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装制品,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气袋和一
气阀,在所述包装袋充气后,所述气阀用于密封所述气袋。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自
粘膜止回阀,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提供一止回腔,达到自身密封以防止漏气的自粘
膜止回阀及其在空气包装装置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空气缓冲制品如气泡垫,因为其对包装物品提供缓冲效果并且防水,因此适
宜用来包装物品。然而,气泡垫太薄从而不能给尺寸较大的物品提供足够的缓冲
效果。一种改进的空气包装制品包括一气袋并具有一气阀,通过所述气阀充气,
并加强了缓冲效果。所述充气阀如检查阀,止动阀,安全阀,薄膜阀,止漏阀等
具有相应结构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然而所述气阀的气密结构都相对复杂并且不
能使气体在所述气袋中持久保存。
图6所示为具有一传统气阀的气袋,其中所述气袋包括两袋体层1,2,其
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开口。所述气阀包括两阀体层3,4,其互相重叠的固定在所
述两两袋体层1,2之间并位于所述开口处,从而形成四层结构。相应地,当所
述气袋充气后,所述两阀体层3,4粘合在一起以将所述气袋所述开口密封,从
而将气体密封于所述气袋内。特别地,所述第一阀体层3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一
袋体层,所述第二阀体层4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二袋体层。在向所述气袋充气时,
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第一阀体层3和所述第二阀体层4之间形成的一通道。当所
述气袋充满气后,所述第一阀体层3和所述第二阀体层4互相粘合从而密封所述
气袋的所述开口。另外,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作用于所述两阀体层3,4,从而保
证所述两阀体层3,4紧密粘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泄露出去。另外,
所述气阀为一单向阀,其只允许气体进入所述气袋。然后,因为所述两阀体层3,
4自身粘附在一起以达到密封效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在所述气袋在持
续受到挤压的时候,空气还是会从所述通道慢慢泄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气阀为双止回阀,以在气袋充
气后,提供双重密封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充气通道由两密封膜
密封,从而形成第一重密封效果,然后所述充气通道由止回密封膜进一步密封,
从而形成第二重密封效果,以防止所述气袋漏气。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假使空气泄露时,空气会
被导引流向一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补偿所
述密封膜密封效果的不足。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从所述气袋的充气腔泄露
的空气充满所述止回通道,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当所述充气腔气
压降低时,在所述止逆通道的气压反而升高。换句话说,在所述充气腔的空气泄
露时,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仍然保持提供相同的空气缓冲效果。相应地,从所述充
气腔泄露的空气越多,所述止回密封膜达到的密封效果更佳。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适宜于与任何类型的泵
整合,以将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气阀输入到所述气袋内。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不需要改变所述气袋的
原有结构,从而降低所述具有内置气阀的气袋的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使得达到本发明上述目的
不需要昂贵或者复杂机械结构。因此,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
案,不仅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气封结构,而且加强所述气袋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自粘膜止回阀和带自粘膜止回阀的空气
包装装置,所述自粘膜止回阀允许流体通过,所述流体可为空气,并通过提供一
止回腔,达到自身密封以防止所述流体泄露出去,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为达到以上目的和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气袋和一
气阀。
所述气袋包括至少一充气室,其中所述充气室包括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
室层,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
口,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互相连通。
所述气阀,其为一双止回阀,包括一第一密封膜,一第二密封膜,和一止回
密封膜。
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重叠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
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并且从所述充气室的所述气阀开口延伸进入所述充气腔。
所述止回密封膜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近端,以在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止回密封膜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其中所述充气通道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
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其中当有气体从所述
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
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以补
偿所述第一密封膜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袋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制得一充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层
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和一气阀开口;
(b)在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放置一气阀,以形成一充
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使所述气阀开口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并且所述气阀形成一
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相连通,其中所述充气充道的充气方向与
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
(c)通过所述充气通道向所述充气腔充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室,从而通
过所述充气腔内的气压密封所述充气通道;和
(d)如果发生空气泄露时,所述空气从所述充气腔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
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以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漏
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附视图,示意所
述空气包装装置处于未充气状态。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侧视图,示意所
述空气包装装置正在充气。
图4A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放大示意图,
示意空气从充气通道进入充气腔。
图4B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放大示意图,
示意空气泄露时进入止回通道。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气阀的两耐热物的放
大示意图。
图6为具有传统气阀的气袋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的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的爆炸图。
图9为图7中A-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根据本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的立体视图。
图11为根据本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自粘膜止回阀应用于一空气包装
装置的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组装成
