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式齿形记忆,以电力驱动锁舌,属机、电合一的自行车防盗锁技术领域。 在现有的自行车防盗技术中,均是以阻止车轮或车把的旋转来实现防盗的。这种技术的缺点是:一、锁体自身防拆、防撬性能差,普通的自行车锁、盗贼可以很轻易地撬开或将锁舌钳断。二、经过多次的改进之后,现在市面上较流行的自行车防盗锁,其防拆、防撬性能已比较优越,但这种锁不能防止搬运,特别是对于盗车团伙来说,自行车自身重量很轻,搬车偷盗轻而易举。即便是白天,他们也可通过各种伪装,将未开锁的车“推”走。三、有些拥有高级自行车的车主,也逐步采取了一些防止搬车偷盗的措施,他们除了配有一般自行车锁之外,另外又备有一条粗大的铁链,用挂锁锁在停车架或其他固定物体上,这种方法在白天人多的地方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晚上或偏僻的地方仍有许多缺陷暴露出来。其一是挂锁易撬;其二是钢筋钳可以将铁链钳断;其三是用这种方法锁车费时而且费力。四、所有现行的自行车锁具都不能实现报警。
综合上述自行车现行防盗技术的缺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防搬性差,这是目前自行车大量被盗的主要方面。
二、现有的防搬措施中,锁体的防撬能力低。
三、锁体遭强力破坏时,无法实现报警。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时上述技术中的缺点而设计的具有防搬和报警功能的公用锁。其技术解决方案是:由锁车锁芯、开锁锁芯、弹片、记忆片、对比片、导电触点等组成的锁体结构,记忆片由锁车锁芯中的弹片推动;对比片由开锁锁芯中的弹片推动,两组片的对应移动距离,决定着导电触点的通断状态,各组导电触点经串联后接通锁舌驱动电器。锁舌中装有防撬报警信号线。
本实现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锁车地公用性,实现了锁子与停车架的结合,防止了搬车偷盗。
二、锁子与停车架结合,可使锁子的防拆防撬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实现了报警性能,在停车架较集中的一个区域内,可以实现数百,甚至上千辆自行车联网,设立一个警点。这样报警设备的相对费用降低,容易实现。
四、因机电合一,使锁子的可靠性与精确度得到很大提高,由于接触力很小,所以摩擦寿命得以延长。
五、因机电合一,使自行车的统一管理得以实现,当车主的钥匙丢失时,当地保安部门可以凭自行车执照和身份证用专用电源线将需要开启的锁打开。
为了帮助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机构原理,本说明书提供附图如下:
图1、锁体主视图;
图2、锁体俯视图;
图3、电路原理图;
图4、锁车前锁车锁芯背部机构原理图;
图5、锁车后锁车锁芯背部机构原理图;
现在对照附图,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机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锁体如图1和图2所示,左边为锁车锁芯,在锁车前记忆片处于“0”位〈即起始位〉,2的右端点〈触点〉正好与固定于9上的导电弹簧片7吻合,当把钥匙从该钥匙孔插入后,匙齿通过弹片6将记忆片2向左推移相应距离。此时,将钥匙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锁芯就带动图4中的25沿箭头方向转动,在刚转很小角度时时,件25脱离28,在弹簧27的作用下,28和26〈即图1中的3和4〉就一起压下,将记忆片压住不再移动。之后,件25继续旋转,将锁车开关22〈即Ks〉压合,接通锁车电源,微型电机驱动锁舌将车锁住,锁舌上的拨片亦推动行程开关〈图3中的K〉转向开锁电路,同时,件23在弹簧24的作用下楔入25的斜槽,防止回转。
图1和图2的右边为开锁锁芯部份,开锁前,其对照片9处于“0”,换向开关11〈图3中的KC〉接“Q”触点,钥匙插入后第一片对照片的动作就使得换向开关Kc换向,接通“I”触点。但因锁车时,开关K已经换向,所以,此时Fd电磁阀并无动作,另一端,弹片10推动对照片9各自移动相应距离,当锁车和开锁所用的钥匙相同时,则9与2移动距离相同,件7与2的导电触点吻合。五对吻合的触点经串联后,接通开锁电路〈图3中的KT〉,微型电机就反转拉回锁 舌。在锁舌回位后,推动行程开关转向锁车电路,因为此时KC已转向电磁阀“I”电路,所以电磁阀Fd动作,并通过29〈参照图4和图5〉将23从25的斜槽中推出,在弹簧21的作用下,25复位,同时,29将28托起被25顶住。在25复位的同时,Ks断开,另外,随着记忆压块抬起图1中的2在弹簧1的推动下右移,恢复“0”位,随着钥匙的抽出,件9也恢复“0”,同时,换向开并Kc(图1中的11)也被压向锁车电路。这样就完成了从锁车到开锁的一个循环过程。
从以上开锁过程就可以看出,当开锁所用钥匙的牙形与记忆片所记忆的牙形不符时,导电弹簧片7不能同时接通件2和8上的两个触点,便不能接通电路KT,锁子也就打不开。
本实用新型中的报警信号是将接有电子原件的细导线置于锁舌〈即淬火的钢棒〉中心深孔内,然后各车位信号线并联于管理中心总线内,由管理中心通过鉴测,分折线路中的各种电信号来确定各车位信号线完好与否,从而实现报警。这一技术在电子领域属成熟的技术,并且市面上有各类报警器材和设备销售,本实用新型就是应用这些成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