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02009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28007.3

申请日:

2009.01.05

公开号:

CN101476271A

公开日:

2009.07.08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1C 1/00公开日:20090708|||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0

主分类号:

E01C1/00

申请人:

东南大学

发明人:

陈 峻; 王 炜

地址:

210096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叶连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道路机非分隔带,通过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中部设置机非分隔带,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再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机动车隔离桩、机动车停车带、机动车直行专用道和机动车调头车道,将机非分隔带两侧的道路连通;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及机动车道连通。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其特征为:在机动车道(1)和非机动车道(2)之间设置机非分隔带(3),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再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5)、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机动车隔离桩(7)、机动车停车带(8)、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和机动车调头车道(10)将机非分隔带(3)两侧的道路连通,在非机动车道(2)和人行道(11)之间设置隔离护栏(12),隔离护栏(12)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11)与非机动车道路(2)及机动车道(1)连通;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用于公共交通车辆的临时停靠及乘客等候、上下公交车,非机动车停车带(5)用于行驶在非机动车道路(2)上的车辆驾驶者进行临时停车并进入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等候公交车辆,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用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机动车隔离桩(7)用于防止机动车利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随意进入非机动车道(2),机动车停车带(8)用于行驶在机动车道路(1)上的车辆驾驶者进行临时停车并进入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等候公交车辆,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用于由停放车辆驶出机动车停车带(8)后形成的机动车直行车流(13)驶入机动车道(1),机动车调头车道(10)用于由停放车辆驶出机动车停车带(8)后形成的机动车调头车流(14)调头驶入对向机动车道;隔离护栏(12)将非机动车道(2)和人行道(11)分隔,避免人行道(11)上的行人随意穿越自行车道(2)以及自行车和机动车辆随意驶入人行道(2)停放,并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行人道(11)与自行车道(2)及机动车道(1)连通,用于行人、自行车过街和进出港湾式公交站点(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及机动车隔离桩(7)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上游;非机动车停车带(5)位于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的上游;机动车停车带(8)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下游;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位于机动车停车带(8)的下游,机动车调头车道(10)位于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的下游。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宽度B大于25米;机非分隔带(3)的宽度A大于4米;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宽度C大于3米;非机动车道(2)宽度大于3米;机动车停车带(8)和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之间的距离大于50米;机动车停车带(8)中的机动车停车位呈斜向排列,且与机动车道(1)的夹角θ在30°~6b°之间。

