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生态养殖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65745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6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09969.4

申请日:

2003.10.30

公开号:

CN1539273A

公开日:

2004.10.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K 67/02申请日:20031030授权公告日:20050706终止日期:20121030|||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7/02

主分类号:

A01K67/02

申请人:

吉林省舒兰市诚信蛙业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陈凤

地址:

132605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平安大街15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张瑜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养殖场水、虫源和植被俱佳,水源无污染。散碎卵团也采收孵化,装运器具透气,水深≤2cm,装卵团高≤30cm。卵团按排出先后依次入孵化池,不再翻动;孵化期保水量,水静、浅、稳,防止水温超过25℃。蝌蚪食饵以千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计,由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动植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与动物下脚料和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重量份比为100∶40-50∶2000的饵料,饲养密度≤2千尾/1m2。蝌蚪进入变态期,快装运至变态池和放养点,装运密度1尾/2cm3;池水温24-30℃左右,并投放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距池旁6-8m处,在孵化期时就扬撒助繁蛙食的昆虫所需的“稀粥状饵料”;每年灭鼠2-3次。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主要由选种产卵,卵团采集与孵化,蝌蚪的 饲养与变态管理,幼、成蛙放养,冬眠及回捕的过程组成,其特征在于: (1)卵团的采集和运输:卵团、散碎的卵团都采收用于孵化;装运器具透 气,其内水深≤2cm,装卵团高度≤30cm; (2)卵团的孵化:卵团按排出的先后,依次放入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 皆备均佳,水源无污染的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在存水的坑、泡、 泽、水田地及其周边地带的饲养场中修筑的孵化池内;其水深15cm,其面积为 饲养池的1/10,且与饲养池呈子母式结构,二池的进、出水口成对角线设置; 卵团入池后不再翻动,孵化期间尽量少补水,保水量,保水静、浅、稳,并防 止水温>25℃; (3)蝌蚪的饲养是于建在孵化池后,其进、出口亦成对角线设置,水深为 35cm的饲养池内进行;饲养坚持看中喂,喂是以1000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 蚪为基准,制成的以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植物和动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 与熟化的动物下脚料、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其重量份比=100∶40-50∶2000的饵 料;饲养密度≤2000尾/1m 2 ; (4)蝌蚪变态管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立即捞出速装运至变态池;装运 容器内清水高≤2cm,其密度为1尾/2cm 3 ,容器中放有嫩绿枝叶,保透气、幼 蛙不挤压,用纱窗扎盖容器口;变态池水温为24-30℃;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 高蛋白熟化饵料;在距变态池旁6-8m处,在卵团孵化期时,就人工扬撒助繁适 于幼蛙食用的昆虫所需要的虫饵—熟化玉米面粥,冷却后加其重量的0.2-0.3% 的糖化酶,经糖化稀释成粥状饵料;蝌蚪变态期前,放养区要施以灭鼠措施; 围捕变态幼蛙,应直送放养场、放养点; (5)幼、成蛙放养为生态放养,人工使其群体均布于放养区,自行觅食和 生息,捕食水田、旱田、林木或草丛中的害虫,及上述的助繁地表的昆虫;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孵化池内投放 卵团量为15-20团蛙卵/1m 2 。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蝌蚪 饵料所用的精饵,以重量份计,其100份中含玉米面45-55份,黄豆粉35-45份, 鱼骨粉8-12份。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向变态 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是指动物下脚料熟化品。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扬 撒助繁适于幼、成蛙捕食的昆虫所需的粥状饵料,是指玉米面中加其6倍重量 的水,煮成熟粥,冷却≤30℃后,加入玉米面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然后 糖化24-48h后,再加入熟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搅匀即成。
6: 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所需要的青蛙饲养场地,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饲养场地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永久和临时水源 均无污染地带;水源周边陆地有野生或人工乔、灌木和蒿草丛,并且无脊椎昆 虫种类多,密度和群体大为宜;适宜选在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 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周边地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地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场地内 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子母式孵化池和饲养池,二池面积之比为1∶10,水深分别 为15cm和35cm,二池进、出水口均成对角线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化池 和饲养池池水以列单排单灌,并且水呈流动状态。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孵 化池为实、平、浅;饲养池为浅、中、深的浅锅底形。

