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204297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3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603911.5

申请日:

2010.12.24

公开号:

CN102102392A

公开日:

2011.06.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5/00申请日:20101224|||公开

IPC分类号:

E03F5/00; E03F5/02; E03F5/10; E03F3/02; E03F3/04; E03F5/14; E03B3/02

主分类号:

E03F5/00

申请人:

重庆大学

发明人:

翟俊; 肖海文; 何强; 胡海波; 刘洁; 罗雅文

地址:

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代理人:

康海燕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是一种弃流指定汇水面上一定毫米数初期雨水,分离出后期净雨水,从而大大提高回用雨水水质的装置。其由埋地式雨水检查井、调蓄池组成。雨水检查井与进、出水管相连;调蓄池池底设有斜板沉淀结构,距池底一定距离处设弃流管;在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设下水槽及挡流板,当到达最高水位时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后期雨水经雨水检查井后直接进入出水管回用,初期雨水弃于调蓄池中,雨水径流停止后,调蓄池内雨水从弃流管缓慢排出,到达有效最低水位后停止。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无需人工操作、无需电源、维护简单、有效收集污染雨水并且弃流管不宜堵塞若堵塞后也易于清通、埋地对环境美观无影响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其由雨水检查井和调蓄池组成 : 所述雨水检查井的一侧接进水管, 另一侧相对接有出水管 ; 所述雨水检查井底端设有 用于初期雨水分流的下水槽和 1# 挡流板, 1# 挡流板位于下水槽旁靠近出水管一侧 ; 所述调蓄池设于雨水检查井之下, 与雨水检查井之间通过所述下水槽连通 ; 在所述调 蓄池的远离下水槽位置设有出水口, 在出水口处设有斜板沉淀结构, 在斜板沉淀结构后连 接有弃流管, 弃流管管径起端小于末端 ; 所述下水槽水平设于雨水检查井底端圆心处, 下水槽的中心线垂直于进水管轴线 ; 所 述 1# 挡流板的高度 h1 高于所述出水管管下底并低于出水管管道中心线, 其宽度为所述进 水管管径 D1+200 ㎜, 并正对进、 出水管的中心。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下水槽的过水面 积等于进水管截面面积, 下水槽的宽度通过计算而得, 计算公式如下 : 2 d=(π/4)×(D1 /D2) 其中 : d 为下水槽宽度, mm ; D1 为雨水进水管管径, mm ; D2 为雨水检查井井筒直径 ,mm。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调蓄池的出水口 处的斜板沉淀结构采用两块斜板, 两块斜板与池底均成 α 角度, 为 45°或 60°, 且两块斜 板斜向平行排列, 下方的斜板下设有支撑板支撑, 上方的斜板上设有 2# 挡流板 ; 所述两斜板间的间距计算公式如下 : b ≥ 其中 : b 为两斜板间间距, mm ; D4 为小管径弃流直径, mm, 一般为 40-80 ㎜ ; h1 为 1# 挡 流板的高度, mm ; h2 为调蓄池上顶外壁面与弃流管管底的高度差, mm ; B 为调蓄池内壁宽度, mm。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 在调蓄池壁内弃流管 起端预埋管管径 D4 为进水管直径 D1 的 10%—20%, 管道出池体后管径变为 D3, 弃流管最后与 市政污水系统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弃流管管径 D3=300mm, 管径 D4 为 40-80mm。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调蓄池的容积和 有效水深通过计算而得, 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 -3 V=ψ×H×A×10 h4= h-h3 其中, V 为调蓄池容积, m³ ; ψ 为产流系数 ; H 为需弃流的初期降雨量, mm, 取 3-12 ㎜ ; 2 A 为汇水面积, 即弃流井所作用的地面面积, m ; h4 为调蓄池有效水深, m; h 为调蓄池的设计 高度, 由调蓄池体积决定, m; h3 为斜板高度, 其中 h3=COSα, α 为斜板与池底的角度, m。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调蓄池设有人孔 和通气管 ; 所述人孔在斜板沉淀结构前后各设一个。
8: 采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进行雨水弃流的方法, 其过程如下 : 1) 当汇水面积上开始形成径流后, 雨水经进水管进入雨水检查井, 再经下水槽进入调 2 蓄池 ; 2) 调蓄池内水流均从两斜板间通过, 形成斜板沉淀效果, 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弃 流管一侧, 保证弃流管无固体污染物流经, 避免小管径堵塞 ; 3) 由于弃流管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的管径, 弃流管的出流量远远小于进水管的进 水量, 初期雨水开始在调蓄池内储存, 随雨水液面的升高, 调蓄池储满, 雨水开始在雨水检 查井内储存 ; 4) 当雨水检查井内雨水液面到达下水槽上的挡水板顶时, 回用雨水开始由出水管流 出, 由于进、 出水管管口之间的距离短, 且下水槽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隔开, 有效地阻止 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的水流交流, 雨水在进、 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 初期水质差的雨 水弃于调蓄池中, 提高回用雨水水质 ; 5) 当雨水径流停止时, 进、 出水管之间的水流停止, 弃流管将调蓄池内雨水缓慢排出, 到达有效最低水位后停止 ; 6) 随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在池底沉淀,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小型吸砂泵 排出, 当弃流管发生堵塞时, 清理人员进入调蓄池疏通管径小管段的弃流管, 弃流管起端预 埋小管径距离短, 只有调蓄池壁厚长度, 便于疏通堵塞。

