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尤其涉及将供纸盒引入本体装置的引入手 段的引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 图像形成装置设有读取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图像的读取部, 将由读取 部读取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的图像形成部, 以及向图像形成部供给记录纸的供纸部, 通 过具有图像形成部的光写入装置对感光体表面照射光形成静电潜像, 向感光体表面形成的 静电潜像供给由青色、 品红色、 黄色、 黑色各色成份构成的调色剂, 作为调色剂像, 成为可视 像, 通过将上述各色成份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印材上, 形成彩色图像。
又,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在本体装置设有作为单元的供纸盒, 设置为能拉出, 叠合收 纳多张记录纸。 该图像形成装置将叠层在供纸盒的记录纸由拾取机构的拾取辊等从最上面 纸顺序输出, 送向图像形成部, 在图像形成部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上。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
中, 若供纸盒在拉出方向没有定位, 则有时会发生图像没有形成在记录纸的宽度方向中央、 偏向某一方的不良状况。
作为解决该不良状况的图像形成装置, 设有定位装置, 其设有将供纸盒朝着拉出 方向赋能的赋能装置, 以及限动机构, 所述限动机构由限动件和与限动件相接的阻止部件 构成, 限制供纸盒拉出以及解除限制, 由赋能装置对供纸盒赋能, 使得限动件与阻止部件相 接, 进行供纸盒的拉出方向定位, 上述装置为人们所公知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由此, 上述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定位装置使得供纸盒相对本体装 置定位, 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的宽度方向中央, 同时, 通过限动机构限制拉出供纸盒, 能防 止在运送装置时等场合供纸盒从本体装置跳出。
又, 一般, 当收纳在供纸盒的记录纸没有, 或变更收纳在供纸盒的记录纸时, 从本 体装置拉出供纸盒, 将记录纸载置到供纸盒之后, 将供纸盒推入安装到本体装置。但是, 在 补给完记录纸状态的供纸盒很重, 将供纸盒推入到本体装置时, 给与用户很大负担。又, 若 因供纸盒重, 用户赋予过大操作力, 则有时供纸盒势头猛安装到供纸部。这种场合, 因安装 供纸盒时的冲击, 有时会发生收纳在供纸盒的记录纸位置偏移, 或供纸盒破损等不良状况。
作为解决该不良状况的技术, 提出将供纸盒引入到安装位置的引入装置, 若将供 纸盒沿着安装方向推入到某种程度, 则设在供纸盒的被嵌合部与设在引入装置的嵌合部嵌 合, 引入装置将供纸盒引入到安装位置, 同时, 当引入装置将供纸盒引入到安装位置时抑制 供纸盒的势头, 上述装置为人们所公知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2, 3, 4)。
由此, 上述专利文献 2 记载的引入装置将供纸盒自动引入到安装位置, 因此, 即使 供纸盒重时, 也能减轻用户负担, 能抑制安装时产生冲击, 因此, 能抑制载置的记录纸位置 偏移或供纸盒破损。
但是, 在专利文献 2, 3, 4 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相对能将供纸盒引入到安装位 置的距离, 引入装置尺寸大, 因此, 存在安装引入装置的本体装置也尺寸大的问题。又, 在专利文献 2, 3 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若设在供纸盒的被嵌合部与设在引 入装置的嵌合部嵌合, 在完成将供纸盒引入到安装位置前, 引入装置发挥大致相同的抑制 力, 抑制安装供纸盒时的冲击, 因此, 为了使得供纸盒的安装速度充分衰减, 需要很大的制 动转矩, 用于引入的朝着引入方向的赋能力也必须增大到与制动转矩相当的程度, 其结果, 存在拉出供纸盒时用户负担增大的问题。
又, 在专利文献 4 记载的引入装置中, 抑制力发挥直到供纸盒安装结束位置附近, 但是, 存在在供纸盒安装结束位置不能发挥抑制力、 不能抑制冲击的问题。
又, 专利文献 1-4 记载的引入装置, 在尽管引入装置处于引入状态, 但被嵌合部与 嵌合部不嵌合的异常状态场合, 存在在供纸盒通常动作下不能回复到正常状态的问题。
【专利文献 1】 特开 2008-127110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特开 2006-151687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特开 2007-70068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特开 2007-260011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 供不会导致装置尺寸大、 能将单元良好地引入到安装位置的引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 提供即使显影剂体积随时间发生变化也能将稳定量的显 影剂供给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装置, 以及设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 一种引入装置, 设有引入力产生装置, 其包括 :
嵌合部件, 设在本体装置以及相对上述本体装置可装卸地设置的单元之中某一 方; 以及
被嵌合部件, 设在上述本体装置以及上述单元之中另一方 ;
