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193516 上传时间:2018-02-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18604.5

申请日:

2010.07.06

公开号:

CN102312465A

公开日:

2012.01.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B 5/00申请日:20100706|||公开

IPC分类号:

E03B5/00

主分类号:

E03B5/00

申请人: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白玮; 张荣勇; 武婕

地址:

100840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1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代理人:

高尚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泵房,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它包括与进水隧洞连通的前池,在前池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和泵区,其中,所述的前池中包括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和整流梁,整流底坎和整流梁均与进水隧洞水流的方向垂直,整流底坎和整流梁中线与进水隧洞的中线重合,在整流底坎和整流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和右导流墙,在前池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通过增加整流底坎、整流梁、导流墙和整流墩改变了前池中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保证了各个循环水泵的采水偏差很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包括与进水隧洞 (1) 连通的前池 (2), 在前 池 (2) 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 (8) 和泵区 (9),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前池 (2) 中包括 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均与进水隧洞 (1) 水流 的方向垂直, 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中线与进水隧洞 (1) 的中线重合, 整流底坎 (3) 的 位置距离前池 (2) 的入水口约占前池 (2) 池宽的五分之一, 整流梁 (4) 的位置距离前池 (2) 的入水口约占前池 (2) 池宽的五分之二, 整流底坎 (3) 的长度为 30 米, 整流梁 (4) 的长度 为 39.5 米, 在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 (6) 和右导 流墙 (7), 该左导流墙 (6) 和右导流墙 (7) 分别从前池 (2) 的前侧壁延伸至前池 (2) 的左右 侧壁, 在前池 (2) 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 (5), 整流墩 (5) 的为中空的半个圆柱形, 半圆 柱的直径与前池 (2) 的后侧壁重合, 半圆柱的圆心与进水隧洞 (1) 的中心线重合。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特征在于 : 单台机 组前池 (2) 的尺寸为 : 长 X 宽 X 高= 49X14X22 米。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特征在于 : 在 整流梁 (4) 背向进水隧洞 (1) 的一侧均匀的设有若干个支撑柱。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特征在于 : 整流底 坎 (3) 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 (1) 的底面为基准 2 米, 整流梁 (4) 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 (1) 的底面为基准 5 米, 整流墩 (5) 的高度与进水隧洞 (1) 顶面的高度相同。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整流底坎 (3)、 整流梁 (4)、 左右导流墙 (6、 7) 和整流墩 (5) 均用混凝土筑造。

