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有组合锁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手可在底座上拉起、转动的锁式把手装置。
技术背景
现有门用锁式把手装置的构成是底座本体固定在门上,把手安装在底座上并可拉起、转动,把手相对底座垂直或倾斜拉起转动时或在拉起转动后再转动把手时,直接或间接连接在把手上的定位构件脱离锁盒本体等固定框体侧的支架部,在把手或底座本体一侧装有圆筒销子锁,把手以倒伏位置被固定保持在底座上。
在此类门用锁式把手装置中,由于安装对象机器内部空间方面的限制或者对象机器设置位置外部空间方面的限制,要求尽量减少底座在门背面侧的突出量或把手在门前面侧的突出量。
为满足此种要求,必须减小把手以及底座本体的厚度,这样便不得不减少装入把手及底座本体的圆筒销子锁的厚度。
在薄型的圆筒销子锁的情况下,作为内部锁装置而装入的盘式转向销子锁及转向销子锁的部件数减少,所以,可得到不同钥匙的数目也受到自身的限制。为此,如果对象机器使用者很多,在以圆筒销子锁为媒介将多个使用者的机器用于进行个人管理时,则无法使用装有薄型圆筒销子锁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地是提供一种门用锁式把手装置,即:通过将密码锁与圆筒销子锁组合使用,即使在整体很薄的装置中也可得到多把不同的钥匙,多名使用者可切实对所使用的机器进行个人管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装有组合锁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即使使用者忘记了密码锁的开锁密码,也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自行检索开锁密码,从而重新正确设置密码锁。
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为一种门用锁式把手装置,其中,把手2安装在固定在门上的底座1上,并且可拉起转动,在把手2拉起转动时或拉起转动后再转动把手2时,直接或间接与把手2相连接的固定构件3脱离锁盒本体等固定框侧的支架部,其特征在于,
密码锁与圆筒销子锁13沿把手2的长度方向邻接并装入把手2内,如果多个拨号盘4外面所刻的符号与预先设定的密码组相符,则处于开锁状态,如果与开锁密码组不符则保持锁死状态,将相应的钥匙7插入转动部件8的钥匙孔9中,内部锁装置打开而处于开锁状态,如果相应的钥匙7未插入转动部件8的钥匙孔9,则处于锁死状态;
在密码乐与圆筒销子锁之间设有中间连动构件,这样,即使圆筒销子锁13处于锁死状态而密码锁6处于开锁状态,或即使密码锁6处于锁死状态而圆筒销子锁13处于开锁状态,把手2也可从底座2上拉起并转动。
技术方案2为在技术方案1构成的基础上,密码锁6的构造为在多个拨号盘4外面所刻符号与预设的开锁密码组相符时,锁板5处于开锁位置,如果开锁密码不符,则锁板5处于锁死状态;
圆筒销子锁13的构造为在将相应的钥匙7插入转动构件8的钥匙孔9时,内部锁装置解除,转动构件8可转动,如果利用钥匙7对转动构件8进行转动操作,则止动板11从把手2的侧面透孔12中露出,止动板11的前端部与基体端部侧面的级差部15卡合、脱离的支杆16构成中间连动构件。
在基端部将支杆16通过枢轴17安装在底座1的内壁部,将按压止动板11前端面的凸轮斜面18构成级差部15,通过弹簧构件19将支杆16朝止动板11转动施力;
通过弹簧构件22将与密码锁6中心轴20平行配置的滑块21朝圆筒销子锁13方向移动施力,在止动板11的相反侧,滑块21的前端部与支杆16的前端部24的侧面对接,在锁板15处于锁死位置或开锁位置情况下与锁板15的锁环端部25卡合、脱离的止动部26形成于滑块21上。