若上述嵌合部件和上述被嵌合部件在上述单元的引入开始位置嵌合, 则上述引入 力产生装置产生将上述单元引入到上述本体装置内方的引入结束位置的引入力 ; 其特征在 于:
上述引入力产生装置包括 :
多个赋能部件, 产生赋能方向互不相同的赋能力 ; 以及
多个回转部件, 与赋能部件卡合, 且能绕回转支点回转, 将上述多个赋能部件串列 连接, 从上述多个赋能部件的赋能力生成上述引入力。
由于该结构, 通过可回转的回转部件串列连接赋能方向互相不同的多个赋能部 件, 得到引入力, 与用单一的大的赋能部件产生引入力场合相比, 能减小赋能部件的占有空 间。
因此, 不会增大装置尺寸, 能将单元良好地引入到安装位置。
(2) 在上述技术方案 (1) 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设有抑制部件, 与回转部件通过齿轮连接, 能相对回转部件传递动力, 通过上述赋 能部件产生的赋能力, 上述单元被引入上述本体装置内方, 当上述回转部件回转时, 从上述 引入开始位置到上述引入结束位置全部区域, 产生与上述回转部件的回转速度相对应的负
荷, 抑制上述回转部件的回转。
(3) 在上述技术方案 (2) 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设定上述赋能部件和上述回转部件的卡合位置, 上述赋能部件和上述回转部件的 相对位置, 使得产生以相对高速引入上述单元的第一引入力, 以及以相对低速引入上述单 元的比上述第一引入力小的第二引入力中之中某一方。
由于该结构, 当单元和本体装置的滑动阻力小, 引入力引起的移动速度快场合, 抑 制部件的负荷变大, 能使得单元移动强力减速。由此, 能抑制单元势头猛地安装到安装位 置。又, 当单元和本体装置的滑动阻力大, 引入力引起的移动速度慢场合, 抑制部件的负荷 小, 能防止不能引入单元。
(4) 在上述技术方案 (3) 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设定上述赋能部件和上述回转部件的卡合位置, 上述赋能部件和上述回转部件的 相对位置, 使得在上述引入开始位置产生上述第二引入力, 在上述引入开始位置以外产生 上述第一引入力。
由于该结构, 通过减小刚开始引入后的引入力, 当引入单元时, 抑制部件产生的负 荷成为相对单元的引入方向的大的制动力, 能对单元移动施加强力减速。 (5) 在上述技术方案 (2)-(4)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设定上述赋能部件和上述回转部件的卡合位置, 上述赋能部件和上述回转部件的 相对位置, 使得引入力在上述第一引入力和上述第二引入力之间平滑地变化。
由于该结构, 在第一引入力和第二引入力之间, 引入力平滑地变化, 因此, 能平滑 地实行单元的引入及拉出。
(6) 在上述技术方案 (2)-(4)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设有隔断部件, 当上述单元被拉出到上述本体装置外方, 上述回转部件回转时, 隔 断从上述抑制部件向上述回转部件的负荷传递。
由于该结构, 当使得单元朝着拉出方向移动时, 抑制部件的负荷不作用在单元上, 因此, 拉出单元时, 用户不会感到阻力, 能平滑地拉出单元, 能提高操作性。
(7) 在上述技术方案 (1)-(6)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设在上述本体装置的上述嵌合部件及上述被嵌合部件之中某一方设有嵌合限制 部件, 其包括 :
第一槽, 与设在上述单元的上述嵌合部件及上述被嵌合部件之中另一方嵌合 ;
第二槽, 在上述单元在上述安装结束位置不嵌合, 仅仅当设在上述本体装置的上 述嵌合部件及上述被嵌合部件之中某一方位于上述安装结束位置时, 上述第二槽与设在上 述单元的上述嵌合部件及上述被嵌合部件之中另一方嵌合 ; 以及
锁定爪, 当设在上述本体装置的上述嵌合部件及上述被嵌合部件之中某一方位于 上述引入开始位置时, 限制上述回转部件回转 ;
上述第一槽、 第二槽以及锁定爪形成为一体。
由于该结构, 单元处于引入状态, 尽管嵌合部件和被嵌合部件没有嵌合, 回转部件 处于引入结束状态即嵌合异常场合, 与通常相同动作, 使得单元相对引入装置插入场合, 单 元的嵌合部件强制插入第二槽, 因此, 若在该状态下拉出单元, 则通过爪锁定部能限制回转 部件。
因此, 能在拉出单元的通常动作中, 从嵌合异常回复。
(8) 在上述技术方案 (1)-(7)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多个赋能部件的赋能力的大小互相不同。
由于该结构, 通过合适地设定各赋能部件的赋能力, 能将引入单元的引入力大小 或变化式样设定为最佳状态。
(9) 在上述技术方案 (1)-(8)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赋能部件为弹簧。
由于该结构, 通过将赋能部件设为弹簧, 能以廉价结构得到引入力。
(10) 在上述技术方案 (1)-(9)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单元是载置收纳多张记录纸的供纸盒。
由于该结构, 引入装置引入作为单元的供纸盒, 能提高供纸盒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 时, 在拉出供纸盒方向能良好地进行定位。
(11) 在上述技术方案 (1)-(10)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 :
上述本体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
由于该结构, 能提高单元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在拉出单元方向 能良好地进行定位。 (12)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供纸盒, 可拉出地设置在本体装置, 载置多张记录纸 ;
供纸部, 供给叠层在上述供纸盒的记录纸 ;
图像形成部, 在由上述供纸部供给的记录纸上形成图像 ;
记载在上述技术方案 (1)-(11) 任一个所述的引入装置, 将上述供纸盒作为上述 单元, 引入到上述本体装置内方的引入结束位置。
