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199205 上传时间:2018-02-0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5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45439.2

申请日:

2004.05.20

公开号:

CN1572314A

公开日:

2005.02.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A61K 36/74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变更后: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74000 山东省荷泽市中华西路369号变更后:274000 山东省荷泽市中华西路369号|||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咸阳步长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西区高新路50号南洋国际大厦20楼 邮编: 710075变更后权利人: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地址: 山东省荷泽市中华西路369号 邮编: 274000登记生效日:2010.1.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A61K9/00; A61P9/10

主分类号:

A61K35/78; A61K9/00; A61P9/10

申请人:

咸阳步长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涛

地址:

710075陕西省西安市高新西区高新路50号南洋国际大厦20楼

优先权:

2003.05.30 CN 03134214.0

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郭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它主要由黄芪、鸡血藤、当归、川芎、地龙、水蛭、僵蚕、全蝎、钩藤等药材制备成需要的剂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中成药制剂具有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所见的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阻络脉证的患者,尤其适用于恢复期的病人,产品无毒副作用,产品中使用的药材配方更加准确、精练,经过选择的制剂能够方便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需求;且提供的制备方法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便于控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黄芪100-300份、鸡血藤50-150份、当归30-80份、川芎10-40份、地龙40-120份、水蛭40-120份、僵蚕10-40份、全蝎10-30份、钩藤10-40份、红花10-40份、桂枝10-40份、牛膝10-40份制备而成。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由黄芪200份、鸡血藤100份、桂枝25份、川芎25份、当归50份、水蛭75份、地龙75份、僵蚕25份、全蝎17份、钩藤25份、红花25份、牛膝25份及适当辅料制备而成。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成药是颗粒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滴丸、口服液体制剂、注射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颗粒剂这样制备:水蛭、地龙、僵蚕、全蝎四味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川芎、当归三味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药渣同其余黄芪、鸡血藤、钩藤、红花、牛膝五味加水煎煮三次,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成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及适量的蔗糖粉,混匀,再喷入挥发油,干法制粒,过筛,整粒,包薄膜衣,即得。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胶囊剂这样制备:水蛭、地龙、僵蚕、全蝎四味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川芎、当归三味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挥发油中加入适量的倍他环糊精和水研磨,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过筛,备用;其余黄芪、鸡血藤、钩藤、红花、牛膝五味加水煎煮三次,提油后的药渣在第二次煎煮时加入,煎煮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滤过,浓缩成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混匀,制粒,过筛,低温干燥,整粒,加入适量的包合物,混匀,过筛,装胶囊,即得。

6、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片剂这样制备:水蛭、地龙、僵蚕、全蝎四味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川芎、当归三味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其余黄芪、鸡血藤、钩藤、红花、牛膝五味加水煎煮三次,提油后的药渣在第二次煎煮时加入,煎煮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滤过,浓缩成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混匀,制粒,过筛,低温干燥,整粒,加入5%羟丙基纤维素,喷入挥发油,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说明书