说明书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青蛙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青蛙,其异名蛙、长股(《别录》),田鸡、哈鱼等(《纲目》),为蛙科动物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e Hallowell)或金线蛙(Rana PlancyiLataste)等的总称,是典型的水陆两栖蛙类;在我国东北三省和南方省份分布很广。青蛙集食、补、药于一体,其肉质细嫩可口,系上佳绿色食品。据《东北动物药》纪载:青蛙鲜用或阴干备用,可“全体入药”,有“利水消肿、解毒止嗽”之功效。其成体的胆、肝、脑、皮均可供药用,幼体蝌蚪有延寿之作用。青蛙捕食害虫,有“农田卫士”之称。随着青蛙人工生态养殖的发展,它在无公害水稻发展,提供丰富蛙类产品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我国中国林蛙处于人工生态养殖,而中国虎纹蛙和棘胸蛙均为圈养。圈养投入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由于饲养密度大,得病机率高,产品难以达到绿色要求。目前国内青蛙处于试验性圈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青蛙生态养殖方法,主要由选种、产卵,卵团采集与孵化,蝌蚪的饲养与变态管理,幼、成蛙放养,冬眠及回捕的过程组成,其特征在于:

    (1)卵团的采集和运输:卵团、散碎的卵团都采收用于孵化;装运器具透气,其内水深≤2cm,装卵团高度≤30cm;

    (2)卵团的孵化:卵团按排出的先后,依次放入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水源无污染的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在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其周边地带地饲养场中修筑的孵化池内;其水深15cm,其面积为饲养池的1/10,且与饲养池呈子母式结构,二池的进、出水口成对角线设置;卵团入池后不再翻动,孵化期间尽量少补水,保水量,保水静、浅、稳,并防止水温>25℃;

    (3)蝌蚪的饲养是于建在孵化池后,其进、出口亦成对角线设置,水深为35cm的饲养池内进行;饲养坚持看中喂,喂是以1000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为基准,制成的以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植物和动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与熟化的动物下脚料、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其重量份比=100∶40-50∶2000的饵料;饲养密度≤2000尾/1m2;

    (4)蝌蚪变态管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立即捞出速装运至变态池;装运容器内清水高≤2cm,其密度为1尾/2cm3,容器中放有嫩绿枝叶,保透气、幼蛙不挤压,用纱窗扎盖容器口;变态池水温为24-30℃;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在距变态池旁6-8m处,在卵团孵化期时,就人工扬撒助繁适于幼蛙食用的昆虫所需要的虫饵—熟化玉米面粥,冷却后加其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经糖化稀释成稀粥状饵料;蝌蚪变态期前,放养区要施以灭鼠措施;围捕变态幼蛙,应直送放养场、放养点;

    (5)幼、成蛙放养为生态放养,人工使其群体均布于放养区,自行觅食和生息,捕食水田、旱田、林木或草丛中的害虫,及上述的助繁地表的昆虫;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向孵化池内投放卵团量为15-20团蛙卵/1m2。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蝌蚪饵料所用的精饵,以重量份计,其100份中含玉米面45-55份,黄豆粉35-45份,鱼骨粉8-12份。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向变态池内投撒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是指动物下脚料熟化品。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所述的人工扬撒助繁适于幼、成蛙捕食的昆虫所需的粥状饵料,是指玉米面中加其6倍重量的水,煮成熟粥,冷却≤30℃后,加入玉米面重量的0.2-0.3%的糖化酶,然后糖化24-48h后,再加入熟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搅匀即成。

    实现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所需要的青蛙饲养场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饲养场地选择在水源、植被和虫源皆备均佳,永久和临时水源均无污染地带;水源周边陆地有野生或人工乔、灌木和蒿草丛,并且无脊椎昆虫种类多,密度和群体大为宜;适宜选在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草地,或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周边地带;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所述的场地内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子母式孵化池和饲养池,二池面积之比为1∶10,水深分别为15cm和35cm,二池进、出水口均成对角线设置。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所述的孵化池和饲养池池水以列单排单灌,并且水呈流动状态。

    上述的青蛙生态养殖场地,其所述的孵化池为实、平、浅;饲养池为浅、中、深的浅锅底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的进步:

