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206408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53670.1

申请日:

2014.07.23

公开号:

CN104118274A

公开日:

2014.10.29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60B 33/00申请公布日:2014102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B 33/00申请日:20140723|||公开

IPC分类号:

B60B33/00; B29C39/02

主分类号:

B60B33/00

申请人:

广州顺力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伟; 李兵; 刘义清

地址: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科丰路31号华南新材料创新园G2栋22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代理人:

郑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内扣,对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内扣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预热烘烤后,向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内扣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脱模后从模具中取出,切割去除浇注口;对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间形成第二模腔;预热烘烤后,向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利用聚氨酯耐磨外层和聚氨酯减震内层相互结合,同时兼顾弹性、耐磨及抓地力,解决目前滚轮所存在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制作内扣,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所述内扣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
S2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内扣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
S30脱模后从第一套模具中取出,切割去除浇注口;
S40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所述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间形成第二模腔;
S5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所述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内扣的外圆面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伸入所的辐射性突出边缘,围绕内扣在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上成型若干结构通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中,内扣在第一套模具中采用卧式浇注或立式浇注,卧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立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水平方向。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清洗和喷胶处理。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中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表面粗糙处理、清洗和喷胶处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型后的聚氨酯减震内层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与步骤S40间还包括步骤S31,所述步骤S31包括在聚氨酯减震内层的侧面进行图案印刷。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中,向第二模腔中注入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二次液态聚氨酯。

