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686898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64623.9

申请日:

2013.12.10

公开号:

CN104854504A

公开日:

2015.08.1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3B 5/00申请日:20131210|||公开

IPC分类号:

G03B5/00; H04N5/225

主分类号:

G03B5/00

申请人: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发明人:

滨田吉博; 浅川新六; 和出达贵; 南泽伸司

地址:

日本长野县

优先权:

2012-269974 2012.12.11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代理人:

胡晓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装置,该光学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并且能够提高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片状线圈具有与片状线圈为一体的线圈部。光学装置(1)具有:多个片状线圈(34);以及具有供多个片状线圈(34)安装的线圈安装部(35a)且安装于壳体(25)的内周侧的柔性印刷基板(35),片状线圈(34)具有与片状线圈(34)为一体的与驱动用磁铁(38)对置的线圈部(33)。线圈安装部(35a)的厚度比片状线圈(34)的厚度薄,线圈安装部(35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片状线圈(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窄。线圈安装部(35a)以如下状态安装于壳体(25)的内周侧:以沿着壳体(25)的内周侧的方式在片状线圈(34)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动部,所述可动部具有拍摄用的透镜;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将所述可动部保持为能够移动;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可动部,所述保持部具有覆盖所述可动部的外周侧的壳体,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多个驱动用磁铁,所述驱动用磁铁安装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所述壳体的内周侧中的任一方;多个片状线圈,所述片状线圈具有与所述片状线圈为一体的线圈部,所述线圈部与所述驱动用磁铁对置配置;以及柔性印刷基板,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有供多个所述片状线圈安装的带状的线圈安装部,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安装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所述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多个所述片状线圈以如下状态安装于所述线圈安装部的一侧的表面:多个所述片状线圈在形成为带状的所述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所述线圈安装部的厚度比所述片状线圈的厚度薄,所述线圈安装部在与所述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片状线圈在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窄,所述线圈安装部的另一侧的面以如下状态安装于所述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所述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所述线圈安装部以沿着所述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所述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在所述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四个所述片状线圈,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线圈安装部固定的大致四边筒状的筒部,所述线圈安装部的另一侧的表面以如下状态安装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所述线圈安装部以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方式在所述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安装部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向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突出并与所述片状线圈的一部分接触。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片状线圈具有两个第一锡焊盘以及第二锡焊盘,其中,所述第一锡焊盘用于向所述线圈部供给电力,所述第二锡焊盘配置于在所述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以及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上偏离所述第一锡焊盘的位置,所述第一锡焊盘以及所述第二锡焊盘锡焊固定于所述线圈安装部。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安装部形成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向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突出并与所述片状线圈的一部分接触,所述第二锡焊盘锡焊固定于所述突出部。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印刷基板具有带状的外部连接部,所述外部连接部用于将所述线圈部电连接于外部,在展开在所述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外部连接部从形成为带状的所述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引出。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装置具有板簧,所述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可动部的可动侧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保持部的保持侧固定部;以及连接所述可动侧固定部与所述保持侧固定部的弹簧部,将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的一侧作为拍照对象侧,将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另一侧作为拍照对象相反侧,所述保持侧固定部在比所述片状线圈靠拍照对象相反侧的位置焊接 固定于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片状线圈形成有向拍照对象相反侧突出的凸部。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片状线圈形成有向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凹陷的线圈侧凹部,在所述线圈安装部的与所述线圈侧凹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凹陷的基板侧凹部。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安装部形成有贯通孔,在将所述片状线圈安装于所述线圈安装部时,所述贯通孔用于将所述线圈安装部定位于供所述线圈安装部固定的夹具。