    (1)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简单易行,易掌握;(2)本发明采用的青蛙生态养殖的方法,适应青蛙生活习性,捕食害虫,扼制林、农、牧业虫害的发生,尤其水田害虫,对实现稻米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利于青蛙自身和其他动物生态平衡,有明显生态效益;(3)青蛙放养时捕食害虫,可降低养殖成本,投入产出比是圈养的5-10倍,经济效益高;(4)可为社会提供集食、补、药于一身的纯绿色、天然蛙类产品。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子母式孵化池和饲养池示意图,其中:

    1-孵化池    2-进水口    3-出水口    4-饲养池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如下:

    实施例:

    本发明的青蛙生态养殖方法的起步,是从天然青蛙中采收1∶1雄雌蛙于浅水、稳水中交配产卵,其卵团经人工孵化,蝌蚪喂养,变态成幼蛙,经疏散放养,秋分至寒露期间(6-7℃)入土冬眠。下一年度4月末到5月初出土,成蛙散放,开始生态放养,捕食昆虫,秋分至寒露期间(6-7℃)入土冬眠;第三年谷雨至立夏(4月末到5月初)出土,此时成蛙已经性成熟,可进行选种繁殖。

    (1)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是青蛙养殖的基本活动场所,其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化,为以后人工养殖创造一个规范化的养殖场地;发挥资源优势,是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基础。因此要选择适宜青蛙繁衍生息所需要的水源、植被及虫源俱佳地带。

    养殖场选择:选在河、溪、塘、库的林缘边或荒草地;存水的坑、泡、泽、水田地及其周边地带。

    ①水源—卵团孵化和早期胚胎发育期应有适量无污染的永久性水源,夏、秋季应有临时性无污染水域;    

    ②植被—水源周边陆地能生有野生或人工栽培的乔、灌木、或蒿草丛;

    ③虫源—以无脊椎昆虫种类多,种群体数量与密度大为宜;

    ④环境—以少干扰少敌害为宜;

    ⑤有效放养面积的估算—以有临时性以上水源周边(不含较大水域面积)之外,不超过20-30m为度进行估算为宜;

    ⑥适宜的放养密度—每年有效放养面积,保证放养变态后的幼蛙,每平方米不可超过2只。

    (2)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①设养殖场活动中心,建临时管理房,就近集中或分散修筑如附图所示的子母式孵化池1和饲养池4,二者面积比为1∶10。孵化池有效利用水面积,按15-20团蛙卵/1m2投放;二池进、出水口均按对角线设置,水深分别为15cm和35cm左右,水由进水口2入孵化池1,并由与其进水口2成对角线的出水口(即饲养池的进水口)进入饲养池4,再由饲养池4的出水口3流出,水呈流动状态。前池(孵化池1)实、平、浅,后池(饲养池4)可呈浅中深的浅锅底形。池水以列单排单灌;

    ②蝌蚪变态(疏散)池应在整个放养区内均布,也可用原有静水坑、池代替;

    ③蝌蚪饲养期水源无保证的,应有蓄水设施或设备。

    ④无特殊情况免设防逃御障;

    ⑤要有蝌蚪饵料加工锅灶;备有相应工具与设备:操网、栏网、刀、锹、桶、铁锅、手提充电灯、水泵等。

    (3)卵团的采运

    卵团是青蛙种苗之源。养殖2年后,应有计划的按超倍数量、雄雌1∶1的比例留种。

    ①散碎的卵团照样能孵出蝌蚪,故同时采收;

    ②采收用操网捞卵,装卵用容器内水高不超过2cm;无论盛装还是运输,装卵团高度≤30m,用透气性器具,防止胚胎窒息致死,忌温高于30℃;

    ③青蛙卵不易保持原团块,故应用重量估算卵块或卵粒较准确;

    (4)卵团孵化

    这是指卵团早期胚胎发育的全过程,从卵裂到蝌蚪腮盖完成,正常需要10天左右。这是青蛙养殖关节环节之一,孵化卵团数量是否相当,条件是否适宜,孵化率高低,均关系到养殖成果。

    ①在卵团入池前一周(4月末至5月初),要对子母池进行普遍干消毒,生石灰用量大于40kg/每亩。消毒后灌水洗池,再放进清水(其水深15cm左右)备用;

    ②卵团按排卵先后顺序分别入池,入池后就不可再翻动;

    ③孵化期间尽量少补水,保水量,保静水,保浅水,保稳水,防止水温过高(25℃以上);

