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片剂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片剂,尤其是涉及用桂枝茯苓丸的配方制成的中药片剂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背景
慢性盆腔炎、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等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广大妇女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本病发病率高,且发病率仍在逐年升高。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品种虽然为数不少,但有的剂型落后,有的价格太高,也有的疗效欠佳。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桂枝茯苓丸,为汉代后历代医家治疗妇人宿有症块、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等症的首选方剂,现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第549页中。该方由桂枝165g,茯苓165g,牡丹皮165g,赤芍165g,桃仁165g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症之功效,对妇人宿有症块、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等具有独特疗效,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但原剂型为生药细粉加蜜制成的大蜜丸,制备工艺和剂型均落后,因为含蜜,易发生虫蛀霉变,且不能用于血糖高的病人,难以达到现代制剂的药品卫生标准,且外观粗糙,服用剂量大,,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不易接受。为了改变该中药的上述弊端,同时保持该方独到的疗效,促进该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对在保留原蜜丸配方地同时,对该中药的剂型和工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日趋成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美观,服用方便,质量稳定,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片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妇科疾病的中药片剂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为一种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片剂,它由药物,辅料组成,其原料药物由等重量份的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和桃仁组成,其特点是提取上述药物中的有效物质后,加辅料制成,辅料是干膏粉和微晶纤维素。
本发明药物片剂的制备方法是:
步骤一:药物前处理
1、茯苓饮片拣除杂质,烘干灭菌,粉碎,过5号筛,得茯苓细粉,备用。
2、将桂枝、牡丹皮、赤芍、桃仁拣除杂质后直接投料。
步骤二:各药物有效浸膏的提取
1、牡丹皮中丹皮酚的蒸馏提取:按处方比例称取牡丹皮,加入6倍的水,浸泡1h,蒸馏收集丹皮酚(蒸馏过程中及时补充蒸出量水),滤出丹皮酚,用β-CD包结,备用。滤出蒸溜后的水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
2、桂枝、桃仁中有效浸膏的乙醇提取:按处方比例称取桂枝、桃仁2味药物,加入8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入6倍95%乙醇,同上回流提取2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三次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60℃测)的稠膏,备用,药渣备用。
3、水煎药物的提取:按处方比例称取赤芍,浸泡1小时,与上述乙醇提取后的2味药渣和蒸馏后的牡丹皮药渣合并,加入8倍量的水,煎煮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入6倍的水,同上水煎2小时,滤过,合并2次水煎液与上述蒸馏丹皮酚后的水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测)的稠膏,备用。
步骤三:片剂的制备:
1、浸膏的混合与辅料的加入及干燥:将醇提取膏与水煎膏合并,加入上述备用茯苓细粉,充分混匀,置于60~65℃真空干燥,粉碎,制成药粉备用。
2、药粉的制粒、压片及分装:将备用丹皮酚β-CD包结物加入到上述药粉中,用递增法与干膏粉充分混匀,用适宜浓度的乙醇制粒,50~55℃干燥,整粒,加入适量的制片辅料微晶纤维素,混匀,压片,质检,分装,灭菌,即得。也可将压制的素片用制剂学上通用的薄膜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后,质检,分装,灭菌而得。
该发明与原剂型相比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1、发明为外形美观的片剂或薄膜包衣片,其服用剂量由原来的日服12g(一次6g,一日1~2次)减少为2.96g(每片0.37g,一次4片,日服1~2次),大大的减少了服用的剂量
2、本发明采用乙醇提取、蒸馏丹皮酚、水煎等多种方法,充分提取和保留了各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主要成分,大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为验证疗效,对本发明进行解痉、抗炎、活血化瘀等有关药效学实验,并与丸剂型进行了比较。
(一)离体子宫实验:取Wistar健康大鼠40只,雌性、未孕,体重250g左右,实验室饲养适应2周,实验前40h每鼠皮下注射己烯雌酚0.2mg/100g体重,实验时将大鼠击毙,迅速剪开腹腔,轻轻剥离子宫周围脂肪组织,穿线结扎阴道端,剪取约2cm长的子宫,立即置于盛有De.Jalons氏液的玻璃平皿中,小心清除残留的结缔组织,并固定于盛有洛氏液25ml的浴槽的L型连通器上。恒温水浴保持工作温度在37℃±0.5℃,并不断向工作液中通入O2(60-80个气泡/分)。记录一段正常曲线后5分钟,除正常组外,加入0.02u/ml(生理盐水配)缩宫素0.5ml,5分钟后,模型组加生理盐水0.5ml,给药组加不同药物(桂枝茯苓丸高、中、低剂量、本发明高、中、低剂量)0.5ml,记录缩宫素前5分钟、缩宫素后5分钟、药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的子宫收缩最大幅度(MAX)、最小幅度(MIN)、最大最小幅度的差(MAX-MIN)、频率(F)。结果见表1、表2。