说明书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涉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和管理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缓解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公共交通运行的节点,公交中途停靠站点承担了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上、下车要求的任务,公交站点的优化设置对于减少公交车辆与其它社会车辆运行的干扰,以及鼓励更多的交通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当前公交停靠站点的设置优化方法而言,一是为避免道路上公交车辆停靠而产生的对其它机动车的运行干扰,将传统的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点改进为港湾式停靠站点;二是结合城市实际道路横断面形式的不同,将港湾式停靠站点分别设置在人行道路(一块板道路)、机动车中央分隔带(二块板道路)和机非分隔带(三块板道路)上;三是针对部分多条公交线路汇集的公交站点或首末站点,配置相对完整的地块(依据规范要求,每个公交站点面积应大于2000平方米),服务于公交车辆的临时停靠及回车、调头等功能。本发明服务于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设置在机非机动车分隔带上的形式,因此针对该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设置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上,不仅可以避免公交车辆临时停靠对于路段其它机动车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其与非机动车交通的相互干扰,已经在国内很多城市实际使用。该类型公交站点的设置要求包括:机非机动车分隔带宽度应大于4米,港湾式停靠站点的长度应大于25米,通常在25~40米之间,公交站点长度越大,则其服务多辆公交车同时停靠的能力也就越强。当前该类型公交站点设置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及公交乘客的其它交通设施设置方法欠缺,公交停靠站点设置无法充分发挥吸引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者乘坐公交的效用,具体表现为:(1)如果周边无护栏隔离和车辆停放设施,则乘客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后,往往随意穿越相邻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严重干扰交通运行状态,并产生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自行车和机动车驾驶者(乘坐者)如果要在公交站点进行换乘出行,则可能将车辆随意停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路上,同样干扰正常交通运行;(2)如果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位置设置了隔离护栏和过街通道,尽管公交乘客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和过街得到了有效组织,但是将导致各种自行车和机动车辆将无法直接在人行道上停放,现状又缺乏结合公交停靠站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车辆停放设施设置的技术,将给自行车和机动车驾驶者(乘坐者)在公交站点进行换乘出行带来困难,并间接导致公共交通吸引力的下降,鼓励出行者采用机动车或其它方式出行,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优化;(3)现有技术无法提供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附近进行回车和调头的方法,无法满足公交车辆的紧急事件处理和实时调度的要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不仅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处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换乘公共交通提供了良好空间,有利于鼓励多方式交通出行转换为公交出行,而且可以避免公交站点附近自行车和机动车随意停放、公交乘客随意穿越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的现象,有效保障了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在公交停靠站点位置有序运行,同时,该发明还为紧急事件及公交调度要求下公交车辆回车和调头提供了保障。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道路机非分隔带,通过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中部设置机非分隔带,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再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机动车隔离桩、机动车停车带、机动车直行专用道和机动车调头车道,将机非分隔带两侧的道路连通;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及机动车道连通。具体方法如下:
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机非分隔带,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再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机动车隔离桩、机动车停车带、机动车直行专用道和机动车调头车道将机非分隔带两侧的道路连通,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路及机动车道连通;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用于公共交通车辆的临时停靠及乘客等候、上下公交车,非机动车停车带用于行驶在非机动车道路上的车辆驾驶者进行临时停车并进入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等候公交车辆,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用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机动车隔离桩用于防止机动车利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随意进入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停车带用于行驶在机动车道路上的车辆驾驶者进行临时停车并进入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等候公交车辆,机动车直行专用道用于由停放车辆驶出机动车停车带后形成的机动车直行车流驶入机动车道,机动车调头车道用于由停放车辆驶出机动车停车带后形成的机动车调头车流调头驶入对向机动车道;隔离护栏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隔,避免人行道上的行人随意穿越自行车道以及自行车和机动车辆随意驶入人行道停放,并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行人道与自行车道及机动车道连通,用于行人、自行车过街和进出港湾式公交站点。
所述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及机动车隔离桩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上游;非机动车停车带位于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的上游;机动车停车带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下游;机动车直行专用道位于机动车停车带的下游,机动车调头车道位于机动车直行专用道的下游。
所述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宽度B大于25米;机非分隔带的宽度A大于4米;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宽度C大于3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3米;机动车停车带和机动车直行专用道之间的距离大于50米;机动车停车带(8)中的机动车停车位呈斜向排列,且与机动车道的夹角θ在30°~60°之间。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传统的利用机非分隔带进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设置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自行车和机动车驾驶者(乘坐者)如果要在公交停靠站点进行多方式换乘出行的其它交通设施设置要求,因此自行车和机动车只能在非机动车道或者是人行道上临时停放,直接干扰了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正常运行。本发明充分利用机非隔离带的宽度,提出将自行车停车带设置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上游,将机动车临时停车带设置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下游,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隔离护栏,并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不仅可以利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设置对机非分隔带至少4.0米宽度的要求,在机非分隔带直接设置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临时停车区域,从而大幅度减少各种停车设施对道路空间的资源占用和建设工程造价(不需要在人行道上另辟停车位建设空间),而且降低了停车者由于乘坐公交而对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的干扰,更重要的该发明是能够确保自行车和机动车驾驶者(乘坐者)车辆停放后以最短步行距离到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乘坐公交,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减少其它方式的交通出行。
