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10674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1CN102410674A*CN102410674A*(21)申请号 201110436531.1(22)申请日 2011.12.23F25B 39/04(2006.01)F25B 43/00(2006.01)(71)申请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地址 2661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151号(72)发明人杜顺祥 杨娟(74)专利代理机构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代理人崔滨生(54) 发明名称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57)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它可。
2、以解决现有技术因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分离设计导致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所述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所述出液管流出。本发明的冷凝器从提高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出发,通过气液分相管对换热器制冷剂气液两相进行分离,调整了管内气液两相的比例,减小了管内的湿周,相当于扩大了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
3、附图 1 页CN 102410681 A 1/1页21.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所述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所述出液管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相管对进入其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所述气液分相管一侧设有气液进管,上部设有气体出管,下部设有液体出管,分离出的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相管下部的液体出管连接分流毛细管,所述液体部分通过。
4、所述分流毛细管进入所述外排U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毛细管内径为2.0-4.0mm,长度为50-2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在进入所述出液管之前先流经出口毛细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毛细管内径为1.2-2.0mm,长度为50-20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分成四路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而后通过外排U管后四路流出后并入所述气液分相管。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冷凝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10674 ACN 102410681 。
5、A 1/3页3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空调与制冷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用气液分相管进行气液分离的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背景技术0002 空调器上冷凝器的气液分离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对流换热的效率,从而影响换热量的高低。冷凝器中由于大量的制冷剂液体存在,占据铜管湿周面积,降低了气体制冷剂与外界的换热效果,只有对冷凝器中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能力。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采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因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分离设计导致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0004 为。
6、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所述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所述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所述出液管流出。0005 本发明的冷凝器从提高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出发,通过气液分相管对换热器制冷剂气液两相进行分离,调整了管内气液两相的比例,减小了管内的湿周,相当于扩大了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0006 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相管对进入其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所述气液分相管一侧设有气液进管,上部设有气体出管,下部设有液体出管,分离。
7、出的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从而达到了将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的目的。0007 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相管下部的液体出管连接分流毛细管,所述液体部分通过所述分流毛细管进入所述外排U管。通过该分流毛细管可以调节气液两路的压力分布,使得气液分离完全。0008 再进一步地,所述分流毛细管内径为2.0-4.0mm,长度为50-200mm。0009 再进一步地,制冷剂在进入所述出液管之前先流经出口毛细管。出口毛细管同样是调节两路出口的压力分布,辅助气液分相管的下部液体出管。0010 优选的,所述出口毛细管内径为1.2-2.0mm,长度为50-20。
8、0mm。0011 为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对冷凝器的流程布置也重新进行了调整:所述进气管分成四路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而后通过外排U管后四路流出后通过所述气液进管并入所述气液分相管,进气管保证了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均匀地分成四部分,使得冷凝器的热流密度接近均匀,降低了冷凝器的整体冷媒压损。说 明 书CN 102410674 ACN 102410681 A 2/3页40012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气液分相管进行气液分离的高效换热冷凝器,该高效冷凝器的新型结构主要体现在:合理的流程布置、新型的气液分相管组设计、精确的分流毛细管设计。0013 该高效冷凝器是从提高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方面来提高。
9、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的,而影响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的因素有气液两相的比例。相比于之前冷凝器设计来讲,该高效冷凝器通过气液分相管精确地将换热器管路中的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气液两相走不同的流路,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管路的利用效率,减小了湿周,提高了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提高幅度在10-20%之间。0014 该高效冷凝器通过进气管保证了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均匀地分成四部分,使得冷凝器的热流密度接近均匀,降低了冷凝器的整体冷媒压损;新型气液分相管组对进入管内的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换热器的制冷剂侧换热系数。精确的。
10、分流毛细管设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气液分相管的下部液体出管处,通过该毛细管可以调节气液两路的压力分布,使得气液分离完全,该管的内径在2.0-4.0mm,长度在50-200mm之间;一部分是冷凝器总的出口毛细管,它的目的同样是调节两路出口的压力分布,辅助气液分相管的下部液体出管,该毛细管的内径在1.2-2.0mm,长度在50-200mm之间。0015 一种空调器,采用上述的冷凝器。0016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通过增加气液分相管对将换热器管路中的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气液两相走不同的流路,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管路的利用效率,减小了湿周,提高了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换热。
11、能力提高幅度在10-20%之间,由此带来了整机能效比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附图说明0017 图1是本发明所述冷凝器的流程结构示意图;图2是气液分相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符号及其说明:1、冷凝器;1-1、内排U管;1-2、外排U管;1-3、进气管;1-4、出液管;2、气液分相管;2-1、气液进管;2-2、气体出管;2-3、液体出管;3、分流毛细管;4、出口毛细管。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9 本发明针对现有空调冷凝器气液两相制冷剂没有分离设计导致管内的湿周较大,影响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导致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气液分相管。
12、的冷凝器,通过该气液分相管对进入冷凝器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调整了管内气液两相的比例,减小了管内的湿周,相当于扩大了换热器的有效管内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管内侧换热系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器,包括内排U管,外排U管,进气管,出液管,还设有气液分相管,制冷剂通过进气管后进入冷凝器的内排U管,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气液分相管,最后通过出液管流说 明 书CN 102410674 ACN 102410681 A 3/3页5出。具体的,如图1所示,一种冷凝器1,包括内排U管1-1,外排U管1-2,进气管1-3,出液管1-4,还设有气液分相管2,制冷剂通过进气管1-3后。
13、进入冷凝器1的内排U管1-1和外排U管1-2,经过分流并汇总后进入气液分相管2,最后通过出液管1-4流出。0020 如图2所示,气液分相管2一侧设有气液进管2-1,上部设有气体出管2-2,下部设有液体出管2-3,气液混合制冷剂通过气液进管2-1进入气液分相管2,分离出的气体部分从上部气体出管2-2析出后进入气体流路,液体部分从下部液体出管2-3析出后进入液体流路,从而将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分离。0021 为了更好的将气液分离完全,气液分相管2下部的液体出管2-3连接分流毛细管3,制冷剂液体部分通过分流毛细管3进入外排U管1-2。通过该分流毛细管3可以调节液体的流速,从而调节气液两路的压力分布,使。
14、得气液分离更完全。分流毛细管3内径为2.2mm,长度为150mm。0022 为了进一步调节冷凝器出口处的压力分布,制冷剂在进入出液管1-4之前先流经出口毛细管4。出口毛细管4同样是调节两路出口的压力分布,辅助气液分相管2的下部液体出管2-3。优选的,出口毛细管4内径为1.5mm,长度为100mm。0023 为进一步提高制冷剂侧的换热系数,冷凝器的流程布置:进气管1-3分成四路进入冷凝器1的内排U管1-1,而后通过外排U管1-2后四路流出后通过气液进管2-1并入气液分相管2,进气管分成四路保证了进入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均匀地分成四部分,使得冷凝器的热流密度接近均匀,降低了冷凝器的整体冷媒压损。0024 本发明通过合理的流程布置、增加气液分相管和分流毛细管、出口毛细管,极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能力。002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说 明 书CN 102410674 ACN 102410681 A 1/1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106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