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窗的拉窗导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外开窗、内开窗、纵轴旋转窗、纵向滑出窗等的窗框上可自由开闭地安装拉窗的推拉窗(サッシ)的拉窗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窗框上安装了可自由开闭的拉窗的推拉窗中,当处于打开位置时拉窗由于自重等而垂下,向关闭位置移动时拉窗与窗框相干涉,从而将拉窗向关闭位置移动很困难。
为了消除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拉窗导向装置,这种装置在拉窗上安装辊子,旋转该辊子的同时接触窗框,抬起拉窗使之移动到关闭位置。
例如日本专利特公昭58-25835号公报中公开的拉窗导向装置,在沿着拉窗打开和关闭的位置,可自由旋转移动地由枢轴将拉窗固定在窗框上的上下推拉窗中,在拉窗的下框可自由转动地安装辊子,在窗框地下框安装支承体。
该拉窗导向装置由于向着关闭位置旋转打开位置的拉窗时辊子一边转动一边支承在支承体上,所以,将垂下的拉窗抬起,可平滑地将其移动到关闭位置。
前述现有的辊子由支轴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框体上,由于为将该框体安装在拉窗上的形式,可将拉窗平滑地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下垂尺寸很小,另外辊子容易变形、耐久性差。
例如,如图9所示,安装于拉窗1下部的辊子2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支轴3的周围。该拉窗1垂下时辊子2来到下窗框的导向部4的下方位置,该辊子2接触导向部4的前端部4a,然后辊子2一边旋转一边支承在导向部4上,抬起拉窗1。
如前所述辊子2从接触于导向部4的前端部4a的状态如箭头a所示向着拉窗1的关闭位置移动时,在辊子2上作用箭头b方向的转矩,由该转矩将辊子2支承在下窗框的导向部4上。
前述转矩为拉窗移动力和辊子2的半径的乘积,所以,辊子2可一边平滑地旋转,一边支承在导向部4上。这是因为,连接接触于导向部4的前端部4a的辊子2的接触点2a和支轴3的中心3a的直线与通过支轴3中心3a的垂直线成角度θ为45度左右,如果角度大于这个角度,辊子2就不能一边平滑地旋转一边支承在导向部4上了。
因此,可平滑地将拉窗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垂下尺寸即导向部4和辊子2的下部之间的尺寸S很小。
另外,由于在辊子2的接触点2a与支轴3之间的部分2b作用很大的外力,辊子2的前述部分2b容易变形,辊子2的耐久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推拉窗的拉窗导向装置,在该装置中,可将拉窗平滑地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垂下尺寸大,旋转体难于变形,耐久性优良。
本发明的第1方面为一种推拉窗的拉窗导向装置,其中沿着拉窗11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将拉窗11可自由移动地安装在窗框10上,其特征为:
在前述拉窗11的下部安装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在前述窗框10的下部与前述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相对地设置导向部15;
前述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可自由转动地将旋转体21设置在支架20上,在这样的方式下,该支架20安装在拉窗11的下部的支架安装面上;
前述旋转体21的外周面接触支架20或者支架20和支架安装面的同时,前述旋转体21旋转,并且其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到支架20外,该突出部分与前述导向部15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将在打开位置垂下的拉窗11向着关闭位置移动时,旋转体21的外周面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该旋转体21的外周面接触支架20或者支架20和支架安装面的同时,前述旋转体21旋转。
因此,旋转体21的转矩增大,可将拉窗11平滑地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垂下尺寸增大。
另外,当旋转体21的外周面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时,由于在旋转体21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的接触部和外周面之间的部分作用外力,旋转体21难于变形,耐久性优良。
本发明的第2方面为一种推拉窗的拉窗导向装置,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基础上,支架20具有在上面20a和底面20b开口的旋转体收容部23;
旋转体21在滚子24的两侧面具有卡合部25;
