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06026 A(43)申请公布日 2012.10.03CN102706026A*CN102706026A*(21)申请号 201210174714.5(22)申请日 2012.05.23201210094127.5 2012.03.23 CNF25B 15/12(2006.01)F25B 27/02(2006.01)F25B 41/06(2006.01)(71)申请人李华玉地址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室(72)发明人李华玉(54) 发明名称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57) 摘要本发明提。
2、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溶液节流阀、若干溶液泵和若干溶液热交换器组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第一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一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分汽室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蒸发器向第三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经节流阀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冷凝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一吸收器对外供热,形成具有双效回热流程的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66)本国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5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1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
3、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5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13 页1/5页21.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
4、)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
5、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2.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
6、统。3.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
7、)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3)和第四吸收器(14)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第三吸收器。
8、(5)和第四吸收器(1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4.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将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06026 A2/5页3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7)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再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7)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
9、收-发生系统。5.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5)和第一吸收器(3)与分汽室(6)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
10、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7)增设稀溶。
11、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
12、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
13、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06026 A3/5页4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
1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
15、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16、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7)可省略。1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
17、(1)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
18、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1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第一溶液热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06026 A4/5页5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
19、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
20、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1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21、二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冷凝器(16)还有冷。
22、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8)与蒸发器(17)连通,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冷凝器(16)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7)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7)可省略。1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12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
23、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10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
24、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1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06026 A5/5页6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
25、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2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H)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H)。
2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E)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H)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
27、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B)与新增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
28、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G)连通,新增冷凝器(G)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冷凝器(16)或蒸发器(1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F)和新增冷凝器(G)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06026 A1/12页7双效回热吸收 - 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 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中,回热是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有效方法;同时,采用回热还可以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供热参数可调节、性能指数实现连续变化和适应变工。
29、况运行的优势。当余热资源温度相对较低时,驱动热介质的温降要求大,此时采用回热,则完成回热流程的高温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差;若高温驱动热介质的高品位热负荷只进行一次回热流程,则会出现温差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此时,应该考虑使高温驱动热负荷进行双效回热流程将第一次回热流程产生的冷剂蒸汽用于溶液浓度的进一步提升并释放出用于二次回热的冷剂蒸汽,则可充分发挥高温驱动热的作用,充分利用传热温差,提高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0004 1.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
30、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
31、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0005 2.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32、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0006 3.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说 明 书CN 102706026 A2/12页8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分汽室、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
33、,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一吸收器和第四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和第四吸收。
34、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0007 4.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一溶液泵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0008 5.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第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增加溶液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35、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一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0009 6.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
36、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0 7.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
37、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说 明 书CN 102706026 A3/12页9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0011 8.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
38、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
39、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0012 9.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
40、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可省略。0013 10.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
41、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
42、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说 明 书CN 102706026 A4/12页100014 11.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
43、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
44、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可在新增发生器的浓溶液管路出口增设新增溶液泵。0015 12.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4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溶液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
45、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三吸收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第二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高于新增发生器的冷剂蒸汽压时,第一溶液泵可省略。0016 13.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12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
46、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7 14.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10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8 15.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1项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说 明 书CN 102706026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