由于该结构, 能提高单元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在拉出单元方向 能良好地进行定位。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 提供不会导致装置尺寸大、 能将单元良好地引入到安装位置的引入 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构成图。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黄色用成像部的构成图。
图 3 是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开放侧方框架状态的框架附近构成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供纸盒构成的立体图。
图 5 是表示供纸盒把手部附近构成的立体图。
图 6A、 6B 是说明限动机构动作的模式图, 其中, 图 6A 表示供纸盒安装结束前后的 限动部和阻止部件的位置关系, 图 6B 表示供纸盒安装中途会发生的限动部和阻止部件的 位置关系。
图 7 是表示供纸盒安装在供纸装置状态的平面图。
图 8 是表示赋能装置和阻止部件的位置关系的侧面图。
图 9 是表示引入装置上侧的立体图。 图 10 是表示引入装置下侧的立体图。 图 11 是开放引入装置下侧的立体图。 图 12 是开放引入装置下侧的立体图。 图 13 是详细表示引入装置的第二齿轮的立体图。 图 14 是引入装置的平面图。 图 15 是表示引入装置的引入开始时状态的平面图。 图 16 是表示引入装置的引入开始时状态的平面图。 图 17 是表示引入装置的引入中状态的平面图。 图 18 是表示引入装置的引入结束时状态的平面图。 图 19 是详细表示引入装置的爪的立体图。 图 20 是表示引入装置的回复动作的平面图。 图 21 是表示引入装置的回复动作的平面图。 图 22 表示引入力和制动力的相关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在以下实施形态中, 虽然对构成要 素, 种类, 组合, 形状, 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 但是, 这些仅仅是例举,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 此。
先说明构成。 下面说明将本发明的引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适用于并行配设多个 感光体的串列型彩色激光打印机 ( 以下简记为 “打印机” ) 的例子。
如图 1 所示, 打印机 500 设有图像形成部 200 以及向该图像形成部 200 供给转印 纸 S 的供纸部 300。图像形成部 200 设有用于分别形成黄色 ( 以下简记为 “Y” )、 青色 ( 以 下简记为 “C” )、 品红色 ( 以下简记为 “M” )、 黑色 ( 以下简记为 “Bk” ) 各色图像的四个成像 部 1Y、 1C、 1M、 1Bk。成像部 1Y、 1C、 1M、 1Bk 分别设有鼓状感光体 2Y、 2C、 2M、 2Bk。四个感光体 2Y、 2C、 2M、 2Bk 沿着图像形成部 200 内的图示左右方向等间隔离开并列配置。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在打印机 500 动作时, 从没有图示的驱动源传递驱动, 朝着箭头所示方向 ( 顺时 钟方向 ) 回转。又, 各成像部 1Y、 1C、 1M、 1Bk 在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周围设有对于电子 照相方式成像必要的显影装置等部件。 在本实施形态中, 为方便说明起见, 在表示各成像部 1Y、 1C、 1M、 1Bk 的构成部件的符号之后, 添加表示其颜色的 Y、 C、 M、 Bk, 以便与成像图像的调 色剂的颜色对应。在一般说明中, 有时也省略该添加符号。各成像部 1Y、 1C、 1M、 1Bk 除了所 用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之外, 其他构成相同。以下详细说明黄色用成像部 1Y。
如图 2 所示, 在黄色用成像部 1Y 中, 在感光体 2Y 周围, 按照静电照相处理顺序, 沿 着顺时钟方向, 作为成像部件, 顺序配设充电装置 4Y, 显影装置 5Y, 清洁装置 3Y。充电装置 4Y 根据形成图像使得感光体 2Y 带电, 设有与感光体 2Y 对向的充电辊 4aY。显影装置 5Y 将 调色剂赋与带电的感光体 2Y, 设有显影辊 5aY, 显影刮板 5bY, 螺旋 5cY。又, 清洁装置 3Y 从 感光体 2Y 除去调色剂, 设有清洁刷 3aY, 清洁刮板 3bY, 回收螺旋 3cY。
感光体 2Y 具有例如将铝形成为直径 30-120mm 左右的圆筒形状, 在其表面上设置 光导电性物质构成的有机半导体层的结构。感光体 2Y 并不限定于圆筒形状, 也可以是例如
带状。 如图 1 所示, 在感光体 2Y、 2C、 2M、 2Bk 的下方, 设有作为潜像形成手段的曝光装置 80, 用于将与各色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 8 对通过各充电装置 4 均一带电的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的表面进行扫描, 形成静电潜像。在各充电装置 4 和各显影装置 5 之间, 沿着感光 体 2 的回转轴方向确保细长空间, 以便通过该曝光装置 80 照射的激光 8 向着感光体 2Y、 2C、 2M、 2Bk 射入。
