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角的形成方法以及形成有拼角地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使用横机针织成的毛衣等的针织物的前后身和袖子的连接部形成拼角(マチ)的方法以及形成有拼角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由于在工序之间连接在横机上针织成的针织物,能省略乃至简化后续的缝制工序。通过将该方法应用于毛衣等针织物的针织,能用横机将针织物无缝地针织成筒状。
本申请人在日本专利公告平3-75656号提出了将针织物针织成筒状的方法。这是用在前后对置配置针床的所谓的双针床横机进行针织的,将针床的奇数号的针用于针织前侧针织物,将偶数号的针用于针织后侧针织物,是使用前后针床的各空开1根的针针织各针织物的。因此,各针织物在对峙的针床上能始终确保有移圈用的空针,其结果是,能将反针、双反面、棱纹等正面线圈·反面线圈混合的针织组织针织成筒状,同时,能使袖子向横方向移动与前后身连接。
在使用前后再附加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机的场合,用下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针针织袖子和前后身的前侧的针织物部分,同样,也可以用下部后针床和上部前针床的针针织后侧针织物,在这种场合,不必像双针床那样,将前侧的针织物分配给奇数号的针,将后侧的针织物分配给偶数号的针。
图9所示的针织物是装袖的毛衣101,图10所示是前后身105和袖子103的图样。袖安装角度θ由衣袖上部的折叠线109的高度h决定,T形袖子没有衣袖上部的折叠线,角度θ为90度。在缝上的场合,随着衣袖上部的折叠线的高度变高,袖安装角度θ变小,袖子向下方下降。图11-A是表示用横机无缝针织装袖的毛衣101场合的工序的图,图11-B是表示图11-A的各阶段R1~R5的针织模型。
毛衣101从前后身105、右袖103r和左袖103l的底襟部分107r、107l开始针织成筒状(阶段R1),到腋一边扩大袖子103r、103l的筒径,一边与前后身105同时针织(阶段R2)。而且,在穿着的状态下在右侧出现的是右袖103r,图中将其示于左侧。在腋下部108连接前后身105和袖子103r、103l,使它们为1个大的筒状体(阶段R3)。在此,将连接前后身105的腋下108的点Q0和点Q1的线(线Q0-Q1)和连接袖子的点Q6和点Q7的线(线Q6-Q7)连接起来,形成袖筒117的腋下附近部分。将针织线线圈绕状供给到卡住袖子103和前后身105的线圈的各针,使前后身的针织横列数∶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是1∶1,每次针织,使袖子103r、103l向前后身105一侧靠近,由此进行上述针织。由此使身宽减少至肩宽。
在形成袖筒117的腋下部之后,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是2∶1进行针织,每次针织,使袖子103r、103l的线圈向前后身一侧靠近,与前后身105的线圈重叠,由此连接前后身105的线Q1-Q2和袖子103的线Q7-Q8,一边使其筒径渐渐减小,一边进行针织(阶段R4)。该前后身和袖子的纺织横列数的比率,如果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率高,则衣袖上部的折叠线变高,相反,如果前后身的针织比率高,则衣袖上部的折叠线变低。在是T形袖子的场合,不进行袖子的横列针织。在进行该针织期间,也形成颈基线113。在阶段R5形成袖子103的线圈横列的工序结束,只进行前后身105的横列针织。每当形成规定横列的前后身105的线圈横列时,使处于保持在针上的状态的袖子向前后身105一侧靠近,进行重叠,由此连接袖筒117的前后身的线Q2-Q3和袖子的线Q8-Q9。然后,在肩部连接前身105f和后身105b,通过包缝处理(伏目处理),结束毛衣101的针织。
在制作衣服时,不仅轮廓,也估计人体的凹凸和身体的运动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在是将袖子连接到前后身上的上述毛衣的场合,必须设计成在向上方伸臂时,和在使臂向下下垂时,不会限制臂的运动。缺乏伸缩性的布帛制品,通过在袖子和前后身的连接处缝合其它布料形成拼角,使其与臂的运动相吻合,拉腋下部不使其断裂,相反臂的运动不会被衣服限制住。
另一方面,由于针织物比布帛更富伸缩性,所以,虽然设置相当于布帛制品的拼角的部分的制品少,但仅针织物的伸缩性是不充分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在使用横机无缝针织针织物情况下的针织连接前后身和袖子时,在针织物上形成拼角的方法和形成有拼角的针织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拼角的形成方法,是一种在连接用横机针织成的前后身和袖子的针织物上形成拼角的方法,横机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前后方向对峙的前后一对针床,上述一对针床分别具有多个针,再有,上述一对针床在对峙部形成有齿口,且上述针床的至少一个能向左右滑动,在上述针床之间线圈能移圈,其特征是:
在并排配置左右袖子和前后身的状态下,从袖子的袖口部和前后身的底襟到腋下,分别针织成筒状,接着该工序,以环绕状向钩着袖子和前后身的线圈的针供线,使其描画连接上述袖子和前后身的一个大的筒状体,在一边形成线圈横列一边连接袖子和前后身、且从腋下部向肩减小筒状体的直径形成袖筒的过程中,在腋下部形成拼角,该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2∶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2∶1相比提高前后身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同时,从袖筒下端向肩部渐渐减小前后身的针织宽度,重叠连接前后身侧端的线圈和袖子侧端的线圈的工序;