说明书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 雨水回用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及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科技查新, 目前国内外少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分离初期雨水的研究报道、 专 利、 实际工程应用, 并且目前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设计应用面不广, 达不到无能耗、 不 易堵塞、 无需专人管理的优点。
     由于初期雨水对汇水面积上的污染物淋洗、 冲刷和输送作用, 使得初期数毫米雨 水中含有整场降雨大部分污染物。 一般情况下, 在降雨形成径流的初期污染物浓度最高, 随 着降雨历时增长, 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 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范围。 初 期雨水弃流可去除径流中大部分污染物, 包括细小的或溶解性污染物。
     现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含以下几种 : 弃流雨水池、 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 旋流分 离器、 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 流量型或雨量型雨水初期弃流装置、 渗透弃流井和跳跃堰式 雨水分流井。
     弃流雨水池, 初期径流量先流入相应容积的池体内并储存, 当达到一定体积开始 流入回收雨水收集系统。 该弃流雨水池初期雨水放空的操作多为阀门控制, 需人工操作, 每 场雨过后都需将阀门打开放空。
     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 在雨水检查井中同时埋设连接下游雨水井和下游污水井的 两根管, 两根管设置简易手动闸阀或自动闸阀进行切换。该装置需通过控制阀门来控制初 期雨水弃流量, 需人工操作或需电源。
     旋流分离器, 雨水沿切线方向流入旋流筛网。降雨初期当筛网表面干燥时.在水 的表面张力和筛网坡度作用下, 雨水在筛网表面以旋转的状态流向中心的排水管, 初期雨 水即被排入雨水或污水管道。 随着降雨延续, 筛网表面不断被浸润, 水在湿润的筛网表面上 的张力作用将大大减少, 中后期雨水就会穿过筛网汇集到集水管道, 最终接入蓄水池。 旋流 分离器通过筛网目数控制初期雨水分离量, 达不到精确控制, 污染物易堵塞筛网, 影响初期 雨水水量。
     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 工作原理是利用自动翻转的翻板进行弃流。 没有雨水时, 翻板处于弃流管位置, 降雨开始后, 初雨沿翻板经过弃流管排走。随着降雨的增多, 一般降 雨到 2 ~ 3 mm 时, 翻板依靠重力会自动反转, 雨水沿翻板经过雨水收集管进入蓄水池。当 停止降雨一定时间后翻板依靠重力作用自动恢复原位, 等待下一次降雨。自动翻板式初雨 分离器运行维护复杂、 设备易损坏不易维修。
     流量型或雨量型雨水初期弃流装置, 工作原理是以雨水径流量或降雨量为信号 源, 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阀的启闭, 达到雨水初期弃流的要求。 本装置需要测量信号和电源 控制电动阀, 运行维护较复杂。
     渗透弃流井是具有一定存储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 将初期径流渗透到地下的装
     置。该装置利用井室的容积, 储存一定量的初期径流雨水, 超量的雨水从井的另一端溢出 ; 井室具有渗透功能, 井室侧壁和底部有穿孔, 可使雨水穿透渗入地下。 该装置内要设有滤除 雨中杂质的设施, 且雨水中溶解物超过限定值的部分无法去除。
     跳跃堰式雨水分流井是靠堰板将初期雨水分离的装置。降雨初期, 雨水进水管流 出的抛物线形射流被堰板阻隔, 从弃流管流出 ; 随着降雨过程径流量的加大, 抛物线射流越 过堰板, 从出水管流出被收集起来, 从而达到初期雨水弃流的目的。 跳跃堰式雨水分流井不 能收集降雨后期小雨量的雨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将现阶段初期雨水弃流井进行改进, 提供一 种建造、 运行、 维护简单的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 解决现有技术运行维护复 杂、 需人工操作、 耗电等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 是一种截流选定汇水面上初期一定累计降雨量 (mm) 雨水, 分 离出后期净雨水, 从而大大提高回用雨水水质的装置, 由雨水检查井和调蓄池组成。
     所述雨水检查井的一侧接进水管, 与市政雨水管连接, 另一侧相对接有出水管, 出 水可直接回用或经简单处理回用 ; 进、 出水管位置处于与水流方向同一垂直面上, 进水管的 管下底与出水管的管下底相平。所述进水管, 与指定汇水面积收集雨水管道相接, 管径、 管 材与雨水管道相同。所述出水管的管径、 管材与雨水进水管相同。
     所述调蓄池设于雨水检查井之下, 与雨水检查井之间通过下水槽连通, 并在下水 槽上靠近出水管一侧设有 1# 挡流板 ; 所述调蓄池在远离下水槽位置设有出水口, 在出水口 处设有斜板沉淀结构, 在斜板沉淀结构外并距池底以上一定距离连接有弃流管 , 弃流管的 起端埋于调蓄池池壁内, 并距调蓄池的出水口一个人孔直径的距离。
     所述下水槽水平设于雨水检查井底端圆心处, 下水槽的中心线垂直于进水管轴 线; 下水槽的过水面积等于进水管截面面积, 下水槽宽度计算公式如下 : 2 d=(π/4)×(D1 /D2) 其中 : d 为下水槽宽度, mm ; D1 为雨水进水管管径, mm ; D2 为雨水检查井井筒直径 ,mm。
     所述设于下水槽上的 1# 挡流板的高度 h1 需满足高于出水管管下底并低于出水管 管道中心线, 其宽度为进水管管径 D1+200 ㎜, 正对进、 出水管的中心。
     所述调蓄池的出水口处的斜板沉淀结构采用两块斜板, 两块斜板与池底均成 α 角度 (45°或 60°) , 且两块斜板成间距斜向并排排列, 下方的斜板下设支撑板支撑, 上方 的斜板上设挡流板, 迫使调蓄池内水流均从两斜板间通过, 保持斜板之间的水流流速小于 18mm/s, 形成斜板沉淀效果, 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弃流管一侧, 保证弃流管无固体污染 物流经, 避免小管径堵塞 ; 两斜板间的间距计算公式如下 : b ≥其中 : b 为两斜板间间距, mm ; D4 为小管径弃流直径, mm, 一般为 40-80 ㎜ ; h1 为 1# 挡流 板的高度, mm ; h2 为调蓄池上顶外壁面和小管径弃流管管底的高度差, mm ; B 为调蓄池内壁 宽度, mm ; 所述调蓄池的容积满足以下计算公式 : V=ψ×H×A×10-3 其中, V 为调蓄池容积, m³ ; ψ 为产流系数 ; H 为需弃流的初期降雨量, mm, 一般取 3-12 2 ㎜ ;A 为汇水面积, 即弃流井所作用的地面面积, m ; 所述调蓄池的有效水深满足下列公式 : h4= h- h3 其中, h4 为调蓄池有效水深, m; h 为调蓄池的设计高度, 由调蓄池体积决定,m ;h3 为 斜板高度, 其中 h3=COSα, α 为斜板与池底的角度, m; 所述调蓄池还连有通气管, 以保证水流通畅。
     所述弃流管的管径 D3=300mm, 在调蓄池壁内弃流管起端预埋管管径 D4 为进水管直 径 D1 的 10%—20%, 一般取 40-80mm, 远远小于进水管管径, 管道出池体后管径变为 D3 一般为 300mm, 弃流管最后与市政污水系统连接。 该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的弃流过程如下 : 1) 当汇水面积上开始形成径流后, 雨水经进水管进入雨水检查井, 再经下水槽进入调 蓄池 ; 2) 由于弃流管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的管径, 弃流管的出流量远远小于进水管的进 水量, 初期雨水开始在调蓄池内储存, 随雨水液面的升高, 调蓄池储满, 雨水开始在雨水检 查井内储存 ; 3) 当调蓄池内水流从两斜板间通过时, 形成斜板沉淀效果, 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 弃流管一侧, 保证弃流管无固体污染物流经, 避免小管径堵塞 ; 4) 当雨水检查井内雨水液面到达雨水检查井内挡水板顶时, 回用雨水开始流出, 由于 进出水管管口之间的距离短, 且下水槽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隔开, 有效的阻止了雨水检 查井与调蓄池之间的水流交流, 雨水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 初期水质差的雨水弃于调 蓄池中, 提高回用雨水水质 ; 5) 当雨水径流停止时, 进出水管水流停止, 弃流管将调蓄池内雨水缓慢排出, 到达有效 最低水位后停止 ; 6) 随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在池底沉淀,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小型吸砂泵 排出, 当弃流管发生堵塞时, 清理人员进入调蓄池疏通管径小管段的弃流管, 弃流管起端小 管径距离短, 只有调蓄池壁厚长度, 便于疏通堵塞。