用于放置于一包装地点,以用来围绕一储存物品,从而给所述储存物品提供空气
缓冲效果。相应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气袋10和一气阀20。
所述气袋10包括至少一充气室11,其中所述充气室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
12和一第二气室层13,其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4和一气阀开口15,所述
气阀开口15与所述充气腔14相连通。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或多个充气室
11并排排列以形成所述气袋10,其中所述气阀20设置于每所述充气室11。换
句话说,每所述充气室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两充气室11之间形成一密封侧壁
10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室11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气阀20,
就可以对所有所述充气室11充气。另外,因为每所述充气室11的形状在充气后
可变,从而气袋10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
如图3所示,所述气阀20为双止回阀,以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密封效果。
其中所述气阀20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一第二密封膜22和一止回密封膜23。
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重叠在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第一
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之间,并从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气阀开口15延
伸进入所述充气腔14。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为相互重叠的
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
为相同的两层膜。
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所述充
气室11的所述气阀开口15,和一远边缘,其延伸至所述充气腔14。优选地,所
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2相粘合。所
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3相粘合。
所述止回密封膜23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端,
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并在所
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25。
如图4A所示,所述充气通道24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4充入空气以
填充所述充气室11,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14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21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33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24。根据本优选实
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
露时,如图4B所示,所述充气腔内14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以
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
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如图3所示,所述充气通道24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所
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以与所述气阀开口15相连通。
另外之一远开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边缘,以
与所述充气腔14相连通。压缩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在所述气阀开口
15处导引进入所述充气腔14。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充气室11充满空气后,所述充气腔14内的气压向所
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施加压力,从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
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远边缘,并且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另外,所
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止回密封膜
23,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为聚乙烯(PE)膜。另外,每所
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的厚度大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所述
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
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长度,从而当所述止回密封膜23重叠于所述第一
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端时,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
膜22的远端重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长度定义为所述
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
密封膜22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与远
边缘之间的距离。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
膜23的近边缘在所述气阀开口15处毗连。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
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相粘合。
如图3所示,所述止回通道25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之间,其中所述止回通道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充气腔14和一封闭端面向所
述气阀开口15。换句话说,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近端为所述封闭端而所述止回通
道25的远端为所述开放端。
相应地,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时,所述止回通道25充
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
值得一提的是,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向所述充气腔15充气时,所述充气
通道24内的空气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25的空气流向相反,如图4A和图4B所
示。因此,空气不会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5泄露回所述
止回通道25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
通道24,从而防止从所述气阀开口15漏气。值得一提的是,泄露的空气在从所
述充气通道24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
回通道25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空气泄露至所述气阀开口15。另外,所述止回
密封膜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由于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
为了在所述充气室11形成所述气阀20,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
合处201以在所述充气室11的气阀开口15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2与所述第一
密封膜21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202以在所述充气室11的气阀开口
15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3,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粘合在一
起。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与所述
第一气室层13粘合。所述第二气室层2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所述
止回密封膜23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粘合在一起。优选地,两