部配置成在锁板5处于开锁位置时,通过将把手2从底座本体1上拉起,止动板11按压凸轮斜面18而将支杆16向控制解除方向后退转动;在锁板15处于锁死位置时,锁板5的锁环端部25与滑块21的止动部26卡合,阻止支杆16后退转动。
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及2构造的基础上,在通过与拨号盘4卡合、脱离来改变开锁密码设定所用凸轮盘41的圆周面上形成检测槽71,在把手2上形成可接触调整构件72的凸轮盘圆周面的开口部75,通过该开口部75,转动拨号盘4,直至与凸轮盘41的圆周面对接的调整构件72与检测槽71卡合检测出各拨号盘4的开锁用设定密码。
现对技术方案1与技术方案2的作用一起进行说明,在装有组合锁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中,机器的所有者或管理员可预先向多名机器使用者分发专用开锁密码。
上述多名使用者中的一人欲使用机器而打开门时,要适当地正反转动多个拨号盘,直至多个拨号盘外圆周面所刻符号按顺序组合而成的符号组与自己获得的开锁密码相符。
如图4所示,如果各拨号盘4的符号与分配的开锁密码组相符,则密码锁6处于开锁状态。在开锁状态下,如图14及图15所示,锁板5的锁环端部25位于无法与滑动21的止动部26卡合的位置,阻止滑块21向符号相符的密码锁6的主体部分方向后移。此时,圆筒销子锁13处于锁死状态,止动板11的前端部14与支杆16的级差部15卡合,并通过构件19的转动施力保持该卡合状态。这样,把手2便被约束在收纳于底座本体1的正面凹部27内的倒伏位置。
在此状态下,如果以基体端部的枢轴28为中心将把手2从底座本体1中拉出并转动,如图5所示,止动板11的前端部14将按压与支杆16的级差部15相连的倾斜凸轮18,所以,支杆16将以枢轴17为中心向控制解除方向后退转动,支杆16按压滑块21的前端部23,使滑块21如图6所示后移。
在以一定角度将把手2从底座本体1中拉出时,止动板11的前端部14不会按压支杆16,支杆16在弹簧构件19的作用下返回到图7所示水平待机位置。滑块21在弹簧构件22的作用下前进并回到原来的位置。
把手2拉起转动时或拉起转动后用手握住把手2沿锁轴29的圆周转动时,直接或间接连接把手2的固定构件3与机器收纳盒(锁盒)本体等固定框体侧的支架部(未图示)脱离,对门30固定框体的约束解除,可拉动把手2打开门30。
如果以非分配的指定开锁密码转动拨号盘4,则如图14箭头所示,锁板5转动,密码锁6处于锁死状态,由于锁板5的锁环端部25移至滑块21的止动部26挡止位置,所以,锁板5阻止滑块21后移,这样,支杆16便无法在约束解除方向后退转动。
在锁死状态下,如果以枢轴28为中心将把手2从底座本体1上拉起并转动,如图9所示,把手2只可转动很小的角度,在止动板11的前端部14按压住支杆16的倾斜凸面18时,便无法再拉出转动。
例如:权限比普通用户大的管理员可不使用个别的开锁密码就能拉出把手2并转动。其高级权限人员掌握圆筒销子锁13的钥匙7。
如图10所示,如果由于不知道规定开锁密码的局外人或入侵者将拨号盘转动至不正确角度而无意将密码锁6处于锁死状态时,高级管理员可调整加锁状态。
在调整的准备阶段,高级权限人员将钥匙7插入圆筒销子锁13的转动部件8的钥匙孔9中,通过规定的锁齿编码驱动内部锁装置10至解除方向。如果通过钥匙7将由此可转动的转动构件8转动至开锁方向,止动板11被从把手2的侧面透孔12拉入把手内部,解除止动板11的前端部14与支杆16的级差部15的卡合状态。
如上所述,在密码锁6处于锁死状态下,锁板5的锁环端部25移至滑块21的止动部26挡止的位置,这样,锁板5便阻止滑块21后移,从而无法将支杆16后退转动至约束解除方向。
但是,用钥匙7打开圆筒销子锁13时,止动板1会退至无法接触到支杆16的位置,所以,如图11及图12所示,把手2不会受到支杆16的干涉,而从底座本体1的正面凹部27中拉出。
打开门30后,从门30的背面侧进行适当的调整,便可解除不正确的锁死状态,恢复原状。