     本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与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 1) 有效截流初期雨水, 保证回用水水质。 现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弃流过程需要人工操 作, 不能准确控制弃流量, 回用雨水水质得不到保证。 本发明初期雨水弃流井由调蓄池和雨 水检查井组成, 雨水形成径流后首先储存在调蓄池, 当调蓄池充满后, 雨水检查井内水位开 始上升, 到达一定水位后流出。由于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设置下水槽且连接在雨水检 查井上的进、 出水管口相对, 距离相对较短, 在雨水检查井内形成短流, 从而阻止了雨水检 查井与调蓄池之间的水流交流, 有效将初期雨水与后期净雨水分离, 保证了回用水水质。 本
     发明截流初期雨水简单有效, 可以准确地按设计要求控制初期雨水弃流量。
     2) 结构简单、 运行原理简单、 整个运行过程无需人工操作, 无需电源, 弃流管不易 堵塞若堵塞也易于清通。 弃流雨水池、 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 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运行过 程需外加电源, 排污需人工操作。本发明初期雨水弃流井由于弃流管的起端管径远远小于 进水管管径, 故在雨水径流形成的初期阶段, 由于进水量远远大于弃流量, 初期雨水在出水 井内储存, 当雨水径流停止后, 进水管停止进水, 初期雨水从弃流管缓慢排出, 整个过程无 需人工操作、 无需电源。并且由于斜板的存在, 形成斜板沉淀效果, 能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 远离弃流管一侧, 避免弃流管的起端预埋小管径堵塞若起端小管径堵塞后也较易清通。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图 1 的Ⅰ - Ⅰ剖面图 ; 图 3 是图 1 的Ⅱ - Ⅱ剖面图 ; 图中 : 1—雨水检查井, 2—调蓄池, 3—斜板, 4—人孔, 5—下水槽 , 6—通气管, 7—弃 流管, 8—进水管, 9—回用出水管, 10—1# 挡流板, 11—2# 挡流板, 12—3# 挡流板, 13—支撑 板, 14—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从截流初期雨水过程的角度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 参见图 1、 图 2 和图 3,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由雨水检查井 1 和调蓄池 2 组成。所述 雨水检查井 1 的一侧接进水管 8, 另一侧相对接有回用出水管 9。所述雨水检查井 1 底端设 有用于初期雨水分流的下水槽 5 和 1# 挡流板 10, 1# 挡流板 10 位于下水槽 5 旁靠近回用出 水管 9 一侧。下水槽 5 开在雨水检查井 1 底端设置的 3# 挡流板 12 中间。
     所述调蓄池 2 设于雨水检查井 1 之下, 与雨水检查井 1 之间通过所述下水槽 5 连 通; 在所述调蓄池 2 的远离下水槽 5 位置设有出水口, 在出水口处设有斜板沉淀结构, 在斜 板沉淀结构后连接有弃流管 7, 弃流管 7 管径起端小于末端。斜板沉淀结构采用两块斜板 3, 两块斜板 3 与池底均成 α 角度, 为 45°或 60°, 且两块斜板 3 斜向平行排列, 下方的斜 板下设有支撑板 13 支撑, 上方的斜板上设有 2# 挡流板 11。
     所述两斜板 3 之间的间距计算公式如下 :
     b≥ 其中 : b 为两斜板间间距, mm ; D4 为小管径弃流直径, mm, 一般为 40-80 ㎜ ; h1 为 1# 挡 流板的高度, mm ; h2 为调蓄池上顶外壁面与弃流管管底的高度差, mm ; B 为调蓄池内壁宽度, mm。
     所述下水槽 5 水平设于雨水检查井 1 底端圆心处, 下水槽 5 的中心线垂直于进水 管 8 轴线 ; 所述 1# 挡流板 10 的高度 h1 高于所述回用出水管 9 管下底并低于回用出水管 9 管道中心线, 其宽度为所述进水管 8 管径 D1+200 ㎜, 并正对进、 出水管的中心。
     所述下水槽 5 的过水面积等于进水管 8 截面面积, 下水槽 5 的宽度通过计算而得,计算公式如下 : d=(π/4)×(D12/D2) 其中 : d 为下水槽宽度, mm ; D1 为雨水进水管管径, mm ; D2 为雨水检查井井筒直径 ,mm。
     在调蓄池 2 的壁内的弃流管 7 起端预埋管管径 D4 为进水管 8 直径 D1 的 10%—20%, 管径 D4 为 40-80mm。管道出池体后管径变为 D3, D3=300mm, 弃流管 7 最后与市政污水系统连 接。
     所述调蓄池 2 的容积和有效水深通过计算而得, 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 -3 V=ψ×H×A×10 h4= h-h3 其中, V 为调蓄池容积, m³ ; ψ 为产流系数 ; H 为需弃流的初期降雨量, mm, 取 3-12 ㎜ ; 2 A 为汇水面积, 即弃流井所作用的地面面积, m ; h4 为调蓄池有效水深, m; h 为调蓄池的设计 高度, 由调蓄池体积决定, m; h3 为斜板高度, 其中 h3=COSα, α 为斜板与池底的角度, m; 所述调蓄池 2 还设有人孔 4 和通气管 6 ; 所述人孔 4 在斜板沉淀结构前后各设一个。 通 气管 6 设在调蓄池的一个角上。
     采用上述结构, 当汇水面积上开始形成径流后, 雨水经进水管 8 进入雨水检查井 1, 但并不在雨水检查井 1 内储存, 而是经下水槽 5 进入调蓄池 2, 水流再经斜板 3 流向弃流 管 7, 井内水位随着上升。当水位到达弃流管 7 管底 (即最低水位) 时, 初期雨水开始从弃流 管 7 缓慢排出。 由于弃流管 7 的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 8 的管径, 弃流管 7 的出流量远远小于 进水管 8 的进水量, 雨水在调蓄池 2 内储存, 随着降雨径流的不断形成, 调蓄池 2 内雨水液 面不断升高, 调蓄池储满后, 雨水不再通过下水槽 5, 直接在雨水检查井内储, 调蓄池 2 的容 量可根据指定回收雨水汇水面积上一定毫米数降雨量精确计算。
     当雨水检查井 1 内雨水液面到达回用出水管 9 管底 (即最高水位) 时, 回用雨水开 始自回用出水管 9 流出, 由于进、 出水管、 管口沿水流方向在同一垂直面上, 之间距离短, 且 下水槽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隔开, 所以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 初期水质差的雨水弃 于调蓄池中, 提高回用雨水水质。
     降雨结束雨水径流停止后, 进、 出水管水流停止, 弃流管 7 将调蓄池 2 内雨水缓慢 排出, 随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 2 的固体污染物沉淀在调蓄池池底, 到达最低水位后停止弃 流。整个过程中, 弃流雨水必须流过在调蓄池池底设有的 2# 挡流板 11、 斜板 3 等形成斜板 沉淀效果, 污染物被截留在远离弃流管 7 一侧, 故固体污染物不易堵塞弃流管, 且弃流管 7 起端短距离 (池壁厚) 管径小、 后端管径大, 也易于清通 ; 调蓄池池底沉淀下来的固体污染物, 经过几次雨水弃流后应用小型吸砂泵排出, 当弃 流管发生堵塞时, 清理人员利用潜污泵将井内雨水排空进入调蓄池疏通弃流管。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102392A43申请公布日20110622CN102102392ACN102102392A21申请号201010603911522申请日20101224E03F5/00200601E03F5/02200601E03F5/10200601E03F3/02200601E03F3/04200601E03F5/14200601E03B3/0220060171申请人重庆大学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72发明人翟俊肖海文何强胡海波刘洁罗雅文74专利代理机构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代理人康海燕54发明名称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57摘要一种一体化初。