表1:本发明对子宫收缩MAX-MIN作用(n=10,x±s,mm)
剂量g/ml 缩宫素前 缩宫素后 药后5分 药后10分 药后20分
正常组 N.S 0.68±0.89 0.67±0.90***1.28±1.06*** 1.69±1.32** 1.71±1.68***
模型组 N.S 0.53±0.58 4.05±1.33 4.58±1.51 4.68±1.34 4.54±1.45
桂枝茯苓丸 0.462 0.46±0.48 4.06±1.63 4.50±1.53 4.71±1.51 4.29±1.87
桂枝茯苓丸 0.231 0.55±0.52 3.96±1.61 4.65±1.27 4.16±1.81 4.25±1.53
桂枝茯苓丸 0.116 0.33±0.16 3.67±1.31 4.58±1.20 4.58±1.22 4.05±1.17
本发明 0.462 0.32±0.21 3.69±1.97 3.42±1.95 0.52±0.89***ΔΔΔ 0.47±0.73**ΔΔΔ
本发明 0.231 0.26±0.08 3.32±0.94 3.54±1.10 1.98±1.57**ΔΔ 1.48±1.24**ΔΔΔ
本发明 0.116 0.27±0.10 2.96±1.08 4.49±1.02 2.54±1.01**ΔΔ 2.17±1.13**ΔΔ
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01;
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比较:ΔΔP<0.01;ΔΔΔP<0.001
由表1看出,造模后模型组的大鼠子宫的收缩幅度明显大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三个剂量组在药后10分钟、20分钟均能明显抑制缩宫素所致的大鼠子宫平滑肌的收缩(MAX-MIN)。其作用强度明显优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
表2:本发明对子宫收缩频率的作用(n=10,x±s)
剂量 缩宫素前 缩宫素后 药后5分 药后10分 后20分
g/ml
正常组 N.S 1.49±1.34 0.90±0.88*** 1.44±1.35*** 1.57±1.64*** 0.95±1.05***
模型组 N.S 0.7±0.94 6.27±0.94 5.19±0.99 4.51±1.10 4.26±1.18
桂枝茯苓丸 0.462 0.89±1.83 6.5±0.98 4.02±0.47** 3.9±0.46 3.99±0.71
桂枝茯苓丸 0.231 0.85±1.52 6.06±0.40 4.01±0.67** 3.76±0.63 3.48±0.62
桂枝茯苓丸 0.116 0.89±1.69 6.98±0.95 4.47±0.62 4.38±0.57 4.14±0.70
本发明 0.462 0.70±1.33 7.15±0.84 1.84±1.25***ΔΔ 0.88±1.47***ΔΔΔ 1.64±1.37***ΔΔΔ
本发明 0.231 0.5±1.27 6.59±0.86 3.66±0.79***Δ 2.68±1.28**Δ 1.83±0.84***ΔΔΔ
本发明 0.116 0.61±1.17 6.99±1.72 3.64±0.51***ΔΔ 3.28±0.81*ΔΔ 2.94±0.60**ΔΔ
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01;
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比较:ΔP<0.05;ΔΔP<0.01;ΔΔΔP<0.001
由表2可以看出,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子宫收缩频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本发明各组大鼠子宫的收缩频率均减少;本发明降低大鼠离体子宫收缩频率作用明显优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
(二)、本发明的抗炎作用
1.本发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取健康昆明小鼠84只,体重25-30g,雄性,随机分7组,按表3剂量灌胃给药,对照组给等量的水,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0.5h每鼠左耳涂二甲苯0.1ml,4h后处死动物,沿耳廓基线剪下双耳,用9mm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位置打下圆耳片,电子天平称重,两耳片的重量差即为耳肿胀的程度,结果经t检验,按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145-146页所述方法计算抑制率,见表3。
表3:本发明对小鼠耳肿胀的作用(n=12,X±s)
组别 剂量(g/kg) 肿胀程度(mg) 抑制率(%)
对照组 N.S 31.25±7.52
桂枝茯苓丸 2.68 19.00±8.11** 39
桂枝茯苓丸 1.34 24.17±8.32 29
桂枝茯苓丸 0.67 28.42±10.19 9
本发明 2.68 16.83±12.38** 46
本发明 1.34 19.33±7.28** 38
本发明 0.67 27.92±9.95 11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本发明高、中剂量组及桂枝茯苓丸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本发明的该作用有优于桂枝茯苓丸的趋势。
2.本发明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体重190g左右,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桂枝茯苓丸高、中、低剂量组、桂枝茯苓片高、中、低剂量组,各组于乙醚浅麻下,无菌操作,将棉球(重50mg,经高压灭菌并加10mg/ml氨卞青霉素0.1ml/个棉球)植入大鼠左侧腋窝部皮下,同时各组按表4剂量灌胃相应药物,连续7天,第8天处死大鼠,剥离并取出棉球肉芽组织,于烘箱内80℃,4h干燥后称重,减去原棉球重量,即为肉芽肿净重,抑制率=(对照组肉芽肿重-实验组肉芽肿重)/对照组肉芽肿重×100%。结果见表4。
表4: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n=10,x±S)
组别 剂量(g/kg) 肉芽肿量(mg) 抑制率%
对照组 N.S 149.98±24.9 -
桂枝茯苓丸 1.79 121.44±17.80** 19
桂枝茯苓丸 0.89 124.93±18.68* 17
桂枝茯苓丸 0.45 129.89±17.48 13
本发明 1.79 103.00±19.98***Δ 31
本发明 0.89 109.36±12.73***Δ 27