    ④应做到卵团不积堆,不受泥沙污染,不受冻害,不遭敌害;

    ⑤当大部分蝌蚪出胶膜时,应缓缓增加水量,再提高水层深度5-10cm。

    ⑥孵化期间要注重培富未来蝌蚪饲养池的池水(主要指水中微生物)。

    (5)蝌蚪的饲养

    蝌蚪从鳃盖完成到变态是青蛙幼体发育的重要时期,约需3-4周。饲养蝌蚪是青蛙养殖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管理好坏,蝌蚪成活率的高低,是否能培育出个大体壮的蝌蚪,直接关系到变态幼蛙的数量和质量。主要饲养活动是看、喂、管,即在看中喂,看中管。    

    ①饵料的大体数量与配比。以1000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为基准,需精饵料100公斤,其中黄豆粉占35-45%,玉米面占45-55%,鱼骨粉占8-12%;另需熟化的动物下脚料40-50kg,青嫩植物原料2000kg;参见表1给出的组方的三个例子:

                             表1 100万尾蝌蚪饲养饵料的组成  例      100kg精饵组成(kg) 熟化的动物下脚料(kg)      青嫩植物原料(kg)  黄豆粉  玉米面  鱼骨粉  鸡、鸭、鹅、兔、  猪、羊、牛内脏  草  树枝叶  野草  1    35    55    10        40 1000    700  300  2    40    48    12        45 1100    700  200  3    45    46    9        50 1300    650  50

    上述100kg精饵1天为1-2次约20天左右投完;所述的40-50kg的动物下脚料约在10天内喂完;而2000kg青嫩植物原料,自开始喂养到停食时用完。

    开口食是否需投喂蛋黄或豆浆,应视蝌蚪入饲养池时水体的培富程度而定;不同喂养期饵料的营养成分配比及形态(糕、胨、片等)应按蝌蚪对营养之所需和摄食能力而制定;

    ②应注意:a每次投饵料量不可过多,防止剩食对水体的污染;b投饵每日2次;c保持长流水,防止池水温过高,防止池水体缺氧,防止水质污染过重;d严防蝌蚪密度过大(≤2000尾/1m2);

    ③蝌蚪饲养期病害防治见附表“青蛙常见的主要病害防治”。

    (6)蝌蚪变态管理

    变态是指蝌蚪向蛙变化的过程,认真观察可发现:变态期三天左右,蝌蚪对投饵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停止进食;体表色变淡变黄;个体出现前肢芽,腹部变瘦,体形趋小;极个别伸出前肢。在此期间,马上用操网于早、晚捞出快装快运到变态池(疏散池),也可于原池变态;围捕变态幼蛙直送至放养点(只能在靠近水域边处)。其中:

    ①运送欲变态蝌蚪需带水装运,每2立方厘米装一尾蝌蚪;    

    ②变态池水温应保持在24-30℃;

    ③向变态池内投放少量动物性高蛋白熟化饵料—熟化后动物下脚料,如鸡、鸭、鹅、猪、羊、狗、牛等内脏煮熟,加工成小块。视池水“肥瘦”情况,先少投后多投点,主要看变态情况灵活掌握。促使发育慢的蝌蚪早日进入变态期;

    ④直接运送变态幼蛙时,盛装幼蛙容器中先装≤2cm深的清水,幼蛙不可盛装过多,容器中放有嫩绿枝叶,确保透气、幼蛙不受挤压,并用纱窗扎盖容器口。

    ⑤在距变态池旁,须在卵团孵化期时,就采取人工扬撒适宜幼蛙捕食的昆虫所需的助繁饵料—稀粥状饵料。它是由玉米面加其重量的6倍清水煮成熟化粥冷至30℃以下,向粥内添加从市场购进的糖化酶,其用量为玉米面重量的0.2-0.3%,拌匀糖化24-48h,然后再加进粥重量的4-6倍的清水搅匀即可施撒(表2给出三个例子对应的“稀粥状饵料”的组成)。扬撒稀粥状饵料是为了保证幼蛙登陆开始水陆两栖生活时,就有充足的活饵可觅食。

             表2 幼、成蛙捕食的昆虫所需助繁饵料—“稀粥状饵料”组成  例                          稀粥状饵料(kg)    熟化玉米面粥    糖化酶  熟化玉米粥  稀释用水量  稀粥状饵料    总量    玉米面    水  1    100    600    1.4    2800    2801.4  2    100    600    1.7    3500    3201.7  3    100    600    2.1    4200    4202.1