2、期雨水弃流井,其是一种弃流指定汇水面上一定毫米数初期雨水,分离出后期净雨水,从而大大提高回用雨水水质的装置。其由埋地式雨水检查井、调蓄池组成。雨水检查井与进、出水管相连;调蓄池池底设有斜板沉淀结构,距池底一定距离处设弃流管;在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设下水槽及挡流板,当到达最高水位时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后期雨水经雨水检查井后直接进入出水管回用,初期雨水弃于调蓄池中,雨水径流停止后,调蓄池内雨水从弃流管缓慢排出,到达有效最低水位后停止。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无需人工操作、无需电源、维护简单、有效收集污染雨水并且弃流管不宜堵塞若堵塞后也易于清通、埋地对环境美观无影响的优点。51INTCL19中。

3、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CN102102395A1/2页21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其由雨水检查井和调蓄池组成所述雨水检查井的一侧接进水管,另一侧相对接有出水管;所述雨水检查井底端设有用于初期雨水分流的下水槽和1挡流板,1挡流板位于下水槽旁靠近出水管一侧;所述调蓄池设于雨水检查井之下,与雨水检查井之间通过所述下水槽连通;在所述调蓄池的远离下水槽位置设有出水口,在出水口处设有斜板沉淀结构,在斜板沉淀结构后连接有弃流管,弃流管管径起端小于末端;所述下水槽水平设于雨水检查井底端圆心处,下水槽的中心线垂直于进水管轴线;所述1挡流板的高度H1高。