如图 1 所示的曝光装置 80 具有设有没有图示的半导体激光光源、 多面镜等的激光 扫描方式构成, 从没有图示的四个半导体激光光源发出根据需要形成的图像数据调制的激 光 8Y、 8C、 8M、 8Bk。曝光装置 80 具有在金属或树脂制的框体内部收纳光学部件、 控制用部 件的结构, 在上面射出口设有透光性的防尘部件。如图 1 所示的打印机 500 设有一个曝光 装置 80, 但也可以在各成像部 1Y、 1C、 1M、 1Bk 个别设置曝光装置, 即设有多个曝光装置 80。 又, 作为曝光装置 80, 除了采用半导体激光光源之外, 也可以使用公知的 LED( 发光二极管 ) 阵列和成像手段 ( 例如聚光透镜 ) 的组合。这种场合, 将经微细加工的 LED 几千至几万个 排列在直线上, 用与感光体 2 上潜像的各点对应的 LED 进行感光写入, 光学系统仅仅单纯的 聚光透镜就行, 不需要多面镜等机械驱动系统, 能提高可靠行, 降低成本, 实现小型化。
黄色 (Y)、 青色 (C)、 品红色 (M)、 黑色 (Bk) 各色调色剂若在处理各色的显影装置 5Y、 5C、 5M、 5Bk 被消耗, 通过没有图示的调色剂检测手段检测。 接着, 各色调色剂从设在打印 机 500 上部的收纳各色调色剂的四个调色剂卡盒 40Y、 40C、 40M、 40Bk 通过没有图示的调色 剂补给手段供给各显影装置 5。 各调色剂卡盒 40Y、 40C、 40M、 40Bk 的外壳构成为由树脂或纸 等形成的容器, 在局部设有没有图示的排出口, 使得能容易地相对打印机 500 的安装部 400 装卸。 当将调色剂卡盒 40Y、 40C、 40M、 40Bk 安装到安装部时, 调色剂卡盒 40Y、 40C、 40M、 40Bk 的排出口与设在打印机 500 本体的调色剂补给手段结合。又, 在打印机 500 中, 设有例如使 得安装部 400 和调色剂卡盒 40Y、 40C、 40M、 40Bk 的形状成对等的误安装防止手段, 以便防止 各色调色剂卡盒 40Y、 40C、 40M、 40Bk 误安装向处理其他色的显影装置补给调色剂。
显影装置 5 设有搅拌调色剂及载体并进行运送的两螺旋 5c。 当显影装置 5 安装到 打印机 500 中时, 上述调色剂补给手段一端与图 2 所示左侧的螺旋 5c 的上部连接。调色剂 通过螺旋 5c 供给朝着箭头方向 ( 逆时钟方向 ) 回转的显影辊 5a, 通过显影刮板 5b 将显影 辊 5a 表面的调色剂层厚度限制为所定厚度。显影辊 5a 系将不锈钢或铝形成为圆筒形状构 成, 可回转地支承在显影装置 5 的没有图示的框架上, 确保与感光体 2 的距离为标准间隔, 内部设有磁铁产生所定的磁力线。通过处理所定色的调色剂对由激光 8 形成在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表面的各色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形成显像。
在感光体 2Y、 2C、 2M、 2Bk 的上部设有中间转印单元 6。中间转印单元 6 设有由二 次转印对向辊 6b、 辊 6c、 6d、 以及清洁对向辊 6e 支承并架设的作为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 6a。从没有图示的驱动源传递驱动使得辊 6b 回转, 驱动中间转印带 6a 朝着箭头方向 ( 逆 时钟方向 ) 移动。中间转印带 6a 由环状带构成, 架设及配置为使得通过与显影装置 5 对向 部之后的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的表面和中间转印带 6a 接触。在中间转印带 6a 的内周 部设有与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对向的四个一次转印辊 7Y、 7C、 7M、 7Bk。
在中间转印带 6a 的外周部, 在与清洁对向辊 6e 对向的位置, 设有带清洁装置 6h。 该带清洁装置 6h 清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 6a 表面的不要的调色剂或纸粉等异物。与该带清
洁装置 6h 对向的清洁对向辊 6e 设有给与中间转印带 6a 张力的机构。给与中间转印带 6a 总能以合适的张力移动。又, 带清洁装置 6h 也与清洁对向辊 6e 连动移动。
中间转印带 6a 是例如以厚度为 50-600μm 的树脂薄膜或橡胶作为基体的带, 具有 通过施加在各一次转印辊 7Y、 7C、 7M、 7Bk 的偏压能将各感光体 2Y、 2C、 2M、 2Bk 载置的调色剂 像静电转印在中间转印带 6a 表面的电阻值。与中间转印带 6a 关联的各部件和中间转印带 6a 支承为一体, 构成作为中间转印单元 6, 能相对打印机 500 装卸。中间转印带 6a 由例如 将碳分散在聚酰胺中构成, 将其体积电阻值调整到 106-1012Ωcm 左右构成。又, 中间转印带 6a 在其宽度方向端部至少一方设有用于使其移动稳定的没有图示的带偏靠止动棱。
一次转印辊 7Y、 7C、 7M、 7Bk 由例如用导电性橡胶材料包覆作为金属芯的金属辊表 面构成, 从没有图示的电源对金属辊施加偏压。导电性橡胶材料由例如将碳分散在聚氨酯 橡胶中, 将其体积电阻值调整到 105Ωcm 左右构成。作为一次转印辊 7Y、 7C、 7M、 7Bk, 也可以 使用表面不设有导电性橡胶材料层的金属辊。
在中间转印带 6a 外周, 在作为支承辊的二次转对向辊 6b 夹着中间转印带 6a 的对 向位置, 设有二次转印辊 14a。 二次转印辊 14a 由例如用导电性橡胶材料包覆作为金属芯的 金属辊表面构成, 从电源 14b 对金属辊施加偏压。可以例如将碳分散在导电性橡胶材料中, 导电性橡胶材料的体积电阻值调整到 107Ωcm 左右。二次转印辊 14a 在与二次转印对向辊 6b 对向的位置, 与中间转印带 6a 相接, 形成作为二次转印部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在该二次 转印夹持部, 即二次转印辊 14a 和中间转印带 6a 的相接部, 使得作为记录纸的转印纸 S 一 边通过中间转印带 6a 和二次转印辊 14a 之间, 一边施加偏压, 将中间转印带 6a 载置的调色 剂像静电转印到转印纸 S 上。
在曝光装置 80 下方的供纸部 300 设有可拉出的多段例如二段的供纸盒 9A, 9B。 通 过使得对应的供纸辊 10A, 10B 回转, 选择地送出收纳在上述供纸盒 9A, 9B 内的转印纸 S, 通 过分离辊 11A, 11B 以及运送辊对 12A, 12B 送向供纸运送通道 P1。
