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品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横机编织的具备肩支承功能的针织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市面出售的肩支承件的一个例子,有如下的肩支承件:覆盖左右一方的
肩部,并且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配置弹力纱,在连结腋下和领子的线上使袖部和胸部缝合(参
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登312270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由于肩的状态不好而需要肩部的束紧的情况下,若穿着专利文献1这样的
肩支承件则可实现肩的稳定,但由于增加了肩部的束紧力,反而变得难以抬起胳膊。本发明
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横机无缝制地编织、具备使肩稳定并且容易抬起胳膊的肩支承功能
的针织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种针织品,该针织品由通过横机将肩部、袖部、袖口部、领子部、主体部和下摆部
的各部呈筒状且无缝制地编织的基底针织物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品为所述袖口部
设置得比肩线靠上方的形状,且在所述基底针织物上,具有将沿横列方向施加有张力的状
态的弹力纱镶嵌编织的横列,并且基底针织物的下摆部、主体部、肩部、袖部、袖口部的各部
的横列的线圈在袖口部与下摆部之间在纵行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从而使所述针织品附加了
肩支承功能。
特征在于,所述基底针织物由使用了非弹力纱的罗纹组织构成,且在所述纵行方
向上连续的横列的线圈按袖口部、袖部、肩部、主体部和下摆部的顺序在纵行方向上连续,
在袖口部和肩部具备起口部,在下摆部具备隐藏线圈部。
特征在于,所述罗纹组织是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替地反复的1×1罗纹,所述镶
嵌纱线配置在正面线圈的前侧、反面线圈的后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沿纵行方向连续地形成的下摆部、主体部、肩部、袖部、袖口部的各
部的横列的线圈上镶嵌编织施加有张力的弹力纱的针织品,穿在身上时发挥以下的作为肩
支承功能的效果。
袖部以腋下部附近为基点折叠,在肩部的端部与成为前后针织物的交界的肩线大
致平行地配置的、肩部与下方袖部的交界附近的弹力纱,除了原本具有的张力之外还进一
步施加大的张力。因此,想要复原的大的紧缩力发挥作用,胳膊变得容易抬起。另外,通过在
肩部近傍在横列方向上配置弹力纱来束紧,能够使肩稳定。并且,相对于主体部的横列方向
的弹力纱使针织品强力贴合在身上,防止在抬起肩、胳膊时也沿同方向拉动抬起针织品。因
此,能够维持用于使胳膊容易抬起的张力。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适合于汗的吸湿等的棉纱等非弹力纱做成罗纹组织,能够
增大与弹力纱的伸缩性的差,将基底针织物的线圈配置在外侧且将弹力纱配置在内侧来作
出厚度。另外,在袖口部与下摆部之间线圈在纵行方向上连续,成为横列方向上的线圈减少
的编织,通过在横列方向上存在线圈数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形成搭接线圈(日文:重ね目)
而使针织物外形美观。
根据本发明,对于交替地反复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1×1罗纹,镶嵌纱线与前后
的各线圈的接触最大。并且,相对于配置在正面线圈的前侧和反面线圈的后侧的镶嵌纱线,
施加罗纹组织中的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想要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的力,从而进一步形成阻
力,镶嵌纱线变得不易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针织品的正面(a)和背面(b)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底针织物和镶嵌纱线的线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1的针织品的概略图和图2的线圈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针织品1。
所使用的横机是具备前后两对针床的四针床机,但也可以是双针床横机。另外,针织品1在
图1的正面和背面的外端部连接而成为筒状。所使用的纱线是使用非弹力纱的棉纱来编织
基底针织物2,镶嵌纱线使用橡胶线。非弹力纱也可以是除棉纱之外的人造丝、尼龙等,并不
限定。另外,也可以使用弹性力比橡胶线弱的聚氨酯纱线等来代替非弹力纱。并且,弹力纱
也可以使用以聚氨酯纱线为芯缠绕了人造丝、尼龙、棉等各种各样的针织纱而成的包覆纱。
也能够通过改变各个纱线的粗细、弹性力的强弱等、使用的部位、根数来自由地变更束紧
力。
此外,在图1中,在针织品的横列方向上,作为镶嵌纱线的配置状态,使用细实线概
略地进行表示。另外,虚线将通常的针织品中相当于袖的部位与肩部3进行了区分,以肩部3
的肩线31的延长线为基准,将袖部4区分成上方袖部4U和下方袖部4D。
〈实施方式〉
针织品1中,肩部3的编织宽度最大,主体部7(下摆部8)的编织宽度最小。针织品1
