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用的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中的一种闭合物用的控制装置,尤其是指一种由一门框固定架和一圆筒控制装置的结构。
通常的门框装置为两片铁片和一个枢轴,当门开启后,就无法自动回复,且无法固定于一定位置,当要搬运许多物品,无法持续支撑着门体使其保持开启状态,需重复开启门,这就造成使用的不便,或手中拿着许多东西,在通过门之后,需将所拿物品放下,再把门关闭,这都是令人感到困扰。
常用的门用控制装置,可用油压活塞控制装置,使门在开启后,能自动地回复关闭,也能把门固定于一定的位置,但它形状庞大,将它安装在门框上,不但影响美观,而且造价昂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门框固定架和圆筒控制装置所组成的一种门用的控制装置,它不但可以使门在开启后保持一定的位置,而且也可以自动回复,同时由于控制圆筒可以隐藏在门的中间,因而也增加了门体的美观,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主要是由一门框固定架和一圆筒控制装置构成。所说的圆筒控制装置主要包括有控制器圆筒座、弹簧、移动器、圆斜面制动体、制动连杆和垫片。其中,控制器圆筒的内层有二对应的滑动槽,其最底部有一弹簧,弹簧上有一移动器,该移动器二侧各有一移动器滑动梢可滑动于控制器圆筒的滑动槽上,移动器的底端有一突端嵌合于弹簧上以及顶端有一圆斜面,它吻合于圆斜面制动体的大斜面上,且当移动器顺着圆筒控制装置旋转下移时,也可嵌合于圆斜面制动体的小斜面;圆斜面制动体下端为大斜面和小斜面构成,另一端为一圆斜面制动环,它可卡于控制器圆筒顶端,该圆斜面制动体顶面有组合槽,其下部有一与组合槽贯通的连杆孔;制动连杆是由一制动连杆本体和一连杆构成,连杆的一端有一连杆颈,制动连杆上的连杆可依序穿过圆斜面制动体连杆孔、移动器连杆孔、弹簧中空处和圆筒连杆孔,使该制动连杆上地连杆颈刚好露出在控制器圆筒外,此时弹簧已受到挤压,利用一圆形中心有一圆形垫片孔,并在其圆周上有数道放射状裂痕的垫片,该垫片孔的直径大于连杆颈的直径而小于连杆的直径,将垫片孔对准制动连杆的下端,并将该垫片向内推,在内推过程中,由于垫片上有数道放射状裂痕而可略为变形,此时垫片孔的直径等于该连杆的直径。当垫片孔到达连杆颈位置时,垫片孔因应力作用又恢复原来的尺寸,使该垫片卡于连杆颈上。因弹簧弹力的作用,便可将各构件紧密结合在控制器圆筒内而组成一圆筒控制装置。
所说的门框固定架主要由一长方板和一多边形板构成一“L”形结构,在多边形板上有一六角形结合栓,该结合栓可与圆斜面制动体顶部的组合槽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主要是利用圆筒控制装置内的弹簧、移动器和圆斜面的特殊构造而使门保持开启状态和能自动回复原来位置的目的,从而方便了使用者,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门框固定架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当门处于关闭位置时组合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当门处于开启位置时组合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圆筒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圆筒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圆斜面制动体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圆斜面制动体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门上的完成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分解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由一门框固定架(1)和一圆筒控制装置(2)构成,如图1所示。所说的门框固定架(1)形状为一长方形板(14)和一多边形板(11)所组合的“L”形结构,如图2所示,在长方形板(14)的一端有二门框结合圆孔(13),在多边形板(11)的尖端有一六角形结合栓(12),该六角形结合栓(12)在接近多边形板(11)处有一圆柱形圆环颈(16),该圆环颈(16)上套接一橡皮环(15),该多边形板(11)一斜面的边上有一止动卡板(17),它主要用于防止门开启过大的角度。
所说的圆筒控制装置(2),它主要由控制器圆筒座(21)、弹簧(22)、移动器(23)、圆斜面制动体(24)、制动连杆(25)和垫片(26)组成,如图3至图7所示,其中,控制器圆筒座(21)是一控制器圆筒(211)和控制器座(212)构成的“L”形,该控制器圆筒(211)内层由顶端而下有二相对的长条滑动槽(213),控制器圆筒(211)底部有一圆筒连杆孔(215),该连杆孔(215)周围形成一圆环筒(218),而控制器座(212)上有二个门结合孔(214),控制器座(212)的顶端靠近控制器圆筒的一侧有一圆弧的卡板(217);