该旋转体21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旋转体收容部23内;
前述旋转体21通常为滚子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底面20b突出来,但不从上面20a突出出来的状态,滚子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而支承时,由于滚子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支架安装面和旋转体收容部23的内面相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当滚子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而支承时,由于滚子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分别与支架安装面和旋转体收容部23的内面相接,滚子24可平滑地旋转,
因此,与滚子24的转矩增大相结合,可将拉窗11平滑地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垂下尺寸变得更大。
本发明的第3方面为一种推拉窗的拉窗导向装置,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基础上,支架20的旋转体收容部23,其上面侧开口部23a比旋转体21大,而底面侧开口部23b比旋转体21小;
在前述旋转体收容部23上设置保持旋转体21的卡合部25的可弹性变形的卡合片29。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通过将旋转体21从上面侧开口部23a压入到支架20的旋转体收容部23内,可由卡合片29弹性变形通过保持卡合部25进行安装。
在安装完毕的状态下,旋转体21不会从底面侧开口部23b拔出脱落。
因此,可以简单地将旋转体21安装到支架20的同时,在将其安装到拉窗的状态下,旋转体21不会从支架20拔出脱落。
另外,由于由卡合片29保持卡合部25,旋转体21在安装时或者保管·搬运时不会从上面侧开口部23a拔出脱落。
另外,通过强力拉拽或者推压旋转体21,卡合片29弹性变形,使得卡合部25从卡合片29脱落,由此可以将旋转体21从支架20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推拉窗的外观图。
图2为推拉窗的纵断面图。
图3为支承用旋转体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支承用旋转体装置的平面图。
图5为图4的A-A断面图。
图6为图4的B-B断面图。
图7为在拉窗打开位置时的旋转体和导向部的说明用断面图。
图8为旋转体支承时的说明用断面图。
图9为现有的拉窗导向装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沿着拉窗11的打开和关闭位置可自由移动地将拉窗11安装在推拉窗的窗框10上形成推拉窗。
前述拉窗11在打开位置时从窗框10向外突出,关闭位置时收纳在窗框10内,所以,拉窗11在打开位置时由于自重等垂下。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以纵向滑出窗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其他的推拉窗当然也可以。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前述拉窗11的下部,例如在下框12安装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
在前述窗框10的下部,例如在下窗框14上与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相对地设置导向部15。
如图2所示,前述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可自由转动地将旋转体21设置在支架20上,在此方式下,该支架20通过小螺钉22固定在下框12的底面12a上。该下框12的底面12a为支架安装面。
前述旋转体21从支架20的底面突出出来,接触到导向部15。
前述导向部15为下窗框14的上面14a。下窗框14与导向部15可以不为一体,通过小螺钉等将该导向部15固定在下窗框14上。
前述旋转体21的外周面接触支架20或者支架20与下框12的底面12a的同时,前述旋转体21旋转,并且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到支架20外。该旋转体21的突出部分与导向部15相对。
从而,在打开位置上,将垂下的拉窗11向关闭的位置移动时,旋转体21的外周面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作用转矩。
该转矩为旋转体21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的接触部和外周面之间部分的径向长度与拉窗移动力的乘积,所以比前述作用在现有的辊子上的转矩大。
因此,可将拉窗11平滑地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垂下尺寸很大。