说明书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泵房, 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背景技术 循环水泵为核电站的核岛提供冷却水, 循环水泵安装在泵房中。泵房中除了循环 水泵外还设有与大海连通的取水口。国产二代加 M310 改进型核电机组均采用联合泵房的 设计形式, 该布置方式布置紧凑, 占地面积小, 便于维护。 联合泵房的有两种布置形式, 一种 是如图 1 所示的明渠取水方式, 该种布置方式下明渠 10 直接与大海连通, 重要厂用水泵 11 直接从明渠 10 中取水, 循环水泵 12 通过过滤区 8 从明渠 10 中取水。无论重要厂用水泵 11 的取水方向还是循环水泵 12 的取水方向均与明渠 10 中水流的方向垂直。 另一种是如图 2 所示的隧洞取水方式, 采用隧洞取水方式的原因是由于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 泵房只能布 置在离大海较远的地方。隧洞取水方式下进水隧洞 1 与大海连通, 在进水隧洞 1 后直接布 置过滤区 8, 在过滤区 8 后面布置重要厂用水泵 11 和循环水泵 12。这种布置方式必须满足 的要求是进水隧洞 1 中水流的方向与循环水泵 12 的取水方向是相同的。
     上述两种布置方式的局限性在于 : 对泵房厂房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 或者泵房必 须建立在靠近大海的地方, 或者海水的取水位置与循环水泵 12 的取水方向相同, 取水隧洞 1 可以直接连接进泵房。一旦 核电站附近的地理环境不能满足要求, 则不能安全取水或需 要建设很长的取水隧洞 1, 以满足隧洞取水方式的要求, 同时由于取水隧洞 1 上部不能建造 建筑, 对厂区用地也造成很大影响, 而取水隧洞 1 的建造成本就很高, 达 6 万元 / 米。
     为了节约建造取水隧洞 1 的成本, 减少核电站用地, 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 将 泵房布置为图 3 所示的情况, 即取水隧洞 1 在与泵房连通之前的很短的距离带有约 90 度的 转向, 在泵房中增加前池 2 以缓解取水隧洞 1 中水流因 90 度转向带来的扰流, 在前池 2 后 面布置过滤区 8, 在过滤区 8 后面布置泵区 9, 泵区 9 包括重要厂用水泵 11 和循环水泵 12。 根据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取水隧洞 1 转弯半径不应小于 3 倍的洞径, 转角不宜小于 60 度, 弯 道首尾的直管段长度不宜小于 5 倍的洞径, 否则即使在泵房中增加了前池 2 也不能避免因 取水隧洞 1 转弯带来的扰流, 而这种扰流会直接导致循环水泵 12 进水量不平均, 直接影响 核反应堆的运行安全。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 泵房的选址无法完全满足取水隧洞 1 转弯半径的要求, 也无法完全满足前池 2 之前取水隧洞 1 最小长度的要求, 此时为了使循环 水泵 12 能够均匀的取水, 现有技术中采取了在前池 2 中增加水泥栅格的做法, 但是现有技 术中增加水泥栅格的做法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水的扰流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缺陷, 提供一种进水隧洞可以转弯, 转弯半径小, 循 环水泵取水口流速稳定的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 水隧道泵房。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包括与进水隧洞
     连通的前池, 在前池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和泵区, 其中, 所述的前池中包括平行布 置的整流底坎和整流梁, 整流底坎和整流梁均与进水隧洞水流的方向垂直, 整流底坎和整 流梁中线与进水隧洞的中线重合, 整流底坎的位置距离前池的入水口约占前池池宽的五 分之一, 整流梁的位置距离前池的入水口约占前池池宽的五分之二, 整流底坎的长度为 30 米, 整流梁的长度为 39.5 米, 在整流底坎和整流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和 右导流墙, 该左导流墙和右导流墙分别从前池的前侧壁延伸至前池的左右侧壁, 在前池最 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 整流墩的为中空的半个圆柱形, 半圆柱的直径与前池的后侧壁 重合, 半圆柱的圆心与进水隧洞的中心线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中, 单台机组前池的尺寸 为: 长 X 宽 X 高= 49X14X22 米。
     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中, 在整流梁背向进水隧 洞的一侧均匀的设有若干个支撑柱。
     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中, 整流底坎的高度为以 进水隧洞的底面为基准 2 米, 整流梁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的底面为基准 5 米, 整流墩的高度 与进水隧洞顶面的高度相同。 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其中, 所述的整流底坎、 整流 梁、 左右导流墙和整流墩均用混凝土筑造。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 : 通过增加整流底坎、 整流梁、 导流墙和整流墩改变了前池中 水流的速度和方向, 保证了循环水泵既能采集到足够的冷却水, 又使水流的速度平稳, 还保 证了各个循环水泵的采水偏差很小。
