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
备。
背景技术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施工升降机等建筑机械开始在越来越
多建筑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特别对于大工程和高层建筑场所,施工升
降机的使用尤为重要,它能大大提高生产率和节约劳动时间。因此,
人们对升降机的性能、效率、载重量、节能及维护等各个方面的综合
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施工升降机传动机构利用轴销式超载传感器把
传动机构和吊笼连接一起,这种轴销式超载传感器都是销轴型受力,
受力面积小,容易损坏,且结构加工也复杂;安装时,对耳板安装孔
位精度要求高,需要校对孔位,尤其是现有焊接技术会产生应力变形,
所以往往在安装轴销式超载传感器时会进行二次加工,导致人工等成
本增加,而且传动机构与吊笼不能随意互换。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建筑施工
小型升降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施工小型升
降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底板上方
的拉抬装置、位于所述拉抬装置下方的支撑台装置、位于所述支撑台
装置右侧的平衡装置、位于所述平衡装置下方的固定装置及位于所述
固定装置左侧的气缸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滚轮及位于所述滚轮上方
的第一配重块,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
杆内部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第一顶靠杆、位于所
述第一顶靠杆右侧的旋转部、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上方的第二支撑杆、
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顶部的第一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右侧的
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右侧的第一竖杆及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右
侧的第二横杆,所述拉抬装置上设有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下
方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上方的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电
机内部的输出轴、位于所述输出轴上方的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
上方的第二斜杆、位于所述连接线上方的第二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一
电机左侧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顶部的第三定滑轮及位于所
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二支架,所述支撑台装置上设有支撑台、位于所
述支撑台下方的第一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方的第二支撑
块、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块左侧的第一固定架、位于所述支撑台右侧的
第二竖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右侧的第三支撑块及位于所述第二竖
杆左侧的第二弹簧,所述平衡装置上设有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
杆上方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四横杆下方的第三斜杆、位于所述第
三横杆右侧的第一转轮、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下方的第一推动杆、位于
所述第一推动杆下方的第二配重块、位于所述第二配重块右侧的定位
块及位于所述定位块内部的第二转轮,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第四斜
杆、位于所述第四斜杆上方的第三竖杆、位于所述第三竖杆上方的第
五斜杆、位于所述第五斜杆上方的第四竖杆及位于所述第四竖杆上方
的第三支架,所述气缸装置上设有气缸、位于所述气缸左侧的第一固
定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左侧的第二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
下方的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右侧的定位杆、位于所述定位杆
右侧的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定位杆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
推动杆右侧的第三固定架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右侧的第五竖杆。
所述滚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滚轮呈圆柱体,所
述滚轮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配重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配重块下表面
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
支撑杆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表面
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弹簧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
凹槽内,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一顶靠杆呈圆柱体,所述第一顶靠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顶靠杆侧面
设有螺纹,所述第一顶靠杆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延伸至所述第
一凹槽内部,所述第一顶靠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螺纹连接,所述旋转
部呈圆柱体,所述旋转部竖直放置,所述第一顶靠杆右端与所述旋转
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竖
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
撑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侧面,所述第
二支撑杆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定滑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定
滑轮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滑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
支撑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置,
所述第一横杆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
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
一竖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杆的
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横杆水
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二横杆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杆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所述第一横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板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
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
所述第一斜杆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
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下表面
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
轴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杆位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上方,所
述第二斜杆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
上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定滑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定滑轮收容
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定滑轮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V
字形,所述第一支架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一支架另一端呈倾斜状且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定滑轮呈圆柱
体,所述第三定滑轮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轴转连
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
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表面固定
连接。
所述支撑台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撑块呈长方体,所述
第一支撑块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台的下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块水平放置,
所述第一支撑块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左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台的左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二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
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块呈长方
体,所述第三支撑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块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
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块上端与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二弹
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左端与所述支撑台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二弹簧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一端
与所述第二竖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
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右端设有第
五凹槽,所述第四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四
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上表
面与所述第二竖杆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三斜杆呈倾斜
状,所述第三斜杆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
斜杆下端与所述第二竖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轮呈圆柱
体,所述第一转轮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轴转连
接,所述第一转轮顶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所述第一推动杆
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
第三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
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配重块的
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块右端与所述
定位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块右表面与所述定位块的左
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的右表面设有第六凹槽,所述第二转轮设
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转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轮
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内且与所述定位块轴转连接,所述第二转轮顶靠
