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3463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11811.6

申请日:

1997.06.20

公开号:

CN1168844A

公开日:

1997.12.3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0.4.5|||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16

主分类号:

B62D25/16

申请人:

郑文贵;

发明人:

郑文贵

地址:

台湾省台北市文山区兴隆路1段70巷11弄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曹广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挡泥板,主要指机动车车轮甩出水的消除装置。它具有一弧形壳体、至少一消能装置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其中消能装置是弧形、且安装在弧形壳体内、又排水系统也处在弧形壳体内。从而,不影响后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保证交通安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它具有一弧形壳体(1)、至少一消能装 置(
2: 2a、3)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200),其中消能装置(2、2a、3)是弧形、 且安装在弧形壳体(1)内,又排水系统(200)也处在弧形壳体(1)内。 2、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分为后 段(1A)、中段(1B)及前段(1C)。
3: 按权利要求2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的后段 的内侧内依次设有第一阻尼室(13),第二阻尼室(14)有靠外侧的背部通道(16), 又其下面具有一底部(15),在第一阻尼室(13)中设有以弧形横杆(22)上并列着数 块条片(21)的初级消能装置(2),在第二阻尼室(14)与背部通道(16)之间设有 以弧形基板(31)排列多个集水器(32)和排水导板(33)的二级消能装置(3),弧 形基板(31)上还设有多个排水孔(311),底部(15)外端具有排水口(161)。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初级消能装置(2)的 条片(21)横断面呈箭头形或棘齿形。
5: 按权利要求3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底部(15)开设排放孔 (131)、(141),又在上述底部(15)下滑设一滑动阀(151)。
6: 按权利要求3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基板(31)的最低 部开发一最低排水孔(311a)。
7: 按权利要求3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集水器(32)是由斜连 接在基板(31)上的刷毛组成、且该刷毛伸向壳体(1)内侧。
8: 按权利要求2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的后段 (1A)、中段(1B)及前段(1C)的内侧皆设有一开口(11)及与开口(11)配合的 活动门(12)。
9: 按权利要求2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的中段 (1B)的壳体(1)底缘处有一开口(11),邻接开口(11)处设有包容顶部消能装置 (2a)的阻尼室(13),该顶部消能装置(2a)是在支持座(23)下方并列连接多块条 件(21),且该条片(21)向下渐尖,该支持座(23)固设在壳体(1)的背部,相邻 两板片(21)之间界定一栏水凹槽(24),各拦水凹槽(24)纵向弧形地凹设在支持座 (23)中。
10: 按权利要求2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弧形壳体(1)的后段 (1A)具有相互枢接的上部(1u)和下部(1d)。
11: 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排水系统(200)包括 至少一前轮排水管(203)借第一连接管(201)、第二连接管(202)分别连接弧形壳体 (1)的前段(1C)和后段(1A):与前轮排水管(203)相连通的储水槽(204),以 及至少二后轮排水管(206)。
12: 按权利要求1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排水系统(200)包括 至少一空气抽引管(205)连接前轮排水管(203)和后轮排水管(206)。
13: 按权利要求8所述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活动门(12)是可绕 式滑动门、或是百叶窗型枢转门。

说明书


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挡泥板,主要指机动车车轮甩击水的消除装置。

    目前,习知的汽车挡泥(水)板,可用于遮挡雨天时,车轮后抛的水滴、水流,但是,水滴或水流撞击挡泥板后,会被反射回流至轮胎及地面、细化成水雾,而遇车辆高速行驶中,通过车身的空气涡流(eddy flow)时,水雾扩散形成一道“水雾幕”,造成后方车辆驾驶者的视线障碍,影响交通安全。

    鉴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能把车轮抛甩出水的能量消除,并收集水到各单元中,而后经排水系统排至车后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其特征是:它具有一弧形壳体、至少一消能装置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其中消能装置是弧形、且安装在弧形壳体内,又排水系统也处在弧形壳体内。