     附图说明
     图 1 是明渠进水泵房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隧洞取水泵房的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的结构示意图 ;
     图 4 是本发明提供的泵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 1. 进水隧洞、 2. 前池、 3. 整流底坎、 4. 整流梁、 5. 整流墩、 6. 左导流墙、 7. 右 导流墙、 8. 过滤区、 9. 泵区、 10. 明渠、 11. 重要厂用水泵、 12. 循环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具体说明。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 包括与进水隧洞 1 连 通的前池 2, 在前池 2 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 8 和泵区 9。泵区 9 包括重要厂用水泵 11 和循环水泵 12。所述的短半径是指进水隧洞 1 的转弯半径为进水隧洞 1 直径的 2 倍 ; 所 述的短 间距是指距离 L 为 1D ~ 1.5D(D 为进水隧洞 1 直径 )。
     本发明中单台机组前池 2 的尺寸为 : 长 X 宽 X 高= 49X14X22( 米 )。
     所述的前池 2 中包括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均与进水隧洞 1 水流的方向垂直。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中线与进水隧洞 1 的中线重合。整 流底坎 3 的位置距离前池 2 的入水口约占前池 2 池宽的五分之一, 整流梁 4 的位置距离前 池 2 的入水口约占前池 2 池宽的五分之二。整流底坎 3 的长度为 30 米, 整流梁 4 的长度为 39.5 米。在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 6 和右导流墙 7。 该左导流墙 6 和右导流墙 7 分别从前池 2 的前侧壁延伸至前池 2 的左右侧壁。左导流墙 6 和右导流墙 7 的截面可以是直线、 弧线或如附图中所示的折线。在本发明中, 左导流墙 6 和 右导流墙 7 仅起导流作用, 而整流底坎 3 和整流梁 4 主要起消能作用。
     在整流梁 4 背向进水隧洞 1 的一侧均匀的设有若干个支撑柱。该支撑柱的作用是 辅助整流梁 4 承担由进水隧洞 1 来水的冲击力。整流梁 4 上支撑柱的设置位置、 个数、 尺寸 和形状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可以计算得到的。另外, 如果整流梁 4 的支撑力足够大, 也可用完全去掉支撑柱。在前池 2 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 5。整流墩 5 的为中空的半个圆柱形, 半圆柱的直径与前池 2 的后侧壁重合, 半圆柱的圆心与进水隧洞 1 的中心线重合。整流墩 5 的直径为 8 米。
     所述的整流底坎 3、 整流梁 4、 左右导流墙 (6、 7) 和整流墩 5 均用混凝土筑造。整 流底坎 3 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 1 的底面为基准 2 米, 整流梁 4 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 1 的底 面为基准 5 米, 整流墩 5 的高度与进水隧洞 1 顶面的高度相同。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泵房后, 循环水泵 12 取水稳定。 M310 机组百万千瓦核电站为每 个厂址为 2 台百万千瓦发电机组, 每台发电机组配备两台循环水泵, 即一机两泵, 联合泵房 为两台机组供应循环水, 因此联合泵房内设置四台循环水泵。在使用传统栅格式结构的情 况下, 采用图 3 的布置方式, 则循环水泵的取水量见表 1。
     表1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 1#、 3# 泵的最大流量偏差达到了 36%, 造成了取水非常不均 衡, 不利于电站长期稳定运行。
     采用了本发明的方式以后, 进水流量见表 2 表2
     从表 2 中可以看到, 1#、 3# 泵的最大流量偏差达到了 9%, 四台循环水泵的流量基 本均衡, 远优于未进行专利技术优化的方案。另外, 本次采用的短半径和短间距的隧洞进水方式, 从试验情况 看, 前池完全可 以满足消能的作用, 无需对拐弯半径和拐弯后的直管段的距离提出严格要求。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12465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1CN102312465ACN102312465A21申请号201010218604522申请日20100706E03B5/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地址100840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17号72发明人白玮张荣勇武婕74专利代理机构核工业专利中心11007代理人高尚梅54发明名称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57摘要本发明属于泵房,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它包括与进水隧洞连通的前池,在前池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和泵区,其中,所述的前池中包括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和整流梁,整流底坎和。