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左表面上。
所述第四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三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三竖杆下端与所述第四斜杆固定
连接,所述第五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
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斜杆固定连
接,所述第四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四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斜杆固
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
支撑块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四竖杆
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
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下端与所述底
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右表面与所述气缸的左表面固
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
固定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
支撑块的下表面上,所述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弯曲杆的一端与所述
第一固定杆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
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杆
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
架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
推动杆下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上端贯穿所述定位杆的
上下表面且与所述定位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上表面与所述
第二支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
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
撑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杆的上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底
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推动
杆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五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的右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五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五竖杆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二
支撑块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五竖杆的下端贯穿所述定位杆的上下表面
且与所述第五斜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顺利稳定
的将施工用户提升到所需高度,同时操作简单快速,可随意调节高度,
大大扩大产品使用范围,减少成本,且双重力度的提升保证了提升过
程的平稳进行,保证了施工安全,提高了产品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
述底板1上方的支架装置2、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拉抬装置3、位
于所述拉抬装置3下方的支撑台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台装置4右侧
的平衡装置5、位于所述平衡装置5下方的固定装置6及位于所述固
定装置6左侧的气缸装置7。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
底板1上设有滚轮11及位于所述滚轮11上方的第一配重块12。所
述滚轮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滚轮11呈圆柱体,所
述滚轮11水平放置,所述滚轮11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
述滚轮11可在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滚动。所述第一配重块12重量
较大,所述第一配重块1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配重块12下表面与所
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2上设有第一支撑杆21、位于所述
第一支撑杆21内部的第一弹簧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右侧的
第一顶靠杆23、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23右侧的旋转部24、位于所述
第一弹簧22上方的第二支撑杆2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5顶部的
第一定滑轮26、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5右侧的第一横杆27、位于所
述第一横杆27右侧的第一竖杆28及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8右侧的第
二横杆29。所述第一支撑杆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1竖直
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一凹槽211呈
圆柱体状,所述第一凹槽211自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上表面向下凹
陷形成。所述第一弹簧2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弹簧22位于所述第一
凹槽211内,所述第一弹簧22下端与所述第一凹槽211的底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2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顶靠杆23水平放置,
所述第一顶靠杆23侧面设有螺纹,所述第一顶靠杆23贯穿所述第一
支撑杆21的侧面延伸至所述第一凹槽211内部,所述第一顶靠杆23
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23旋转时由此可左
右移动。所述旋转部24呈圆柱体,所述旋转部24竖直放置,所述第
一顶靠杆23右端与所述旋转部2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方便使用者旋
转所述旋转部24。所述第二支撑杆25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支撑杆25
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25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1内且与
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5由此可上
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22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下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顶靠杆23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侧面,所述第二
支撑杆25由此得到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杆25上端设有第二凹槽251。
所述第一定滑轮26呈圆柱体,所述第一定滑轮26水平放置,所述第
一定滑轮2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5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轴转
连接,所述第一定滑轮26由此可在所述第二凹槽251内旋转。所述
第一横杆27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27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
27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8
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28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7右端与所述
第一竖杆28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8下表面与所述第一
横杆27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二横杆29呈长方体,所
述第二横杆29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29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8
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9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杆28的下
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如图1所示,所述拉抬装置3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5上,所
述拉抬装置3上设有第一横板31、位于所述第一横板31下方的第一
斜杆32、位于所述第一横板31上方的第一电机33、位于所述第一电
机33内部的输出轴34、位于所述输出轴34上方的连接线35、位于
所述第一横板31上方的第二斜杆36、位于所述连接线35上方的第
二定滑轮37、位于所述第一电机33左侧的第一支架38、位于所述第
一支架38顶部的第三定滑轮39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8下方的第二
支架30。所述第一横板3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板31水平放置,
所述第一横板31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一斜杆32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32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
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2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31的下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3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31的上表面固
定连接。所述输出轴34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34与所述第一电机
33连接,所述第一电机33由此带动所述输出轴34旋转。所述连接
线35一端与所述输出轴3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36呈倾斜状,
所述第二斜杆36位于所述第一电机33上方,所述第二斜杆36下端
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杆36上端设有
第三凹槽361。所述第二定滑轮37呈圆柱体,所述第二定滑轮37收
容于所述第三凹槽361内且与所述第一定滑轮26轴转连接,所述第
二定滑轮37由此可在所述第三凹槽361内旋转。所述第一支架38呈
V字形,所述第一支架38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左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支架38另一端呈倾斜状且设有第四凹槽381。所述第
三定滑轮39呈圆柱体,所述第三定滑轮39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381
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38轴转连接,所述第三定滑轮39由此可在所述
第四凹槽381内旋转,所述连接线35绕过所述第二定滑轮37及所述
第三定滑轮39。所述第二支架30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0一端与
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0另一端与所
述第一支架3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台装置4上设有支撑台41、位于所述支
撑台41下方的第一支撑块4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42下方的第二
支撑块43、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块43左侧的第一固定架44、位于所述
支撑台41右侧的第二竖杆45、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42右侧的第三
支撑块46及位于所述第二竖杆45左侧的第二弹簧47。所述支撑台
41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支撑台41可用于盛放建筑工具。所述第一
支撑块4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块42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
