上移动,并以转动轴550为中心可进行转动。
如图4所示,在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的中心部设置有将由放大镜500放大的底片上的图象投影到感光材料上所用曝光窗660。在该曝光窗660的第一方向X-X′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有与第二方向Y-Y′呈平行的两条导轨621及622,通过与放大透镜500的基体部形成的滑动面的接触,确定放大透镜500位置。还有,在透镜装载区域601形成有装载可变焦距等放大透镜500以外的放大透镜(例如单聚焦透镜)时确定位置的定位销611和导引槽612等。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动作。在对放大透镜500的透镜表面进行清洗作业时,操作如图1所示的操作盘113,使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向保存位置移动,使由图2所示的状态移向图3所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打开图1所示的门121,通过手工操作高着Y方向按动手柄520,使放大透镜500沿着Y方向由透镜移动面板600向透镜收容面板700移动,由图3所示的状态移向图4所示的状态。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敞开,使可动导轨651转动,与固定式导轨652呈平行状态,这样就构成了支承导轨650,并以该转动轴550为中心可转动地支承放大透镜500。
其次,操作操作盘113,使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向曝光位置移动。与此种动作并行,使放大透镜500沿着Y-Y′方向由透镜收容面板700向支承导轨650移动,由图4所示的状态移向图5所示的状态。在此阶段,通过支承导轨650,放大透镜500被架空支承,在其下方没有透镜移动面板600。通过拉上手柄520使放大透镜500以转动轴550为中心转动,由图5所示的状态移向图6所示的状态。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放大透镜500的底面501与打开图1所示的筐体120的门121的开口部相对向。因此,作业者不必潜入图1所示的底片加工设备1的感材料单元200的内部,就可由操作盘113一侧清洗放大透镜500的透镜表面502。在清洗作业结束之后,将放大透镜500设置在曝光位置时,进行与上述动作的相反动作。
尤其,在所述本发明的底片加工设备的实施例1,例如在由图3至图6所示的动作中,若一打开筐体120的门121,则外壳从透镜移动面板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上所设置的曝光窗660向曝光单元100和感光材料200的暗室部分露出。因此,在对放大透镜500的清洗作业中,当然要将感材料(相纸)收到暗箱201的内部。
还有,在实施例1中,由可动式导轨651和固定式导轨652构成支承导轨650并设置在筐体120内部的放大透镜单元400,但是,在打开门121的状态下,也可以从筐体120的外部插入的方式构成。或者,在打开门121的状态下,也可以在筐体内部安装支承导轨的方式构成。
实施例2
其次,参照图8及图9,说明本发明底片加工设备的实施例2。对与上述实施例1中实质相同的部件加同等符号,故其说明从略。
图8示出放大透镜500处于保存位置时的状态,而图9示出放大透镜500在支承导轨上的转动状态。在实施例2中,支承导轨670是由固定在放大透镜单元400的框架(未图示)上的两条平行的导轨构成,并与第一方向X-X′并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筐体的门(未图示)与实施例1的情况不同,是设置在与X-X′呈正交的面(例如图1中所示出阴影线130部分)上。
在支承导轨670的前端形成锥形(未图示),支承导轨670的前端的导轨面的高度略低于透镜移动单元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上的放大透镜500的转动轴550的底部;而支承导轨670的终端670a的导轨面略高于透镜移动单元600的透镜装载区域601上的放大透镜500的转动轴550的底部,且呈水平状态。通过这样的构成,使透镜移动面板600移动,使透镜状载区域601向保存位置移动,同时放大透镜500可由支承导轨670自动地支承。
在实施例2中,虽然也有所谓的限定设在筐体内门的位置的缺点,但是可省略透镜收容面板700,从而可使放大透镜单元400的结构简单而小型化。而且,还由于没有将放大透镜500换载透镜收容面板的必要,所以清洗放大透镜500的作业变得更加容易了。
尤其,在实施例2中,如图7所示在支承导轨670的终端670a附近设置制动器,是理想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放大透镜500一侧设置转动轴550,在放大透镜400的框架一侧设置支承导轨650或670,但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反之,也可以在放大透镜500的主体侧壁设置支承导轨;在放大透镜单元400的框架一侧设置与其锁合的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底片加工设备具有如下效果。
由于本发明的底片加工设备包括:一可移动式透镜移动面板,具有装载放大透镜的透镜装载区域和装载有将透过胶片的光导入光传感器的反射镜的反射镜装载区域,透镜装载区域以位于相互邻近的曝光位置及保存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形式可沿着第一方向移动;一支承部件,设置在透镜装载区域的保存位置,并与放大透镜锁合,可转动地由轴支承放大透镜;一筐体,具有在内部收容透镜移动面板而遮蔽外光,同时在保存位置附近设置有可打开与关闭的门。因此,驱动透镜移动面板,可使装载在装载区域的放大透镜向保存位置移动,通过支承部件可转动地支承放大透镜,在这种状态下,打开筐体的门,使放大透镜以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从而使透镜表面通过筐体的门部而露出外部。这样,作业者即可不潜入底片加工设备的暗室内部而进行放大透镜的清洗作业。其结果,放大透镜的清洗作业变得简单而容易。尤其,由于可看见放大透镜的表面,所以有可能全部而容易地清洗放大透镜的表面。
还有,支承部件包括对第一方向呈平设置的一对支承导轨与沿着第一方向呈正交设置的转动轴,并以在沿着与筐体的第一方向呈正交的面上设置门的方式而构成,从而可使透镜移动面板移动,使透镜装载区域向保存位置移动,同时通过支承导轨自动地支承放大透镜。
或者,在与透镜装载区域的保存位置相邻的位置上,设置收容放大透镜的透镜收容面板,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将放大透镜一旦换载透镜收容面板之后,就可以保存位置安装支承导轨,或者可使一部分或全部移动,并可自由地选择支承导轨的位置、方向及构成等。还有,可自由地选择筐体的门的位置和方向。
还有,在沿着对第一方向约呈正交的第二方向设置透镜收容面板,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将透镜移动面板的移动区域与透镜收容面板以约L形配置,从而有可能包括透镜移动面板及透镜收容面板在内的放大透镜单元的横幅变小。尤其,如图10所示,在光源以对放大透镜单元的光轴略呈正交设置时,由于光源的下方区域是空的,所以在这里即使设置透镜收容面板,在第二方向的底片加工设备的全部尺寸亦无变化。这有可能使第一方向上的底片加工设备的幅度变窄。
还有,支承部件包括对第二方向呈平行设置的另一对支承导轨与沿着第二方向呈正交设置的转动轴,在沿着筐体的所述第二方向呈正交的面上设置门,通过这样的构成,在操作盘设置在光源或放大透镜单元的前方时,就有可能从操作盘的侧面进行放大透镜的清洗作业。
还有,支承导轨由两个平行的导轨构成,而且至少一条导轨作成可动式导轨,通过这样的构成,尤其,在对第二方向呈平行设置支承导轨时,在使透镜移动面板移动时,可防止在透镜移动面板上装载的放大透镜与支承导轨的干扰。
还有,由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分别是以水平方向构成的,因此通过这样的构成,在使放大透镜由透镜移动面板向透镜收容面板移动时或者在作反方向移动时,不会发生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的水平方向上多余的分力,从而可顺利地使放大透镜移动。
还有,在支承导轨的终端部附近,设置限制放大透镜转动轴水平方向移动的制动器,通过这样的构成,在由支承导轨支承的放大透镜转动时,转动轴的中心位置稳定,从而可防止放大透镜倾斜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