2、整流梁均与进水隧洞水流的方向垂直,整流底坎和整流梁中线与进水隧洞的中线重合,在整流底坎和整流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和右导流墙,在前池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通过增加整流底坎、整流梁、导流墙和整流墩改变了前池中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保证了各个循环水泵的采水偏差很小。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CN102312467A1/1页21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包括与进水隧洞1连通的前池2,在前池2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8和泵区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池2中包括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整流底。

3、坎3和整流梁4均与进水隧洞1水流的方向垂直,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中线与进水隧洞1的中线重合,整流底坎3的位置距离前池2的入水口约占前池2池宽的五分之一,整流梁4的位置距离前池2的入水口约占前池2池宽的五分之二,整流底坎3的长度为30米,整流梁4的长度为395米,在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6和右导流墙7,该左导流墙6和右导流墙7分别从前池2的前侧壁延伸至前池2的左右侧壁,在前池2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5,整流墩5的为中空的半个圆柱形,半圆柱的直径与前池2的后侧壁重合,半圆柱的圆心与进水隧洞1的中心线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特征。

4、在于单台机组前池2的尺寸为长X宽X高49X14X22米。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特征在于在整流梁4背向进水隧洞1的一侧均匀的设有若干个支撑柱。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特征在于整流底坎3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1的底面为基准2米,整流梁4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1的底面为基准5米,整流墩5的高度与进水隧洞1顶面的高度相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整流底坎3、整流梁4、左右导流墙6、7和整流墩5均用混凝土筑造。权利要求书CN102312465ACN102312467A1/4页3一种核电站短半。

5、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泵房,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背景技术0002循环水泵为核电站的核岛提供冷却水,循环水泵安装在泵房中。泵房中除了循环水泵外还设有与大海连通的取水口。国产二代加M310改进型核电机组均采用联合泵房的设计形式,该布置方式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便于维护。联合泵房的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如图1所示的明渠取水方式,该种布置方式下明渠10直接与大海连通,重要厂用水泵11直接从明渠10中取水,循环水泵12通过过滤区8从明渠10中取水。无论重要厂用水泵11的取水方向还是循环水泵12的取水方向均与明渠10中水流的方向垂直。另一种是如图2所示的隧洞。

6、取水方式,采用隧洞取水方式的原因是由于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泵房只能布置在离大海较远的地方。隧洞取水方式下进水隧洞1与大海连通,在进水隧洞1后直接布置过滤区8,在过滤区8后面布置重要厂用水泵11和循环水泵12。这种布置方式必须满足的要求是进水隧洞1中水流的方向与循环水泵12的取水方向是相同的。0003上述两种布置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对泵房厂房地理环境的要求较高,或者泵房必须建立在靠近大海的地方,或者海水的取水位置与循环水泵12的取水方向相同,取水隧洞1可以直接连接进泵房。一旦核电站附近的地理环境不能满足要求,则不能安全取水或需要建设很长的取水隧洞1,以满足隧洞取水方式的要求,同时由于取水隧洞1上部不。

7、能建造建筑,对厂区用地也造成很大影响,而取水隧洞1的建造成本就很高,达6万元/米。0004为了节约建造取水隧洞1的成本,减少核电站用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将泵房布置为图3所示的情况,即取水隧洞1在与泵房连通之前的很短的距离带有约90度的转向,在泵房中增加前池2以缓解取水隧洞1中水流因90度转向带来的扰流,在前池2后面布置过滤区8,在过滤区8后面布置泵区9,泵区9包括重要厂用水泵11和循环水泵12。根据水工隧洞设计规范,取水隧洞1转弯半径不应小于3倍的洞径,转角不宜小于60度,弯道首尾的直管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的洞径,否则即使在泵房中增加了前池2也不能避免因取水隧洞1转弯带来的扰流,而这种扰。

8、流会直接导致循环水泵12进水量不平均,直接影响核反应堆的运行安全。0005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泵房的选址无法完全满足取水隧洞1转弯半径的要求,也无法完全满足前池2之前取水隧洞1最小长度的要求,此时为了使循环水泵12能够均匀的取水,现有技术中采取了在前池2中增加水泥栅格的做法,但是现有技术中增加水泥栅格的做法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水的扰流情况。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进水隧洞可以转弯,转弯半径小,循环水泵取水口流速稳定的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0007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包括与进水隧洞说明书CN1023124。

9、65ACN102312467A2/4页4连通的前池,在前池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和泵区,其中,所述的前池中包括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和整流梁,整流底坎和整流梁均与进水隧洞水流的方向垂直,整流底坎和整流梁中线与进水隧洞的中线重合,整流底坎的位置距离前池的入水口约占前池池宽的五分之一,整流梁的位置距离前池的入水口约占前池池宽的五分之二,整流底坎的长度为30米,整流梁的长度为395米,在整流底坎和整流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和右导流墙,该左导流墙和右导流墙分别从前池的前侧壁延伸至前池的左右侧壁,在前池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整流墩的为中空的半个圆柱形,半圆柱的直径与前池的后侧壁重合,半圆。