在供纸运送通道 P1 上, 为了取得向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转印纸 S 的供给时间, 设 有由一对辊构成的定位辊对 13。转印纸 S 从定位辊对 13 向由中间转印带 6a 和二次转印辊 14a 构成的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
打印机 500 在图 1 所示右侧设有作为手工供纸部的手工供纸盘 25, 该手工供纸盘 25 当不使用时能使其回转收纳在作为打印机 500 本体一部分的侧方框架 F 中。载置在手 工供纸盘 25 的最上面的转印纸 S 由手工供纸辊 26 供纸后, 在作为分离手段的分离辊 27 分 离, 可靠地仅仅运送一张, 通过反转辊 22 及辊 24 经供纸运送通道 P1 送向定位辊对 13。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上方, 设有包括加热手段的定影装置 15。 定影装置 15 设有内藏 加热器的定影辊 15a, 以及一边相对该定影辊 15a 加压一边相接的加压辊 15b。作为定影装 置 15, 可以适当选择, 例如采用带式, 或采用 IH( 感应加热 ) 的加热方式等。结束定影的转 印纸 S 如图 1 所示, 通过将可回转的切换导向件 63 切换为排纸辊 62 方向, 通过形成排纸通 道的导向部件 61a 被导向, 因排纸辊 62 回转按图示箭头所示方向排纸, 载置在打印机 500 上部的排纸盘上。
打印机 500 包括设有用于使得转印纸 S 翻转并再供纸的再供纸通道和辊的双面单 元, 能在转印纸 S 两面形成图像。
具体地说, 在侧方框架 F 内部设有转向运送通道 P5 以及再供纸运送通道 P6, 同时,设有切换导向件 63, 第二切换导向件 G2 和第三切换导向件 G3。又, 设有与没有图示的驱动 源连接、 通过控制驱动源可反转的反转辊 18a 以及反转辊 22 等。反转辊 18a、 18b 构成反转 辊对 18。辊 23 和辊 24 与反转辊 22 相接, 当该反转辊 22 朝顺时钟方向回转时, 通过反转辊 22 和辊 24 协同, 进行来自手工送纸盘 25 的转印纸 S 的运送, 当该反转辊 22 朝逆时钟方向 回转时, 通过反转辊 22 和辊 23 协同, 将再供纸运送通道 P6 内的转印纸 S 朝着定位辊对 13 方向再供纸。
若切换导向件 63 从图 1 状态朝着顺时钟方向回转, 则结束定影的转印纸 S 由辊对 17 导向到反转运送通道 P4, 经第二切换导向件 G2, 向反转辊对 18 运送, 暂时送到转向运送 通道 P5。转印纸 S 送到转向运送通道 P5 后, 反转辊对 18 的反转辊 18a 朝着逆时钟方向回 转, 且第二切换导向件 G2 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 转印纸 S 从转向运送通道 P5 送向再供纸运 送通道 P6。运送到再供纸运送通道 P6 的转印纸 S 由辊 15c、 20 以及辊 14c、 21 运送后, 由反 转辊 22 和辊 23 进一步运送, 到达定位辊对 13。
打印机 500 在供纸部 300 下部设有作为追加供纸部的供纸装置 50。图 1 所示供纸 装置 50 设有二个供纸盒 9C, 9D, 也可以进一步增加供纸盒数量, 使得转印纸 S 的合计收纳张 数多, 或增大各供纸盒 9C, 9D 的容量, 使得转印纸 S 的合计收纳张数增多。 打印机 500 设有第三切换导向件 G3, 其位于定影装置 15 上方, 配置在辊对 17 的运 送方向下游, 从图 1 所示状态朝逆时钟方向回转, 对定影后的转印纸 S 进行导向, 同时, 通过 将转印纸 S 运送到排纸通道 P8, 能将转印纸 S 排出到没有图示的另一排纸装置。作为另一 排纸装置, 可以是例如具有数段排纸盘的分页架盘。
在此, 说明在转印纸 S 单面形成图像的单面印刷时的动作。
首先, 通过曝光装置 80 动作, 从没有图示的半导体激光光源射出与黄色用图像数 据对应的激光 8Y, 通过将该激光 8Y 照射在因充电辊 4aY 充电而均一带电的感光体 2Y 表面 上, 在感光体 2Y 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受到显影辊 5aY 的显影处理, 用黄色调 色剂显影, 成为可视像。用黄色调色剂显影的可视像受到一次转印辊 7Y 的转印作用, 一次 转印在与感光体 2Y 同步移动的中间转印带 6a 的表面上。这种形成潜像、 显影、 一次转印动 作在其他感光体 2C、 2M、 2Bk 也按时间顺序同样进行。
其结果, 在中间转印带 6a 表面上, 顺序叠合黄色 Y、 青色 C、 品红色 M、 黑色 Bk 的各 色调色剂像, 作为四色调色剂图像载置, 该四色调色剂图像与沿着箭头方向 ( 逆时钟方向 ) 移动的中间转印带 6a 一起运送。另一方面, 在夹着中间转印带 6a、 通过与一次转印辊 7 对 向位置的感光体 2 表面上残存的调色剂或异物由清洁装置 3 清洁。
形成在中间转印带 6a 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 受到二次转印辊 14a 的转印作用, 转 印在与中间转印带 6a 同步运送的转印纸 S 上。接着, 中间转印带 6a 表面由带清洁装置 6h 清洁, 准备在下一次成像工序及转印工序中使用。
转印有图像的转印纸 S 受到定影装置 15 的定影作用后, 通过排纸辊 62 以图像面 朝下 ( 面朝下 ) 状态排出到排纸盘 60 上。
下面, 说明在转印纸 S 两面上形成图像的双面印刷时动作。
通过与上述单面印刷时相同的作用, 从中间转印带 6a 转印图像的转印纸 S 通过定 影装置 15 受到定影作用后, 由切换导向件 63 向着辊对 17 被导向。向着辊对 17 被导向的 转印纸 S 经设在辊对 17 的沿运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三切换导向件 G3 以及反转运送通道 P4,