4、于所述出水管管下底并低于出水管管道中心线,其宽度为所述进水管管径D1200,并正对进、出水管的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槽的过水面积等于进水管截面面积,下水槽的宽度通过计算而得,计算公式如下D/4D12/D2其中D为下水槽宽度,MM;D1为雨水进水管管径,MM;D2为雨水检查井井筒直径,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的出水口处的斜板沉淀结构采用两块斜板,两块斜板与池底均成角度,为45或60,且两块斜板斜向平行排列,下方的斜板下设有支撑板支撑,上方的斜板上设有2挡流板;所述两斜板间的间距计算公式如下B其中B为两斜板。

5、间间距,MM;D4为小管径弃流直径,MM,一般为4080;H1为1挡流板的高度,MM;H2为调蓄池上顶外壁面与弃流管管底的高度差,MM;B为调蓄池内壁宽度,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在调蓄池壁内弃流管起端预埋管管径D4为进水管直径D1的1020,管道出池体后管径变为D3,弃流管最后与市政污水系统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管管径D3300MM,管径D4为408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的容积和有效水深通过计算而得,计算公式分别如下VHA103H4HH3其中,V为调蓄池容积,M。

6、;为产流系数;H为需弃流的初期降雨量,MM,取312;A为汇水面积,即弃流井所作用的地面面积,M2;H4为调蓄池有效水深,M;H为调蓄池的设计高度,由调蓄池体积决定,M;H3为斜板高度,其中H3COS,为斜板与池底的角度,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池设有人孔和通气管;所述人孔在斜板沉淀结构前后各设一个。8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进行雨水弃流的方法,其过程如下1)当汇水面积上开始形成径流后,雨水经进水管进入雨水检查井,再经下水槽进入调权利要求书CN102102392ACN102102395A2/2页3蓄池;2)调蓄池内水流均从两斜板间通过,。