说明书

说明书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手机等的小型的光学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具有使搭载透镜和拍摄元件的可动模块摇动从而修正抖动的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学单元具有:将可动模块保持为能够摇动的固定体;以及使可动模块相对于该固定体摇动的抖动修正驱动机构。在该光学单元中,抖动修正驱动机构具有:固定于形成为大致四边柱状的可动模块的外周面的四个永磁铁;以及带状的片状线圈,该片状线圈具有与片状线圈为一体的分别与四个永磁铁对置的四个线圈部。固定体具有构成光学单元的外周面的大致四边筒状的上罩。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学单元中,形成为带状的片状线圈以在线圈部间折弯而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的状态并以沿着上罩的内周面的方式固定于上罩的内周面。并且,片状线圈通过粘接而固定于上罩的内周面。在将片状线圈固定于上罩时,例如,在上罩的内周面涂抹了粘接剂的状态下,在将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片状线圈从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的上罩的轴向的一端侧插入至上罩的内周侧之后,使粘接剂硬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7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学单元中,在片状线圈形成有线圈部,因为片状线圈的厚度比较厚,因此,片状线圈的刚性比较高。因此,在该 光学单元中,在将片状线圈固定于上罩的内周面时,即使以沿着上罩的内周面的方式将片状线圈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片状线圈的形状也不稳定。因此,在该光学单元中,将片状线圈固定于上罩时的作业变得复杂。并且,在该光学单元中,片状线圈的形状不稳定,因此,在将片状线圈安装于上罩时,在将粘接剂涂抹于上罩的内周面的状态下,若从上罩的轴向的一端侧向上罩的内周侧插入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片状线圈,则存在涂抹于上罩的内周面的粘接剂被片状线圈擦掉、从而导致片状线圈安装于上罩的安装强度降低的风险。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在具有可动部和将可动部保持为能够移动的保持部、且具有片状线圈的光学装置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并且能够提高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其中,上述片状线圈具有与片状线圈为一体的线圈部。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特征在于,具有:可动部,可动部具有拍摄用的透镜;保持部,保持部将可动部保持为能够移动;以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可动部,保持部具有覆盖可动部的外周侧的壳体,驱动机构具有:多个驱动用磁铁,驱动用磁铁安装于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任一方;多个片状线圈,片状线圈具有与片状线圈为一体的线圈部,线圈部与驱动用磁铁对置配置;以及柔性印刷基板,柔性印刷基板具有供多个片状线圈安装的带状的线圈安装部,柔性印刷基板安装于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多个片状线圈以如下状态安装于线圈安装部的一侧的表面:多个片状线圈在形成为带状的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线圈安装部的厚度比片状线圈的厚度薄,线圈安装部在与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比片状线圈在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窄,线圈安装部的另一侧的面以如下状态安装于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线圈安装部以沿着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在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当在一侧的面安装多个片状线圈的线圈安装部以沿着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的方式在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状态下,线圈安装部的另一侧的面安装于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并且,在本发明中,线圈安装部的厚度比片状线圈的厚度薄。即,在本发明中,在比片状线圈薄的位置折弯线圈安装部。因此,在本发明中,容易使在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线圈安装部的形状稳定,从而容易处理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线圈安装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构成保持部的壳体或者可动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线圈安装部的一侧的面安装多个片状线圈,线圈安装部的另一侧的面安装于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中的另一方,并且线圈安装部在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比片状线圈在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窄。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在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与片状线圈之间形成相当于线圈安装部的厚度的间隙。因此,在本发明中,例如能够在该间隙积存用于粘接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与片状线圈的粘接剂。即,在本发明中,能够将形成于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与片状线圈之间的相当于线圈安装部的厚度的间隙作为粘接剂积存部。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能够提高向构成保持部的壳体或者可动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
在本发明中,例如驱动机构具有四个片状线圈,壳体具有供线圈安装部固定的大致四边筒状的筒部,线圈安装部的另一侧的表面以如下状态安装于筒部的内周面:线圈安装部以沿着壳体的内周面的方式在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实现向壳体的筒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壳体的筒部的内周面与片状线圈之间形成相当于线圈安装部的厚度的间隙,并且能够将该间隙作为积存用于将片状线圈粘接于筒部的内周面的粘接剂的粘接剂积存部,因此,能够提高向筒部的内周面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线圈安装部形成有突出部,突出部向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突出并与片状线圈的一部分接触。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突出部抑制片状线圈相对于线圈安装部的倾斜(倾倒)。因此,能够恰当地保证驱动用磁铁与线圈部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通过突出部抑制片状线圈相对于线圈安装部的倾斜,因此,能够在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与片状线圈之间恰当地形成相当于线圈安装部的厚度的间隙。