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滩涂埋栖性贝类生物净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滩涂埋栖性双壳贝类出售和加工前的净化吐沙处理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生物方法的滩涂埋栖性贝类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贝类养殖在整个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滩涂贝类的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0%。我国现有浅海滩涂面积约2亿亩,其利用率目前不到20%,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发展空间很大。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等滩涂埋栖性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量和养殖产量都十分可观。上述贝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畅销。滩涂埋栖性贝类因生活在泥沙环境中,收获后壳内及消化道内含有泥沙等杂质,出售或加工前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将体内泥沙排出体外,才能保证食用的卫生和口味。
传统的贝类吐沙净化方法,一般采用自然海水暂养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地排出壳内软体部表面的泥沙,因为暂养环境下自然海水内饵料生物不足,消化道内的泥沙很难完全排出。在此环境下长时间的暂养会导致贝类肥满度降低,死亡率增加,产品的品质和口味都受到影响。长期缺乏有效的净化吐沙方法,使得四角蛤等肠内含沙多的贝类,很难达到卫生和清洁的要求,限制了其销售和出口,味道鲜美的贝类,其价格却始终在低端徘徊。滩涂埋栖性贝类的生产和加工单位也曾经采用豆浆等代用品试图排净贝类消化道内的泥沙,因为该类代用饵料不适合贝类自然的摄食需求,同时对暂养水体的水质造成很大影响,始终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适宜生物饵料和暂养环境,实现滩涂埋栖性贝类规模化快速有效吐沙净化的方法,它能将贝类消化道内的泥沙彻底排除掉,同时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在投放有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暂养水体中添加微藻活体中地一种或其组合作为饵料,添加量为藻体细胞5-15万细胞/ml暂养水体;净化处理条件为:水温10~28℃,盐度15~35,pH值7.0~8.5;处理时间为4~24小时;净化处理期间保持充气,暂养海水每1~4小时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暂养水体的1/2~1/3。
所述微藻在暂养水体中的较优配比为:净化期间总用量为8-12万细胞/ml暂养水体;净化时间为4~12小时;暂养水体中添加的微藻活体以硅藻或金藻饵料的单独或组合使用;净化处理期间暂养海水每2小时换水一次。
所述滩涂埋栖性贝类为:四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或中华蛤蜊;滩涂埋栖性贝类的投放量为暂养水体重量的1/30~1/10。暂养净化时微藻的用量应根据水温条件和所净化贝类的摄食强度不同而确定,在暂养净化期间,微藻应分2-5次加入暂养水体,维持水体中合理的微藻密度,保证贝类摄食需求。
在暂养净化过程中,应使用清洁海水,暂养期间水体中始终充气,定时更换暂养池内海水,在保证海水清洁的同时带走贝类排出的泥沙。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净化效果好。本发明采用人工培养的微藻活体,适合贝类自然的摄食需求,可以在保证贝类肥满度和成活率、不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口味的同时对滩涂埋栖性贝类体内泥沙进行彻底净化,提供一条滩涂埋栖性贝类规模化快速有效吐沙净化的技术路线。
2.速度快、效率高。采用本发明方法,可以在4-12小时内完成贝类体内泥沙的净化过程,效果明显,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地净化滩涂贝类消化道内泥沙的困难。
3.本发明采用的微藻的种类、用量和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且保证了贝类产品卫生和食用安全。
4.本发明采用微藻活体作为饵料,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有利于环保。
5.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采用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提高贝类产品的卫生状况,满足食用需求,将会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其销售和出口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以滩涂埋栖性贝类为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在以下实施例中。
实施例1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um tricormtum)对四角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四角蛤500kg。净化池投喂三角褐指藻,2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30000细胞/ml水体。10小时后四角蛤体内泥沙全部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20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18℃,盐度:32,pH值:7.8,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8%,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四角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2
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文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文蛤350kg。净化池投喂金藻+扁藻混合液,2.5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金藻20000细胞/ml水体+扁藻4000细胞/ml水体。6小时后文蛤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72000细胞/mg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0℃,盐度:25,pH值:7.6,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5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7%,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文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3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um tricormtum)+微绿球藻(Chlorella spp)对菲律宾蛤仔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菲律宾蛤仔450kg。净化池投喂三角褐指藻+微绿球藻混合液,3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三角褐指藻15000细胞/ml水体+微绿球藻20000细胞/ml水体。8小时后蛤仔体内泥沙全部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05000细胞/mg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2℃,盐度:28,pH值:8.3,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3小时暂养池换水1/2。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6%,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菲律宾蛤仔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4
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对中华蛤蜊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中华蛤蜊550kg。净化池投喂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混合液,3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金藻30000细胞/ml水体+扁藻4000细胞/ml水体。12小时后中华蛤蜊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136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12℃,盐度:20,pH值:7.0,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3小时暂养池换水1/3。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6%,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中华蛤蜊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
实施例5
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um)(硅藻)对青蛤吐沙净化:
面积15m2暂养净化池,水深70cm,处理青蛤350kg。净化池投喂小新月菱形藻,2小时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小新月菱形藻30000细胞/ml水体。5小时后青蛤体内泥沙排出,净化期间微藻总投喂量为细胞90000细胞/ml水体。
实验条件为:水温:25℃,盐度:15,pH值:7.0,实验期间连续暂养水体内连续充空气,每2小时暂养池换水1/2。
净化效果:贝类肥满度好,成活率95%,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好,对青蛤体内泥沙进行了彻底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