如果使用者忘记了密码锁6的开锁密码而无法使用密码锁6时,最好由比普通使用者有更宽管理权限的高级权限者如图26及图27所示从把手2的开口部75以规定的插入方向及深度将调整构件72插入密码锁6的内部(各图中①的过程),使调整构件72的前端部对接凸轮盘41的圆周面(各图中②的过程)。在保持调整构件72的插入位置的同时,转动拨号盘4,使调整构件72的前端部与凸轮盘41的检测槽71卡合(各图中③的过程)。在调整构件72与检测槽71卡合时,将把手2符号显示部的正确位置所显示的符号作为开锁用设定密码进行记忆或记录。
在所有拨号盘4上反复进行这一操作,检测·确认各拨号盘4开锁设定密码。通过按顺序排列这些已确认的开锁密码,便可得到密码锁6最初设定的开锁密码。
附图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门用锁式把手装置锁状态的正面图;
图2为图1门用锁式把手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3为图1门用锁式把手装置的后视图;
图4为图1门用锁式把手装置的概要纵剖面图,示出拨号盘与规定的开锁密码组相符时;
图5为从图4的状态将把手从底座本体中稍微拉出时的概要纵剖面图;图6为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从底座本体中拉出把手时的概要纵剖面图;图7为从图6的状态进一步从底座本体中拉出把手时的概要纵剖面图;图8为拨号盘与规定的开锁密码组不符时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9为从图8的状态将把手从底座本体上稍微拉出,防止立即拉出状态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10为拨号盘处于不正规排列状态时为修复活调整而将钥匙插入圆筒销子锁时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11为从图10的状态从底座本体上稍微拉出把手时的概要纵剖面图;图12为从图11的状态从底座本体上进一步拉出把手时的概要纵剖面图;
图13为装入图1门用锁式把手装置的密码锁的正面图,为简化图示而省略了拨号盘的符号与定位槽;
图14为沿图13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5为沿图13的B-B线的剖面图;
图16为沿图13的C-C线的剖面图;
图17为沿图13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8为图13密码锁所用拨号盘的正面图;
图19为沿图18的E-E线的剖面图;
图20为图13密码锁所用凸轮盘的正面图;
图21为图20的凸轮盘的俯视图;
图22为沿图20的F-F线剖面图;
图23为沿图14的G-G线的剖面图;
图24为沿图13的H-H线的剖面图;
图25为图1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所用把手要部右侧面图;
图26为沿25的I-I线的概要剖面图;
图27为表示忘记密码时利用调整构件检测程序的说明图;
图28为图27的调整构件的左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示实施例中,在底座本体1的上部设有与门30的前面成直角的轴承孔31,锁轴29插入轴承孔31且不能前后移动。锁轴29的后端角轴部29a上嵌有板状固定构件3与转动角度控制板71以及垫圈72且相互不能转动,并用螺栓32加以固定。底座本体1从门的正面侧嵌入门30的纵长插口33内,并通过从底座本体1的背面侧嵌合的U形截面的垫板34与小螺钉35固定在门30上。
在设于把手2的上端部的背面侧的凹部36插入锁轴29的前端部,并留有一定活动空间,把手2通过与门30的前面平行的弯曲枢轴28枢接于锁轴29的前端部。把手2相对于底座本体1倒伏时,把手2的主体部分的背面侧部分嵌入底座本体1的正面侧凹部27内。把手2的下端部37形成为在上述倒伏状态下从底座本体1的下端部向前面侧突出,便于使用者用手指将把手2从底座本体1中拉出并竖起转动。