接着上述工序a,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1∶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1∶1相比提高袖子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的工序。
根据上述发明的结构,在横机上的不同区域并排设置左右袖子和前后身的状态下,袖子从袖口、前后身从底襟,到袖子和前后身进行连接的腋下,作为筒状的针织物进行针织。若到开始连接袖子和前后身的腋下的针织结束,则以线圈绕状进行供线,使其描画对邻接的袖子和前后身连接了袖子和前后身的一个筒状体,一边连接袖子和前后身一边形成袖筒。在形成袖筒的过程中,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为2∶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2∶1相比,提高前后身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且重叠连接前后身侧端的线圈和袖子侧端的线圈。若在腋下部的连接结束,则接着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1∶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1∶1相比,提高袖子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且使袖子向前后身一侧移动,连接袖子和前后身,形成袖筒。通过包含上述针织进行针织,连接袖子和前后身,位于袖筒下部的腋下部和袖子的上部以不同的连接角度与前后身连接。由于腋下部和袖子的上部以不同的连接角度与前后身连接,所以,袖子挠曲形成拼角。
另外,一种在连接用横机针织成的前后身和袖子的针织物上形成拼角的方法,横机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具有前后方向对峙的前后一对针床,上述一对针床分别具有多个针,再有,上述一对针床在对峙部形成有齿口,且上述针床的至少一个能向左右滑动,在上述针床之间线圈能移圈,其特征之一是:
在并排配置左右袖子和前后身的状态下,从袖子的袖口部和前后身的底襟到腋下,分别针织成筒状,接着该工序,以环绕状向钩着袖子和前后身的线圈的针供线,使其描画连接上述袖子和前后身的一个大的筒状体,在一边形成线圈横列一边连接袖子和前后身、且从腋下部向肩减小筒状体的直径形成袖筒的过程中,在腋下部形成拼角,该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a)在腋下部附近,渐渐减小前后身部的针织宽度,同时,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2∶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2∶1相比,提高前后身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同时使袖子向前后身一侧移动,进行连接,形成拼角的工序;
b)接着上述工序a,与以1∶1的针织比率形成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针织同时,使位于袖子的两端部的适当数量的线圈向内侧移动,重叠邻接的线圈作为重叠线圈,包含该重叠线圈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的工序。
根据上述发明的结构,在横机上的不同区域并排设置左右袖子和前后身的状态下,袖子从袖口、前后身从底襟,到袖子和前后身进行连接的腋下,作为筒状的针织物进行针织。若到开始连接袖子和前后身的腋下的针织结束,则以线圈绕状进行供线,使其描画对邻接的袖子和前后身连接了袖子和前后身的一个筒状体,一边连接袖子和前后身一边形成袖筒。在形成袖筒的过程中,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为2∶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2∶1相比,提高前后身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且重叠连接前后身侧端的线圈和袖子侧端的线圈。若在腋下部的连接结束,则接着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1∶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1∶1相比,提高袖子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且使位于袖子的两端部的适当数量的线圈向内侧移动,反复进行与邻接的线圈重叠的针织,减小筒径。通过包含上述针织进行针织,连接袖子和前后身,位于袖筒下部的腋下部和袖子的上部以不同的连接角度与前后身连接。由于腋下部和袖子的上部以不同的连接角度与前后身连接,所以,袖子挠曲形成拼角。
本发明的形成有拼角的针织物,其特征是:是用袖筒连接分别针织成筒状的前后身和袖子构成的针织物,在袖筒下部的腋下部,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2∶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2∶1相比,提高前后身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同时,前后身的针织宽度,从袖筒下端向肩部一侧渐渐减少针织宽度,在袖筒内形成重叠连接前后身侧端的线圈和袖子侧端的线圈的区域,和接着腋下部形成的、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1∶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1∶1相比,提高袖子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的区域。