前进到配置在图 1 所示回转位置的第二切换导向件 G2 的上方, 由反转辊对 18 运向转向运 送通道 P5。此时, 驱动反转辊 18a 朝着顺时钟方向回转。转向运送通道 P5 内的可正逆转 的辊对 19 通过正转将转印纸 S 暂时完全收纳在转向运送通道 P5 之后逆转, 逆运送转印纸 S。当使得辊对 19 及反转辊对 18 的回转方向逆转时, 第二切换导向件 G2 从图 1 所示姿势 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接着, 将转印纸 S 进入转向运送通道 P5 的后端端部作为前端, 通过 辊 15c、 20 以及辊 14c、 21 将再供纸运送通道 P6 内的转印纸 S 朝着供纸运送通道 P1 运送, 到达定位辊对 13。此后, 在定位辊对 13 取时间, 将单面形成有图像的转印纸 S 朝着二次转 印辊 14a 和中间转印带 6a 对向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再次运送, 将中间转印带 6a 上的调色剂 图像转印在转印纸 S 的另一面侧。
应该形成在转印纸 S 第二面的图像, 在转印纸 S 运送到所定位置前开始成像工序, 顺序形成, 该场合的成像工序也与上述单面印刷时的彩色调色剂图像形成相同, 使得该彩 色调色剂图像载置在中间转印带 6a 上。但是, 转印纸 S 前后反转, 因此, 相对最初成像时, 从曝光装置 80 射出的图像数据制作控制为沿着纸运送方向按逆向成像。
这样在两面转印彩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 S 再次经过定影装置 15 的定影处理, 通 过排纸辊 62 排出到排纸盘 60 上。 在打印机 500 中, 为了提高双面印刷的时间效率, 可以控制转印纸 S 运送, 使得同 时几张转印纸 S 在运送通道内运送。又, 通过没有图示的控制手段控制在转印纸 S 的表面 及背面形成图像。
又, 在打印机 500 中, 形成在感光体 2 上的调色剂像的极性为负, 通过对一次转印 辊 7 给与正电荷, 感光体 2 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 6a 的表面上。
又, 通过对二次转印辊 14a 给与正电荷, 中间转印带 6a 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转 印纸 S 上。
关于上述单面印刷及双面印刷动作, 说明实行彩色印刷的例子, 但是, 也可以在实 行黑色 Bk 单色印刷时, 不使用与黄色 Y、 青色 C、 品红色 M 对应的感光体 2Y、 2C、 2M。为此, 打印机 500 设有机构, 当实行黑色 Bk 单色印刷时, 不仅不使得感光体 2Y、 2C、 2M 以及显影装 置 5Y、 5C、 5M 运行, 而且, 使得感光体 2Y、 2C、 2M 和中间转印带 6a 保持非接触。即, 在打印机 500 中, 内部框架 6f 支承辊 6d 及一次转印辊 7Y、 7C、 7M, 支承内部框架 6f, 使其能以框架轴 6g 为中心回转, 当单色印刷时, 使得内部框架 6f 朝着离开感光体 2Y、 2C、 2M 远的方向 ( 在 图 1 中为顺时钟方向 ) 回转, 在仅仅感光体 2Bk 与中间转印带 6a 接触状态下, 实行成像工 序, 作成由黑色调色剂形成的单色图像。这样, 当单色印刷时, 使得不使用的成像部 1Y、 1C、 1M 的感光体 2Y、 2C、 2M 离开中间转印带 6a, 同时, 使得感光体 2Y、 2C、 2M 及显影装置 5Y、 5C、 5M 停止, 能提高成像部 1Y、 1C、 1M 的寿命。
在打印机 500 中, 开放没有图示的外盖等进行零部件更换等的维修保养。 将图 2 所 示成像部 1 的各部件支承为一体单元化构成处理卡盒, 当维修保养时, 若更换该处理卡盒, 能提高维修保养操作性。
又, 将图 2 所示成像部 1 作为处理卡盒构成时, 通过在该处理卡盒上设有向打印机 500 安装用的导向部或把手, 能容易地实行向打印机 500 装卸处理卡盒。又, 通过在该处理 卡盒上设有存储处理卡盒特性或运行状况的存储装置 ( 例如 IC 标记物 ) 等, 能提高处理卡 盒维修保养管理上的便利性。
再有, 若构成为在使得中间转印带 6a 和各感光体 2 离开状态下, 从打印机 500 本 体拉出中间转印单元 6, 则能提高中间转印单元 6 的维修保养操作性。
如图 3 所示, 双面单元 30 及二次转印单元 14 设在能以回转轴 Fa 为回转中心, 相 对打印机 500 回转的侧方框架 F。通过将侧方框架 F 从图 1 所示状态按顺时钟方向回转, 双面单元 30 及二次转印单元 14 如图 3 所示, 能使得上方开放。侧方框架 F 设有止动部件 31, 通过没有图示的锁杆操作, 该止动部件 31 回转, 脱离设在打印机 500 侧的阻止部件 32, 成为可回转状态。这样, 通过开放侧方框架 F, 能开放多条运送通道 P1, P2, P6, 能很容易实 行在上述运送通道 P1, P2, P6 中发生堵塞 ( 纸堵塞 ) 时除去转印纸 S 等的处理。
又, 在侧方框架 F 的上面, 设有作为被嵌合部件的嵌合突起 71, 当为了将双面单元 30 及二次转印单元 14 安装在打印机 500 中, 将侧方框架 F 朝着关闭方向移动时, 该嵌合突 起 71 与设在作为本体装置的打印机 500 侧的引入装置 72 的没有图示的嵌合部嵌合。也可 以将嵌合突起 71 设为嵌合部件, 引入装置 72 的嵌合部设为被嵌合部。若嵌合突起 71 与引 入装置 72 的嵌合部嵌合, 则引入装置 72 将侧方框架 F 引入打印机 500 侧。若引入装置 72 引入侧方框架 F, 则止动部件 31 的导向部 31a 与阻止部件 32 相接, 因引入装置 72 的引入 力, 止动部件 31 回转, 越过阻止部件 32, 关闭侧方框架 F, 双面单元 30 及二次转印单元 14 安装到安装位置。
二次转印单元 14 设置在转印后运送通道 P2 和转向运送通道 P5 之间。 二次转印单 元 14 设有二次转印辊 14a, 以辊 23 作为回转中心回转。当如图 3 所示开放侧方框架 F 时, 二次转印辊 14a 离开中间转印带 6a。又, 对二次转印单元 14 赋与回转惯性, 使得辊 14c 与 辊 21 分离。二次转印单元 14 内部设有电源 14b, 外部具有二次转印辊 14a 及辊 14c、 辊 23 等的转印纸 S 的运送功能。
定影装置 15 具有运送用的辊 15c 以及运送用的导向面, 右侧侧面构成再供纸运送 通道 P6。该定影装置 15 在图 3 状态下, 支承为可朝着图示右方向拉出。因此, 能很容易实 行在定影装置 15 内部发生堵塞 ( 纸堵塞 ) 时除去转印纸 S 等的处理。
