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塔防震设备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杆塔防震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网的35KV及以下输配电线路杆塔设计和结构安全稳定性建设方面相对薄
弱,输电、架线的杆塔均是在下部设置粗大的圆柱体,顶端设有支架,高空呈树状,用于架设
电线电缆,其底端由螺栓连接简单敷设在地下的地基,但是这种传统的杆塔与地面的刚性
固定方式难以抵抗地基产生震动或发生地震灾害,当发生地震时,往往造成基础开裂和不
均匀沉降等;当发生大风、大雪、暴雨、覆冰等自然灾害时,杆塔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整
条、整段的倾斜倾覆,甚至折断损坏等,往往造成电网大面积的破坏和停电事故,严重危害
着电力安全和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申请号CN201510833079.0公开了一种杆塔防震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端面设有
定位凹槽,在电杆底部和定位凹槽之间设置一个垂直定向的螺旋压力弹簧,锁合电杆底部
和底座,电杆周测布置圆盘箍,所述圆盘箍上设有等间距圆孔,所述的底座和圆盘箍由混凝
土浇筑而成。该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电杆和底座之间仍为刚性连接,面对地震的横波和纵
波,抗震能力不强。
申请号CN201310387464.8一种震动自适应式杆塔装置,包括底部设置有支撑立柱
的杆塔体、敷设于地下的自适应式定位底座和混凝土塔基,所述自适应式定位底座包括下
部预制在混凝土塔基上的底盘和若干层空间交错布局的抱杆器,所述底盘中部设置支撑立
柱的承载定位构件,所述承载定位构件周侧和/或所述抱杆器下部设置自复位弹簧,所述混
凝土塔基内设置定位基准模块,所述杆塔体上部设置连接有控制器的位置采集模块,所述
控制器连接告警模块。该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结构复杂,安装过程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杆塔防震设备,通
过在支撑底座和减震座之间设置多个减震弹簧,并且在连接杆和盖板之间设置密封圈,有
效预防地震的横波和纵波对电杆的刚性损伤,同时也具有制作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杆塔防震设备,包括支撑底座、减震结构和转接结构,所述支撑底座为锥台形,所
述支撑底座内部开设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支撑底座上端面设置盖板,所
述盖板的中心开设通孔,所述容纳腔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设置
减震座和连接杆,所述减震座设置在容纳腔内,所述连接杆下端伸入容纳腔内与减震座固
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端伸出所述通孔外并与所述转接结构之间设置固定螺栓,连接杆与
所述盖板之间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在所述连接杆外壁;所述减震座的下端面与所
述容纳腔的底部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座的侧壁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设置
四个第二减震弹簧;所述转接结构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设置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减
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均设置柱状橡胶棒。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厚度为3-5cm的橡胶圈,所述柱状橡胶棒的外径与第一减震
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的内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结构下端的内壁设置L形凸起,L形凸起包括第一竖直部和第
一水平部,所述连接杆上端的外壁开设与所述L形凸起相配合的L形卡槽,所述L形卡槽包括
第二竖直部和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竖直部的宽度大于第一水平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水平
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底座下方设置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底座为锥台形,可有效提高支撑底座埋入土壤中的接触
面积,提高使用和抗震过程中的稳定性;支撑底座上端面设置盖板,盖板为中间厚、边缘薄
的结构,本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盖板、密封圈和连接杆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使用和