把手2相对底座本体1倾斜竖起并转动,在此竖起状态下,如果使用者握住把手2转动操作,与把手2一体的锁轴29也将转动。
在把手2中间部分沿长度方向形成容纳密码锁6的空洞部38,该空洞部38开口于把手2的背面侧,该开口通过固定在把手2上的后面板构件39封闭。
如图13以后各图所示,密码锁6的主要部件有:外圆周面以等角度间隔刻有多个数字等符号的拨号盘4;插入拨号盘4的中央透孔40并叠层的短筒状凸轮盘41;穿过凸轮盘41的中央轴孔42的圆棒状中心轴20;沿圆筒销子锁13的方向移动并固定拨号盘4与凸轮盘41的叠片体的压缩盘簧43;设有拨号盘4所插入矩形开口部44的锁板5。
如图17及图19所示,拨号盘4的中央透孔40由小径孔部40a与其两侧的大径孔部40b、40c构成。在正常状态下,通过压缩盘簧43的施力将凸轮盘41的小径筒部41a插入拨号盘4的小径孔部40a,并从一方的大径孔部40c侧突出。凸轮盘41的大径锷部41b嵌入拨号盘4的另一方的大径孔部40b,相邻的凸轮盘41的小径筒部41a的端面与大径凸缘部41b的端面抵接。拨号盘4的部分圆周从把手2的下面侧的扁槽68突出。
如图20至图22所示,在凸轮盘41的小径筒部41a的根部圆周面上以一定间隔在左右两侧设有3个连动突起45。在拨号盘4的小径孔部40a的内圆周面上设有与外圆周面符号数相同数目的10个连动槽46,通过上述连动突起45与连动槽46的卡合将拨号盘4与凸轮盘41结合为一体。
通过沿拨号盘4的轴方向使凸轮盘41移动距离为连动槽46的轴向长度,解除连动槽46与连动突起45的卡合,其后相对转动连动槽46设置间隔整数倍的角度,然后将凸轮盘41向拨号盘4的方向移动,可适当改变拨号盘4与凸轮盘41的相位。由此进行开锁密码的设定变更。
将部分凸轮盘41的大径凸缘部41b的圆周面切成扇形而形成左右2个V字形角部47。锁板5上矩形开口部44之间的板部分设有左右2个V字形承接槽48。上述角部47与承接槽48卡合时,锁板5位于锁环端部25无法与滑块21的止动部26卡合的位置。角部47与承接槽48中脱离并通过大径凸缘部41b的圆周面与两个承接槽间的峰脊部抵接,锁板5转至滑块21的止动部26与锁环端部25抵接位置。
支轴突起49a、49b在锁板5的各末端部设置于锁环端部25的相反侧。后面板构件39的吊壁板部50对一方的支轴突起49a进行支持,固定在后面板构件39上的隔板51的透孔52对另一方的支轴突起49b进行支持。在压缩盘簧53的作用下,锁板5上跳至锁环端部25无法与滑块21的止动部26卡合的位置。
密码锁6的中心轴20插入设于后面板构件39的吊壁板部50上的轴孔54和设于隔板51上的轴孔55中。保持拨号盘4及凸轮盘41施力用的压缩盘簧43嵌入中心轴20内并在末端的凸轮盘41与吊壁板部50间加以压缩。
滑块21由板件构成并沿后面板构件39滑动。在后面板构件39的主体部分与侧壁板部设有向内的导向突起56。在后面板构件39上设有弹簧承受突起57,在滑块21上形成导向突起56卡合的导向槽58。滑块21上设有弹簧承受突起59,为将滑埠21保持朝向支杆16的状态,将压缩盘簧形弹簧构件22嵌入上述弹簧承受突起57、59内。
支杆16的枢轴17配置成平行于门30的前面。滑块21上形成放出压缩盘簧53与隔板51用的开口部60。在与该放出用开口部60相对的后面板构件39上形成L形的开口部61。
在密码锁6的中心轴20上设有与另一末端的凸轮盘41抵接的凸缘部20a,在该凸缘部20a与隔墙板51之间嵌入调整杆62的基体端环部63。调整杆62的旋钮部64在正常状态下穿过上述开口部61的纵长部61a。
在调整操作时以及改变开锁密码时,按压突出至后面板构件39的背面侧的调整杆62的旋钮部64,将凸轮盘41的叠片体推向锁轴29方向,使凸轮盘41的连动突起45与拨号盘4的连动槽46脱离,为保持此推压状态,将调整杆62倾倒一定角度,使旋钮部64与上述开口部61的横长部61b卡合。