7、形成斜板沉淀效果,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弃流管一侧,保证弃流管无固体污染物流经,避免小管径堵塞;3)由于弃流管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的管径,弃流管的出流量远远小于进水管的进水量,初期雨水开始在调蓄池内储存,随雨水液面的升高,调蓄池储满,雨水开始在雨水检查井内储存;4)当雨水检查井内雨水液面到达下水槽上的挡水板顶时,回用雨水开始由出水管流出,由于进、出水管管口之间的距离短,且下水槽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隔开,有效地阻止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的水流交流,雨水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初期水质差的雨水弃于调蓄池中,提高回用雨水水质;5)当雨水径流停止时,进、出水管之间的水流停止,弃流管将调蓄池内雨水。

8、缓慢排出,到达有效最低水位后停止;6)随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在池底沉淀,经过一段时间后用小型吸砂泵排出,当弃流管发生堵塞时,清理人员进入调蓄池疏通管径小管段的弃流管,弃流管起端预埋小管径距离短,只有调蓄池壁厚长度,便于疏通堵塞。权利要求书CN102102392ACN102102395A1/5页4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雨水回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及运行方法。背景技术0002通过科技查新,目前国内外少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分离初期雨水的研究报道、专利、实际工程应用,并且目前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设计应用面不广,达不到无。

9、能耗、不易堵塞、无需专人管理的优点。0003由于初期雨水对汇水面积上的污染物淋洗、冲刷和输送作用,使得初期数毫米雨水中含有整场降雨大部分污染物。一般情况下,在降雨形成径流的初期污染物浓度最高,随着降雨历时增长,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最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范围。初期雨水弃流可去除径流中大部分污染物,包括细小的或溶解性污染物。0004现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包含以下几种弃流雨水池、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旋流分离器、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流量型或雨量型雨水初期弃流装置、渗透弃流井和跳跃堰式雨水分流井。0005弃流雨水池,初期径流量先流入相应容积的池体内并储存,当达到一定体积开始流入回收雨水收集。

10、系统。该弃流雨水池初期雨水放空的操作多为阀门控制,需人工操作,每场雨过后都需将阀门打开放空。0006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在雨水检查井中同时埋设连接下游雨水井和下游污水井的两根管,两根管设置简易手动闸阀或自动闸阀进行切换。该装置需通过控制阀门来控制初期雨水弃流量,需人工操作或需电源。0007旋流分离器,雨水沿切线方向流入旋流筛网。降雨初期当筛网表面干燥时在水的表面张力和筛网坡度作用下,雨水在筛网表面以旋转的状态流向中心的排水管,初期雨水即被排入雨水或污水管道。随着降雨延续,筛网表面不断被浸润,水在湿润的筛网表面上的张力作用将大大减少,中后期雨水就会穿过筛网汇集到集水管道,最终接入蓄水池。旋流分离。

11、器通过筛网目数控制初期雨水分离量,达不到精确控制,污染物易堵塞筛网,影响初期雨水水量。0008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工作原理是利用自动翻转的翻板进行弃流。没有雨水时,翻板处于弃流管位置,降雨开始后,初雨沿翻板经过弃流管排走。随着降雨的增多,一般降雨到23MM时,翻板依靠重力会自动反转,雨水沿翻板经过雨水收集管进入蓄水池。当停止降雨一定时间后翻板依靠重力作用自动恢复原位,等待下一次降雨。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运行维护复杂、设备易损坏不易维修。0009流量型或雨量型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工作原理是以雨水径流量或降雨量为信号源,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阀的启闭,达到雨水初期弃流的要求。本装置需要测量信号和电源控。

12、制电动阀,运行维护较复杂。0010渗透弃流井是具有一定存储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渗透到地下的装说明书CN102102392ACN102102395A2/5页5置。该装置利用井室的容积,储存一定量的初期径流雨水,超量的雨水从井的另一端溢出;井室具有渗透功能,井室侧壁和底部有穿孔,可使雨水穿透渗入地下。该装置内要设有滤除雨中杂质的设施,且雨水中溶解物超过限定值的部分无法去除。0011跳跃堰式雨水分流井是靠堰板将初期雨水分离的装置。降雨初期,雨水进水管流出的抛物线形射流被堰板阻隔,从弃流管流出;随着降雨过程径流量的加大,抛物线射流越过堰板,从出水管流出被收集起来,从而达到初期雨水弃流的目的。。

13、跳跃堰式雨水分流井不能收集降雨后期小雨量的雨水。发明内容0012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将现阶段初期雨水弃流井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建造、运行、维护简单的初期雨水弃流井及雨水弃流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运行维护复杂、需人工操作、耗电等缺点。001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是一种截流选定汇水面上初期一定累计降雨量(MM)雨水,分离出后期净雨水,从而大大提高回用雨水水质的装置,由雨水检查井和调蓄池组成。0014所述雨水检查井的一侧接进水管,与市政雨水管连接,另一侧相对接有出水管,出水可直接回用或经简单处理回用;进、出水管位置处于与水流方向同一垂直面上,进水管的管下底与出水管的管下。