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中风病发病率为115.61/10万,患病率为259.93/10万,死亡率为81.33/10万,且致残率约占患病者的60%左右,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是WHO所列的现代难治病。目前,西医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依靠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虽然疗效较快,但对人体均有相当程度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名称为“一种治疗脑中风的药物”、申请号为98120544.5的专利申请,其处方多达25味药,疗效和质量都很难得到保证;中国专利公报还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可用于治疗中风和胸痹的中药胶囊剂及其制法”、申请号为01128760.8的专利申请,其处方亦达16味药,主治病症不仅有脑血管疾病,还有心血管疾病;本申请人曾于2003年5月30日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申请号为:031342140、名称为“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这个申请从临床效果及生产质量的控制等方面都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在申请之初,许多方法、工艺并不完善;同时可以选用、制备成那种合适的中成药制剂并不明确,没有完全完成该发明。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本次提供的药物及制备方法是本申请人在完善原专利申请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原有申请相比较,本申请完成了合适的中成药制剂的研制、选择;更加确定了所选药材的使用比例;还研究出了不同制剂产品的制备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企业的生产;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治疗中风的中药制剂,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黄芪100-300份、鸡血藤50-150份、当归30-80份、川芎10-40份、地龙40-120份、水蛭40-120份、僵蚕10-40份、全蝎10-30份、钩藤10-40份、红花10-40份、桂枝10-40份、牛膝10-40份制备而成。具体的讲:它由黄芪200份、鸡血藤100份、桂枝25份、川芎25份、当归50份、水蛭75份、地龙75份、僵蚕25份、全蝎17份、钩藤25份、红花25份、牛膝25份及适量辅料制备而成。所述辅料根据制备不同的剂型包括:5%羟丙基纤维素及蔗糖粉等。本发明所述制剂包括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口服液体制剂、注射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等。
本发明所述的颗粒剂可以这样制备::水蛭、地龙、僵蚕、全蝎四味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川芎、当归三味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药渣同其余黄芪、鸡血藤、钩藤、红花、牛膝五味加水煎煮三次,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成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及适量蔗糖粉,混匀,再喷入挥发油,干法制粒,过筛,整粒,包薄膜衣,即得。
本发明所述的胶囊剂可以这样制备:水蛭、地龙、僵蚕、全蝎四味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川芎、当归三味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挥发油中加入适量倍他环糊精和水研磨,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过筛,备用;其余黄芪、鸡血藤、钩藤、红花、牛膝五味加水煎煮三次(提油后的药渣在第二次煎煮时加入),煎煮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滤过,浓缩成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混匀,制粒,过筛,低温干燥,整粒,加入适量包合物,混匀,过筛,装胶囊,即得。
本发明所述的片剂可以这样制备:水蛭、地龙、僵蚕、全蝎四味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川芎、当归三味加水蒸馏提取挥发油,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其余黄芪、鸡血藤、钩藤、红花、牛膝五味加水煎煮三次(提油后的药渣在第二次煎煮时加入),煎煮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滤过,浓缩成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混匀,制粒,过筛,低温干燥,整粒,加入5%羟丙基纤维素,喷入挥发油,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中成药制剂具有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所见的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阻络脉证的患者,尤其适用于恢复期的病人,无毒副作用,产品中使用的药材配方更加准确、精练,经过选择的制剂能够方便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需求;且提供的制备方法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便于控制,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达到了发明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病机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中经络则无神昏或轻度神识障碍,而以半身不遂等症为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脑病协作组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中经络病人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最为多见,本证可兼见头晕目眩、病势缓和、热象不甚、舌苔白腻为临床表现特征。