适当转动与凸轮盘41分离的拨号盘4后,使凸轮盘41的连动突起45与拨号盘4的连动槽46以另一相位再卡合,由此更改开锁密码。
在凸轮盘4的外圆周面以等距间隔设有与密码数相等的定位槽65。将保持拨号盘4的姿势的板簧构件66固定在后面板构件39的侧壁板部,板簧构件66的前端突起部67与上述定位槽65弹性卡合。
作为圆筒销子锁13的内部锁装置10一般使用众所周知的盘式拨动锁装置,设于转动构件8的后端面的偏心凸轮突起69嵌入设于止动板11的基底部的扁平槽70内。
内部锁装置也可使用转向销子锁装置等其他锁装置。
作为技术方案3的一种实施例,检测槽72形成于凸轮盘41的上述小径筒部41a上,调整构件72所穿过的开口部75形成于把手2的横侧壁部74上。在覆盖把手2的横侧壁部74的后面板39的吊壁板部上形成连通上述开口部75的开口部73。调整构件72旋钮部与带板状本体一体形成,所以与检测槽71卡合的前端部向下弯曲。
通过大径凸缘部41b的左右2个V字形角部47、47与锁板5的左右2个V字形承接槽48卡合,凸轮盘41到达锁板5的锁环端部25与滑埠21的止动部26非卡合的水平位置,密码锁6处于开锁状态。在此开锁状态下如从把手2的开口部75插入调整构件72,则设于凸轮盘41上的检测槽71形成于调整构件72的前端部卡合的位置。
开锁密码的设定变更是通过沿中心轴20使凸轮盘41移动距离为连动槽46的轴向长度,解除拨号盘4的连动槽46与凸轮盘41的连动突起45的卡合,其后以连动槽46的设置间隔的整数倍的角度相对转动,然后将凸轮盘41向拨号盘4的方向回复移动进行的,在此阶段,把手2的符号显示部即扁平槽68的中央部所显示的拨号盘4的符号为开锁用设定密码。
然后将各拨号盘4转动任意角度,以免开锁密码被第三者知道而被非法打开。
因此,合法的使用者欲打开密码锁6时,要适当正反向放置拨号盘4,使把手2的符号显示部68中显示各拨号盘4的开锁设定密码,如果所有拨号盘4的开锁密码在符号显示部8显示,则所有凸轮盘41的检测槽71到达把手2的开口部75的对面位置。
因此,即使使用者忘记开锁密码,也可通过使拨号盘4与凸轮盘41一体转动使调整构件72与上述检测槽71卡合,从而对开锁密码组加以检测和确认。
为使插入方向及深度保持一定,调整构件72要沿上述开口部73、75一侧的内壁面插入。转动拨号盘4时,调整构件72前端弯曲部按压小径筒部41a的圆周面。调整构件72的形状与尺寸并不仅限于图中所示,而可有各种形态,以便通过上述开口部73、75并接近凸轮盘41的圆周面。
调整构件72的接近用开口部75不仅形成于把手2的横侧壁部,也可形成于把手2的正面壁部。将开口部75形成于把手2的横侧壁部74上时,把手2倒伏于底座本体1上时,要想通过底座本体1的横侧壁部隐藏该横侧壁部74并接近开口部75,必须利用钥匙7开锁、竖起并转动把手2,所以可防止第三者非法获得开锁密码,提高安全性。
技术方案1与技术方案2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中,将在与多个拨号盘外圆周面上所刻符号与预设开锁密码相符时可打开锁的密码锁与钥匙进行开锁的圆筒销子锁与把手邻接并装入,由密码锁的锁板限制枢装于底座本体上的中间连动构件即支杆的移动,将与支杆卡合、脱离的止动板与圆筒销子锁的转子连动配置,通过密码锁与圆筒销子锁的协动,相对底座对把手约束或解除约束,所以即使薄型装置也可容易地得到非常多的钥匙,从而可靠地进行特定多人以多样化的形态对所使用的机器等进行个人管理。
通过使止动板的前端部与支杆的凸轮斜面抵接,使支杆向解除约束方向后退转动,所以不必用其他部件构成支杆的驱动装置,从而减少了部件数目,简化构造。
技术方案3的门用锁式把手装置中,由于可通过从把手2的开口部75插入调整构件72,转动拨号盘4,使调整构件72的前端部与凸轮盘41的检测槽71卡合的简单操作检测密码锁的开锁密码,所以即使在忘记密码时也可迅速采取对策,使密码锁调整至可再使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