14、底相平。所述进水管,与指定汇水面积收集雨水管道相接,管径、管材与雨水管道相同。所述出水管的管径、管材与雨水进水管相同。0015所述调蓄池设于雨水检查井之下,与雨水检查井之间通过下水槽连通,并在下水槽上靠近出水管一侧设有1挡流板;所述调蓄池在远离下水槽位置设有出水口,在出水口处设有斜板沉淀结构,在斜板沉淀结构外并距池底以上一定距离连接有弃流管,弃流管的起端埋于调蓄池池壁内,并距调蓄池的出水口一个人孔直径的距离。0016所述下水槽水平设于雨水检查井底端圆心处,下水槽的中心线垂直于进水管轴线;下水槽的过水面积等于进水管截面面积,下水槽宽度计算公式如下D/4D12/D2其中D为下水槽宽度,MM;D1为。

15、雨水进水管管径,MM;D2为雨水检查井井筒直径,MM。0017所述设于下水槽上的1挡流板的高度H1需满足高于出水管管下底并低于出水管管道中心线,其宽度为进水管管径D1200,正对进、出水管的中心。0018所述调蓄池的出水口处的斜板沉淀结构采用两块斜板,两块斜板与池底均成角度(45或60),且两块斜板成间距斜向并排排列,下方的斜板下设支撑板支撑,上方的斜板上设挡流板,迫使调蓄池内水流均从两斜板间通过,保持斜板之间的水流流速小于18MM/S,形成斜板沉淀效果,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弃流管一侧,保证弃流管无固体污染物流经,避免小管径堵塞;两斜板间的间距计算公式如下B说明书CN102102392ACN。

16、102102395A3/5页6其中B为两斜板间间距,MM;D4为小管径弃流直径,MM,一般为4080;H1为1挡流板的高度,MM;H2为调蓄池上顶外壁面和小管径弃流管管底的高度差,MM;B为调蓄池内壁宽度,MM;所述调蓄池的容积满足以下计算公式VHA103其中,V为调蓄池容积,M;为产流系数;H为需弃流的初期降雨量,MM,一般取312;A为汇水面积,即弃流井所作用的地面面积,M2;所述调蓄池的有效水深满足下列公式H4HH3其中,H4为调蓄池有效水深,M;H为调蓄池的设计高度,由调蓄池体积决定,M;H3为斜板高度,其中H3COS,为斜板与池底的角度,M;所述调蓄池还连有通气管,以保证水流通畅。0。

17、019所述弃流管的管径D3300MM,在调蓄池壁内弃流管起端预埋管管径D4为进水管直径D1的1020,一般取4080MM,远远小于进水管管径,管道出池体后管径变为D3一般为300MM,弃流管最后与市政污水系统连接。0020该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的弃流过程如下1)当汇水面积上开始形成径流后,雨水经进水管进入雨水检查井,再经下水槽进入调蓄池;2)由于弃流管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的管径,弃流管的出流量远远小于进水管的进水量,初期雨水开始在调蓄池内储存,随雨水液面的升高,调蓄池储满,雨水开始在雨水检查井内储存;3)当调蓄池内水流从两斜板间通过时,形成斜板沉淀效果,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弃流管一侧,保证。

18、弃流管无固体污染物流经,避免小管径堵塞;4)当雨水检查井内雨水液面到达雨水检查井内挡水板顶时,回用雨水开始流出,由于进出水管管口之间的距离短,且下水槽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隔开,有效的阻止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的水流交流,雨水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初期水质差的雨水弃于调蓄池中,提高回用雨水水质;5)当雨水径流停止时,进出水管水流停止,弃流管将调蓄池内雨水缓慢排出,到达有效最低水位后停止;6)随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在池底沉淀,经过一段时间后用小型吸砂泵排出,当弃流管发生堵塞时,清理人员进入调蓄池疏通管径小管段的弃流管,弃流管起端小管径距离短,只有调蓄池壁厚长度,便于疏通堵塞。002。

19、1本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与现有的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有效截流初期雨水,保证回用水水质。现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弃流过程需要人工操作,不能准确控制弃流量,回用雨水水质得不到保证。本发明初期雨水弃流井由调蓄池和雨水检查井组成,雨水形成径流后首先储存在调蓄池,当调蓄池充满后,雨水检查井内水位开始上升,到达一定水位后流出。由于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设置下水槽且连接在雨水检查井上的进、出水管口相对,距离相对较短,在雨水检查井内形成短流,从而阻止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之间的水流交流,有效将初期雨水与后期净雨水分离,保证了回用水水质。本说明书CN102102392ACN102102395A4/5。

20、页7发明截流初期雨水简单有效,可以准确地按设计要求控制初期雨水弃流量。00222)结构简单、运行原理简单、整个运行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无需电源,弃流管不易堵塞若堵塞也易于清通。弃流雨水池、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运行过程需外加电源,排污需人工操作。本发明初期雨水弃流井由于弃流管的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管径,故在雨水径流形成的初期阶段,由于进水量远远大于弃流量,初期雨水在出水井内储存,当雨水径流停止后,进水管停止进水,初期雨水从弃流管缓慢排出,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无需电源。并且由于斜板的存在,形成斜板沉淀效果,能将固体污染物拦截在远离弃流管一侧,避免弃流管的起端预埋小管径堵塞若起。

