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吊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尾部有接收器车辆上的便携式吊机装置。 背景技术 生产生活中, 常常需要借助于吊机将很重的货物装载到车辆上, 或者从车辆上卸 下。载货的车辆尾部通常带有接收器来安装吊机。但是现有的吊机存在有以下问题 :
有的吊机直接采用螺丝或其他五金件固定在车辆尾部, 这样破坏了车辆的表面完 整, 并且当起吊较重的货物时, 很容易损坏车辆的原有部件。在吊机不使用时, 也不便于拆 除。
有的吊机转动机构设计不灵活, 不合理, 使得操作费时费力, 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有的吊机悬空安装在车辆尾部的接收器上, 这样的吊机不能用于起吊较重的货 物, 具有使用的局限性。
有的吊机虽然增加了底部支撑稳定装置, 但是该底部支撑稳定装置结构复杂, 使 得整个吊机较为笨重。使用完毕后, 由于体积大, 重量重, 不能随车运输, 而必须要拆卸下 来。然而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 安装拆卸极为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吊机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 置, 该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结构简单, 安装拆卸方便, 且稳定性好, 转动灵活, 可用于起吊较 重货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 其采用千斤顶作为提升动 力, 安全省力, 一个人即可完成吊机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 其采用双轴承无缝设计, 使吊机工作时转动灵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 其支撑机构结构简单, 且 高度可调, 可适用于不同尾部高度的车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 其采用 T 型连接器, 使得 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相对于安装车辆位置可调, 方便灵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 其采用可折叠结构, 易于 随车运输。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 包括 :
起吊机构, 所述起吊机构包括一吊臂 ; 一吊钩安装在该吊臂的前部 ; 一立柱, 其上 部枢接于吊臂的后部 ; 和一千斤顶, 其顶部枢接于吊臂的中部, 下部与立柱的下部相连接 ;
转动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缸筒连接于起吊机构和支撑机构之间, 其底部固 定在支撑机构上 ; 一长轴可旋转地套装于所述缸筒中, 其上端与所述立柱的底端相连 ; 一深沟球轴承设置在所述长轴的上端与所述立柱的连接处 ; 和一锥形轴承设置在所述长轴的 下端, 将所述长轴可旋转地固定在缸筒的底部 ;
支撑机构,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条长度可调的外支撑腿, 每条外支撑腿的上端枢 接于所述缸筒上, 下端支撑于地面 ; 一条中间支撑腿, 其顶端连接于所述缸筒的底端 ; 两条 连接杆, 每条连接杆的一端枢接于与之相对应的所述外支撑腿上, 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 所述中间支撑腿的底部 ; 和
连接机构,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底座横梁, 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中间支撑腿上, 另一 端和一 T 型连接器连接在一起, 所述 T 型连接器具有一与所述底座横梁相配的横向套管, 和 一与车辆尾部的接收器相配的接收套管。
可选择地, 所述立柱和所述长轴是固定在一起的, 并且与所述缸筒是可拆卸地连 接的 ; 所述两条外支撑腿与所述缸筒也是可拆卸地连接的。
较佳地, 所述吊臂具有若干个起吊位依次设置在吊臂的前部。
较佳地, 所述立柱为向后倾斜的。
较佳地, 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两个脚撑, 分别安装在每条外支撑腿的下端。