本发明 0.45 119.12±21.75** 21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组比较ΔP<0.05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和桂枝茯苓丸与对照组比对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同等剂量本发明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桂枝茯苓丸。
(三)本发明对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取Wistar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250g,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桂枝茯苓丸高、中、低剂量组、本发明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各组按表中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5天,于第4天,每只大鼠皮下注射0.1%的肾上腺素0.2ml,共注射2次并在其间进行1次冷刺激(对照组除外),复制血瘀模型,于第5天药后2小时乙醚麻醉,心脏取血,测定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见表5、6。
表5:本发明对血瘀大鼠血粘度的影响(n=10,X±S)
剂量g/kg 高切 中切 低切
正常组 N.S 5.05±1.46** 5.94±1.59** 11.34±1.87***
模型组 N.S 8.36±2.59 9.54±2.54 15.72±2.39
桂枝茯苓 4.89±0.66** 5.79±0.79** 11.26±1.28**
1.79
丸
桂枝茯苓 5.58±0.70** 6.60±0.79** 12.57±1.10**
0.89
丸
桂枝茯苓 7.43±1.43 8.61±1.53 14.78±1.66
0.45
丸
本发明 1.79 3.87±0.63***ΔΔ 4.56±0.76***Δ 9.25±1.27***ΔΔ
Δ
本发明 0.89 5.27±0.85** 6.25±1.01** 12.05±1.54**
本发明 0.45 6.37±0.70* 7.48±0.77* 13.57±0.98*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P<0.001;
与同剂量桂枝茯苓丸组比较:ΔΔP<0.01;
由5看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大鼠的全血粘度高切(P<0.01)、中切(P<0.01)、低切(P<0.001)均明显增高,说明造模成功。本发明三个剂量组及桂枝茯苓丸高、中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明显抑制全血粘度的增高。且同剂量的本发明降低血瘀大鼠血粘度的作用明显优于桂枝茯苓丸。
表6:本发明对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n=10,X±S)
剂量g/kg PAG(%)
正常组 N.S 27.94±10.6**
模型组 N.S 50.5±14.83
桂枝茯苓丸 1.79 40.86±14.65
桂枝茯苓丸 0.89 44.89±8.57
桂枝茯苓丸 0.45 49.22±6.61
本发明 1.79 40.25±12.23
本发明 0.89 37.74±7.81*
本发明 0.45 48.02±8.9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由表6看出,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5)。本发明三剂量组均有一定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中剂量组降低作用有显著性意义。
实验中,本发明设三个剂量组,其低剂量约相当于推荐临床等效量,中剂量组为2倍等效剂量,高剂量组为4倍等效剂量,桂枝茯苓丸各组所用剂量与本发明相应各组所用剂量相等。试验结果表明:
1、解痉作用:本发明三个剂量组对缩宫素所致的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增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本制剂明显优于桂枝茯苓丸。因为本制剂工艺改进后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起效更快有关。
2、抗炎作用:本发明高、中剂量组能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该作用有优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组的趋势;能明显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生长,高、中剂量组抑制棉球肉芽肿生长的作用强度明显优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表明本发明有良好的抗炎效果。
3、活血化瘀作用:本发明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粘度,本发明高剂量组降低血瘀大鼠血粘度的作用明显优于同剂量的桂枝茯苓丸;对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本品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优于桂枝茯苓丸
实施例1 桂枝茯苓素片的制备
配方:
桂 枝 165g 茯 苓 165g 牡丹皮 165g
赤 芍 165g 桃 仁 165g
制备方法:取以上5味,将其中茯苓粉碎成细粉,备用;牡丹皮加入6倍量的水,浸泡1h蒸馏提取丹皮酚6h,丹皮酚用β-CD包结,滤出蒸馏后的水液另器收集,药渣备用;桂枝、桃仁用95%乙醇提取3次(加乙醇量分别为8、6、6倍),第一次2h,第二、三次各为1.5小时,合并3次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相对密度为1.20~1.25(60℃测)的稠膏。药渣和上述蒸馏后的药渣合并于赤芍中,分别加入8、6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2次水煎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60℃测)稠膏,与上述乙醇提取膏合并,加入茯苓细粉,混匀,置60~65℃真空干燥,粉碎,与β-CD包结物混匀,用适宜浓度的乙醇制成颗粒,加入35g微晶纤维素,压片,质检,分装,灭菌,即得。每个处方量制成1500片~2000片。
实施例2 桂枝茯苓薄膜衣片的制备
将实施例1所得的素片,用制剂学上通用的薄膜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后,质检,分装,灭菌而得,每片重0.3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