说明书

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滚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理想的溜冰用滚轮应具备能量损失小、磨耗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其弹性、耐磨及在不同地面骑乘抓地力等方面。然而,目前传统的溜冰用滚轮如休闲、速滑、曲棍球轮和滑板轮,或有良好的弹性及震动吸收能力,但耐磨较差,或耐磨较好但震动吸收能力差。
溜冰运动的速度与滚轮的弹性、硬度及路面的粗糙度的配合有关。硬度较高的轮子在光滑的路面上滑得很快,然而当路面更粗糙的时候,硬度较低软的轮子将更能顺畅地滑过小的路面凹凸物并减少溜冰者的能量损失。硬度高的轮子由于其外层变形小从而导致轮子通过凹凸地面时震动更大,结果产生了更多的能量损失。
目前此类运动主要分类为漂移、平花、速滑、曲棍球和极限,现有技术中的溜冰轮或滑板车轮都是单层结构,在针对性的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漂移运动中,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为了增强耐磨性能,滚轮硬度较高,在滑动过程中,加速不够快,舒适性差;在平花运动中,产品没办法同时兼顾弹性、耐磨及抓地力;曲棍球运动具备较强的对抗性,和足球类似,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加速启动和急转急停,这就需要溜冰轮具有很高的弹性及变形抓地力,目前市面单层结构轮还不能达到如此要求;目前速滑产品的弹性并非最佳,因此加速性不够,更重要的是,在速滑比赛通过弯道时,为了不容易摔倒,不得不减速通过,大大影响比赛成绩;而极限滑板车运动中,目前较高硬度的单层结构,加速性还不够,将会影响后续的特技动作,特别是在做跳跃运动落地时缓冲性较差,会影响各组特技动作连接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层溜冰轮及其制作方法,针对漂移、平花、速滑和极限运动的溜冰滚轮结构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利用内外层材料弹性、硬度及结构的变化,改善目前专业溜冰轮所存在的问题,让各项溜冰运动更具有专业性,同时提高运动的观赏性、刺激感及比赛成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层溜冰轮,包括内扣、包裹内扣外圆面的聚氨酯耐磨外层以及位于所述内扣和聚氨酯耐磨外层间的聚氨酯减震内层,所述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所述聚氨酯耐磨外层在滚轮主体的外圆面形成向外隆起的圆弧辊面,环绕所述内扣的外圆面设有至少一条伸入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中的辐射性突出边缘。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上设有若干沿滚轮轴向的结构通孔。环绕所述内扣的外圆面设有两条伸入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中的辐射性突出边缘,两条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间形成环绕内扣外圆面的环形槽。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与聚氨酯耐磨外层间,以及聚氨酯减震内层与内扣间均设有黏胶层。所述内扣内设轴孔,所述轴孔的两端均设有轴承安装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制作内扣,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所述内扣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
S2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内扣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
S30脱模后从第一套模具中取出,切割去除浇注口;
S40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所述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间形成第二模腔;
S5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所述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10中,内扣的外圆面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伸入所的辐射性突出边缘,围绕内扣在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上成型若干结构通孔。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20中,内扣在第一套模具中采用卧式浇注或立式浇注,卧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立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水平方向。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10中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清洗和喷胶处理。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40中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表面粗糙处理、清洗和喷胶处理。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成型后的聚氨酯减震内层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30与步骤S40间还包括步骤S31,所述步骤S31包括在聚氨酯减震内层的侧面进行图案印刷。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50中,向第二模腔中注入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二次液态聚氨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复合层溜冰轮首先在内扣的外缘包覆一种具有弹性的聚氨酯减震内层,然后再在外层浇注另一硬度高、透明或非透明的聚氨酯耐磨外层。聚氨酯减震内层为硬度更低弹性更好的高弹性材料,能够使溜冰运动员在动作中能量损失更小,同时溜冰轮对粗糙的路面能提供更好的能量吸收,从而增加了溜冰运动员的速度和舒适性;聚氨酯耐磨外层硬度高、耐磨性好,保证溜冰轮的使用耐久性,本发明针对漂移、平花、速滑和极限运动的溜冰轮结构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利用内外层材料弹性、硬度及结构的变化,即聚氨酯耐磨外层和聚氨酯减震内层相互结合,同时兼顾弹性、耐磨及抓地力,改善目前专业溜冰滚轮所存在的问题,让各项溜冰运动更具有专业性,同时提高运动的观赏性、刺激感及比赛成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内扣整体结构轴测图;
图6是本发明内扣整体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层溜冰轮,包括内扣1、包裹内扣1外圆面的聚氨酯耐磨外层2以及位于所述内扣1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间的聚氨酯减震内层3,所述内扣1、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所述聚氨酯耐磨外层2在滚轮主体的外圆面形成向外隆起的圆弧辊面21,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与聚氨酯耐磨外层2间,以及聚氨酯减震内层3与内扣1间均设有黏胶层。所述内扣1内设轴孔11,所述轴孔11的两端均设有轴承安装槽12。
此外,环绕所述内扣1的外圆面设有两条伸入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中的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两条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13间形成环绕内扣1外圆面的环形槽14,辐射性突出边缘13以及环形槽14的设置增加了聚氨酯减震内层3与内扣1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聚氨酯减震内层3从内扣1上脱离。
同时,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上设有若干沿滚轮轴向的结构通孔15。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均通过浇注的形式包覆在内扣1上,首次浇注的聚氨酯减震内层3可以顺利通过结构通孔15进入内扣1边缘的所有部位,同时在浇注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很容易通过结构通孔15上升排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制作内扣1,使内扣1的外圆面设有两条沿径向伸入所的辐射性突出边缘13,围绕内扣1在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上成型若干结构通孔15,对所述内扣1的外表面清洗和喷胶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所述内扣1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
S20在100℃烤箱中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液态聚氨酯材料流过第一模腔最后将内扣1完全包覆,在第一套模具中通过1~2小时的加热烘烤后,凝胶固化后在内扣1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3;内扣1侧面两条含结构通孔15的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不但保证了最终内扣1与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机械性结合,在此浇注的同时,非常有利于液态聚氨酯物料的流动和排泡,减少了气泡的产生;
S30脱模后从第一套模具中取出,经过车床切割去除浇注口;
S40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外表面粗糙处理、清洗和喷胶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所述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3间形成第二模腔;
S50在100℃烤箱中预热1小时以上,通过浇注机向所述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3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2,所述内扣1、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
其中,所述步骤S20中,内扣1在第一套模具中采用卧式浇注或立式浇注,卧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浇注口宽,物料易于流动。立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水平方向,易于气泡的上升;
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可根据外观效果的需要,分别选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减震内层3中还可以通过添加色膏或色精,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另外,如果聚氨酯耐磨外层2是透明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印刷图案可见,因此可根据轮滑者的需求采用各种不同的印刷图案。即在所述步骤S30与步骤S40间还包括步骤S31,所述步骤S31包括在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侧面进行图案印刷,所述步骤S50中,向第二模腔中注入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二次液态聚氨酯。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18274A43申请公布日20141029CN104118274A21申请号201410353670122申请日20140723B60B33/00200601B29C39/0220060171申请人广州顺力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地址510663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科丰路31号华南新材料创新园G2栋221室72发明人陈伟李兵刘义清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代理人郑莹54发明名称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内扣,对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内扣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预热。

2、烘烤后,向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内扣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脱模后从模具中取出,切割去除浇注口;对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间形成第二模腔;预热烘烤后,向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利用聚氨酯耐磨外层和聚氨酯减震内层相互结合,同时兼顾弹性、耐磨及抓地力,解决目前滚轮所存在的问题。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