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片状线圈具有两个第一锡焊盘以及第二锡焊盘,其中,上述第一锡焊盘用于向线圈部供给电力,上述第二锡焊盘配置于在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以及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上偏离第一锡焊盘的位置,第一锡焊盘以及第二锡焊盘锡焊固定于线圈安装部。若像这样构成,因为第二锡焊盘与用于向线圈部供给电力的两个第一锡焊盘均被锡焊固定于线圈安装部,因此能够提高片状线圈固定于线圈安装部的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线圈安装部形成有突出部,突出部向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突出并与片状线圈的一部分接触,第二锡焊盘锡焊固定于突出部。若像这样构成,能够通过突出部抑制片状线圈相对于线圈安装部倾斜。因此,能够恰当地保证驱动用磁铁与线圈部的间隙。并且,能够通过突出部抑制片状线圈相对于线圈安装部的倾斜,因此,能够在可动部的外周侧或者壳体的内周侧与片状线圈之间恰当地形成相当于线圈安装部的厚度的间隙。并且,若像这样构成,则第二锡焊盘被锡焊固定于突出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线圈安装部确保锡焊固定第二锡焊盘的锡焊盘的配置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柔性印刷基板具有带状的外部连接部,外部连接部用于将线圈部电连接于外部,在展开在片状线圈间的间隙部分折弯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线圈安装部的状态下,外部连接部从形成为带状的线圈安装部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引出。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在外部连接部与线圈安装部的连接部分,使与多个线圈部连接的多个配线图案分别向线圈安装部的两端部分支之后,分别向线圈安装部的两端部延 伸。因此,能够减少在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排列的配线图案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线圈安装部在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光学装置具有板簧,板簧具有:固定于可动部的可动侧固定部;固定于保持部的保持侧固定部;以及连接可动侧固定部与保持侧固定部的弹簧部,将透镜的光轴方向的一侧作为拍照对象侧,将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另一侧作为拍照对象相反侧,保持侧固定部在比片状线圈靠拍照对象相反侧的位置焊接固定于保持部,在片状线圈形成有向拍照对象相反侧突出的凸部。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凸部确保保持侧固定部的焊接于保持部的焊接部分与片状线圈的主体部分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保持侧固定部焊接于保持部时的火星飞向片状线圈的主体部分而损伤片状线圈的主体部分。并且,能够防止片状线圈与线圈安装部的锡焊部分同保持侧固定部的焊接于保持部的焊接部分短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片状线圈形成有向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凹陷的线圈侧凹部,在线圈安装部的与线圈侧凹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线圈安装部的短边方向凹陷的基板侧凹部。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线圈侧凹部和基板侧凹部容易地进行线圈安装部与片状线圈的对齐。
在本发明中,例如在线圈安装部形成有贯通孔,在将片状线圈安装于线圈安装部时,贯通孔用于将线圈安装部定位于供线圈安装部固定的夹具。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贯通孔对线圈安装部进行相对于夹具的定位。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具有可动部和将可动部保持为能够移动的保持部,且具有片状线圈的光学装置中,片状线圈具有与片状线圈为一体的线圈部,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并能够提高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E-E截面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四个片状线圈固定于图3所示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状态下的立 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片状线圈的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柔性印刷基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片状线圈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  光学装置
4  可动模块(可动部)
5  支承体(保持部)
6  板簧
25  壳体
25b  筒部
31  抖动修正机构(驱动机构)
33  线圈部
34  片状线圈
34a  凹部(线圈侧凹部)
34b~34d  凸部
35  FPC(柔性印刷基板)
35a  线圈安装部
35b  外部连接部
35g  凹部(基板侧凹部)
35h  突出部
35j、35k  贯通孔
38  驱动用磁铁
41、42  锡焊盘(第一锡焊盘)
43  锡焊盘(第二锡焊盘)
L  光轴
Z  光轴方向
Z1  拍照对象侧
Z2  拍照对象相反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光学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E-E截面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光学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分别作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并将X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Y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并且,将图1等的Z1方向侧作为“上”侧,将Z2方向侧作为“下”侧。
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1是搭载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行车记录仪或者监控相机系统等的小型且薄型的相机,且具有自动对焦功能和抖动修正功能。该光学装置1整体形成为大致四边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装置1以从拍摄用的透镜的光轴L方向(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方式形成,光学装置1的四个侧面与由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构成的平面(即,由Z方向与X方向构成的ZX平面)或者由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构成的平面(即,由Y方向与Z方向构成的YZ平面)大致平行。
光学装置1具有可动模块4和支承体5,其中,上述可动模块4作为具有拍摄用的透镜和拍摄元件的可动部,上述支承体5作为将可动模块4保持为能够摇动的保持部。可动模块4通过板簧6与支承体5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块4不摇动时,上下方向与可动模块4的光轴方向大致一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块4的下端侧搭载有拍摄元件,拍摄配置于上侧的拍照对象。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Z1方向侧)是作为光轴方向的一侧的拍照对象侧(物体侧),下侧(Z2方向侧)是作为光轴方向的另一侧的拍照对象相反侧(拍摄元件侧、像侧)。