    上述弧形壳体分为后段、中段及前段;上述弧形壳体的后段的内侧内依次设有第一阻尼室,第二阻尼室有靠外侧的背部通道,又其下面具有一底部,在第一阻尼室中设有以弧形横杆上并列着数块条片的初级消能装置,在第二阻尼室与背部通道之间设有以弧形基板排列多个集水器和排水导板的二级消能装置,弧形基板上还设有多个排水孔,底部外端具有排水口;上述初级消能装置的条片横断面呈箭头形或棘齿形;上述底部开设排放孔,又在上述底部下滑设一滑动阀;上述弧形基板的最低部开设一最低排水孔;上述集水器是由斜连接在基板上的刷毛组成、且该刷毛伸向壳体内侧;上述弧形壳体的后段、中段及前段地内侧皆设有一开口及与开口配合的活动门;上述弧形壳体的中段的壳体底缘处有一开口,邻接开口处设有包容顶部消能装置的阻尼室,该顶部消能装置是在支持座下方并列连接多块条件,且该条片向下渐尖,该支持座固设在壳体的背部,相邻两板片之间界定一栏水凹槽,各拦水凹槽纵向弧形地凹设在支持座中上述弧形壳体的后段具有相互枢接的上部和下部;上述排水系统包括至少一前轮排水管借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分别连接弧形壳体的前段和后段;与前轮排水管相连通的储水槽,以及至少二后轮排水管;上述排水系统包括至少一空气抽引管连接前轮排水管和后轮排水管;上述活动门是可绕式滑动门、或是百叶窗型枢转门。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不影响后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保证交通安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安装位置正视示意图。

    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安装位置仰视示意图。

    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后段纵剖示意图。

    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3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5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示意图。

    图6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5的6-6方向断面示意图。

    图7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消能装置局剖示意图。

    图8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安装示意图。

    第一实施例,如图1~6所示,包括数个除水单元100分别包绕各前轮W和各后轮W1,以及一排水系统200系与各除水单元100相连通。

    除水单元100包括:一壳体1以其弧形纵剖面包绕车轮W、W1、且其横断面呈型(横宽约等于轮胎宽),以及至少一消能装置2、2a、3弧形地设在壳体1之中、环包各轮胎W、W1,以阻尼(dampen)进入壳体中的雨水消除雨水的能量,并加以收集向后排放。

    除水单元100分为一后段1A、一中段1B及一前段1C,分别对应于车轮(车胎)的后方部位、中间部位及前方部位。

    除水单元100的后段1A包括一壳体1,在靠近车轮W、W1一侧(即壳体1内侧)开设一开口11,并设一门(或窗)12,以控制开口11的启闭;第一阻尼室(dampening)13位于邻接开口11的壳体1中,第二阻尼室14位于壳体1中的第一阻尼塞13内侧,一底部15及一背部通道16设在壳体的外侧与开口11呈相对的内侧;多个(例如:2个)初级消能装置2绕着车轮轮心(未示出)同心,且弧形地设置在壳体第一阻尼室13中,各初级消能装置2含有多个条片21(blades)弧形、并列设在第一阻尼室13中,借条片21消除抛入壳体中水滴的动能(例如:借摩擦损失消能),至少有一横杆22连接各条片21,以稳定安装各条片21在壳体1之中;以及二级消能装置3亦绕着车轮轮心同心、且弧形地设在壳体1内的第二阻尼室14中,含有一基板31弧形地设在壳体1内的第二阻尼室14与背部通道16之间,多数集水器32列设在基板31上、且面向开口11,用于收集进入壳体之中,经初级消能装置2的雨水水滴(由轮胎离心抛甩而出),以及多个排水导致33各科设在基板31上,使集水器32所集水滴滴流而下,由排水导板33导引至在基板31上的多个排水孔311流入背部通道16,再由通道底部的排水口161,排放所汇集的雨水。

    各板片21的横断面,可为箭头形或棘齿形,面向开口11渐渐变尖,以便容易导引雨水进入壳体中,但是,可减少雨水有所挟带的污物回流向轮胎或地面。

    底部15开设有底部排放孔131、141在第一、第二阻尼室13、14的底部,有一滑动阀151滑设在底部15,必要时可开启滑动阀151,以开启排入孔131、141排泄污泥、污物等。