互相间隔的密封接合处201用来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1粘
合,两互相间隔的第二密封接合处202用来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3,所述止回密
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和所述
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可以为热封线,或者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热封。换句话说,
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2通过所述密封接合处201热封
在一起。所述第二气室层13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2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热封在一起。
如图5所示,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
密封膜23之间存有空间,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26,其形成于所述
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的形成。所述
第一耐热物26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在所述热封过
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第一耐热物26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近边缘部并位于所述充气室11的所述气阀开口15处,从而保证所述充气
通道24的所述近端处于打开状态。
同样的,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
膜23之间存有空间,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27,其形成于所述第二
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的形成。
具体地,所述第二耐热物26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22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的远边缘部,从而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值得一提
的是,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封闭。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耐热物26和所述第二耐热物27为两耐热层,
其涂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以防止在所述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耐热物26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近端一侧,并朝向所
述第一密封膜21。所述第二耐热物27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远端位于相
反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22,其中所述第二耐热物27没有设置在所述止
回密封膜23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
二密封接合处202封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耐热物27不仅避免所述止回
密封膜23与与述第二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远
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之间的作用,
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所述充气通道24。
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粘
合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的侧壁。
所述充气通道24的宽度由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界定。具体地,所述两侧
向密封接合处203为两倾斜热封线,从而所述充气通道24的宽度从所述气阀开
口15各所述充气腔递减。换句话说,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
放端其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而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
并与所述充气腔15连通。所述锥形的充气通道24进一步避免空气从所述充气腔
14泄露到所述气阀开口15。
优选地,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因此,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位于所述第一密
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近端部分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所述
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远端部分与所
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粘合在一起。
所述气阀20还包括一气体阻隔件28,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22的所述远端部以阻止所述充气腔14内的空气直接返回所述充气通
道24。相应地,所述气体阻隔件28与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排列在
一起。所述气体阻隔件28为热封线,其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
22的头部密封,其中所述气体阻隔件28具有一非平滑阻隔面,如凸状面或者V
形面,以与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排列在一起。
相应地,为了向所述充气室11充气,泵的插脚插入到所述气阀开口15以将
压缩空气充入所述充气通道24,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所述充气通道24的近
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即从所述气阀开口15到达所述充气腔14。这样所述充气
室11开始充气。所述充气腔14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所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
第二气室层13。同时,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特
别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当所述充气室11
完全填充空气后,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所述充气腔14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
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以自动密封所述充气通道
24的所述远开放端。这时泵的插脚抽离所述气阀开口15。
当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
所述充气腔14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所述
充气通道24,所述止回密封膜23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封合以将所述充气通道
24的远开放端密封。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的进气方向与所述充气通道24
的充气方向相反。另外,当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开放端打开时,所述充气通
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因此,空气从所述止回通道25的所述开放端进入并
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25内。
所述止回通道25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
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
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内的
补充气压越高,所述止回密封膜23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所述
充气腔14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气腔14的气压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以提
高所述止回通道25的气压。因此,所述充气压的总气压,即所述充气腔14和所
述止回通道25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所述充气腔14进入所述止回通道
25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24的密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室11可以充入空气或其他填充气体,从而提供其他