的编织是在从袖部4朝向下摆部8减小编织宽度的方向上进行,通过不进行增幅编织而使用
减幅编织来成型而优化了针织物的美观性。其理由是不再需要因增幅编织产生的扭转线圈
(日文:捻れ目)等。
图1的针织品1为袖口部5设置得比肩线31靠上方的形状,左右的袖口部5成为起口
部S。具体来说,在左右的袖口部5进行成为筒状的前后针织物各自的起口,领子部6仅进行
后针织物的起口,在领子部6的两侧袖部4和被包围的肩部3的区域成为连接前后针织物的
起口。无论哪个起口都采用公知的方法。左右的袖口部5分别使用不同的喂纱嘴起口,接着
筒状地进行环绕编织。这些编织也可以通过单一的喂纱嘴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基底针织物2的束紧力,在基底针织物2的每个横列,沿
横列方向配置了施加有张力的状态的橡胶线。图2是在成为1×1罗纹组织的基底针织物2中
的正面线圈的前侧和反面线圈的后侧配置了镶嵌纱线(橡胶线)的线圈图。图中的字母A~G
表示织针的位置,正面线圈侧用正面线圈纵行11F表示线圈相对于基底针织物2的列,反面
线圈侧用反面线圈纵行11B表示线圈相对于基底针织物2的列。另外,Y0、Y1、Y3表示使用了
棉纱的基底针织物2的编织横列,Y2、Y4表示使用了橡胶线的镶嵌纱线的编织横列。
在Y2中,橡胶线相对于使用织针A、C、E、G编织的正面线圈在纸面近前侧通过,相对
于使用织针B、D、F编织的反面线圈在纸面里侧通过,在邻接的前后的线圈之间交替地转换。
为了这样配置橡胶线,在形成了线圈后通过移圈使这些线圈先退避到相向的针床上,在配
置了橡胶线后,使它们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可。另外,为了将橡胶线配置在前后的各线圈的
内侧,在前后针床之间编织了线圈的状态下使橡胶线通过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1罗纹组织的各线圈的外侧配置了橡胶线,但基底针织物2
也可以是平针、2×2罗纹、3×1罗纹组织等,橡胶线所通过的位置也可以是前后的各线圈之
间的内侧、外侧和内侧混杂。另外,在基底针织物2的每个横列上配置了橡胶线,但若每2~4
横列的多个横列配置一次,也能够调整束紧力。虽然基底针织物2的伸缩、橡胶线的偏移、针
织物的凹凸状况等发生变化,但本实施方式的基底针织物2的束紧力最大,橡胶线也不易偏
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1×1罗纹组织的基底针织物2的每个横列上、在各线圈的
外侧配置镶嵌纱线的组织,使从袖口部5的起口部S起中间加上袖部4、肩部3、主体部7到下
摆部8的隐藏线圈部E的各部分的编织以袖部4的编织宽度在纵行方向上连续。结果,由该组
织带来的效果与由图1所示的形状产生的作用叠加,能够形成附加了容易抬起胳膊的肩支
承功能的针织品1。在袖口部5起口后编织成了筒状之后,在前后针床的交界翻折成C字形,
进行在袖部外侧方向开口的折回编织,从而编织出上方袖部4U。其中,在折回编织中根据减
少纵行方向的线圈数的位置、角度,袖口部5的开口方向不同。若相对于左右的袖部4,分别
将针织品1的编织宽度中心侧的相反侧的线圈数编织得少,则如图1所示的这样,袖口部5的
开口在肩线31的上方朝向外侧。另外,若相对于左右的袖部4,分别将上述编织宽度中心侧
的线圈数编织得少,则袖口部5的开口在肩线31的上方朝向编织宽度中心侧。并且,在图1
中,袖部4示出了半袖,但也可以为长袖。
在肩部3,进行以前后的各针织物连接的方式分支的起口,领子部6仅相对于后针
织物进行起口。领子部6通过使两外侧的肩部3、袖部4朝向针织品1的编织宽度中心侧靠近
地编织而成为三角形状的开口。在袖部4的折回编织之后,仅领子部6成为针织物内的开口
部,基底针织物2作为前后针织物在横列方向连接成C字形。同样地,成为镶嵌纱线的橡胶线
也在领子部6的开口部位翻折,并且配置在基底针织物2的每个横列上,以沿横列方向施加
有张力的状态赋予紧缩力。当领子部6的开口闭合时,通过基底针织物2和橡胶线的环绕编
织形成主体部7,在下摆部8进行隐藏线圈处理。若对由该隐藏线圈处理产生的隐藏线圈部E
也使用弹力纱来代替棉纱,则能够伸缩且穿脱也能够容易进行。此外,编织方向也可以是从
下摆部8起口、编织了肩部3和袖部4之后到达袖口部5的编织。
当穿着本实施方式的针织品1时,朝向肩线31的上方外侧的袖部4会向成为人体的
胳膊的位置的下方移动,腋下部9附近成为基点,成为90度以上的折叠的状态。与肩线31平
行地配置的肩部3与袖部4的交界附近的橡胶线同样地被折叠,从而施加有张力的橡胶线因
胳膊垂下而进一步施加大的张力,产生想要复原的大的紧缩力。该力发挥了使胳膊容易抬
起的支承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了橡胶线,以便增大袖部4的弯曲角
度和肩部3的橡胶线的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有效地发挥肩支承功能,设置了主体部7。一般来说,
通过以肩部为中心进行支承,但通过设置主体部7,相对于胳膊的上下移动也能够可靠地固
定针织品1,从紧贴的状态起进行穿脱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并且,对于图1所示的腋下部9
的形状,在胳膊垂下的状态下,作为抑制腋下部9的上顶的角度,以120度~150度为基准进
行设定。另外,若袖口部5的开口做成朝向肩线31的上方内侧的形状,则使胳膊容易抬起的
力比朝向上方内侧的本实施方式的大,但腋下部9的上顶感变强。
附图标记说明
1 针织品
2 基底针织物
3 肩部 31 肩线
4 袖部 4U 上方袖部 4D 下方袖部
5 袖口部
6 领子部
7 主体部
8 下摆部
9 腋下部
11F 正面线圈纵行 11B 反面线圈纵行
S 起口部 E 隐藏线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