中经络病人恢复期常见气虚血瘀证,除主症外,以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手足肿胀为特征。本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者,其体衰正虚,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而至肝阳上亢为其病本,或体虚正衰,气机气化衰退,无力运血行津为其根源,若遇情志不遂,或劳倦太过,可使偏亢之肝阳暴涨化风而成本病之急性发作,此即“内风旋动”之意。该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脑髓脉络,且伴有多系统多脏腑的功能失调,缘其体衰正虚,加之在急性发作时又大量耗气伤血、运血、故东垣总结为“正气自虚”之论,盖气虚不能生血、运血,不能生血则血虚;不能运血则血凝成瘀。气虚亦不能行津、化津,致使津液停聚而生成痰浊。于是痰浊、瘀血借助旋动之内风上窜,滞塞于虚损之脑髓脉络,致使温煦养脑络之气血匮乏,元神之养难以维持,神机不能出入通达而成本证。可见,在本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尤其是后者),气虚、血少、瘀血、痰浊、内风之间莫不彼此影响,互相关联,成为恶性循环是本病缠绵难治的要害所在。所以说,风痰瘀血痹阻络脉与气虚血瘀为本病恢复期之病机关键。治法:本病恢复期的治疗应以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用为原则。由于病情演至恢复期阶段,多属虚实夹杂而侧重于正虚,其虚则以气虚或气血两虚为多见,故应补元气,养阴血,以治其本。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蹇之症仍在,此乃瘀血、痰浊滞塞脑络之势已成,尚有内风在体内残留,故于治本虚之时,兼以化痰浊,祛瘀血,通脑络,逐残风而治其标。遵循这一治疗思路,故尔拟定了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法治之。通过大组病例临床预试验观察,可以发现中风病中经络病人以气血不足,风痰瘀血阻络的本虚标实证者居多,故在治疗方面应运用具有益气养血,祛风痰,活血络功能的组方研制新药制剂,以使其血脉络道通畅,恢复气血温煦濡养功能,并使神机复聪,肢体百骸得养,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病残率。
本发明所述药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其味甘性温,主入脾肺,炙用为补益元气之要药。《本草逢原》记载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又《本草备要》提出,黄芪“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本方重用炙黄芪,一则使元气充足,配当归以养血活血,可治气血双亏;再则气虚无力帅血、运血,故与鸡血藤相伍奏益气活血兼以养血舒筋之功;还有中风病恢复期元气不足,痰瘀痹阻络脉,使用桂枝与黄芪配伍,是有鉴于仲晾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之旨,借桂枝振奋阳气的作用,既能弘扬黄芪补气之力,又具温经、和营、通痹、祛瘀之效。
本方以全当归、鸡血藤为臣药。全当归味甘辛微苦,性温,入肝、心、脾三经。其甘辛能散,苦泄温通,于补血养血之中,兼可活血,对有气血虚弱之瘀者尤为适宜。鸡血藤苦甘性温,入肝经,与全当归相伍为“佛手散”,可收养血祛风、活血通经之功。
其余诸药均为佐药。地龙咸寒,入肝、肾、肺经;水蛭咸苦性平,入肝、膀胱经,此药为活血化痰、破血通络之良药,中风病见血瘀证者,此系常用之药。僵蚕味辛咸性平,入肝、肺经,可熄风祛痰散结解痉。全蝎辛平入肝经,能熄风解痉、活络止痛。钩藤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本方用之平肝熄风为主,偶有余热或瘀久生热者兼可除之。草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桂枝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温经通阳,透达营卫,能表能里,兼入血分。怀牛膝味苦咸平,主入肝、肾,用其温补肝肾,强筋壮骨以固其本,且能活血舒筋,以疗肢体枸挛、痿瘫而治其标。方中川芎、水蛭、桂枝、红花、怀牛膝相配,增强活血祛瘀、温经通络之力。另外,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养血活血均可治疗风痉之症。又据“气行则津行,气虚则津停”之论,僵蚕、地龙与黄芪同在益气的前提下,行津液以祛风痰。按痰瘀同源于气,痰瘀共生相关之理,将祛瘀与化痰两组药物共组于一方,同帅于重剂益气之君药黄芪之下,化痰则有利于祛瘀,活血又有助于除痰,两者相得益彰,共奏疏通脑髓脉络之效。此外,中风恢复期若症见肢体拘挛,舌强语蹇,当属肝风所致,若遇情志、劳倦诸因相激,常可由“内风旋动”而发生复中,所以方中用全蝎、僵蚕、钩藤、地龙以平潜肝阳,搜剔内风,舒筋解痉,既有利于病能复康,又能既病防变,以杜绝复中之源。
临床观察及疗效
一、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二)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中风病诊断,中风病积分10-24分,中医辨证为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患者。
(2)符合脑梗塞西医诊断标准。
(3)恢复期病例,即发病2周至6个月的住院病人(包括家庭病床)。
二、试验方法:
(一)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为多中心试验。
(二)试验例数
共计200例,其中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三)用药方法
治疗组每次口服本药胶囊剂4粒,每粒重约0.4份,每日3次。一疗程为四周。
(四)观测指标
1、疗效性观测
(1)患者的神志、语言及运动功能
(2)神经系统体征
(3)头部CT
(4)血液流变学检查。
2、安全性检测
(1)一般体检项目。
(2)血、尿、便常规化验。
(3)心电图、肝(份PT)、肾功能(BUN、Cr)功能检查。
三、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基本痊愈:≥85%;显效:≥50%;有效:≥20%;无效:<20%。
四、安全性评价标准
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3级:有安全性问题,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本次试验,治疗组共观察100例,其中显效33例,有效4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0%,观察期间未发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试验结果证实本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症疗效显著,是安全可靠的中药新药。
此外,对于各种剂型的制备需要选用不同的辅料,我们也作了实验选择:
颗粒剂蔗糖粉选择依据:

