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200195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95275.4

申请日:

2010.09.28

公开号:

CN101967859A

公开日:

2011.02.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4B 1/98公开日:201102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B 1/98申请日:20100928|||公开

IPC分类号:

E04B1/98

主分类号:

E04B1/98

申请人: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俊; 陈亚春

地址:

518031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路航都大厦14、15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按照场地安评报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1max,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以此为依据;然后针对上述模型,按照《抗规》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2max(α2max>α1max),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本发明设计的框架结构在推覆过程中,梁铰大量出现,充分耗能,而柱铰出现相对较晚,结构延性好、耗能能力强,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常规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框架结构;减小构件尺寸,有效保证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延性耗能机制,经济性好。

权利要求书

1: 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其特征是首先按照场地安评报告水平地 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1max, 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 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以此 为依据 ; 然后针对上述模型, 按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2max(α2max > α1max), 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 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

说明书


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抗震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多层框架抗震设计方法。技术背景
     框架结构以其灵活的建筑布置, 较好的抗震性能是常规多层建筑设计的首选方 案。然而在高烈度区, 为了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制的要求, 柱、 梁断 面通常将被设计得非常大, 以致感觉不够经济和影响建筑使用。 另一方面, 汶川地震经验表 明, 常规设计的框架结构难以呈现 “强柱弱梁” 的延性耗能机制。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 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 ( 土木工程学报, 2007 年 1 月 .) 指出, 影响钢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非线性特征、 框架柱的轴压比、 楼板的有效参与作用、 填充墙以及钢筋的超配筋量等, 并得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大于 2.0, 框架结构才能达到可以 接受的形成 “柱铰机构” 概率的结论。然而这一系数远大于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2.2 中 的相应条款, 这使得工程师们目前还无充足依据采纳上述文献的结论。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在高烈度区设计出既满足结构安全、 经济要求, 又能更好服 从于建筑功能的多层建筑结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是采用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实现的 : 首先按照场地安评报告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最大值 α1max, 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 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以此为依据 ; 然后针对上述模型, 按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2max(α2max > α1max), 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 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
     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了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并大大优于常规 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在推覆过程中, 梁铰大量出现, 充分耗能, 而柱铰出 现相对较晚, 结构延性好、 耗能能力强, 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常规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框架结 构; 减小构件尺寸, 有效保证框架结构实现 “强柱弱梁” 的延性耗能机制, 经济性好。
     附图及说明
     附图 1 为按规范方法设计的框架平面布置图 ;
     附图 2 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框架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将通过以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3g, 设计地震分 组第一组, 场地类别为 III 类, 特征周期为 0.45s。工程带一层地下室, 地上四层, 层高均为 3.9m。分别采用基于规范参数的设计方法和两阶段设计方法设计。
     方案 1——基于规范参数的框架结构考虑到建筑功能安排, 尤其是地下室用作车库, 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是最受 建筑青睐的方案。框架平面布置图见图 1, 此方案称为方案 1, 结构主要构件截面尺寸等相 关指标见表 1。计算结果表明, 方案 1 能满足现行各规范规程要求。其主要缺点是梁、 柱断 面较大, 框架结构预期的 “强柱弱梁” 耗能机制难以呈现。
     方案 2——采用两阶段设计法所设计的框架结构
     采用两阶段设计法得到了方案 2, 其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
     第一步, 按照区域抗震设防区划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1max(0.175), 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框架平面布置图仍为图 1, 但由于地震荷载水平降低了约 30%, 故构 件截面尺寸可以减小不少, 表 1 数据反映了这一点。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均 是以此为依据。
     第 二 步, 针 对 上 述 模 型, 按照 《抗 规》提 供 的 水 平 地 震 影 响 系 数 最 大 值 α2max(0.24), 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 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
     方案 2 各项计算指标亦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比于方案 1, 由于较大幅度地减小了梁 截面, 适当地减小了柱截面, 增强了建筑使用性的同时, 也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果。据计算 比较, 方案 2 较方案 1 每平米减少钢筋用量 7.8%, 节约土建造价 8.5%。 从推覆出铰过程可以看出, 传统设计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难以保证, 柱铰出现较早且多 ; 而按照本文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 由于柱配筋设计采用了比梁配筋设 计更大的地震荷载工况, 致使推覆过程中, 梁铰大量出现, 充分耗能, 而柱铰出现相对较晚, 结构延性好、 耗能能力强, 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前者。
     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还表明, 方案 2 所得到的承载力谱曲线能与按照设计地震分 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别为 III 类, 设防烈度为 9 度 (0.4g) 的罕遇地震的地震需求谱曲线相 交, 即能保证在 9 度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倒塌。
     表 1 两种方案结构梁柱断面比较
    