功能如耐热或防火。
为了制得所述气袋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五层片互相重叠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层片和所述第五层片形成所
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所述第二层片和所述第四层片形成所述
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所述第三层片形成所述止回密封膜23。根
据本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所述气阀20可以与具有两气室层体12,13的任何气
室11整合。换句话说,所述步骤(1)可以为如下步骤:将所述气阀20旋转所
述第一气室层12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3之间。
(2)将所述第一耐热物26置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
间,和将所述第二耐热物27置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
(3)藉由热封步骤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的所
述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2粘合。藉由热封步骤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
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3,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所述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
的所述近边缘粘合,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通道25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之间,以使所述气阀开口15与所述充气腔14连通。另外,
所述止回通道25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2之间,并且所
述止回通道25具有一开放端和一相反的封闭端。
(4)形成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以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与所述止回
密封膜23粘合,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的侧壁。
(5)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的远端形成所述气体阻隔
件28。
如图7至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自粘膜止回阀10A,其适用于安装
于一流体包装装置,以向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充入流体,并防止流体外泄。特别地,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适合安装于一空气包装装置,以向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充
入空气,并防止空气外泄,从而保证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
根据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个气体缓冲层1A。所述气体
缓冲层1A上设有一组相对独立并相互平行连接的气体缓冲室2A和一个气体通
路3A,所述气体通路3A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相互连通以向所述各气体缓冲
室2A内填充气体,并形成一个容纳腔5A用于放置物品。如图7所示,所述气
体通路3A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相互连通并通过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向所
述各气体缓冲室2A内填充气体。
具体地,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包括一第一阀膜11A,一第二阀膜12A,
和一第三阀膜13,所述第一阀膜11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位于外层,所述第二
阀膜12A位于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所述第一阀膜11A
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14A,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
阀膜13A之间形成一止回腔15A,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4A向一容纳空间4A
充气后,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
吸附粘在一起,进入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14A返回,
而且在气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空气会对
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从而防
止气体外泄。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4A即是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
的气体存放空间。
也就是说,气体从所述气体通路3A进入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所述进气
通道14A,从而可以向空气包装装置的各所述气体缓冲室2A填充气体,当所述
气体缓冲室2A充满气体并达到需要的压力时,停止充气。这时,由于所述第一
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的自身的特性,其内表面自
动吸附粘在一起,并且由于位于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空气对所述第三阀膜
13A产生压力作用,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三阀膜13A受力并压向所述第
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一阀膜11A,从而三层所述阀膜紧贴所述气体缓冲室2A的
外壁上,这样,气体就不能容易地从三层所述阀膜之间返回所述进气通道14A。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进气通道14A形成于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二阀
膜12A之间。也就是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进气端10a,所述第一阀
膜11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从而提供气体进入气体容纳
空间4A的通路,而所述第二膜阀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则完全密封
在一起。
即是说,自粘膜止回阀10A具有一第一端10a,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
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另一端,即
第二端10b,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没有完全贴合在一起,
从而在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实质上存在一个缝隙,以形
成一个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到所述止回腔15A的气体因为进气端10a处所
述第二膜阀12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是完全密封的,从而气体不能跑出。而
当气体容纳空间4A中充满气体时,反渗到所述止回腔15A的气体对所述第二阀
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使所述第二阀膜12A贴向所述第一阀膜11A,从而
更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以使气体不容易反渗出去。
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由软性材料
制成,例如PE材料。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设置有一第一
阻隔层121A,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热封时,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
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合贴合在一起,而是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14A。而在所述
第二膜阀12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122A,所述第二阻
隔层122A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12A,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进气
端10a的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