可动模块4整体形成为大致四边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模块4以如下方式形成: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该可动模块4具有可动体8和保持体9,其中,上述可动体8保持透镜并能够沿光轴方 向移动,上述保持体9将可动体8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可动体8通过板簧10和板簧11被保持体9保持为能够移动,其中,上述板簧10在可动体8的上端侧连接可动体8与保持体9,上述板簧11在可动体8的下端侧连接可动体8与保持体9。
可动体8具有透镜保持架12和套筒13,其中,上述透镜保持架12固定有多个透镜,上述套筒13保持透镜保持架12。保持体9具有磁铁固定部件14、磁铁固定部件15和基底部件16,其中,上述磁铁固定部件14固定后述的驱动用磁铁38的上端面,上述磁铁固定部件15固定驱动用磁铁38的下端面,上述基底部件16构成可动模块4的下端侧部分。
透镜保持架1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该透镜保持架12的内周侧固定有多个透镜。套筒13形成为大致筒状。具体地说,套筒13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大致筒状: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套筒13的内周呈圆形,并且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套筒13的外周呈大致正八边形。套筒13在其内周侧保持透镜保持架12。即,在套筒13的内周面固定透镜保持架12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13的外周面为可动体8的外周面,可动体8的外周面以如下方式形成: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八边形。
磁铁固定部件14、15形成为框状。具体地说,磁铁固定部件14、15以如下方式形成: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框状。可动体8配置在形成为框状的磁铁固定部件14、15的内周侧。基底部件16形成为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在基底部件16的中心形成有贯通孔16a,基底部件16以如下方式形成: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框状。在基底部件16的上端面固定磁铁固定部件15的下表面。在贯通孔16a固定红外截止滤光片17。
板簧10具有可动体固定部、保持体固定部和弹簧部,其中,上述所述可动体固定部固定于套筒13的上端侧,所述保持体固定部固定于磁铁固定部件14,所述弹簧部连接可动体固定部与保持体固定部。该板簧10以其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固定于套筒13和磁铁固定部件14。板簧11具有可动体固定部、保持体固定部和弹簧部,其中,所述可动体固定部固定于套筒13的下端侧,所述保持体固定部固定于磁铁固定 部件15,所述弹簧部连接可动体固定部与保持体固定部。该板簧11以其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固定于套筒13和磁铁固定部件15。
拍摄元件装配于基板20。基板20固定于基底部件16的下表面。在基板20连接有柔性印刷基板(FPC)21。FPC21在光学装置1的下端侧延伸,并从光学装置1的侧面引出。在基板20的下表面固定有与后述的支点部件27抵接的抵接板22。
支承体5具有壳体25和下壳体26,其中,上述壳体25构成支承体5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上述下壳体26构成支承体5的下端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5构成光学装置1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下壳体26构成光学装置1的下端侧部分。
壳体25例如由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壳体25形成为具有底部25a和筒部25b的大致有底四边筒状,其中,上述底部25a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上述筒部25b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本实施方式的底部25a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平板状。并且,底部25a与筒部25b的上端相连,从而底部25a构成壳体25的上端面。在底部25a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5c。贯通孔25c以其中心与光轴L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壳体25以其轴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壳体25以如下方式配置:从外周侧覆盖可动模块4、后述的透镜驱动机构30和抖动修正机构31。
如图3所示,下壳体26由底部26a和三个侧面部26b构成,其中,底部26a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平板状,上述三个侧面部26b分别从底部26a的三边向上侧立起。下壳体26的底部26a构成光学装置1的下表面。在底部26a的中心固定支点部件27。支点部件27以如下方式形成:作为可动模块4的摇动支点的支点部27a向上侧突出。支点部27a的表面形成为切掉球面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曲面状。支点部27a与抵接板22抵接。
板簧6具有可动侧固定部、保持侧固定部和四个弹簧部,其中,所述可动侧固定部固定于可动模块4,所述保持侧固定部固定于支承体5,所述四个弹簧部连接可动侧固定部与保持侧固定部。可动侧固定部固定于可动模块4的下端侧,保持侧固定部固定于下壳体26的侧面部26b的 上端,板簧6在下端侧(即,拍照对象相反侧)连接可动模块4与支承体5。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弹簧部相对于保持侧固定部弯曲,能够实现固定于可动侧固定部的可动模块4的摇动动作。另外,为了产生用于使支点部27a与抵接板22可靠地抵接的预紧力(即,为了产生对可动模块4向下方施力的作用力),以弯曲的状态固定板簧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侧固定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侧面部26b的上端。该保持侧固定部在比后述的片状线圈34靠下侧的位置固定于侧面部26b的上端。
并且,光学装置1具有透镜驱动机构30和抖动修正机构31,其中,上述透镜驱动机构30用于相对于保持体沿在光轴方向驱动可动体8,上述抖动修正机构31用于使可动模块4相对于支承体5摇动从而修正手抖等抖动。以下,对透镜驱动机构30和抖动修正机构31的结构进行说明。
(透镜驱动机构和抖动修正机构的结构)
在套筒13的外周面安装有构成透镜驱动机构30的两个透镜驱动用线圈32。透镜驱动用线圈32沿着套筒13的外周面卷绕。两个透镜驱动用线圈32以它们的卷绕方向互不相同的方式卷绕。并且,两个透镜驱动用线圈32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固定于套筒13的外周面。
分别在构成壳体25的筒部25b的四个侧面的内侧配置片状线圈34,片状线圈34具有与其为一体的线圈部33并构成抖动修正机构31。即,抖动修正机构31具有四个片状线圈34。片状线圈34是柔性印刷线圈,所述柔性印刷线圈是通过由细小的铜配线构成的线圈部33形成在印刷基板上而构成的。线圈部33以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且其长边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线圈部33的表面被绝缘膜覆盖。之后叙述片状线圈34的更具体的结构。
四个片状线圈34被电连接且固定于连接用的柔性印刷基板(FPC)35。FPC35具有:供四个片状线圈34安装的带状的线圈安装部35a;以及用于将线圈部33电连接于外部的带状的外部连接部35b。线圈安装部35a以被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状态配置于筒部25b的内周侧。四个片状 线圈34安装于被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内周面,线圈安装部35a的外周面安装于筒部25b的内周面。即,四个片状线圈34通过线圈安装部35a固定于筒部25b的内周面。外部连接部35b连接于FPC21。之后对FPC35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分别在形成为大致正方形的框状的磁铁固定部件14的四个直线部分和磁铁固定部件15的四个直线部分固定驱动用磁铁38,该驱动用磁铁38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即,在可动模块4的外周侧安装四个驱动用磁铁38。固定于磁铁固定部件14、15的四个驱动用磁铁38中的相互平行配置的两个驱动用磁铁38与ZX平面大致平行地配置,相互平行配置的另两个驱动用磁铁38与YZ平面大致平行地配置。