10、柱的圆心与进水隧洞的中心线重合。0008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中,单台机组前池的尺寸为长X宽X高49X14X22米。0009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中,在整流梁背向进水隧洞的一侧均匀的设有若干个支撑柱。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中,整流底坎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的底面为基准2米,整流梁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的底面为基准5米,整流墩的高度与进水隧洞顶面的高度相同。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其中,所述的整流底坎、整流梁、左右导流墙和整流墩均用混凝土筑造。0012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是通过增加整流底坎、整。

11、流梁、导流墙和整流墩改变了前池中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保证了循环水泵既能采集到足够的冷却水,又使水流的速度平稳,还保证了各个循环水泵的采水偏差很小。附图说明0013图1是明渠进水泵房的结构示意图;0014图2是隧洞取水泵房的结构示意图;0015图3是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房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泵房的结构示意图。001700180019图中1进水隧洞、2前池、3整流底坎、4整流梁、5整流墩、6左导流墙、7右导流墙、8过滤区、9泵区、10明渠、11重要厂用水泵、12循环水泵。具体实施方式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具体说明。0021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核电站短半径短间距进水隧道泵。

12、房,包括与进水隧洞1连通的前池2,在前池2的后面布置依次连通的过滤区8和泵区9。泵区9包括重要厂用水泵11和循环水泵12。所述的短半径是指进水隧洞1的转弯半径为进水隧洞1直径的2倍;所述的短间距是指距离L为1D15DD为进水隧洞1直径。0022本发明中单台机组前池2的尺寸为长X宽X高49X14X22米。0023所述的前池2中包括平行布置的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均说明书CN102312465ACN102312467A3/4页5与进水隧洞1水流的方向垂直。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中线与进水隧洞1的中线重合。整流底坎3的位置距离前池2的入水口约占前池2池宽的五分之一,整流梁4的位置距。

13、离前池2的入水口约占前池2池宽的五分之二。整流底坎3的长度为30米,整流梁4的长度为395米。在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左导流墙6和右导流墙7。该左导流墙6和右导流墙7分别从前池2的前侧壁延伸至前池2的左右侧壁。左导流墙6和右导流墙7的截面可以是直线、弧线或如附图中所示的折线。在本发明中,左导流墙6和右导流墙7仅起导流作用,而整流底坎3和整流梁4主要起消能作用。0024在整流梁4背向进水隧洞1的一侧均匀的设有若干个支撑柱。该支撑柱的作用是辅助整流梁4承担由进水隧洞1来水的冲击力。整流梁4上支撑柱的设置位置、个数、尺寸和形状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可以计算得到的。

14、。另外,如果整流梁4的支撑力足够大,也可用完全去掉支撑柱。在前池2最后端的侧壁上设有整流墩5。整流墩5的为中空的半个圆柱形,半圆柱的直径与前池2的后侧壁重合,半圆柱的圆心与进水隧洞1的中心线重合。整流墩5的直径为8米。0025所述的整流底坎3、整流梁4、左右导流墙6、7和整流墩5均用混凝土筑造。整流底坎3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1的底面为基准2米,整流梁4的高度为以进水隧洞1的底面为基准5米,整流墩5的高度与进水隧洞1顶面的高度相同。0026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泵房后,循环水泵12取水稳定。M310机组百万千瓦核电站为每个厂址为2台百万千瓦发电机组,每台发电机组配备两台循环水泵,即一机两泵,联合泵房为两。

15、台机组供应循环水,因此联合泵房内设置四台循环水泵。在使用传统栅格式结构的情况下,采用图3的布置方式,则循环水泵的取水量见表1。0027表100280029从表1中可以看到,1、3泵的最大流量偏差达到了36,造成了取水非常不均衡,不利于电站长期稳定运行。0030采用了本发明的方式以后,进水流量见表20031表200320033从表2中可以看到,1、3泵的最大流量偏差达到了9,四台循环水泵的流量基本均衡,远优于未进行专利技术优化的方案。说明书CN102312465ACN102312467A4/4页60034另外,本次采用的短半径和短间距的隧洞进水方式,从试验情况看,前池完全可以满足消能的作用,无需对拐弯半径和拐弯后的直管段的距离提出严格要求。说明书CN102312465ACN102312467A1/3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12465ACN102312467A2/3页8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12465ACN102312467A3/3页9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1246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