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所述进气端10a处
完全贴合在一起,以防止气体泄露。所述第一阻隔层121A和第二阻隔层122A
为耐高温油墨,从而在热封时,设置有耐高温油墨的地方不会热封到一起,从而
形成空隙。也就是说,更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
述第二阀膜12A之间设置有印刷的耐高温油墨121A,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
10A热封时,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没有完合贴合在一起,而
是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14A。而在所述第二膜阀12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设
置有另一个印刷的耐高温油墨122A,所述另一个印刷的耐高温油墨122A长度
小于所述第二阀膜12A,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进气端10a的所述
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
第三阀膜13A之间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所述进气端10a处完全贴合在一
起,以防止气体泄露。
也就是说,当所述气体容纳空间4A中充满气体后,气体需要反渗时,需要
选择打开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或者打开所述第二阀膜12A
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从而使气体不容易反渗,而气体若进入所述第二阀膜12A
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所述止回腔15A时,反而更封闭了所述进气通道14A,
使气体不能从所述进气通道14A反渗出去。所述止回腔15A与所述气体通路3A
不连通,从而使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15A内,并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
道14A。
优选地,所述第二阀膜12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具有相同长
度,所述第二阀膜12A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的长
度。所述第一阀膜11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所述第
二端10b形成一反渗腔16A,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容纳空间4A时,先要进
入所述第一阀膜11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16A,然后选
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11A和所述第二阀膜12A以从所述进气通道14A出去,或
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的所述止回腔15A,相当于
空气要爬两级台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空气回渗的可能性和速度。所以,不光是
阀膜层数的增加,使得气体的渗露得到延缓,在气体进入所述第二阀膜12A与
所述第三阀膜13A之间的所述止回腔15A后,气体对所述第二阀膜12A产生压
力作用,从而使所述第二阀膜12A与所述第一阀膜11A粘贴得更紧,从而防止
气体外泄。
也就是说,在气体反渗时,需要先打开所述第一阀膜11A和所述第三阀膜
13A,以进入到所述反渗腔16A,然后再选择进入所述进气通道14A或所述止回
腔15A,从而成功得以从所述进气通道14A反渗出去的气体的可能性已经非常
小,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气体会使所述进气通道14A密闭,进一步防止后
续的气体反渗,从而使气体在所述容纳空间4A中存放时间延长,在本实施例中,
也即是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气体缓冲室2A中的气体得以更长久保存,从而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好的缓冲效果。
从另外一方面说,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包括两进气阀膜11A,13A,和一
止阀片12A,所述止阀片12A位于所述两进气阀膜11A,13A之间,进气阀膜
11A与所述止阀片12A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14A,所述止阀片12A与所述进气
阀膜13A之间形成一止回腔15A,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14A向一容纳空间4A
充气后,所述两进气阀膜11A,13A,和所述止阀片12A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
一起,进入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14A返回,而且在气
体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
阀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从而防止气体外
泄。
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时,所述空气包装装置每所
述气体缓冲室2A包括一第一气密层21A和一第二气密层22A,以形成所述容纳
空间4A,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密层21A和所述第二气密层
22A之间,用于向所述气体缓冲室2A充入气体,并且防止漏气,从而使所述空
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效果得到增强。
更具体地,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10A的所述第一端10a也即是进气端,所
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一气密层21A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
第三阀膜13A与所述第二气密层22A热封在一起。从而充气时,所述气体通路
3A的气体从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二阀膜12A之间形成的所述充气通道
14A进入到所述容纳空间4A。当停止充气后,所述第一阀膜11A,所述第二阀
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作为一个例子,所述第一
阀膜11A,所述第二阀膜12A和所述第三阀膜13A贴合到所述第一气密层21A,
从而进入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不容易从所述进气通道14A返回,而且在气体
返回时会进入所述止回腔15A,而进入所述止回腔15A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
膜12A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A。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各气体缓冲室包括一个粘结线23A,所述第一气
密层21A和所述第二气密层22A相互重叠并沿预先设定的所述粘结线23A相互
粘结,形成所述相互平行的气体缓冲室2A和所述气体通路3A。
所述气体缓冲层1具有至少2个侧壁30A,其依次相互连接。所述各气体缓
冲室2A进一步包括至少2个次级气体缓冲室20A,每一所述气体缓冲室2A的
各次级气体缓冲室20A依次相互连通。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的各次级气体缓冲
室20A相对应的组成所述侧壁30A。所述各侧壁30A由至少一组所述各气体缓
冲室2A的相应次级气体缓冲室20A组成。
所述气体缓冲层1A进一步包括一组气体阻隔件24A,所述各气体阻隔件
24A设置在所有各气体缓冲室2A内部并邻近相对应的所述各进气通道14A,从
而防止气体外泄。
优选地,所述气体缓冲层1具有3~8个侧壁30A,而所述各气体缓冲室2A
的次级气体缓冲室20A的个数不小于所述侧壁30A的个数;所述各气体缓冲室
2A的各相应次级气体缓冲室20A分别组成相应的所述各侧壁30A,并沿设置的
区隔粘结线弯折,形成内部中空的多面体结构。
另外,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在所述气体缓冲层1A还可包括一外层,其用于保
护所述气体缓冲层1A,并且可以设置开合开关,从而可以打开所述开合开关,
以向所述气体缓冲层1A内放置物品。
实质上,本发明的自粘膜止回阀,其提供了一种向一流体容纳空间填充流体,
并且防止流体反渗出去的方法,优选地,所述流体为空气,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a)通过一第一阀膜11A与一第二阀膜12A之间形成的一进气通道14A向
一容纳空间4A填充气体,其中停止充气后,所述第一阀膜11A与所述第二阀
膜12A在所述容纳空间4A中的气体的作用下粘贴在一起,以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14A;和
(b)所述容纳空间4A的气体导向到所述第二阀膜12A与一第三阀膜13A形
成的一止回腔15A中,从而进一步封住所述进气通道14A,使所述容纳空间4A
的气体不容易反渗出所述容纳空间4A。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
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
由此可见,本发明之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
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
改。所以,本发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