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菱鲆烂鳍病防治药物配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养殖大菱鲆烂鳍病的治疗药物,是对大菱鲆仔稚鱼和养成期商品鱼烂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药物配方。
背景技术
在本发明作出之前,仅有国外关于大菱鲆烂鳍病的研究报道,如:西班牙学者S.Devesa(1989)对导致大菱鲆烂鳍病的病原多样性以及它们的致病力大小和致病先后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烂鳍病的主要病原为弧菌;西班牙学者M.marceloe(1989)探究了大菱鲆烂鳍病病原菌之一的鳗弧菌的致病机理;苏格兰学者Bricknell I.R(2000)对注射鳗弧菌导致的大菱鲆烂鳍病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以上所述,他们对大菱鲆烂鳍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烂鳍病的病原学、组织病理学和相关致病机理的探究上;而对大菱鲆烂鳍病预防和治疗的专用药物尚未见有详细报道。在国内,大菱鲆烂鳍病的研究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治疗大菱鲆烂鳍病的水产专用药物,研制出复合、综合性抗菌素配方,以提高对烂鳍病的治愈率,即提高该配方对多病原造成的和不同地域发生的烂鳍病的治愈率;同时,使该药物对烂鳍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能有效避免烂鳍病的发生。
本发明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是由新霉素、先锋塞肟钠、诺氟沙星、多粘菌和葡萄糖的高纯度粉剂复合而成。
它的药物成分及配比(按重量比分)为:新霉素20~25%、先锋塞肟钠10~15%、诺氟沙星10~15%,多粘菌素10~15%,葡萄糖30~40%。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对比其特点是:
1、本发明地配方所配制的大菱鲆烂鳍病专治药物在仔鱼期和商品鱼养成期都可以使用,对已患烂鳍病的大菱鲆一周内的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
2、按该配方的使用方法进行人工药饵的调配,方法简单、使用方便、药效快、效果明显,养殖农户容易掌握,不需要添加其他附加成分,成本低廉,是当前国内养殖大菱鲆在没有商业性疫苗条件下防治烂鳍病的首选药物。
3、本发明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复合、综合性抗菌素配方,是中国大菱鲆养殖区烂鳍病的专用药物,可治愈多病原造成的和不同地域发生的烂鳍病。
实施方式
大菱鲆是新引进的优良海水养殖品种,经济价值高,发展迅速,但养成技术尚不完善。在工厂化养殖生产过程中,烂鳍病是大菱鲆常见多发病之一,并且该病的传染速度极快,流行面积非常广。在有爆发烂鳍病的养殖工厂中,仔稚鱼和商品鱼的死亡率可高达80%~90%,给养殖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整个大菱鲆的养殖产业。因此,研制大菱鲆烂鳍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药物,对现实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发明人员对大菱鲆的烂鳍病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收集病原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人工回接感染实验,以确定致病原;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配方组合、临床试验等确定所选配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种敏感药物的筛选,经过科学的配比和反复的试验,研制出了一种合理的配方和用量。本发明人率先进行了该病致病病原和防治药物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大菱鲆养殖区烂鳍病的主要致病菌是鳗弧菌,其他少数几种弧菌也参与致病过程。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抗菌素并不能完全有效的抑制所有病原菌,采用合理的复合配方可广泛治愈多病原造成的和不同地域发生的烂鳍病,明显提高成苗率和商品鱼的成活率。
本发明是由新霉素、先锋塞肟钠、诺氟沙星、多粘菌素和葡萄糖的高纯度粉剂复合而成。
本发明其药物成分及配比(按重量比分)为:新霉素20~25%、先锋塞肟钠10~15%、诺氟沙星10~15%,多粘菌素10~15%,葡萄糖30~40%。
药物用量是:口服用药,预防时每公斤饲料添加1~2克药物,治疗时每公斤饲料添加2~3克药物;药浴时养鱼池水中用药浓度为5~10ppm。
药物使用方法是:
口服使用时,按投喂饲料的重量以预防用药1~2克/公斤饲料或治疗用药2~3克/公斤饲料的数量比例称取药物,与鸡蛋(1~2个鸡蛋/每公斤饲料)混合并搅拌均匀。然后,将鸡蛋与药物混合物慢慢倒入颗粒饵料中,通过搅拌使鸡蛋与药物混合物均匀附着于颗粒饵料的表面,摊开晾干,在鸡蛋与药物混合物凝固后即可投喂。每日早晚投喂两次,连续5~7天为一个疗程;投喂湿性饵料时,也可将药物掺到饵料原料中,挤压成型、晾晒、冰冻后即可投喂。
药浴使用时,按养鱼池水中用药浓度为5~10ppm的用量要求,称取适量药物先溶解于水桶中,然后泼洒到鱼池中。药浴处理2~3次,8~10小时/次,药浴时只需充氧,停止交换水。药浴的水体深度应根据水温高低、鱼体大小而定,一般水体深度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
本项研究在山东烟台、日照等地进行了药物的药浴和口服临床实验,确定了该药物的生产用量和实际治疗效果。具体时间、地点、过程如下:
1、药浴实验
2003年5月底6月初,山东省日照市海水良种示范基地,培育的大菱鲆苗种20万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鳍部溃烂和大规模死亡现象。我们应用本发明药物:药物成分及配比(按重量比分)为:新霉素20%、先锋塞肟钠15%、诺氟沙星15%,多粘菌素10%,葡萄糖40%,按养鱼池水中药物浓度5ppm,进行全池泼洒,养殖池水深30厘米,停止交换水。每日药浴一次,共计药浴三次,三天后鱼体症状明显好转,五天后烂鳍病典型症状基本消失,为该基地共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
2、口服试验
2003年5月份,山东省烟台地区蓬莱市国家级大菱鲆良种场,培育的平均体长5厘米的大菱鲆幼鱼出现了大规模的烂鳍现象。我们应用本发明药物:药物成分及配比(按重量比分)为:新霉素20%、先锋塞肟钠15%、诺氟沙星15%,多粘菌素10%,葡萄糖40%,按2克药物/公斤饲料数量调配药饵进行投喂,每日投喂两次药饵,投喂期间正常换水和充氧。三天后,幼鱼症状明显好转,一周后烂鳍症状基本消除,共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