移动器(23),其移动器本体(231)形状似一圆柱形,外围左右二边各对应着一条移动器滑动梢(232),一端有移动器圆斜面(233),其另一端的底面有一移动器突端(234),该突端(234)的形状为一圆柱形,其圆柱的外径对应于弹簧(22)的内径,该移动器本体(231)内部中空孔为移动器连杆孔(235);
圆斜面制动体(24),如图8和图9所示,其圆斜面制动本体(241)形状似一圆主,该本体(241)的一端由一大斜面(242)和一小斜面(243)所构成,另一端有一突缘为圆斜面制动环(246),其外径大于控制器圆筒(211)的内径,其顶面有一内凹六角形的组合槽(244),该圆斜面制动本体(241)内部中空有一圆斜面制动体连杆孔(245)。
制动连杆(25),如图5所示,它为一六角形制动连杆本体(251)和一连杆(252)所组成,该连杆(252)的一端有一连杆颈(253),而结合该连杆颈(253)的是一垫片(26),该垫片(26)的形状为一圆形,且中心有一垫片孔(261),该垫片孔(261)的直径大于该连杆颈(253)的直径而小于连杆(252)的直径,并且在垫片孔(261)的圆周上有数条放射状的裂痕。
在组合时,如图3和图5所示,先将弹簧(22)由控制器圆筒座(21)的顶部,顺着中心线方向放入控制器圆筒(211)中,再将移动器(23)的移动器滑动梢(232)对准控制器圆筒(211)内的滑动槽(213),推入控制器圆筒(211)内,到达控制器圆筒(211)内的滑动槽止动处(216),该移动器(23)的移动器突端(234),并和弹簧(22)的一端嵌合。然后再将圆斜面制动体(24)有大斜面(242)的一端插入控制器圆筒(211)内,使该圆斜面制动体的大斜面(242)和移动器(23)的移动器圆斜面(233)吻合,而圆斜面制动环(246)则卡于控制器圆筒(211)的顶上。再将制动连杆(25)上的连杆(252)依序穿过圆斜面制动体连杆孔(245)、移动器连杆孔(235)、弹簧(22)的中空处以及最后穿过圆筒连杆孔(215),使制动连杆(25)的连杆颈(253)刚发露出于控制器圆筒(211)的尾部,此时制动连杆本体(251)已和圆斜面制动体(24)的组合槽(244)嵌合。当制动连杆(25)的连杆颈(253)刚好露出于控制器圆筒外时,弹簧(22)已受压,最后将垫片(26)的垫片孔(261)对准该制动连杆(25)的连杆(252)的顶端,并将垫片(26)顺着连杆(252)的中心线方向推至连杆颈(253)处,因垫片孔(261)有数道放射状裂痕,受到推压时略为变形,使得垫片孔(261)此时等于连杆(252)的直径,当到达连杆颈(253)时,因应力的作用又恢复原来的尺寸使得连杆(252)的连杆颈(253)卡于垫片孔(261)上,并因弹簧(22)的弹力使各构件密切结合在控制器圆筒内。
所说的门框固定架(1),如图10所示,它可利用长方形板(14)的门框结合圆孔(13),如图1和图2所示,以螺丝固定于门框,该圆筒控制装置(2)是利用控制器座(212)上的门结合圆孔(214),以螺丝固定于门顶上,并隐藏于门顶上。两者并用该门框固定架(1)上的六角形结合栓(12)和圆筒控制装置(2)内的圆斜面制动体(24)的组合槽(244)所组合,因该六角形结合栓(12)上的橡皮环(15)作用,使得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如图3所示。当门开启旋转时,因该圆筒控制装置(2)已固定于门上,所以控制器圆筒(211)也发生旋转,此时,移动器(23)的移动器滑动梢(232)和控制器圆筒(211)的滑动槽(213)的特殊构造,将控制器圆筒(211)的旋转运动改为移动器(23)的上下往复运动,而该移动器(23)上方顶着一圆斜面制动体(24),又因圆斜面制动体(24)和该门框固定架(1)结合无法移动,所以移动器(23)就以移动器圆斜面(233)顺着圆斜面制动体(24)的大斜面(242)向下移动,并向弹簧(22)挤压,因开启门的作用力大于弹簧(22)的弹力,所以弹簧(22)只好受压让门自由开启;当外力消失后,弹簧(22)的弹力便使移动器(23)向上移动,同上述原理一样,门就能自动回复而关闭。
如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组合分解图中,其控制器圆筒(211)是呈圆筒形的形状,它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的形状,如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组合分解图,在该实施例中,其控制器圆筒(211)的外观可呈方形柱体的形状,但其内径仍维持圆形,仍然能达到相同的功能,且在实际应用时,效果更佳。
当门开启的角度达到一定位置时,如图4所示,门框固定架(1)上的止动卡板(17)就会和圆筒控制装置(2)的卡板(217)接触,以防止门继续开启,此时移动器(23)的移动器圆斜面(233)已顺着圆斜面制动体(24)的大斜面(242)到达小斜面(243)的位置,并嵌合在一起,使门暂时不能转动,保持一开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