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材的转向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涉及使带材且特别是热轧薄带的走向转向并重新定向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带材通过至少一个转向辊并借助安置在转向辊的圆周面上的辊列偏转一个任意角度,所述辊列包括多个单辊。
已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带转向的带材转向装置,其中,一个可转动的滚筒的轴线相对运送带材的走向倾斜地加以定位,并且该带材沿一包绕弧承放在这样一条螺旋形轨迹上,即该轨迹相对外圆弧以螺旋角向上升起。
在滚筒外周面上,安装有可沿滚筒的切向和轴向移动的多个导向件,以便带材按照螺旋角和包绕弧在所希望的角度下偏转(DE 2540714A1)。
在DE 3827864 C2中介绍了另一个改进方案。根据这个实施形式,单辊支承在辊板条上并且在形成一个呈螺旋形伸展的转向面的情况下彼此平行但错开地且可脱开地被固定在转向滚筒表面上。
上述用于带材的转向和重新定向的已知装置的缺点在于:其中所述的辊或确切地说是辊列的布置结构在带厚不断减小的情况下会在带材上引起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
在所有辊列中,要转向的带材都在同一个部位上与在那地辊接触。结果,特别在带比较薄的情况下会出现带材平坦度缺陷。
另一个缺点是,在带厚递减的情况下,辊在带材上压脱开。在根据现有实施方式的一辊列中的两个相邻辊的间距是通过轴承宽度和辊相对滚筒轴线的倾斜角而预先确定下来的。因此,要改变各辊之间距离是不可能的。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方法,由此防止特别是在薄带转向和重新定向时出现的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此外,还要提供一种适于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上述任务是通过在权利要求1和3的特征部分中给出的特征来完成。在这里,本发明的基本设计构思是:从带材行进方向上看,第二辊列的第一辊被布置在带材的这样一个区域里,即该区域在第一辊列的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
由于带材在带材转向过程中总是支承在以一定间距与在先辊列隔开的前后相继的辊列的辊的整个宽度上,所以明显减小了变形并且显著改善了平坦度。带材不会再被拉到一辊列的两个相邻辊之间,而在现有的实施方式中,尤其在靠近带材边缘的区域里,这是非常不利的。
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一种装置,它特别合适于实施所提出的方法,该装置有至少两个辊列,每个辊列分别有至少两个辊。
下面,参照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说明。附图表示:
图1详细示出了一个转向辊连同进出的带材;
图2是图1所示转向辊的侧视图;
图3以俯视图并作为图2所示转向辊的细节地表示一辊列;
图4以透视图表示图1所示转向辊,它附带布置有一个控制辊架;
图5以透视图表示围绕前后相继辊列的各辊的带材多边形状;
图6是图2所示转向辊的两个相继辊列的展开图;
图7是与图6所示相同的图,但有较宽的辊。
如图1所示,一条带材1在转向90°时以一个与转向辊2纵轴线3成45°的角被输入并同样又以45°角被送走。
在这个实施形式中,带材1只包绕转向辊2的半个圆周面。
成列5布置的辊4分布在转向辊2的被带材1包绕的区域内。
图2表示设有七个辊列5的结构,这些辊列按照一致角度彼此分隔开地布置在转向辊2的半个圆周面上。
在转向90°时,一辊列5上的各辊4的取向按照45°执行。
如图3所示,带材1由六个辊4(R1至R6)支撑着。这六个辊4(R1至R6)具有相等的直径6和相等的宽度7。
第一辊R1的中心宽度和第六辊R6的中心宽度的间距8相当于带材的宽度9。因此,带材1的右边缘和左边缘位于辊R1和R6的中轴线10上并被支撑着。
在图4中,还设有一个控制辊架11,它导致了肯定对带材1进行不变的牵引。从图上可以看出辊4支承带材1边缘的情况,该辊只有一半被带材1遮盖住。
图5示出了带材1是如何被辊列5的各辊4均匀支撑的。
在图6里示出了图2所示转向装置的两个辊列5的展开情况。沿着带材1行进方向13,第一辊列5与下个辊列4错开一个辊4的宽度地实施与辊列5的辊4的接触。
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一个辊列5的各辊的宽度11被设计得不同于相邻辊列5的各辊4的宽度12。
通过布置其直径略有变化的辊,同样可以实现在带材和辊之间的一种错开布置的接触。
采取上述措施,尤其是对薄带来说,就可避免在已知装置中产生的压脱和平坦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