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65812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34147.0

申请日:

2003.08.22

公开号:

CN1539269A

公开日:

2004.10.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030822授权公告日:20060628终止日期:201008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明人:

刘保忠; 张涛; 杨红生; 朱丰喜; 相建海

地址:

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许宗富;周秀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滩涂埋栖性双壳贝类净化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方法的滩涂埋栖性贝类净化方法。在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单独或混合添加硅藻、金藻、小球藻、扁藻等微藻活体,可分多次添加,总用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在海水温度10-28℃条件下,经4-24小时净化处理。本发明可使贝类体内泥沙排出,完成埋栖性贝类出售前的净化。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放有滩涂埋栖 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添加微藻活体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作为饵料,在水温为 10~28℃,盐度为15~35,pH值为7.0~8.5条件下净化处理4~24小时;净化 处理期间水体中保持充气。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可以为:硅藻、金藻、小球藻或扁藻;总添加 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分2-5次添加。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以硅藻或金藻的单独或组合使用为佳。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 于: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用量可以为藻体细胞8-12万细胞/ml暂养 水体。
5: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时间可以为4~12小时。
6: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暂养海水每1~4小时换水一次,其换水量可以为暂养水体的1/2~1/3。 7.按照权利要求1或6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 于:暂养海水每2小时换水一次为好。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为: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或中华蛤蜊。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投放量可以为暂养水体重量的1/30~1/10。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处理开始时即投饵料。
7: 0~
8: 5条件下净化处理4~24小时;净化 处理期间水体中保持充气。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可以为:硅藻、金藻、小球藻或扁藻;总添加 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分2-5次添加。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以硅藻或金藻的单独或组合使用为佳。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 于: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用量可以为藻体细胞8-12万细胞/ml暂养 水体。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时间可以为4~12小时。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暂养海水每1~4小时换水一次,其换水量可以为暂养水体的1/2~1/3。 7.按照权利要求1或6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 于:暂养海水每2小时换水一次为好。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为: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或中华蛤蜊。
9: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投放量可以为暂养水体重量的1/30~1/10。
10: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处理开始时即投饵料。

说明书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滩涂埋栖性双壳贝类出售和加工前的净化吐沙处理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方法的滩涂埋栖性贝类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贝类养殖在整个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滩涂贝类的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我国现有浅海滩涂面积约2亿亩,其利用率目前不到20%,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发展空间很大。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滩涂埋栖性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量和养殖产量都十分可观。上述贝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畅销。滩涂埋栖性贝类因生活在泥沙环境中,收获后壳内及消化道内含有泥沙等杂质,出售或加工前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将体内泥沙排出体外,才能保证食用的卫生和口味。

    传统的贝类吐沙净化方法,一般采用自然海水暂养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地排出壳内软体部表面的泥沙,因为暂养环境下自然海水内饵料生物不足,消化道内的泥沙很难完全排出。在此环境下长时间的暂养会导致贝类肥满度降低,死亡率增加,产品的品质和口味都受到影响。长期缺乏有效的净化吐沙方法,使得四角蛤等肠内含沙多的贝类,很难达到卫生和清洁的要求,限制了其销售和出口,味道鲜美的贝类,其价格却始终在低端徘徊。滩涂埋栖性贝类的生产和加工单位也曾经采用豆浆等代用品试图排净贝类消化道内的泥沙,因为该类代用饵料不适合贝类自然的摄食需求,同时对暂养水体的水质造成很大影响,始终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适宜生物饵料和暂养环境,实现滩涂埋栖性贝类规模化快速有效吐沙净化的方法,它能将贝类消化道内的泥沙彻底排除掉,同时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在投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添加微藻活体中地一种或其组合作为饵料,添加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净化处理条件为:水温10~28℃,盐度15~35,pH值7.0~8.5;处理时间为4~24小时;净化处理期间保持充气,暂养海水每1~4小时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暂养水体的1/2~1/3。

    所述微藻在暂养水体中的较优配比为:净化期间总用量为8-12万细胞/ml暂养水体;净化时间为4~12小时;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以硅藻或金藻饵料的单独或组合使用;净化处理期间暂养海水每2小时换水一次。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为: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或中华蛤蜊;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投放量为暂养水体重量的1/30~1/10。暂养净化时微藻的用量应根据水温条件和所净化贝类的摄食强度不同而确定,在暂养净化期间,微藻应分2-5次加入暂养水体,维持水体中合理的微藻密度,保证贝类摄食需求。

    在暂养净化过程中,应使用清洁海水,暂养期间水体中始终充气,定时更换暂养池内海水,在保证海水清洁的同时带走贝类排出的泥沙。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净化效果好。本发明采用人工培养的微藻活体,适合贝类自然的摄食需求,可以在保证贝类肥满度和成活率、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味的同时对滩涂埋栖性贝类体内泥沙进行彻底净化,提供一条滩涂埋栖性贝类规模化快速有效吐沙净化的技术路线。

    2.速度快、效率高。采用本发明方法,可以在4-12小时内完成贝类体内泥沙的净化过程,效果明显,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净化滩涂贝类消化道内泥沙的困难。

    3.本发明采用的微藻的种类、用量和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且保证了贝类产品卫生和食用安全。

    4.本发明采用微藻活体作为饵料,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有利于环保。

    5.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提高贝类产品的卫生状况,满足食用需求,将会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其销售和出口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以滩涂埋栖性贝类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在以下实施例中。

    实施例1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um tricormtum)对四角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四角蛤500kg。净化池投喂三角褐指藻,2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30000细胞/ml水体。10小时后四角蛤体内泥沙全部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20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18℃,盐度:32,pH值:7.8,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8%,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四角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2

    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文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文蛤350kg。净化池投喂金藻+扁藻混合液,2.5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金藻20000细胞/ml水体+扁藻4000细胞/ml水体。6小时后文蛤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72000细胞/mg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0℃,盐度:25,pH值:7.6,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5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7%,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文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3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um tricormtum)+微绿球藻(Chlorella spp)对菲律宾蛤仔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菲律宾蛤仔450kg。净化池投喂三角褐指藻+微绿球藻混合液,3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三角褐指藻15000细胞/ml水体+微绿球藻20000细胞/ml水体。8小时后蛤仔体内泥沙全部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05000细胞/mg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2℃,盐度:28,pH值:8.3,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3小时暂养池换水1/2。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6%,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菲律宾蛤仔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4

    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对中华蛤蜊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中华蛤蜊550kg。净化池投喂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混合液,3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金藻30000细胞/ml水体+扁藻4000细胞/ml水体。12小时后中华蛤蜊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36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12℃,盐度:20,pH值:7.0,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3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6%,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中华蛤蜊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5

    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um)(硅藻)对青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青蛤350kg。净化池投喂小新月菱形藻,2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小新月菱形藻30000细胞/ml水体。5小时后青蛤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细胞90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5℃,盐度:15,pH值:7.0,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小时暂养池换水1/2。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5%,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青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滩涂埋栖性双壳贝类净化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方法的滩涂埋栖性贝类净化方法。在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单独或混合添加硅藻、金藻、小球藻、扁藻等微藻活体,可分多次添加,总用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在海水温度1028条件下,经424小时净化处理。本发明可使贝类体内泥沙排出,完成埋栖性贝类出售前的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