另外,当旋转体21接触到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时,由于外力作用在该旋转体21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的接触部和外周面之间的部分,所以旋转体21难于变形,耐久性优良。
接下来,根据图3至图6说明前述支承用旋转体装置13的具体形状的一例。
前述支架20具有旋转体收容部23。该旋转体收容部23比旋转体21大。前述旋转体收容部23在支架20的上面20a和底面20b开口,上面侧开口部23a比旋转体21大,底面侧开口部23b比旋转体21小。前述支架20的上面20a和底面20b之间的尺寸(即高度)比旋转体21的直径小。
从而,旋转体21从上面侧开口部23a插入旋转体收容部23内,该旋转体21外周面的一部分通常由自重等从底面侧开口部23b突出到底面20b的下方,但不突出到上面20a的上方。
前述旋转体21在滚子24的两侧面一体地具有卡合部25,该卡合部25设置在滚子24的中心。在这种实施方式下,卡合部25为轴状的突部。
前述旋转体收容部23连接用于插入滚子24的第1收容部26,并且,一对第2收容部27、27用于插入一对卡合部25,大致呈十字状,该第1收容部26比滚子24的直径和宽度都大,第2收容部27比卡合部25大。前述第1·第2收容部26、27以同样大小连续直到支架20的上面20a,上面侧开口部23a与旋转体收容部23同样大小。
前述第1收容部26以同样大小连续直到支架20的底面20b上,但是,一对第2收容部27以同样大小只连续到靠近底面20b处,底面侧开口部23b与第1收容部26几乎同样大小,并且比一对第2收容部27小,一对第2收容部27的底面为卡合部支承件28。
在前述一对第2收容部27的底面上分别一体地朝上设置的卡合片29。
将一对卡合部25压入该一对卡合片29之间,保持滚子24不能从上面侧开口部23a拔出,当以强力上推滚子24时,一对卡合片29弹性变形,使得卡合部25可从卡合片29脱出,并可将滚子24与该卡合部25一起从上面侧开口部23a拔出。
这样,可容易地将滚子24压入收容到支架20的旋转体收容部23内,同时,在安装到拉窗等时可以保持滚子24不脱落,另外,可以将滚子24从旋转体收容部23取出。
前述支架20具有安装片部30,从该安装片部30的孔31将前述小螺钉22螺旋接合在下框12上,从而将支架20安装在下框12的底面12a上。
前述拉窗11在打开位置时(通常时)如图7所示,滚子24与导向部15分开,滚子24由自重等向下移动,卡合部25接触卡合部支承件28,滚子24的外周面与下框12的底面12a隔离的同时,相对于第1收容部26相对的两个内面26a得到解放。
从前述状态向着关闭拉窗的位置移动拉窗11时,下框12向图7箭头c方向移动。
如图8所示,当滚子24的外周面一部分24a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时(支承时),在滚子24上作用如箭头d所示向上的力和箭头e所示与下框移动方向相反的力。
这样,滚子24的外周面的另外一部分24b与下框12的底面12a接触,另外,滚子24的外周面的另外一部分24c与第1收容部26的一面的内面26a(旋转体收容部23的内面)接触。此时,卡合部25与卡合部支承件28隔离,不构成滚子24的旋转阻力。
从该状态,拉窗11向着箭头c所示关闭位置移动时,滚子24沿着前述的两个接触部24b、24c作用箭头f方向的转矩,由该转矩将滚子24支承在导向部15上,抬起拉窗11。
前述转矩为拉窗移动力与滚子24和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的接触部和外周面之间的部分的径向长度的乘积,所以该转矩比绕中心轴旋转的场合大。
因此,只要增大导向部15和滚子24的外周面下部之间的尺寸S,滚子24即可一边平滑地旋转,一边支承在导向部15上。
因此,可将拉窗平滑地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拉窗垂下尺寸(前述尺寸S)变大。
另外,如前述那样,由于滚子24与外周面的两处(24b、24c)相接,滚子24可更平滑地转动,前述拉窗垂下尺寸变得更大。
另外,滚子24与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后支承在导向部15上时,由于在滚子24和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接触的接触部与外周面之间部分作用外力(压缩力),滚子24难于变形,耐久性优良。
下面,说明其他实施方式。
使前述卡合部25成为形成于滚子24两侧面的圆形的凹部,卡合片29弹性变形突出到滚子24两侧面的凹部进行保持,在该状态下,强力上推滚子24时,凹部可以从卡合片29脱开。
另外,使前述支架20的旋转体收容部23成为在底面20b侧开口且具有上壁部的形状,当滚子24接触导向部15的前端部15a时,使滚子2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旋转体收容部23的上壁部相接。
在该场合,由于将滚子24从底面侧开口部23b插入到旋转体收容部23内,在前述上壁部设置前述卡合片,使卡合片弹性变形,压入滚子24使之得到保持不会落下,通过强力拉拽可使滚子24脱出。
将前述支架20通过小螺钉固定等方式连接到上构件和下构件,使之成为具有大致圆形的旋转体收容部,在该旋转体收容部嵌入滚子24进行安装。
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使旋转体21为球状,使支架20的旋转体收容部大致为球面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