运送用的辊 15c 由没有图示的弹簧朝辊 20 侧赋能, 辊 14c 由没有图示的弹簧朝辊 21 侧赋能。又, 运送辊对 12A、 12B 的打印机 500 侧的辊 12Ab、 12Bb 由没有图示的弹簧朝运 送辊对 12A、 12B 的侧方框架 F 侧的辊 12Aa、 12Ba 侧赋能。
因此, 侧方框架 F 位于图 1 所示关闭位置时, 侧方框架 F 由没有图示的弹簧通过辊 15c、 14c、 运送辊对 12A、 12B 的打印机 500 侧的辊 12Ab、 12Bb 朝着打开方向赋能。其结果, 止动部件 31 的止动面 31b 和阻止部件 32 相接, 侧方框架 F 得到定位。即, 当通过侧方框架 F 侧的止动部件 31 和打印机 500 本体侧的阻止部件 32 将侧方框架 F 定位在打印机 500 时, 辊 15c、 14c、 运送辊对 12A、 12B 的打印机 500 侧的辊 12Ab、 12Bb 起着作为赋能装置的功能。
下面, 说明供纸盒 9A、 9B、 9C、 9D 之中的供纸盒 9C。供纸盒 9A、 9B、 9D 与供纸盒 9C 构成相同。
如图 4 所示, 在供纸盒 9C 的两侧侧面, 突出设置凸部 92a, 92b。在打印机 500 的供 纸装置 50( 参照图 1) 侧分别设有支承凸部 92a, 92b 导向导轨 93a, 93b。供纸盒 9C 的凸部 92a, 92b 分别支承在导向导轨 93a, 93b, 能朝打印机 500( 具体地说为供纸装置 50) 的外方, 即与转印纸 S 的运送方向垂直相交方向的前侧 ( 本体装置的前面侧 ) 拉出, 同时, 能引入及 收纳在打印机 500 内方。供纸盒 9C 以及与供纸盒 9C 相同构成的供纸盒 9A、 9B、 9D 设置为能相对作为本体装置的打印机 500 装卸, 构成本发明的单元。
在供纸盒 9C 内部设有用于往上推压所收纳的转印纸 S 的可摆动的底板 99, 对转 印纸 S 后端进行导向的侧挡片 91, 对转印纸 S 宽度方向两端进行导向的一对侧导向件 94L, 94R。
在供纸盒 9C 的前面中央部设有把手支承部 96, 把手 120 安装在把手支承部 96。 支 承把手 120 使其能沿着供纸盒 9C 的拉出方向及收纳方向移动, 同时, 由把手支承部 96 限制 宽度方向 ( 供纸方向前后 ) 及上方向的移动。
将供纸盒 9C 引入打印机 500 内安装时, 通过后述的引入装置 70( 参照图 5) 沿着 供纸装置 50 的安装方向引入, 推压在碰接部 750( 参照图 5)。这样, 进行供纸盒 9C 的前后 方向定位, 同时, 供纸盒 9C 保持为安装状态。
并且, 从供纸盒 9C 设置在打印机 500 的状态, 通过将把手 120 拉向前方, 供纸盒 9C 朝前方移动, 从打印机 500 拉出。
如图 5 所示, 把手 120 具有基部 120a 及握持部 120b, 空间部 120c 形成在基部 120a 及握持部 120b 之间。在图中, 在把手 120 的基部 120a 下配置盖部件 97, 在盖部件 97 的上 面突出设有两个凸台部 97a。在凸台部 97a 设有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 没有图示 )。又, 在把手 120 的基部 120a 设有两个长孔 121, 盖部件 97 的两个凸台部 97a 分别插入该两个长 孔 121 中。把手 120 的长孔 121 的宽度方向长度形成为比凸台部 97a 的外径大若干, 能不 会发出咯哒地滑动的程度, 把手 120 的长孔 121 的长度方向长度形成为比凸台部 97a 的外 径大所定量, 图 5 表示将供纸盒 9C 设置在打印机 500 本体时的状态。
并且, 从下方将螺钉 98 分别插入凸台部 97a 的贯通孔中, 用螺钉 98 将盖部件 97 螺 钉固定在位于把手 120 的基部 120a 上方的把手支承部 96, 在通过把手支承部 96 和盖部件 97 从上下夹持把手 120 的基部 120a 的状态下, 把手 120 安装并支承在供纸盒 9C 本体上。
通过这种构成, 把手 120 能仅仅在供纸盒 9C 的拉出方向及收纳方向 ( 图示双向箭 头所示方向 ) 移动。又, 仅仅在由长孔 121 和盖部件 97 的凸台部 97a 确定的范围内, 使得 把手 120 移动。
在供纸盒 9C 前面, 轴 125 支承为能绕该轴 125 的轴线回转。在轴 125 的把手 120 侧的端部, 固定杆 124。在杆 124 的前端部的侧面形成突出部 124a, 该突出部 124a 与形成 在把手 120 侧面的嵌合凹部 120d 嵌合。又, 在杆 124 的根部侧突出设有钩部 124b, 该钩部 124b 和设在盖部件 97 的钩部 97b 之间, 架设拉伸弹簧 123。通过拉伸弹簧 123 的弹性力, 杆 124 朝着图示 B 方向被赋能, 突出部 124a 的里侧侧面推压嵌合凹部 120d 的里侧侧面, 把 手 120 朝着盒收纳方向 (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里侧 ) 被赋能。并且, 若反抗拉伸弹簧 123 的赋能力, 将把手 120 拉向前方 ( 供纸盒 9C 的拉出方向 ), 则嵌合凹部 120d 的里侧侧面推 压突出部 124a 的里侧侧面, 使得杆 124( 以及轴 125) 朝着图示 A 方向回转。
又, 在与轴 125 的把手 120 侧相反侧的端部, 固定外杆 126。在外杆 126 的前端设 有朝着供纸盒 9C 侧面突出的止动部 126a。杆 124 和外杆 126 绕轴 125 轴线以互相错开所 定角度 ( 在本实施例中为 90 度 ) 的状态下, 分别安装在轴 125 的端部, 例如, 杆 124 朝着下 方时, 外杆 126 朝着供纸盒 9C 的里侧。供纸盒 9C 安装在打印机 500 中时, 如图 5 所示, 外 杆 126 的止动部 126a 与立起设在阻止部件 95 的里侧上部的阻止面 95a 相接。
当供纸盒 9C 安装在打印机 500 中时, 通过后述的赋能装置, 朝着打印机 500 的前面方向 ( 拉出方向 ) 推压供纸盒 9C, 外杆 126 的止动部 126a 与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相接。由此, 供纸盒 9C 的前后方向位置得到定位, 供纸盒 9C 保持安装在打印机 500 内的状 态。