    基板31是最低部开设一最低排水孔311a,安装滤网以防污泥进入背部通道16中、堵住排水口161或防止污泥经排水口161排出造成污染。

    各集水器32包括:多个刷毛倾斜连接在基板31上、并伸向开口11、以捕捉甩入壳体1中的雨水,再由集水器下方的导板33导流入通道16中排放雨水。

    最顶端的排水导板33a则用以承接除水单元100中段1B所排泄的雨水水流进入通道16向下排放。

    前段1C借中段1B的分隔与后段1A前后相对,而前段1C的结构相似于后段1A,唯独长度较后段1A较短,有关前段1C的构造不赘述。

    前、中、后段1C、1B、1A的开口11各借一门12控制开口11的启闭,该门12晴天时关闭,以防尘土、污物进入壳体中,而在雨天,尤其车在高速行驶中,予以开门12,以便收集雨水。该门12可为可挠式滑动门,可卷收在含有清洁装置的卷轴120中,可借一驱动马达,在雨天中将门12开启,当然,该门12亦可取住,而以百叶窗、手动或电动启闭。

    如图5、6所示:除水单元100为中段1B系包括:一壳体1底缘有一开口11邻近车轮W、W1,一阻尼室13邻接开口11,以包容一顶部消能装置2a在该阻尼室13之中,以及该顶部消能装置2a弧形地设在车轮W、W1的上方、且包括多个板片21一体并列连接在一支撑从23的下方,各板片21系向下渐渐变尖,而支持座23固设在壳体1的背部,相邻两板片21之间界定一栏水凹槽24,各拦水凹槽24纵向、弧形地凹设在支持座23中,将凹槽24中所积水流循凹槽24,排水导板33a重力泄流入前、后段1C、1A的背部通道16中,向外排放雨水。

    当然,前述后段1A中所设的初级消能装置2,亦可加装在中段1B阻尼室13之中的邻近开口11,进一步消除进入中段1B中的水滴能量。

    第二实施例,如图7、8所示,顶部消能装置2a的每个相邻板片21之间亦可形成两个或多个拦水凹槽24、25,如图7所示,有效地捕捉由车轮W、W1上甩的雨水。

    如图8所示,各除水单元100的后段1A包括:一上部1u与一下部1d伸缩地或枢接地连接该上部1u,下部1d时常缩退至车辆底部,以防被不平路面的后头等异物撞毁,而在雨天启动雨刷、且车速超过一予设的高速值时,可启动一驱动系统(含驱动马达M)以下放该下部1d,以供完整地除水用。该驱动系统可借一稳定电路,控制系统或手动操作加以驱动下部1d。

    在雨天中动作雨刷且侦测出高速的车速时,门12乃自动开启,以接雨水进入壳体中,且中部1d亦自上部1u下放,用于接收车轮所抛甩的雨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排水系统200,如图2所示,包括:至少一前轮排水管203借第一连接管201与第二连接管202分别连接各前轮W的除水单元100的前段1C及后段1A;一储水槽204安装在车辆的后部与该前轮排水管203相连通,并借一排水管204a连接储水槽204至后轮W1的除水单元的后段1A,该后段1A的背部通逆16底部排水口161连接一排水软管207,将所收集的雨水放流至后轮W1的后方;以及至少一后轮排水管206连通后轮W1,除水单元的前轮1C与后段1A,将前段1C所收集的雨水排入后段1A再予以排放。

    排水系统200包括至少一空气抽引管205连接前轮排水管203及后轮排水管206,使在高速行驶时,将空气流A引经抽引管205,借Bernoulli或文氏计(Venturi tube)的原理,以空气抽除雨水,由后方排放,当然,亦可加装泵,以泵输出雨水加以排放。

    消能装置2、2a、3(可以是弧形条、棒、杆、长型网或海绵体等形状结构)可将由车轮离心抛甩入壳体中的雨水能量微分、消除,能轻易地收集雨水内后轮W1的后方排放,由于可减少反射、回流至各轮胎及路面上的雨水,以减少车辆行驶中的雨水阻力,使在雨天中驾驶可安全、平稳,而且能防止水雾的形成,因此,雨水水滴进入本发明的装置后,被微分、除能,然后积分、集结在水槽204中,再予重力排至车后方,故不会造成水滴四溅,水雾弥漫,导致视线不良,影响后方来车的安全行驶。而且车下路面雨水也减少,不致造成车辆的飘浮,雨天开车的刹车距离亦可缩短,更促进行车安全。

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轮抛甩水的消除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挡泥板,主要指机动车车轮甩出水的消除装置。它具有一弧形壳体、至少一消能装置及相连通的排水系统,其中消能装置是弧形、且安装在弧形壳体内、又排水系统也处在弧形壳体内。从而,不影响后方车辆驾驶员的视线,保证交通安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