42上表面与所述支撑台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43
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块4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块42下表面
与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44呈L型,
所述第一固定架44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固定架44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台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二竖杆4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45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45
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块46呈
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块46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块46下端与所
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块46上端与所述
支撑台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
上下两侧,所述第二弹簧47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47左端与所述
支撑台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7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
4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线35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上
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平衡装置5上设有第三横杆51、位于所述第
三横杆51上方的第四横杆52、位于所述第四横杆52下方的第三斜
杆53、位于所述第三横杆51右侧的第一转轮54、位于所述第三横杆
51下方的第一推动杆55、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55下方的第二配重块
56、位于所述第二配重块56右侧的定位块57及位于所述定位块57
内部的第二转轮58。所述第三横杆51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51
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51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右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三横杆51右端设有第五凹槽511,所述第五凹槽511
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横杆52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52水平放置,
所述第四横杆52左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四横杆52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
述第三斜杆53呈倾斜状,所述第三斜杆53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52
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斜杆53下端与所述第二竖杆45的右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轮54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轮54收容于所
述第五凹槽511内且与所述第三横杆51轴转连接,所述第一转轮54
由此可在所述第五凹槽511内旋转,所述第一转轮54顶靠在所述第
一支撑杆21的左表面。所述第一推动杆5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
杆55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55上端与所述第三横杆51的下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块56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上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55下端与所述第二配重块56的上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5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块43右端与所述
定位块5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块56右表面与所述定位
块5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57右表面设有第六凹槽571,
所述第六凹槽57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六凹槽571
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转轮5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
第二转轮58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轮58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571内
且与所述定位块57轴转连接,所述第二转轮58由此可在所述第六凹
槽571内旋转,所述第二转轮58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杆25的左表面
上。
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装置6上设有第四斜杆61、位于所述第
四斜杆61上方的第三竖杆62、位于所述第三竖杆62上方的第五斜
杆63、位于所述第五斜杆63上方的第四竖杆64及位于所述第四竖
杆64上方的第三支架65。所述第四斜杆61呈倾斜状,所述第四斜
杆61下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斜杆61上端与
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62呈竖直状,
所述第三竖杆62下端与所述第四斜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斜杆
63呈倾斜状,所述第五斜杆63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62上端与所述第五斜杆63固定连接。所述
第四竖杆64呈竖直状,所述第四竖杆64下端与所述第五斜杆63固
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65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5一端顶靠在所述
第二支撑块43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三支架65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
第四竖杆64上端与所述第三支架65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气缸装置7上设有气缸71、位于所述气缸71
左侧的第一固定杆7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72左侧的第二固定架73、
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73下方的弯曲杆7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73
右侧的定位杆75、位于所述定位杆75右侧的第二推动杆76、位于所
述定位杆75上方的第三弹簧77、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76右侧的第
三固定架78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架78右侧的第五竖杆79。所述气
缸71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72呈
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杆72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72下端与所
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72右表面与所述气缸
7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73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
73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7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73
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下表面上。所述弯曲杆74呈弯曲
状,所述弯曲杆74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7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弯曲杆74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73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杆74
从而对所述第二固定架7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定位杆75呈长方体,
所述定位杆75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杆75左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架73
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75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架65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推动杆7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推动杆76竖直放置,所述第
二推动杆76下端与所述气缸71连接,所述气缸71由此可带动所述
第二推动杆76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6上端贯穿所述定位杆
75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定位杆75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76上
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7设有
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77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
簧77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
77下端与所述定位杆7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78呈L
型,所述第三固定架78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三固定架78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推动杆76的右表面上,所述第
五斜杆63下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架78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竖
杆79呈竖直状,所述第五竖杆79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支撑块43的
下表面上,所述第五竖杆79下端贯穿所述定位杆75的上下表面且与
所述第五斜杆6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使用时,首先将
需要升降的建筑工具放置在支撑台41内,然后启动气缸71,同时启
动第一电机33,使得输出轴34旋转。当气缸71启动时,第二推动
杆76向上移动,使得第二支撑块43向上移动,同时第三弹簧77因
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可推动第二支撑块43向上移动,第二支撑块43
与第二固定架73、第五竖杆79及第三支架65的上表面不再接触。
同时当第一电机33启动时,输出轴34旋转,进而使得连接线35被
拉动,使得第二定滑轮37、第一定滑轮26及第三定滑轮39旋转,
从而可拉动第二竖杆45向上移动,给予第二支撑块43一个向上的力。
两股力量使得第二支撑块43可平稳的向上移动,从而可将建筑工具
提升到所需高度,当第二支撑块43向上移动时,第一转轮54及第二
转轮58在第二支撑杆25的左表面上滚动,减少摩擦力,保证上升可
以持续平稳进行。当第二支撑杆25的高度不够高时,可通过向上移
动第二支撑杆25,然后旋转旋转部24,使得第一顶靠杆23紧紧顶靠
在第二支撑杆25的侧面,使得第二支撑杆25相对固定,使用者可以
一只手握住第一横杆28,另一只手握住第二横杆29,然后推动本发
明移动,使用方便。第二配重块56的设置,可以防止第二支撑块43
左侧的重量过大,可以保持第二支撑块43的相对平衡,减少事故的
发生,保证施工安全。至此,本发明建筑施工小型升降设备使用过程
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
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
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