考察项目辅料蔗糖可溶性淀粉糊精成型性颗粒收率(%)979593成本(元/袋)2.193.665.89

片剂5%羟丙基纤维素选择依据:
辅料颗粒质量压片崩解时限(min)片重(g/片)5%羟丙基纤维素均匀、沉实可压性好、滚动性好270.510%明胶均匀、颗粒较松可压性好、滚动性差810.5730%糖浆不均匀、沉实可压性差、滚动性好530.5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将水蛭75g、地龙75g、僵蚕25g、全蝎17g60℃干燥,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25g、川芎25g、当归50g加6倍量水,蒸馏提取挥发油7小时,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药渣同黄芪200g、鸡血藤100g、钩藤25g、红花25g、牛膝25g加12倍量水煎煮三次,第一次浸泡4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各2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65℃)地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及适量的蔗糖粉,混匀,再喷入挥发油,干法制粒,过筛,整粒,包薄膜衣,即得。吞服,一日3次,一次1袋。
本发明的实施例2:将水蛭40g、地龙40g、僵蚕10g、全蝎10g60℃干燥,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10g、川芎10g、当归30g加6倍量水,蒸馏提取挥发油7小时,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挥发油中加入适量倍他环糊精和水,研磨,低温干燥,研成细粉,过筛,备用;黄芪100g、鸡血藤50g、钩藤10g、红花10g、牛膝10g加12倍量水煎煮三次(提油后的药渣在第二次煎煮时加入),第一次浸泡4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各2小时,煎煮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65℃)的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混匀,乙醇制粒,过30目筛,低温干燥,整粒,颗粒中加入适量包合物,混合均匀,过筛,装胶囊,即得。口服,一日3次,一次3-4粒。
本发明的实施例3:将水蛭120g、地龙120g、僵蚕40g、全蝎30g 60℃干燥,混合,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备用;桂枝40g、川芎40g、当归80g加6倍量水,蒸馏提取挥发油7小时,滤过,分取挥发油,滤液和药渣分别另器收集;黄芪300g、鸡血藤150g、钩藤40g、红花40g、牛膝40g加12倍量水煎煮三次(提油后的药渣在第二次煎煮时加入),第一次浸泡40分钟,第二次、第三次各2小时,煎煮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65℃)的清膏,喷雾干燥,加入上述药材细粉,混匀,乙醇制粒,过30目筛,低温干燥,整粒,加入5%羟丙基纤维素,喷入挥发油,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口服,一日3次,一次2片。
本发明中提供的其它制剂剂型如果需要制备,本申请人通过实验发现:可以按照现有技术进行制备,并不需要特别的制备工艺和辅料。

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它主要由黄芪、鸡血藤、当归、川芎、地龙、水蛭、僵蚕、全蝎、钩藤等药材制备成需要的剂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中成药制剂具有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所见的气虚血瘀证、风痰瘀血阻络脉证的患者,尤其适用于恢复期的病人,产品无毒副作用,产品中使用的药材配方更加准确、精练,经过选择的制剂能够方便不同类型患者的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