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67859A43申请公布日20110209CN101967859ACN101967859A21申请号201010295275422申请日20100928E04B1/9820060171申请人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地址51803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路航都大厦14、15层72发明人刘俊陈亚春54发明名称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57摘要一种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按照场地安评报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MAX,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以此为依据;然后针对上述模型,按照抗规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2MA。

2、X2MAX1MAX,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本发明设计的框架结构在推覆过程中,梁铰大量出现,充分耗能,而柱铰出现相对较晚,结构延性好、耗能能力强,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常规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框架结构;减小构件尺寸,有效保证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延性耗能机制,经济性好。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CN101967859A1/1页21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按照场地安评报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MAX,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以此为依据;然后针对上。

3、述模型,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2MAX2MAX1MAX,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权利要求书CN101967859A1/2页3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建筑抗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框架抗震设计方法。技术背景0002框架结构以其灵活的建筑布置,较好的抗震性能是常规多层建筑设计的首选方案。然而在高烈度区,为了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制的要求,柱、梁断面通常将被设计得非常大,以致感觉不够经济和影响建筑使用。另一方面,汶川地震经验表明,常规设计的框架结构难以呈现“强柱弱梁”的延性耗能机制。柱端弯。

4、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1月指出,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非线性特征、框架柱的轴压比、楼板的有效参与作用、填充墙以及钢筋的超配筋量等,并得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大于20,框架结构才能达到可以接受的形成“柱铰机构”概率的结论。然而这一系数远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2中的相应条款,这使得工程师们目前还无充足依据采纳上述文献的结论。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在高烈度区设计出既满足结构安全、经济要求,又能更好服从于建筑功能的多层建筑结构。000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0005本发明是采用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实现的首先按照。

5、场地安评报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MAX,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以此为依据;然后针对上述模型,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2MAX2MAX1MAX,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0006本发明创造性地提出了高烈度区多层框架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并大大优于常规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在推覆过程中,梁铰大量出现,充分耗能,而柱铰出现相对较晚,结构延性好、耗能能力强,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常规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框架结构;减小构件尺寸,有效保证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延性耗能机制,经济性好。0007附图及说明0008附。

6、图1为按规范方法设计的框架平面布置图;0009附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框架平面布置图。具体实施例0010本发明将通过以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0011本实施例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为III类,特征周期为045S。工程带一层地下室,地上四层,层高均为39M。分别采用基于规范参数的设计方法和两阶段设计方法设计。0012方案1基于规范参数的框架结构说明书CN101967859A2/2页40013考虑到建筑功能安排,尤其是地下室用作车库,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是最受建筑青睐的方案。框架平面布置图见图1,此方案称为方案1,结构主要构件截面尺寸等。

7、相关指标见表1。计算结果表明,方案1能满足现行各规范规程要求。其主要缺点是梁、柱断面较大,框架结构预期的“强柱弱梁”耗能机制难以呈现。0014方案2采用两阶段设计法所设计的框架结构0015采用两阶段设计法得到了方案2,其具体设计过程如下0016第一步,按照区域抗震设防区划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1MAX0175,进行结构布置和计算。框架平面布置图仍为图1,但由于地震荷载水平降低了约30,故构件截面尺寸可以减小不少,表1数据反映了这一点。小震下的变形计算及框架梁的配筋均是以此为依据。0017第二步,针对上述模型,按照抗规提供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2MAX024,重新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

8、计算,计算结果用于框架柱的配筋。0018方案2各项计算指标亦均满足规范要求,相比于方案1,由于较大幅度地减小了梁截面,适当地减小了柱截面,增强了建筑使用性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果。据计算比较,方案2较方案1每平米减少钢筋用量78,节约土建造价85。0019从推覆出铰过程可以看出,传统设计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难以保证,柱铰出现较早且多;而按照本文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由于柱配筋设计采用了比梁配筋设计更大的地震荷载工况,致使推覆过程中,梁铰大量出现,充分耗能,而柱铰出现相对较晚,结构延性好、耗能能力强,其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前者。0020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还表明,方案2所得到的承载力谱曲线能与按照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III类,设防烈度为9度04G的罕遇地震的地震需求谱曲线相交,即能保证在9度罕遇地震时结构不倒塌。0021表1两种方案结构梁柱断面比较0022说明书CN101967859A1/2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67859A2/2页6图2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