    表中仅表示“稀粥状饵料”的组成,并非实际扬撒的量。扬撒虫饵越多越好。

    ⑥在蝌蚪变态期前,每年要对放养区进行2-3次药物灭鼠,但药物必须符合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7)幼、成蛙的放养

    青蛙从变态幼蛙到商品蛙,需三年时间,能否确保成活率、商品率,放养也是养殖生产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放养是对刚变态的幼蛙、一龄幼蛙和成蛙的放养。放养青蛙与放养其他类动物有所不同,就是使其群体合理、均匀地分布到放养区中,自行觅食生息,不需早放晚收,也不用时时圈赶,也不必投喂人工饵料,从而体现出本发明青蛙生态养殖方法的低投入高受益之所在。人工放养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间接有目的地对放养的青蛙采取相应的人工助放与管理措施。

    ①助送、放措施:变态幼蛙体弱小,无力长途跋涉,为使每个个体都能获足食物,需人工助送、助放,合理疏散。集中繁殖后的成蛙,体能消耗大,产后应马上疏送到水域边植被条件最适宜的陆地进行生殖后暂息,恢复体能后再开始活动。

    ②助繁地表适宜青蛙捕食的昆虫措施:青蛙捕食量一般约为自身重的8%,最大为25%。每生产0.5kg青蛙需要活饵1.25kg。人工放养青蛙密度大于野生密度,难以单繁殖如此多的活饵,这就需就地借助昆虫资源(种虫与虫饵),助繁昆虫,实践证明这是最可取、最奏效的选择。青蛙从水田、旱地、野生和人工草丛、树木中捕食昆虫近百种;人工应向青蛙多集中的旱地扬撒助繁地表青蛙捕食的昆虫饵料(上述的“稀粥状饵料”),以提高适宜青蛙捕食的昆虫量。

    ③助防敌害措施:鼠类是青蛙最主要天敌,每只鼠在15-20天内平均捕食幼蛙100-150只。因此,每年要集中实施2-3次毒鼠措施。

    (8)冬眠。

    这是青蛙越冬避寒和生殖发育的需要。饲养者应留心观察掌握冬眠地点,这对实施放养和回捕极为重要。

    ①回捕原则:持证回捕;捕大留小(二年生成蛙可适当捕个头大的作商品);超倍留足种蛙,余下供外场。

    ②回捕时间为每年白露至霜降期间,早捕影响质量,晚捕难度增大;

    ③回捕地点一般在浅水域边,水边陆地;离水较近的窝风向阳、冻层浅的沟壕旁、田埂、旱田平地或坡地、田与林交汇处及山角下等。

    ④回捕方法为光诱捕、味引捕、操网兜捕、挖穴捕等,应根据时期、时间和地点而异;

    ⑤盛装、运输与暂存。用透气的袋、篓、捅均可。暂存放逃、防天敌伤害、防止挤压伤亡,尽量减少体能营养消耗。

    (9)疾病防治:

    养蛙防病害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青蛙常见的主要疾病见附表(坚持无公害标准)。青蛙生态养殖过程中,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饲养办饲养许可证、回捕办回捕许可证、运输办理运输证明、出售办理出售证、加工办理加工证,做到依法饲养、管理、回捕、运输、加工、销售。