3、CN104118274ACN104118274A1/1页21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0制作内扣,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所述内扣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S2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内扣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S30脱模后从第一套模具中取出,切割去除浇注口;S40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所述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间形成第二模腔;S5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所述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

4、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内扣的外圆面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伸入所的辐射性突出边缘,围绕内扣在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上成型若干结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中,内扣在第一套模具中采用卧式浇注或立式浇注,卧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立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水平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中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清洗和喷胶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中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

5、面预处理包括表面粗糙处理、清洗和喷胶处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型后的聚氨酯减震内层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与步骤S40间还包括步骤S31,所述步骤S31包括在聚氨酯减震内层的侧面进行图案印刷。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中,向第二模腔中注入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二次液态聚氨酯。权利要求书CN104118274A1/4页3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用于滚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背景技术0002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理想。

6、的溜冰用滚轮应具备能量损失小、磨耗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其弹性、耐磨及在不同地面骑乘抓地力等方面。然而,目前传统的溜冰用滚轮如休闲、速滑、曲棍球轮和滑板轮,或有良好的弹性及震动吸收能力,但耐磨较差,或耐磨较好但震动吸收能力差。0003溜冰运动的速度与滚轮的弹性、硬度及路面的粗糙度的配合有关。硬度较高的轮子在光滑的路面上滑得很快,然而当路面更粗糙的时候,硬度较低软的轮子将更能顺畅地滑过小的路面凹凸物并减少溜冰者的能量损失。硬度高的轮子由于其外层变形小从而导致轮子通过凹凸地面时震动更大,结果产生了更多的能量损失。0004目前此类运动主要分类为漂移、平花、速滑、曲棍球和极限,现有技术中的溜冰轮或滑板车。

7、轮都是单层结构,在针对性的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漂移运动中,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为了增强耐磨性能,滚轮硬度较高,在滑动过程中,加速不够快,舒适性差;在平花运动中,产品没办法同时兼顾弹性、耐磨及抓地力;曲棍球运动具备较强的对抗性,和足球类似,运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加速启动和急转急停,这就需要溜冰轮具有很高的弹性及变形抓地力,目前市面单层结构轮还不能达到如此要求;目前速滑产品的弹性并非最佳,因此加速性不够,更重要的是,在速滑比赛通过弯道时,为了不容易摔倒,不得不减速通过,大大影响比赛成绩;而极限滑板车运动中,目前较高硬度的单层结构,加速性还不够,将会影响后续的特技动作,特别是在做跳跃运动落地时缓冲性较。

8、差,会影响各组特技动作连接性。发明内容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层溜冰轮及其制作方法,针对漂移、平花、速滑和极限运动的溜冰滚轮结构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利用内外层材料弹性、硬度及结构的变化,改善目前专业溜冰轮所存在的问题,让各项溜冰运动更具有专业性,同时提高运动的观赏性、刺激感及比赛成绩。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层溜冰轮,包括内扣、包裹内扣外圆面的聚氨酯耐磨外层以及位于所述内扣和聚氨酯耐磨外层间的聚氨酯减震内层,所述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所述聚氨酯耐磨外层在滚轮主体的外圆面形成向外隆起的圆弧辊面,环绕所述内扣的外圆面设。

9、有至少一条伸入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中的辐射性突出边缘。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上设有若干沿滚轮轴向的结构通孔。环绕所述内扣的外圆面设有两条伸入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中的辐射性突出边缘,两条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间形成环绕内扣外圆面的环形槽。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与聚氨酯耐磨外层间,以及聚氨酯减震内层与内扣间均设有黏胶层。所述内扣内设轴孔,所述轴孔的两端均设有轴承安装槽。说明书CN104118274A2/4页4000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制作内扣,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所述内扣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

10、S2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一模腔中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内扣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S30脱模后从第一套模具中取出,切割去除浇注口;S40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所述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间形成第二模腔;S50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所述内扣、聚氨酯减震内层和聚氨酯耐磨外层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0008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10中,内扣的外圆面设有至少一条沿径向伸入所的辐射性突出边缘,围绕内扣在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上成型若干结构通孔。0009进一步作为本发明。

11、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20中,内扣在第一套模具中采用卧式浇注或立式浇注,卧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立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水平方向。0010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10中对所述内扣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清洗和喷胶处理。0011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40中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的外表面预处理包括表面粗糙处理、清洗和喷胶处理。0012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成型后的聚氨酯减震内层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0013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30与步骤S40间还包括步骤S31,所述步骤S31包括在聚氨酯减震内层的侧面进行图案印刷。0014进一步。