驱动用磁铁38由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的第一磁铁片38a和第二磁铁片38b这两个磁铁片以及配置于第一磁铁片38a与第二磁铁片38b之间的磁性部件38c构成。具体地说,以在第一磁铁片38a的下表面与第二磁铁片38b的上表面之间夹持磁性部件38c的状态,通过相互粘接固定第一磁铁片38a、第二磁铁片38b与磁性部件38c来形成驱动用磁铁38。
驱动用磁铁38被磁化为:形成于一侧的侧面的磁极与形成于另一侧的侧面的磁极不同。即,与ZX平面大致平行配置的驱动用磁铁38被磁化为:驱动用磁铁38的形成于前面的磁极与形成于后面的磁极不同。并且,与YZ平面大致平行配置的驱动用磁铁38被磁化为:驱动用磁铁38的形成于右面的磁极与形成于左面的磁极不同。
并且,驱动用磁铁38被磁化为:在驱动用磁铁38的侧面,不同的两个磁极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具体地说,驱动用磁铁38被磁化为: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第一磁铁片38a的形成于外侧面的磁极与第二磁铁片38b的形成于外侧面的磁极不同(即,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第一磁铁片38a的形成于内侧面的磁极与第二磁铁片38b的形成于内侧面的磁极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配置四个驱动用磁铁38:四个第一磁铁片38a的内侧面的磁极均为相同的磁极(即,四个第二磁铁片38b的 内侧面的磁极均为相同的磁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配置四个驱动用磁铁38:四个第一磁铁片38a的外侧面的磁极均为相同的磁极(即,四个第二磁铁片38b的外侧面的磁极均为相同的磁极)。
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第一磁铁片38a的内侧面与两个透镜驱动用线圈32中的一方的透镜驱动用线圈32的外周面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并且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第二磁铁片38b的内侧面与另一方的透镜驱动用线圈32的外周面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并且,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第一磁铁片38a的外侧面与线圈部33的两个长边部分中的一方的长边部分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并且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第二磁铁片38b的外侧面与线圈部33的两个长边部分中的另一方的长边部分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
另外,驱动用磁铁38也可以由一个磁铁片构成。在驱动用磁铁38由一个磁铁片构成的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的磁性部件38c的配置部分对应的部分为未磁化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透镜驱动用线圈32和驱动用磁铁38等构成透镜驱动机构30,在向透镜驱动用线圈32供给电流时,透镜与可动体8一同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线圈部33和驱动用磁铁38等构成抖动修正机构31,在通过配置于光学装置1的外部的陀螺仪检测出光学装置1的倾斜度发生变化时,根据陀螺仪的检测结果向线圈部33供给电流。并且,在向线圈部33供给电流时,可动模块4以支点部27a为中心摇动以使光轴L倾斜,从而修正抖动。本实施方式的抖动修正机构31是驱动作为可动部的可动模块4的驱动机构。
(片状线圈和柔性印刷基板的具体结构)
图4是四个片状线圈34固定于图3所示的柔性印刷基板35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的片状线圈34的立体图。图6是图3所示的柔性印刷基板35的立体图。图7是图5所示的片状线圈34的主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4等的X1方向侧作为“右”侧,将X2方向侧作为“左”侧,将Y1方向侧作为“前”侧,将Y2方向侧作为“后”侧。
片状线圈34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薄平板状。四个片状线圈34中的 相互平行配置的两个片状线圈34与ZX平面大致平行配置,相互平行配置的另两个片状线圈34与YZ平面大致平行配置。并且,片状线圈34以如下方式配置: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片状线圈34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一致,片状线圈34的短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以下,在区别表示四个片状线圈34的情况下,将配置于右侧的片状线圈34标记为“片状线圈34A”,将配置于前侧的片状线圈34标记为“片状线圈34B”,将配置于左侧的片状线圈34标记为“片状线圈34C”,将配置于后侧的片状线圈34标记为“片状线圈34D”。
在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形成有作为线圈侧凹部的凹部34a。凹部34a以向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并形成为大致矩形。在片状线圈34A、34C中,凹部34a形成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形成于前后方向的规定的范围。在片状线圈34B、34D中,凹部34a形成于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形成于左右方向的规定的范围。
并且,在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形成有向下侧(拍照对象相反侧)稍突出的三个凸部34b~34d。在片状线圈34A中,以与凹部34a的后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b,以与凹部34a的前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c,在片状线圈34A的前端侧形成凸部34d。在片状线圈34B中,以与凹部34a的右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b,以与凹部34a的左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c,在片状线圈34B的左端侧形成凸部34d。在片状线圈34C中,以与凹部34a的前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b,以与凹部34a的后端连接的方式形成凸部34c,在片状线圈34C的后端侧形成凸部34d。在片状线圈34D中,以与凹部34a的左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b,以与凹部34a的右端相连的方式形成凸部34c,在片状线圈34D的右端侧形成凸部34d。
在片状线圈34形成有以下合计三个锡焊盘:作为第一锡焊盘的两个锡焊盘41、42;以及作为第二锡焊盘的一个锡焊盘43。锡焊盘41~43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并且,锡焊盘41~43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外侧面。即,锡焊盘41~43形成于片状线圈34A的右面、片状线圈34B的前面、片状线圈34C的左面和片状线圈34D的后面。另外,锡焊盘41、42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锡焊盘43形成于片 状线圈34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