较佳地, 所述脚撑连接有实心杆, 实心杆上有若干调节孔, 实心杆插入外支撑腿的 底部, 通过将外支撑腿的底部固定在实心杆上不同的调节孔处, 可以调节外支撑腿的长度, 从而调节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的高度。 较佳地, 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两个可调连接件, 分别安装在所述外支撑腿上, 所述 连接杆通过该可调连接件可调节地枢接于所述外支撑腿上, 所述可调连接件具有若干个连 接位, 将连接杆安装在不同的连接位中, 可以调节两条外支撑腿分开的角度, 从而调节便携 式车载吊机装置的高度。
较佳地, 所述立柱包括一立柱束带安装在立柱中部 ; 所述每条外支撑腿包括一束 带安装在外支撑腿的中部。
较佳地, 所述 T 型连接器的横向套管上具有一插销孔, 所述底座横梁上具有一相 应的孔, 当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移动到车辆尾部的中间位置时, 所述横向套管上的插销孔 与所述底座横梁上的孔相重合, 用一插销插入, 以将所述横向套管和所述底座横梁固定。
较佳地, 所述千斤顶由液压、 机械或气动驱动。
附图说明
图 1 是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 图 2 是起吊机构的示意图 ; 图 3 是转动机构的示意图 ; 图 4 是支撑机构和连接机构的示意图 ; 图 5 是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以下的实施例来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 1- 图 5 所示。
实施例 1
如图 1 所示, 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包括起吊机构 10, 转动机构 20, 支撑机构 30和连接机构 40。
如图 2 所示, 所述起吊机构 10 包括一吊臂 11 ; 一吊钩 12 安装在该吊臂 11 的前部 ; 一向后倾斜的立柱 13, 其上部枢接于吊臂 11 的后部 ; 和一千斤顶 14, 其顶部枢接于吊臂 11 的中部, 下部与立柱 13 的下部相连接。
所述吊臂 11 具有若干个起吊位 111 依次设置在吊臂 11 的前部, 该起吊位 111 依 据距离吊臂 11 后部远近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载重规格。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时, 根据 起吊货物重量的不同, 可以选择最适宜的起吊位 111 来安装所述吊钩 12。当起吊货物重量 较重时, 选择将吊钩 12 安装在距离吊臂 11 后部较近的起吊位 111 上, 反之, 当起吊货物重 量较轻时, 选择将吊钩 12 安装在距离吊臂 11 后部较远的起吊位 111 上。在实施例 1 中, 所 述吊臂 11 具有三个起吊位 111。
所述千斤顶 14 采用液压千斤顶, 其包括缸体 141 和手柄 142。一人手动即可驱动 千斤顶 14 工作, 简单方便, 不需要提供其他动力。
液压千斤顶结构紧凑, 能平稳顶升重物, 传动效率较高, 完全符合便携式车载吊机 装置的工作要求。
所述的立柱 13 采用向后倾斜的结构, 使得千斤顶 14 在作业过程中始终处于几乎 与转动轴线相垂直的位置, 不占用起吊空间, 方便起吊大体积的货物。同时, 立柱 13 向后倾 斜, 可以使千斤顶 14 始终向上动作, 受力理想, 从而可以延长千斤顶 14 的使用寿命。
如图 3 所示, 所述转动机构 20 包括一缸筒 21 连接于起吊机构 10 和支撑机构 30 之间, 其底部固定在支撑机构 30 上 ; 一长轴 22 可旋转地套装于所述缸筒 21 中, 其上端与所 述立柱 13 的底端相连 ; 一深沟球轴承 23 设置在所述长轴 22 的上端与所述立柱 13 的连接 处; 和一锥形轴承 24 设置在所述长轴 22 的下端, 将所述长轴 22 可旋转地固定在缸筒 21 的 底部。
所述起吊机构 10 属于悬臂梁结构, 货物吊在吊臂 11 末端, 通过千斤顶 14 来起吊, 再通过立柱 13 旋转来改变货物的位置。由于在与货物对称的另一边并没有相当的配重来 平衡, 因而产生了单边的力臂, 使转动部位除了受到货物向下的压力, 同时还受到了单侧向 的扭力。 体现在转动机构 20 中为长轴 22 下端侧面紧紧抵住缸筒 21 底部的与货物反方向的 内侧 ( 径向力 ) 和货物向下的压力下使长轴 22 底部端面向下压住缸筒 21 底部 ( 轴向力 ), 而长轴 22 上端缸筒 21 口部紧紧抵住缸筒 21 与货物同方向的内侧 ( 径向力 ), 并且长轴 22 在缸筒 21 底部作为支点抵紧力比缸筒 21 口部要大得多, 这样使得旋转操作很困难, 如果长 轴 22 与缸筒 21 之间的间隙较大, 旋转不能实现, 并且使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非常不安全。
本实施例中, 所述长轴 22 和套装在其外的所述缸筒 21, 形成了一个转动枢纽。便 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时, 外部的缸筒 21 保持相对静止, 而内部的长轴 22 在深沟球轴承 23 和锥形轴承 24 的双轴承作用下, 相对于缸筒 21 做旋转运动, 从而配合连接于其上的立柱 13, 完成对货物的旋转。