12、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步骤S50中,向第二模腔中注入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二次液态聚氨酯。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复合层溜冰轮首先在内扣的外缘包覆一种具有弹性的聚氨酯减震内层,然后再在外层浇注另一硬度高、透明或非透明的聚氨酯耐磨外层。聚氨酯减震内层为硬度更低弹性更好的高弹性材料,能够使溜冰运动员在动作中能量损失更小,同时溜冰轮对粗糙的路面能提供更好的能量吸收,从而增加了溜冰运动员的速度和舒适性;聚氨酯耐磨外层硬度高、耐磨性好,保证溜冰轮的使用耐久性,本发明针对漂移、平花、速滑和极限运动的溜冰轮结构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利用内外层材料弹性、硬度及结构的变化,即聚氨酯耐磨外层和聚氨酯减震内层相互。

13、结合,同时兼顾弹性、耐磨及抓地力,改善目前专业溜冰滚轮所存在的问题,让各项溜冰运动更具有专业性,同时提高运动的观赏性、刺激感及比赛成绩。附图说明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说明书CN104118274A3/4页5图1是本发明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轴测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整体结构主视图;图5是本发明内扣整体结构轴测图;图6是本发明内扣整体结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7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层溜冰轮,包括内扣1、包裹内扣1外圆面的聚氨酯耐磨外层2以及位于所述内扣1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间的聚氨酯减震内层3,所述内扣1、聚氨。

14、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所述聚氨酯耐磨外层2在滚轮主体的外圆面形成向外隆起的圆弧辊面21,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沿滚轮轴向呈纺锤形。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与聚氨酯耐磨外层2间,以及聚氨酯减震内层3与内扣1间均设有黏胶层。所述内扣1内设轴孔11,所述轴孔11的两端均设有轴承安装槽12。0018此外,环绕所述内扣1的外圆面设有两条伸入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中的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两条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13间形成环绕内扣1外圆面的环形槽14,辐射性突出边缘13以及环形槽14的设置增加了聚氨酯减震内层3与内扣1间的连接强度,避免聚氨酯减震内层3从内扣1上脱离。0019同时,所述辐射。

15、性突出边缘13上设有若干沿滚轮轴向的结构通孔15。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均通过浇注的形式包覆在内扣1上,首次浇注的聚氨酯减震内层3可以顺利通过结构通孔15进入内扣1边缘的所有部位,同时在浇注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很容易通过结构通孔15上升排出。002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复合层溜冰轮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制作内扣1,使内扣1的外圆面设有两条沿径向伸入所的辐射性突出边缘13,围绕内扣1在所述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上成型若干结构通孔15,对所述内扣1的外表面清洗和喷胶处理后放入第一套模具中,所述内扣1的外圆面与第一套模具间形成第一模腔;S20在100烤箱中预热烘烤后,向所述第一模腔中。

16、注入第一次液态聚氨酯,液态聚氨酯材料流过第一模腔最后将内扣1完全包覆,在第一套模具中通过12小时的加热烘烤后,凝胶固化后在内扣1外圆面形成聚氨酯减震内层3;内扣1侧面两条含结构通孔15的辐射性突出边缘13不但保证了最终内扣1与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机械性结合,在此浇注的同时,非常有利于液态聚氨酯物料的流动和排泡,减少了气泡的产生;S30脱模后从第一套模具中取出,经过车床切割去除浇注口;S40对所述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外表面粗糙处理、清洗和喷胶处理后放入第二套模具,所述第二套模具与聚氨酯减震内层3间形成第二模腔;S50在100烤箱中预热1小时以上,通过浇注机向所述第二模腔中注入第二次液态聚氨酯,凝胶固。

17、化后在聚氨酯减震内层3外侧形成聚氨酯耐磨外层2,所述内扣1、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形成一体的滚轮主体。0021其中,所述步骤S20中,内扣1在第一套模具中采用卧式浇注或立式浇注,卧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竖直方向;浇注口宽,物料易于流动。立式浇注时内扣的轴线为水平方说明书CN104118274A4/4页6向,易于气泡的上升;聚氨酯减震内层3和聚氨酯耐磨外层2可根据外观效果的需要,分别选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减震内层3中还可以通过添加色膏或色精,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另外,如果聚氨酯耐磨外层2是透明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印刷图案可见,因此可根据轮滑者的需求采用各种不同的印刷图案。即在所述步骤S30与步骤S40间还包括步骤S31,所述步骤S31包括在聚氨酯减震内层3的侧面进行图案印刷,所述步骤S50中,向第二模腔中注入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第二次液态聚氨酯。0022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4118274A1/3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18274A2/3页8图3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118274A3/3页9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1827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