    蝌蚪饲养  水生  昆虫  危害水生食肉性昆虫见多,蝌蚪濒濒见少。池址是老水田,地势低洼,泥质或草类底质;投入蝌蚪饲养前没做消毒处理。每年都做清池、晒池,池底消毒处理。用蝌蚪安27ppm或90%敌百虫0.5ppm带水喷雾杀虫,用药当日停喂。  气  泡  病肠内充满气泡,腹部彭胀,失去自由游泳能力,仰游于水面,身体失去平衡。水体杂气饱合,形成气泡被蝌蚪误食,吃的食物在肠内发酵,产生的气体排不出。及时串入新水,更新水质;上午9时前将蝌蚪喂饱,免其在高温时饥食气泡;不投给干料,或发酸的饵料。将发病蝌蚪捞到清洁的水池中暂养,禁食2天,用2ppm20%的硫酸镁全池喷洒一次蝌蚪饲养  肠  炎  病不食少动,反应迟钝,腮及腹下出红斑,腹内充水,有粘液,后腿发炎红肿。水质败坏或食了发霉饵料;或饵原料细度不适,又没煮熟,造成消化不良,消化管受细菌感染发炎。不投喂变质、生硬不易消化的饵料;不能喂得过饱;保持流水。同厌食症的防治法;停喂饵料一日,再喂时,按每公斤饵料凉后拌进压碎的黄连素或痢特灵一片、酵母2片投喂,连喂3日。蝌蚪饲养  红  腿  病蝌蚪精神不振,不进食,腹下皮肤发现红斑,后腿发红。受单胞杆菌和坏死性杆菌感染。饲养池事前消毒;饲养中期用生石灰20ppm带水消毒;或每池10m2左右,用蟾蜍2只,拨破脖后毒腺在水中来回拉动一次。按饵料重量5%的比例拌入生大蒜泥饲喂5天,或每公斤饵料拌入黄胺(首次2片;以后减半)饲喂5天;或用强氯精0.5ppm,或用高锰酸钾0.7ppm,或用硫酸铜0.7ppm对池水消毒。蝌蚪饲养  弱  苗  症蝌蚪瘦小,变态早,变态幼蛙既小又轻,身长1厘米稍多,体重不足0.3克。水层浅,水温高,密度大,氧不足,营养缺。深水,低温,适密,足氧,营养全价。科学饲喂和管理  迟  变  症前肢不出,不变态。水温低于24℃。不在泉眼处和密高的乔木树下修变态池。增加光照,适当提高水温。  饥  亡空腹而亡。尾部吸收后的7-11日内没有进肚适口的活饵;幼蛙群体集中。在变态场或投放点,提前助繁低位弱小适口的活饵,投放密度适中。无两栖生活  鼠  害蛙群不壮,发现蛙尸被鼠蚕食或咬伤;鼠群密度大;防鼠措施不利。投放鼠具、鼠药或避鼠剂。无

                                                                     青蛙常见的主要病害防治期间  病害  性质         表现症状            病害原因            预防措施           防治办法卵团孵化  死  胚卵胶膜稀解;植物极总朝上;胚体不发育;逐渐变成灰白色。存留时间过长,长途运输翻倒,氧气供应不上,或没受上精。早捞早运;不受高温高压;确保有氧气保证呼吸。无  沉  水  卵卵团沉入水底不漂浮;孵团外表呈染尘的桑粒状;胚胎不见发育。池水呈混浊状或含泥沙微粒过多,池水深(25cm以上),池底浮泥层粘住卵团底面。池底平、实或有隔离层;入池水源经过沉淀过滤;池入水口处不泛泥沙;池水保10-15cm深。尽早捞出卵团,冲去泥沙,再按孵化要求入池。蝌蚪饲养  互  毒蝌蚪不安静,群体一直在不停地快迅游动。密度过大,每平方米数量超过3000只以上。无肢期不要超过2500只/m2,后肢期不要超过1500只/m2。疏散至适当密度蝌蚪饲养  互  蚕大吃小,强食弱,众啃一。个体大小相差太大;饵料供给不足。卵团“隔”孵,蝌蚪分级饲养。适时疏散至适当密度  低  氧  症蝌蚪在水中直立,头钻出水面吞气。蝌蚪投放密度大;串水量不足,池水中的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密度适当,单池、单灌单排;保持流水:及时清除剩余的饵渣。加大串水量  厌  食  症对投饵不感兴趣水体逐渐败坏。密度适当,单池、单灌、单排;保持流水;及时清除剩余的饵渣。水均深0.3米,亩用生石灰6-8公斤,泡开成液,全池泼洒,一周后再施一次。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蛙生态养殖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青蛙生态养殖方法,其特点是养殖场水、虫源和植被俱佳,水源无污染。散碎卵团也采收孵化,装运器具透气,水深2cm,装卵团高30cm。卵团按排出先后依次入孵化池,不再翻动;孵化期保水量,水静、浅、稳,防止水温超过25。蝌蚪食饵以千个卵团孵出100万尾蝌蚪计,由含淀粉、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动植物性粉料构成的精饵,与动物下脚料和青嫩植物原料组成的重量份比为10040502000的饵料,饲养密度2千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