抗震过程中结构稳定性;
地震所产生的横波、纵波和面波使减震结构产生小幅度移动时,减震座下端面和
侧壁与支撑底座之间设置的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有效降低连接杆的挠曲或者硬
性损伤,而且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内的柱状橡胶棒有效吸收弹簧形变过程中产生
的震荡,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配合连接杆与盖板之间的密封圈,制作时密封
圈可以设计厚度为3-5cm,即使在减震结构发生大幅度位移时,连接杆跟随减震座同时发生
位移,密封圈进一步减少连接杆与盖板之间的硬性碰撞,从而保证地震发生过程中电杆的
稳定性;转接结构的下端与连接杆的上端设置固定螺栓;
另外,密封圈的设置使容纳腔为一个密闭空间,减少土壤或者空气中的化学成分
对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造成氧化或者腐蚀的现象发生,进一步增加本实用新型长
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指出,支撑底座、盖板和减震座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浇
筑而成,利于现场快速施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2.减震座的外侧壁环设四个第一凸起,容纳腔内壁设置四个第二凸起,第二缓冲
部两端分别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套接,本结构设计有利于第二缓冲部在发生弹性形变过
程中的稳定性。
3.转接结构下端的内壁设置L形凸起,L形凸起包括第一竖直部和第一水平部,连
接杆上端的外壁开设与L形凸起相配合的L形卡槽,L形卡槽包括第二竖直部和第二水平部,
第二竖直部的宽度大于第一水平部的宽度,第二水平部的高度大于第一水平部的高度,使
用时可以将连接杆与转接结构快速对接,在保证紧固连接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
时可以在连接杆和转接结构之间设置固定螺栓,进一步提高连接杆和转接结构之间的紧固
强度。
4.支撑底座下方设置滚轮,本结构设计有利于在制造厂预先制作安装,在将整体
结构搬运至需要使用的道路,有利于大规模预制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L形凸起和L形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支撑底座,2-容纳腔,3-盖板,4-减震座,5-连接杆,6-密封圈,7-第一
减震弹簧,8-第二减震弹簧,9-柱状橡胶棒,10-转接结构,11-固定螺栓,12-紧固螺栓,13-
底板,13-第二凸起,14-滚轮,15-第一竖直部,16-第一水平部,17-第二竖直部,18-第二水
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支撑底座1、减震结构和转接结构10,转接结构10可以使用
柱状空心钢管,支撑底座1为锥台形结构,支撑底座1中心开设容纳腔2,容纳腔2为长方体柱
状结构,支撑底座1上端面一体成型盖板3,盖板3为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盖板3的中心设
置通孔,通孔为圆形结构,容纳腔2的宽度大于通孔的直径;减震结构包括设置减震座4和连
接杆5,减震座4为长方体柱状结构,连接杆5为圆形结构,减震座4安装在容纳腔2内,连接杆
5下端伸入容纳腔2内与减震座4固定连接,连接杆5上端伸出通孔外,连接杆5与盖板3之间
设置密封圈6,密封圈6套接在连接杆5外壁,密封圈6采用厚度为3cm橡胶圈;减震座4的下端
面与容纳腔2的底部之间设置第一减震弹簧7,第一减震弹簧7为多个均匀固定在减震座4的
下端面,减震座4的侧壁与容纳腔2的侧壁之间对称安装四个第二减震弹簧8,第一减震弹簧
7和第二减震弹簧8均设置柱状橡胶棒9,柱状橡胶棒9的外径与第一减震弹簧7和第二减震
弹簧8的内径相同;转接结构10的下端与连接杆5之间设置固定螺栓11。
制作时,将支撑底座1和盖板3一体成型采用钢筋捆扎搭配混凝土现浇工艺,并在
其内部预设容纳腔2,先将减震结构右下至上安装在容纳腔2内,使连接杆5伸出盖板3上方,
在支撑底座1的下端面埋设钢板(图未示),钢板上开设螺纹孔,并通过紧固螺栓12将底板13
固定在支撑底座1的下方使容纳腔2为密闭空间;也可将底板13与支撑底座一体成型,盖板3
与支撑底座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固定,安装时可以先将带有密封圈的减震结构与盖板3
套接,然后将减震结构安装在容纳腔2内实现密封,最后将转接结构10固定在连接杆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2所示,底板13设置滚轮14,
本结构设计有利于在制造厂预先制作安装,在将整体结构搬运至需要使用的道路,有利于
大规模预制生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图3所示,转接结构10下端的
内壁设置L形凸起,L形凸起包括第一竖直部15和第一水平部16,连接杆5上端的外壁开设与
L形凸起相配合的L形卡槽,L形卡槽包括第二竖直部17和第二水平部18,第二竖直部17的宽
度大于第一水平部16的宽度,第二水平部18的高度大于第一水平部16的高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