另外,本发明的形成有拼角的针织物,其特征之一是:是用袖筒连接分别针织成筒状的前后身和袖子构成的针织物,在袖筒下部的腋下部,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2∶1,或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与2∶1相比,提高前后身的针织比率,进行针织,同时,前后身的针织宽度,从袖筒下端向肩部一侧渐渐减少针织宽度,在袖筒内形成重叠连接前后身侧端的线圈和袖子侧端的线圈的区域,和接着腋下部形成的、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以1∶1的针织比率形成,同时,使位于袖子的两端部的适当数量的线圈向内侧移动,重叠邻接的线圈,包含该重叠线圈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反复进行这样的针织的工序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制成的毛衣1的图。
图2-A是表示用横机无缝针织毛衣1的情况下的工序的图,图2-B是表示在图2-A的阶段S3的走线方式的图。
图3是表示在图2-A的阶段S1~S5上的针织的图。
图4是表示毛衣1的右腋下部的图。
图5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制成的毛衣21的图。
图6是表示用横机无缝针织毛衣21的情况下的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6的阶段S1~S5上的针织的图。
图8是表示毛衣21的右腋下部的图。
图9是表示用现有的方法针织成的毛衣101的图。
图10是表示用现有的方法连接的毛衣101的前后身和袖子的图样的图。
图11-A是表示用现有的方法针织毛衣101的工序的图,图11-B是表示在图11-A的阶段R1~R5上的针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与附图一起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假设是用双针床横机进行针织的。横机可以使用具有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相互对峙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上述一对针床分别具有多个针,再有,上述一对针床在对峙部形成有齿口,且上述针床的至少一个能够左右滑动(うツキング),在上述针床之间能够移圈的所谓的广泛应用型的针织机。
<第一实施例>
图1所示是在第一实施例用横机针织的装袖的半袖毛衣1。图2-A所示是用横机无缝针织上述毛衣1的情况下的工序的模式,图2-B所示是在图2-A的阶段S3的走线方式。图3所示是在图2的各阶段S1~S5的从针床上方看的供线方式和针织物的移动情况,图4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实际针织成的毛衣的右腋下部的图像。
毛衣1从底襟3开始针织由前身2f和后身2b构成的前后身2,前后身2针织成筒状(阶段S1)。接着从袖口4a、5a开始针织左右袖4、5,直至前后身2与左右袖4、5开始连接的腋下部6、7,袖子4、5一边扩大其筒径到腋下,一边与前后身2同时进行针织(阶段S2)。
接着,在腋下开始连接前后身2和袖子4、5,这以后将它们作一个大的筒状体进行供线,针织前后身2和袖子4、5,每次针织都使袖子4、5靠近前后身2,重叠各线圈,在重叠的线圈上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由此,一边渐渐减小前后身2的针织宽度,一边将左右袖子4、5连接到前后身2上(阶段S3)。通过交替地实施图2-B的图案A和图案B,向前后身2以及左右袖子4、5进行供线。在图2-B中,点划线的上方所示的是在后身·后袖所进行的针织,下方是在前身·前袖所进行的针织。线R·L表示前后身2和左右袖子4、5的边界,线R和线L之间是前后身,线R的左侧是右袖4、线L右侧是左袖5。由于交替地进行图案A和图案B的针织,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为8∶4,也就是为2∶1。
若上述阶段S3的针织结束,则用同一供线口,以使相对左右袖子4、5以及前后身2描画大的筒状体地进行供线,袖子4、5以及前后身2每分别针织一横列,袖子4、5都向前后身2侧移动,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以1∶1的比例进行连接(阶段S4)。接着,停止针织袖子4、5,针织前身2f以及后身2b分别使用不同的供线口,前身和后身2f、2b每分别针织1横列,袖子4、5都向前后身2一侧移动,袖子4、5的最后一横列的线圈与前后身2的侧端的线圈重叠,连接袖子4、5和前后身2(阶段S5)。继续进行上述针织,在左右肩部11a、11b连接前身2f和后身2b,同时,通过用公知的包缝处理针织进行防脱散处理之后,形成衣领用开口8,针织成毛衣1。