锡焊盘41、42形成于凸部34b、34c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外侧。即,在片状线圈34A中,在凸部34b的后侧形成锡焊盘41,在凸部34c与凸部34d之间形成锡焊盘42。在片状线圈34B中,在凸部34b的右侧形成锡焊盘41,在凸部34c与凸部34d之间形成锡焊盘42。在片状线圈34C中,在凸部34b的前侧形成锡焊盘41,在凸部34c与凸部34d之间形成锡焊盘42。在片状线圈34D中,在凸部34b的左侧形成锡焊盘41,在凸部34c与凸部34d之间形成锡焊盘42。
锡焊盘43形成于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偏离锡焊盘41、42的位置。具体地说,在片状线圈34A中,锡焊盘43形成于片状线圈34A的前端侧,且配置于比锡焊盘42靠前侧的位置。在片状线圈34B中,锡焊盘43形成于片状线圈34B的左端侧,且配置于比锡焊盘42靠左侧的位置。在片状线圈34C中,锡焊盘43形成于片状线圈34C的后端侧,且配置于比锡焊盘42靠后侧的位置。在片状线圈34D中,锡焊盘43形成于片状线圈34D的右端侧,且配置于比锡焊盘42靠右侧的位置。
锡焊盘41~43被锡焊固定于锡焊盘(省略图示),该锡焊盘(省略图示)形成于线圈安装部35a。锡焊盘41、42用于向线圈部33供给电力,在锡焊盘41电连接有构成线圈部33的铜配线的一端,在锡焊盘42电连接有构成线圈部33的铜配线的另一端。锡焊盘43用于提高向线圈安装部35a固定片状线圈34的固定强度,线圈部33未与锡焊盘43电连接。
柔性印刷基板(FPC)35的厚度比片状线圈34的厚度薄。例如,FPC35的厚度为片状线圈34的厚度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上所述,该FPC35具有线圈安装部35a和外部连接部35b。线圈安装部35a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细长带状。线圈安装部35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即,形成为带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比片状线圈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窄。并且,线圈安装部35a由供片状线圈34A安装的第一安装部35c、供片状线圈34B安装的第二安装部35d、供片状线圈34C安装的第三安装部35e和供片状线圈34D安装的第四安装部35f构成。
在线圈安装部35a的长边方向上,第一安装部35c的一端连接第二 安装部35d的一端,第一安装部35c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安装部35f的一端。在线圈安装部35a的长边方向上,第二安装部35d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安装部35e的一端。线圈安装部35a以如下方式沿着筒部25b的内周面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在第一安装部35c与第二安装部35d的边界、第一安装部35c与第四安装部35f的边界以及第二安装部35d与第三安装部35e的边界这三处折弯成大致直角。
在第一安装部35c、第二安装部35d、第三安装部35e和第四安装部35f的与片状线圈34的凹部34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基板侧凹部的凹部35g。凹部35g形成于第一安装部35c、第二安装部35d、第三安装部35e和第四安装部35f的下端侧。并且,凹部35g以向上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并形成为大致矩形。
并且,在第一安装部35c、第二安装部35d、第三安装部35e和第四安装部35f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大致长方形的突出部35h。在第一安装部35c中,在第一安装部35c的前端侧形成突出部35h,在第二安装部35d中,在第二安装部35d的左端侧形成突出部35h,在第三安装部35e中,在第三安装部35e的后端侧形成突出部35h,在第四安装部35f中,在第四安装部35f的右端侧形成突出部35h。在突出部35h形成有锡焊固定片状线圈34的锡焊盘43的锡焊盘,从而锡焊盘43被锡焊固定于突出部35h。另外,线圈安装部35a的形成有突出部35h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片状线圈34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窄。
在形成于第三安装部35e的突出部35h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35j。并且,在第四安装部35f的凹部35g的上侧形成有长圆形的贯通孔35k。第四安装部35f的供贯通孔35k形成的部分向上侧突出。
外部连接部35b形成为带状。该外部连接部35b与第一安装部35c的前端侧的下端相连,并从第一安装部35c的前端侧的下端引出。即,在展开被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状态下,外部连接部35b被从线圈安装部35a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引出。如上所述,外部连接部35b连接于FPC21。
片状线圈34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片状线圈34的下端 侧与线圈安装部35a的下端侧大致一致。并且,片状线圈34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凹部34a与凹部35g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重叠。在片状线圈34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的状态下,突出部35h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内侧面与片状线圈34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外侧面的上端侧接触。并且,在片状线圈34被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的状态下,凸部34b~34d比线圈安装部35a的下端稍向下侧突出。
并且,四个片状线圈34在线圈安装部35a的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的状态下,安装于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状线圈34A与片状线圈34B之间的间隙部分配置第一安装部35c与第二安装部35d的边界,在片状线圈34A与片状线圈34D之间的间隙部分配置第一安装部35c与第四安装部35f的边界,在片状线圈34B与片状线圈34C之间的间隙部分配置第二安装部35d与第三安装部35e的边界。线圈安装部35a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在片状线圈34A与片状线圈34B之间的间隙部分、片状线圈34A与片状线圈34D之间的间隙部分以及片状线圈34B与片状线圈34C之间的间隙部分这三处折弯成大致直角。
另外,在将片状线圈34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时,将线圈安装部35a和片状线圈34固定于规定的夹具。为了将线圈安装部35a定位于该夹具,使用形成于线圈安装部35a的贯通孔35j、35k。并且,为了使片状线圈34与线圈安装部35a对齐,使用片状线圈34的凹部34a和线圈安装部35a的凹部35g。
以沿着筒部25b的内周面的方式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外周面安装于筒部25b的内周面。如上所述,线圈安装部35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片状线圈3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窄。并且,片状线圈34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与线圈安装部35a的下端侧大致一致。因此,如图2所示,在片状线圈34的上端侧与筒部25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相当于线圈安装部35a的厚度的间隙S。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剂将片状线圈34和线圈安装部35a固定于筒部25b的内周面,间隙S是积存用于将片状线圈34和线圈安装部35a固定 于筒部25b的内周面的粘接剂的粘接剂积存部。