21、端小管径堵塞后也较易清通。附图说明0023图1是本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面图;图3是图1的剖面图;图中1雨水检查井,2调蓄池,3斜板,4人孔,5下水槽,6通气管,7弃流管,8进水管,9回用出水管,101挡流板,112挡流板,123挡流板,13支撑板,14地面。具体实施方式0024以下从截流初期雨水过程的角度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参见图1、图2和图3,一体化初期雨水弃流井由雨水检查井1和调蓄池2组成。所述雨水检查井1的一侧接进水管8,另一侧相对接有回用出水管9。所述雨水检查井1底端设有用于初期雨水分流的下水槽5和1挡流板10,1挡流板10位于下水槽5旁靠近回用出水管。

22、9一侧。下水槽5开在雨水检查井1底端设置的3挡流板12中间。0025所述调蓄池2设于雨水检查井1之下,与雨水检查井1之间通过所述下水槽5连通;在所述调蓄池2的远离下水槽5位置设有出水口,在出水口处设有斜板沉淀结构,在斜板沉淀结构后连接有弃流管7,弃流管7管径起端小于末端。斜板沉淀结构采用两块斜板3,两块斜板3与池底均成角度,为45或60,且两块斜板3斜向平行排列,下方的斜板下设有支撑板13支撑,上方的斜板上设有2挡流板11。0026所述两斜板3之间的间距计算公式如下B其中B为两斜板间间距,MM;D4为小管径弃流直径,MM,一般为4080;H1为1挡流板的高度,MM;H2为调蓄池上顶外壁面与弃流。

23、管管底的高度差,MM;B为调蓄池内壁宽度,MM。0027所述下水槽5水平设于雨水检查井1底端圆心处,下水槽5的中心线垂直于进水管8轴线;所述1挡流板10的高度H1高于所述回用出水管9管下底并低于回用出水管9管道中心线,其宽度为所述进水管8管径D1200,并正对进、出水管的中心。0028所述下水槽5的过水面积等于进水管8截面面积,下水槽5的宽度通过计算而得,说明书CN102102392ACN102102395A5/5页8计算公式如下D/4D12/D2其中D为下水槽宽度,MM;D1为雨水进水管管径,MM;D2为雨水检查井井筒直径,MM。0029在调蓄池2的壁内的弃流管7起端预埋管管径D4为进水管8。

24、直径D1的1020,管径D4为4080MM。管道出池体后管径变为D3,D3300MM,弃流管7最后与市政污水系统连接。0030所述调蓄池2的容积和有效水深通过计算而得,计算公式分别如下VHA103H4HH3其中,V为调蓄池容积,M;为产流系数;H为需弃流的初期降雨量,MM,取312;A为汇水面积,即弃流井所作用的地面面积,M2;H4为调蓄池有效水深,M;H为调蓄池的设计高度,由调蓄池体积决定,M;H3为斜板高度,其中H3COS,为斜板与池底的角度,M;所述调蓄池2还设有人孔4和通气管6;所述人孔4在斜板沉淀结构前后各设一个。通气管6设在调蓄池的一个角上。0031采用上述结构,当汇水面积上开始形。

25、成径流后,雨水经进水管8进入雨水检查井1,但并不在雨水检查井1内储存,而是经下水槽5进入调蓄池2,水流再经斜板3流向弃流管7,井内水位随着上升。当水位到达弃流管7管底(即最低水位)时,初期雨水开始从弃流管7缓慢排出。0032由于弃流管7的起端管径远远小于进水管8的管径,弃流管7的出流量远远小于进水管8的进水量,雨水在调蓄池2内储存,随着降雨径流的不断形成,调蓄池2内雨水液面不断升高,调蓄池储满后,雨水不再通过下水槽5,直接在雨水检查井内储,调蓄池2的容量可根据指定回收雨水汇水面积上一定毫米数降雨量精确计算。0033当雨水检查井1内雨水液面到达回用出水管9管底(即最高水位)时,回用雨水开始自回用。

26、出水管9流出,由于进、出水管、管口沿水流方向在同一垂直面上,之间距离短,且下水槽将雨水检查井与调蓄池隔开,所以在进出水管之间形成短流,初期水质差的雨水弃于调蓄池中,提高回用雨水水质。0034降雨结束雨水径流停止后,进、出水管水流停止,弃流管7将调蓄池2内雨水缓慢排出,随初期雨水进入调蓄池2的固体污染物沉淀在调蓄池池底,到达最低水位后停止弃流。整个过程中,弃流雨水必须流过在调蓄池池底设有的2挡流板11、斜板3等形成斜板沉淀效果,污染物被截留在远离弃流管7一侧,故固体污染物不易堵塞弃流管,且弃流管7起端短距离(池壁厚)管径小、后端管径大,也易于清通;调蓄池池底沉淀下来的固体污染物,经过几次雨水弃流后应用小型吸砂泵排出,当弃流管发生堵塞时,清理人员利用潜污泵将井内雨水排空进入调蓄池疏通弃流管。说明书CN102102392ACN102102395A1/2页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102392ACN102102395A2/2页10图3说明书附图CN10210239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