通过上述针织而针织成的毛衣1,与在阶段S3形成的腋下部(所谓腋下部是指在制品完成时为臂的下侧的部分,由于相对前后身的袖安装角度和袖子的形状等的不同,其位置和宽度有所不同),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是2∶1相对应,在阶段S4所形成的袖子的上部针织横列数的比为1∶1。图4所示是用上述方法针织成的实际毛衣的一个腋下部分的图像。在袖筒部,袖子的上部在为小的袖安装角度的纵行方向(图4中的箭头V)上与前后身连接,袖子4、5的腋下部在相对前后身2为大的袖安装角度的纵行方向(图4中的箭头W)上连接。这样一来,由于在袖子4、5的上部和腋下部,纵行的方向不同,所以,在腋下部针织物形成挠曲拼角9、10。由于形成有拼角9、10,针织物不会限制臂的动作,穿衣服时的感觉良好。虽然在腋下部形成的拼角的长度由于袖子的形状或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例子,用12号横机针织成的毛衣,拼角的长度在前身是5cm,在后身是5cm,在形成拼角的阶段之间针织的前后身的针织横列数是40横列。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在腋下部,虽然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为2∶1,但也可以使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是2∶1或使前后身的针织横列数的比率比2∶1高,例如3∶1。
<第二实施例>
以下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例,针织图5所示的袖子的纵行方向与前后身的纵行方向相同的新的造型(设计)的毛衣21。图6所示是所示是用横机无缝针织毛衣21的情况下的工序的模型,图7所示是在图6的各阶段S1~S4的从针床上方看的供线方式和针织物的移动情况,图8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实际针织成的毛衣21的右腋下部的图像。
在第二实施例,从前后身22的底襟25开始针织,向腋下部将前身22f和后身22b针织成筒状(阶段S1)。在将前后身22针织到腋下之前开始针织左右袖子23、24,袖子23、24和前后身22并行针织(阶段S2)。在针织袖子23、24和前后身22到腋下部结束之后,从同一供线口对左右袖子23、24和前后身22进行供线,使其描画一个大的筒状体,每次反复进行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2-B的图案A和图案B的针织,左右袖子23、24都分别向前后身22一侧移动。因此,袖子23、24的线圈与前后身22的线圈重叠,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反复进行针织,连接袖子23、24和前后身22(阶段S3)。在阶段S4以后,袖子23、24与前后身22成为一体,按图2-B的图案B反复进行针织。在前后两针床上环状地供线,针织成筒状,同时,使位于袖子23、24的左右两端的适当数量的线圈向内侧移动,与位于其内侧的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包含该重叠线圈向前后身22的整个区域供线,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进行收针针织(阶段S4)。在反复进行上述阶段S4的针织,在毛衣21上形成圆滑的倾斜肩部26a、26b之后,在前后身22f上形成衣领用开口27,完成毛衣21的针织。
根据第二实施例针织成的毛衣,袖子23、24的腋下部在为大的袖安装角度的纵行方向(图8中的箭头X)上与前后身22连接。而且,在袖子23、24与前后身22的连接结束后,以前后身∶袖子的针织横列数的比是1∶1进行针织,在为比腋下部的纵行方向小的袖安装角度的纵行方向(图8中的箭头Y)上形成。这样一来,由于在袖子的腋下部和袖子与前后身成为一体后所形成的部分纵行的方向不同,所以,在腋下部针织物形成挠曲拼角28、29。由于形成有拼角28、29,因此,在袖口向下的状态下,即使连接袖子23、24和前后身22,针织物也不会限制臂的动作,穿该针织物时的感觉良好。另外,由于在连接袖子23、24和前后身22后,在袖子23、24的两端部进行收针针织,所以,从袖子23、24到肩部的肩线26a、26b不会突出来,形成从袖子向肩部描绘圆滑的倾斜轨迹的理想的肩线。根据第二实施例针织成的毛衣21,如图5所示,袖子23、24的纵行制成与前后身22方向的相同,袖子23、24制成朝向下方。在用现有的针织方法针织这样的袖子向下的毛衣的场合,存在拼角不足、在穿衣服时,当向上方伸臂时,身体的动作严重地受到限制的问题。与此相反,第二实施例的毛衣21,由于形成有拼角28、29,所以,即使向下形成袖子23、24也不会出现问题。
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虽然都是对针织半袖的毛衣的场合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应用于长袖的毛衣。另外,并不限于毛衣,也可以应用于例如短袖半开衿套衫和羊毛衫等其它的针织物。在上述实施例虽然是使用双针床横机,但,也可以用在前后一对下部针床上具备上部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进行实施。另外,在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是毛衣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如果取代毛衣的左右两袖、在隔着形成胯(股)部的区域首先将紧身裤的左右腿部针织成筒状之后,在腰部以下针织时,在胯部进行扩针针织,进行形成分叉部的针织的话,可以在紧身裤(タイツ)上形成拼角。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毛衣等的针织物的前后身和袖子的连接部,在横机上的针织工序之间能形成拼角,所以,能省略乃至简化以后的缝制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