所述深沟球轴承 23 主要是用来承受径向的载荷, 设置在长轴 22 的顶部可以平衡 径向的载荷。
所述锥形轴承 24 适用于同时承受径向和轴向的载荷, 设置在长轴 22 的底部可以 来平衡径向和轴向的载荷。
所述转动机构 20 利用深沟球轴承 23 和锥形轴承 24 两个不同的轴承, 使转动的间隙最小化, 从而克服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起吊过程中受力不平衡的问题, 并且使转动灵 活, 旋转位置容易控制, 保证了操作安全。
如图 4 所示, 所述支撑机构 30 包括两条长度可调的外支撑腿 31, 每条外支撑腿 31 的上端枢接于所述缸筒 21 上, 下端支撑于地面 ; 一条中间支撑腿 32, 其顶端连接于所述缸 筒 21 的底端 ; 两条连接杆 33, 每条连接杆 33 的一端枢接于与之相对应的所述外支撑腿 31 上, 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中间支撑腿 32 的底部。
所述两条外支撑腿 31, 和与之相连的两条连接杆 33 在中间支撑腿 32 的两侧分别 形成三角形结构。支撑机构 20 部分的这些三角形结构使得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更加稳固, 利于平衡起吊货物时造成的吊机偏斜, 保持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水平。
如图 4 所示, 所述连接机构 40 包括一底座横梁 41, 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中间支撑腿 32 上, 另一端和一 T 型连接器 42 连接在一起, 所述 T 型连接器 42 具有一与所述底座横梁 41 相配的横向套管 421, 和一与车辆尾部的接收器相配的接收套管 422。
所述底座横梁 41 与所述 T 型连接器 42 的横向套管 421, 用螺丝或其他易于安装拆 卸的五金件固定 ; 所述 T 型连接器 42 的接收套管 422 与车辆尾部的接收器, 同样是用螺丝 或其他易于安装拆卸的五金件固定。 T 型连接器 42 的 T 型结构使得底座横梁 41 插入 T 型连接器 42 横向套管 421 中的 长度可调, 从而使得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可根据车辆的大小来调节其最佳的工作位置, 方 便灵活。在不使用时, 通过调节底座横梁 41 插入 T 型连接器 42 横向套管 421 中的长度, 可 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移动到车辆尾部的中间位置, 便于安全运输。
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时, 根据车辆尾部接收器的高度, 通过调节两条外支撑 腿 31 之间的夹角以及两条外支撑腿 31 的长短, 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调整到合适的高度。
根据货物的重量和体积大小, 选择合适的起吊位 111 来安装吊钩 12, 用手柄 142 操 作千斤顶 14 工作, 并旋转动立柱 13, 实现装卸货物的操作。
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完毕后, 将吊臂 11 安装有吊钩 12 的一端向下压, 直至与 立柱 13 平行, 此时, 千斤顶 14 被压至最短。旋转立柱 13 和千斤顶 14, 使其尽可能地与底 座横梁 41 在一个平面上, 然后将连接杆 33 的一端与中间支撑腿 32 分离, 将两条外支撑腿 31 连同连接杆 33 向上翻转至垂直位置, 通过调节底座横梁 41 插入 T 型连接器 42 横向套管 421 中的长度, 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移动到车辆尾部的中间位置, 并固定在车辆尾部随车 一起运输。如图 5 所示。
当然, 根据使用人的喜好或实际情况的需要, 工作完毕后, 也可以将所述 T 型连接 器 42 从车辆尾部的接收器中分离出来, 从而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与车辆分离, 以便于单 独储存和运输。使用时, 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的 T 型连接器 42 安装在车辆尾部的接收器 上即可。由于 T 型连接器 42 与车辆尾部的接收器是采用螺丝或其他易于安装拆卸的五金 件固定, 因此拆装方便。
实施例 2
所述立柱 13 和长轴 22 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的, 并且与所述旋转机构 20 中的缸筒 21 是可拆卸地连接的, 如图 3 所示 ; 所述两条外支撑腿 31 与所述缸筒 21 也是可 拆卸地连接的。