在将安装有片状线圈34的状态下的线圈安装部35a安装于筒部25b的内周面时,首先,在筒部25b的内周面涂抹粘接剂。并且,在第一安装部35c与第二安装部35d的边界、第一安装部35c与第四安装部35f的边界以及第二安装部35d与第三安装部35e的边界这三处将线圈安装部35a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这时,为了顺利地将线圈安装部35a插入至筒部25b的内周侧,以如下方式将线圈安装部35a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线圈安装部35a的外形比筒部25b的内周面小。之后,将线圈安装部35a从筒部25b的下端侧插入至筒部25b的内周侧,从而将线圈安装部35a固定于筒部25b的内周面。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壳体25的筒部25b的内周面的线圈安装部35a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在片状线圈34A与片状线圈34B之间的间隙部分、片状线圈34A与片状线圈34D之间的间隙部分以及片状线圈34B与片状线圈34C之间的间隙部分这三处折弯成大致直角。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安装部35a的厚度比片状线圈34的厚度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片状线圈34薄的位置将线圈安装部35a折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地实现被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形状稳定,从而能够容易地处理被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片状线圈34和线圈安装部35a安装于筒部25b的安装作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线圈安装部35a的厚度比片状线圈34的厚度薄,因此即使将线圈安装部35a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也不容易在线圈安装部35a的折弯部发生破损。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容易产生如下问题:由因线圈安装部35a的破损而产生的异物造成的光学装置1的拍摄图像的品质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状线圈34的上端侧与筒部25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相当于线圈安装部35a的厚度的间隙S,间隙S是积存用于将片状线圈34和线圈安装部35a固定于筒部25b的内周面的粘接剂的粘接剂积 存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将片状线圈34和线圈安装部35a安装于筒部25b的安装强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片状线圈34的上端侧与筒部25b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S的方式在线圈安装部35a安装片状线圈34,因此,在将粘接剂涂抹于筒部25b的内周面之后,将线圈安装部35a从筒部25b的下端侧插入至筒部25b的内周侧,在将线圈安装部35a固定于筒部25b的内周面时,能够防止涂抹于筒部25b的内周面的粘接剂被线圈安装部35a擦掉而向底部25a侧压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如下的不良情况:涂抹于筒部25b的内周面的粘接剂附着于其他部件或夹具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安装部35a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35h,突出部35h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内侧面与片状线圈34的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外侧面的上端侧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突出部35h抑制与ZX平面或者YZ平面大致平行配置的片状线圈34相对于ZX平面或者YZ平面倾斜(倾倒)。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35h形成有锡焊固定片状线圈34的锡焊盘43的锡焊盘,锡焊盘43被锡焊固定于突出部35h,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片状线圈34相对于ZX平面或者YZ平面倾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恰当地保证驱动用磁铁38与线圈部33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在片状线圈34的上端侧与筒部25b的内周面之间恰当地形成相当于线圈安装部35a的厚度的间隙S。
在本实施方式中,锡焊盘43与用于向线圈部33供给电力的锡焊盘41、42均被焊接固定在形成于线圈安装部35a的锡焊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片状线圈34固定于线圈安装部35a的固定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展开被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状态下,外部连接部35b从线圈安装部35a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引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部连接部35b与线圈安装部35a的连接部分,与四个线圈部33连接的多个配线图案分别向线圈安装部35a的两端部分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线圈安装部35a中的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配线图案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线圈安装部35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状线圈34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凸部34b~34d。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板簧6的保持侧固定部在比片状线圈34靠下侧的位置通过焊接固定于下壳体26的侧面部26b的上端,也能够利用凸部34b~34d确保保持侧固定部的焊接于侧面部26b的焊接部分与片状线圈34的主体部分的距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保持侧固定部焊接于侧面部26b时的火星飞向片状线圈34的主体部分而损伤片状线圈34的主体部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片状线圈34与线圈安装部35a的锡焊部分同保持侧固定部焊接于侧面部26b的焊接部分短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状线圈34形成有凹部34a,在线圈安装部35a形成有凹部35g。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4a和凹部35g被用于对齐片状线圈34与线圈安装部35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实现将片状线圈34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时的片状线圈34与线圈安装部35a的对齐。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例,但不限定于此,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模块4的外周侧安装驱动用磁铁38,并在壳体25的筒部25b的内周面安装片状线圈34和FPC35。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将驱动用磁铁38安装于筒部25b的内周面,将片状线圈34和线圈安装部35a安装于可动模块4的外周侧。