(2)相对传统技术而言,本发明提出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上游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及机动车道连通,不仅可以确保行人按指定通道进出公交停靠站点乘坐公交以及过街,从而防止公交乘客随意穿越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降低了公交停靠站点附近的交通安全隐患,而且将过街通道与设置在港湾式公交站点下游的机动车临时停车带之间保持了一段距离,可有效避免不是以换乘公交出行为目的的机动车驾驶者将车辆停靠在机动车停车带,从事其它活动(即在减少机动车驾驶者停车后换乘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的同时,增加驾驶者停车后进入设置于公交停靠站点上游的人行道的步行距离)。
(3)相对传统技术而言,本发明提出在机动车临时停车带下游设置机动车直行专用道,将机非分隔带连通,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3米,机动车停车带和机动车直行专用道之间的距离大于50米,可保障在机动车停车带临时停放的机动车辆能够利用非机动车道驶入机动车道,并且当机动车道上车流较多而无法提供可插入的间隙时,临时停车带和机动车直行专用道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供机动车等候。本发明提出在机动车直行专用道下游设置机动车调头车道,将机非分隔带连通,一是可保障临时停放的机动车能够利用该调头车道实现调头,二是当公交车辆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调头,而机动车道路由于宽度限制又无法提供调头需要的转弯半径时,可利用机动车临时停车带先驶入非机动车道,然后利用调头车道实现公交车辆的回车和调头。
(4)本发明提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宽度大于25米,机非分隔带的宽度大于4米,是港湾式公交站点设置的指标下限,提出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宽度大于3米是人行过街横道的宽度下限,提出的机动车停车带中的机动车停车位呈斜向排列设置,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在30°~60°之间,可保证在同样长度的机非分隔带上设置更多的机动车停车位,同时避免临时停放车辆因转弯半径过小,而无法驶入非机动车道并实现驶入机动车道和调头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有:机动车道1、非机动车道2、机非分隔带.3、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非机动车停车带5、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机动车隔离桩7、机动车停车带8、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机动车调头车道10、人行道11、隔离护栏12、机动车直行车流13、机动车流调头车流1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子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在机动车道路1和非机动车道路2的中部设置机非分隔带3,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再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5,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机动车隔离桩7,机动车停车带8,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和机动车调头车道10,将机非分隔带3两侧的道路连通,在非机动车道2和人行道11之间设置隔离护栏12,隔离护栏12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11与自行车道2及机动车道1连通;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上游,非机动车停车带5位于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的上游,机动车停车带8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下游,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位于机动车停车带8的下游,机动车调头车道10位于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的下游。
所述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宽度大于25米,机非分隔带的宽度大于4米,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宽度大于3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3米,机动车停车带和机动车直行专用道之间的距离大于50米,机动车停车带中的机动车停车位呈斜向排列,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在30°~60°之间。
道路的设置:
步骤1: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在机动车道路1和非机动车道路2的中部设置机非分隔带3,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再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5,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机动车隔离桩7,将机动车道1和非机动车道2连通,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及机动车隔离桩7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上游,非机动车停车带5位于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的上游;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用于公共交通车辆的临时停靠及乘客等候、上下公交车,非机动车停车带5用于行驶在非机动车道路2上的车辆驾驶者进行临时停车并进入港湾式停靠站点4等候公交车辆,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用于公交乘客、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机动车隔离桩7用于防止机动车利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随意驶入非机动车道2。
步骤2:在机非分隔带3上设置机动车停车带8,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和机动车调头车道10,将机动车道1和非机动车道2连通,机动车停车带8位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下游,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位于机动车停车带8的下游,机动车调头车道10位于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的下游;机动车停车带8用于行驶在机动车道路1上的车辆驾驶者进行临时停车并进入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等候公交车辆,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用于由停放车辆驶出停车带8后形成的机动车直行车流13驶入机动车道1,机动车调头车道10用于由停放车辆驶出停车带8后形成的机动车调头车流14调头驶入对向机动车道。
步骤3:在非机动车道2和人行道11之间设置隔离护栏12,隔离护栏12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11与自行车道2及机动车道1连通;隔离护栏12的设置用于避免人行道11上的行人随意穿越自行车道2以及自行车和机动车辆随意驶入人行道2进行停放,并用于行人、公交乘客过街和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
步骤4: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4的宽度大于25米,机非分隔带3的宽度大于4米,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6宽度大于3米,非机动车道2宽度大于3米,机动车停车带8和机动车直行专用道9之间的距离大于50米,机动车停车带8中的机动车停车位呈斜向排列,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在30°~60°之间。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道路机非分隔带,通过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中部设置机非分隔带,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再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机动车隔离桩、机动车停车带、机动车直行专用道和机动车调头车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