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完毕后, 将吊臂 11 安装有吊钩 12 的一端向下压, 直至与
立柱 13 平行, 此时, 千斤顶 14 被压至最短。将立柱 13 和长轴 22 分离出缸筒 21, 两条外支 撑腿 31 与缸筒 21 分离, 连接杆 33 和中间支撑腿 32 分离, 横梁 41 和 T 型连接器 42 分离, 即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拆卸成几部分, 以便于存储和运输。
实施例 3
所述千斤顶 14 为电动液压千斤顶, 其余同实施例 1。 电动驱动可以节约人力, 并且 可以是利用外部电源提供动力, 也可以采用蓄电池来提供动力。 采用蓄电池提供动力, 无需 提供外部电源, 便于野外或其他不适于提供外部电源的场合使用。
可替换地, 所述千斤顶 14 由机械动力驱动, 或由气动驱动。
实施例 4
如图 4 所示, 所述支撑机构 30 还包括两个脚撑 34, 分别安装在每条外支撑腿 31 的 下端。所述脚撑 34 可采用工形, 圆形, 方形或其他具有一定支撑面积的结构。其余部分同 实施例 1。
实施例 5
所述脚撑 34 连接有实心杆, 实心杆上有若干调节孔, 所述脚撑 34 的实心杆插入外 支撑腿 31 的底部, 并用螺丝将外支撑腿 31 的底部固定在实心杆的调节孔处, 以将外支撑腿 31 和脚撑 34 固定在一起。通过调节实心杆插入外支撑腿 31 底部的长度, 即通过将外支撑 腿 31 的底部固定在实心杆上不同的调节孔处, 可以调节外支撑腿 31 的长度, 从而调节便携 式车载吊机装置的高度。其余部分同实施例 1。 实施例 6
如图 4 所示, 所述支撑机构 30 还包括两个可调连接件 35, 分别安装在所述外支撑 腿 31 上, 所述连接杆 33 通过该可调连接件 35 可调节地枢接于所述外支撑腿 31 上。所述 可调连接件 35 具有若干个连接位 351, 将连接杆 33 安装在不同的连接位 351 中, 可以调节 两条外支撑腿 31 分开的角度, 从而调节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的高度, 以适应不同尾部高度 的车辆。其余部分同实施例 1。
实施例 7
如图 2 和图 5 所示, 所述立柱 13 包括一立柱束带 131 安装在立柱 13 中部, 当便携 式车载吊机装置折叠起来时, 所述立柱束带 131 将立柱 13 和与之相邻的其他部件束在一 起, 以保持折叠状态的稳定性, 便于放置和随车运输。其余部分同实施例 1。
实施例 8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所述每条外支撑腿 31 包括一束带 311 安装在外支撑腿 31 的 中部, 当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折叠起来时, 所述束带 311 将外支撑腿 31 和与之相邻的其他 部件束在一起, 以保持折叠状态的稳定性, 便于放置和随车运输。其余部分同实施例 1。
实施例 9
如图 4 所示, 所述 T 型连接器 42 的横向套管 421 上具有一插销孔, 所述底座横梁 41 上具有一相应的孔。
当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完毕后, 通过调节底座横梁 41 插入 T 型连接器 42 横 向套管 421 中的长度, 将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移动到车辆尾部的中间位置, 此时, 所述横向 套管 421 上的插销孔与所述底座横梁 41 上的孔相重合, 用一插销插入, 将所述横向套管 421 和所述底座横梁 41 固定起来。其余部分同实施例 1。
实施例 10
所述底座横梁 41 的另一端插入所述 T 型连接器 42 的横向套管 421 中后, 用手轮 固定连接。采用手轮固定连接, 可以消除间隙, 使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时更稳定。其余 部分同实施例 1。
实施例 11
如图 4 所示, 所述底座横梁 41 通过一加强板 411 与所述缸筒 21 相连接, 以增加底 座横梁 41 与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其他部分的连接强度, 增强便携式车载吊机装置工作时 的稳固度。其余部分同实施例 1。
应当可以理解, 在不偏离其精神和中心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其它形式实现。 因此这里的实施例和具体的实施方式是示意性并不是限制性,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这里 给出的详细描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