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动模块4具有构成可动模块4的前后左右侧面的大致四边筒状罩部件,在以沿着罩部件的外周面的方式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外周面安装片状线圈34,折弯成大致四边筒状的线圈安装部35a的内周面安装于罩部件的外周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取得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线圈安装部35a安装四个具有一个线圈部33的片状线圈34。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在线圈安装部35a安装两个具有两个线圈部33的片状线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片状线圈以在线圈安 装部35a的长边方向上隔开了规定的间隙的状态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片状线圈的间隙部分将线圈安装部35a折弯成大致直角,并且在一个片状线圈所具有的两个线圈部33之间的规定的位置将片状线圈和线圈安装部35a折弯成大致直角,从而安装有片状线圈的线圈安装部35a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学单元相比,向壳体25的筒部25b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也会变得容易,并且也能够提高向筒部25b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片状线圈34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与线圈安装部35a的下端侧大致一致。除此以外,例如片状线圈34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在片状线圈34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配置线圈安装部35a。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突出部35h以外或者代替突出部35h,也可以在线圈安装部35a形成向线圈安装部35a的下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片状线圈34形成有用于提高向线圈安装部35a固定片状线圈34的固定强度的一个锡焊盘43。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在片状线圈34形成有用于提高向线圈安装部35a固定片状线圈34的固定强度的两个以上的锡焊盘。并且,只要能够确保向线圈安装部35a固定片状线圈34的固定强度,也可以在片状线圈34不形成锡焊盘4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锡焊盘41、42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是锡焊盘41、42中的任一方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下端侧,而锡焊盘41、42中的另一方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上端侧。在这种情况下,锡焊盘43既可以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上端侧,也可以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下侧,还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片状线圈34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锡焊盘41、42既可以形成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也可以形成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在锡焊盘41、42形成于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的情况下,锡焊盘43形成于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与锡焊盘41、42错开的位置。并且,在锡焊盘41、42形成于在前后方向或者 左右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的情况下,锡焊盘43既可以形成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与锡焊盘41或者锡焊盘42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形成在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偏离锡焊盘41、42的位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光学装置1以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正方形的方式形成,但光学装置1也可以以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长方形的方式形成。并且,光学装置1也可以以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其他多边形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光学装置1的形状相应地,壳体25的筒部25b形成为多边筒状。并且,与筒部25b的形状相应的多个片状线圈34安装于线圈安装部35a,安装有多个片状线圈34的线圈安装部35a以沿着筒部25b的内周面的方式折弯成多边筒状。并且,光学装置1也可以以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透镜驱动机构30是具有透镜驱动用线圈32和驱动用磁铁38的所谓的音圈马达。除此以外,例如透镜驱动机构30既可以具有用于使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压电元件,也可以具有形状记忆合金。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光学装置1具有自动对焦功能,但光学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即,光学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透镜驱动机构30。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可动模块4作为可动部、且将支承体5作为保持部的光学装置1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除光学装置1以外的光学装置。例如,本发明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可动模块4,该可动模块4以可动体8作为可动部,以将可动体8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保持体9作为保持部,并以沿光轴方向驱动可动体8的透镜驱动机构30作为驱动机构。

光学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光学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光学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学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装置.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装置,该光学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作业,并且能够提高向可动部或者保持部安装片状线圈的安装强度,片状线圈具有与片状线圈为一体的线圈部。光学装置(1)具有:多个片状线圈(34);以及具有供多个片状线圈(34)安装的线圈安装部(35a)且安装于壳体(25)的内周侧的柔性印刷基板(35),片状线圈(34)具有与片状线圈(34)为一体的与驱动用磁铁(38)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