接着, 若从供纸盒 9C 载置在打印机 500 中的状态, 通过将把手 120 拉向前方, 杆 124、 轴 125、 以及外杆 126 从图 5 所示状态朝着图示 A 方向回转, 伴随上述回转, 外杆 126 的 止动部 126a 一边回转, 一边朝下方移动, 脱离阻止面 95a, 解除止动功能。由此, 能将供纸 盒 9C 朝着前方向拉出。再有, 通过将把手 120 拉向前方, 设在把手 120 的长孔 121 的里侧 壁部与盖部件 97 的凸台部 97a 相接而推压, 供纸盒 9C 移动而被拉出。
另一方面, 当将供纸盒 9C 安装在打印机 500 中时, 如图 6A 所示, 外杆 126 的止动 部 126a 与阻止部件 95 的导向面 95b 相接。若进一步插入供纸盒 9C, 止动部 126a 受导向面 95b 推压, 止动部 126a 朝下方移动 ( 外杆 126 在图 5 中朝着 A 方向回转 )。即, 插入供纸盒 9C 同时, 止动部 126a 受导向面 95b 导向而移动。若止动部 126a 越过导向面 95b 的下端部 ( 拐角部 ), 则因上述弹簧 123 的赋能力, 外杆 126 在图 5 中朝着 B 方向回转, 止动部 126a 进入阻止面 95a 侧, 起着作为止动机构的功能。
如图 7 所示, 打印机 500 的供纸装置 50 包括升降电机 51, 从升降电机 51 向供纸盒 传递驱动力的联轴器部件 53, 卷装在升降电机 51 的输出轴 51a 上朝着供纸盒 9C 对联轴器 部件 53 赋能的弹簧 52。升降电机 51 输出时, 能沿轴向进退, 由此, 安装在输出轴 51a 前端 的联轴器部件 53 能沿着供纸盒 9C 的拉出方向移动。另一方面, 在供纸盒 9C 侧, 配置回转 轴 101, 在回转轴 101 的里侧 ( 图示上侧 ) 的端部, 设有与联轴器部件 53 嵌合的嵌合突起 101a。又, 在回转轴 101 的相反侧 ( 图示下侧 ) 的端部, 固定推压部件 102, 推压部件 102 往 上推压底板 99, 通过将转印纸推压到供纸辊 10c( 参照图 1), 能供给转印纸。
又, 打印机 500 的供纸装置 50 设有用于检测是否设置供纸盒 9C 的设置检测手段 54。再有, 供纸装置 50 设有由电磁元件 131 和压缩弹簧 132 构成的赋能装置 130。电磁元 件 131 如图 8 所示, 具有能朝着供纸盒 9C 装卸方向进退的臂 131a, 在臂 131a 的前端安装压 缩弹簧 132。由电磁元件 131 和压缩弹簧 132 构成的赋能装置 130 发挥使得供纸盒 9C 朝着 拉出方向移动的赋能力, 电磁元件 131 根据通电接通或断开, 朝着供纸盒 9C 方向突出, 或朝 着供纸盒 9C 的相反方向后退。该赋能装置 130 的赋能方向是使得止动部 126a 与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相接的方向 ( 供纸盒 9C 的拉出方向 )。
当供纸盒 9C 向打印机 500 插入时, 若由设置检测手段 54 检测到供纸盒 9C 安装到 打印机 500 中, 则电磁元件 131 接通通电, 臂 131a 前进, 压缩弹簧 132 与供纸盒 9C 的里侧 壁面相接, 推压供纸盒 9C, 使得供纸盒 9C 朝着拉出方向移动 ( 将供纸盒 9C 朝着本体前面 推回 )。此时, 如图 6A 所示, 通过安装供纸盒 9C, 进入阻止面 95a 内侧的止动面 126a( 用双 点划线表示 ), 因电磁元件 131 推回供纸盒 9C, 止动面 126a 与阻止面 95a 相接。由此, 供纸 盒 9C 在装卸方向 ( 打印机前后方向=与供纸方向垂直方向 ), 得到定位。 在此, 由电磁元件 131 引起的赋能力设定为能使得满载转印纸的供纸盒 9C 移动到止动位置 ( 止动面 126a 与 阻止面 95a 相接的位置 ) 的力以上。
相反, 若当拉出供纸盒 9C 时, 由设置检测手段 54 检测到供纸盒 9C 从打印机 500 拉 出, 则电磁元件 131 断开 ( 通电断路 ), 臂 131a 退避, 压缩弹簧 132 也退避到退避位置 ( 供 纸盒 9C 安装时压缩弹簧 132 的前端不与供纸盒 9C 接触的位置 )。这样, 在供纸盒 9C 拉出状态下, 使得压缩弹簧 132 位于退避位置, 当插入供纸盒 9C 时, 能防止压缩弹簧 132 成为插 入阻力。
电磁元件 131 具有臂保持功能场合, 即, 在使得臂 131a 前进后, 即使截断向电磁元 件 131 供给电力, 电磁元件 131 也能保持在前进状态场合, 安装供纸盒 9C 时, 使得供纸盒 9C 移动到止动位置后, 可以使得电磁元件 131 断路。这种场合, 当拉出供纸盒 9C 时, 由设置 检测手段 54 检测到供纸盒 9C 从打印机 500 拉出场合, 可以暂时接通电磁元件 131, 使得臂 131a 退避后, 再断开电磁元件 131。
作为设置检测手段 54, 可以采用例如推压开关等机械检测手段或光敏传感器等 光学检测器等。又, 作为使得供纸盒 9C 移动到止动位置的赋能手段, 并不局限于电磁元件 131, 也可以采用例如使用电机等的结构。设置检测手段 54 以及作为赋能手段的电磁元件 131 等也可以不是在打印机 500 侧, 而搭载在供纸盒 9C 侧, 在这种场合, 需要构成为能向搭 载在供纸盒 9C 侧的检测手段 54 或电磁元件 131 供给电源。
又, 可以仅仅以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用于定位供纸盒 9C 的, 即用于将止动部 126a 推压到阻止面 95a 的赋能装置 130。这种场合, 可以不需要设置检测手段 54, 能实现廉价。
说明外杆 126 的止动部 126a 和阻止部件 95 的作用。 如图 6A 所示, 若外杆 126 的止动部 126a 与阻止部件 95 的导向面 95b 相接, 则外 杆 126 回转, 沿着导向面 95b 逐渐被导向, 若超过顶点 ( 拐点部 ), 外杆 126 的回转返回, 回 到原高度。供纸盒 9C 的超行程部分 ( 超过所定位置直到里侧移动超过部分 ) 因电磁元件 131 返回, 止动部 126a 与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相接, 得到定位。
说明电磁元件 131 和阻止部件 95 的位置关系。
如图 7 和图 8 所示, 用于传递电磁元件 131 的力的压缩弹簧 132 和阻止部件 95 的 阻止面 95a 配置为, 在装置宽度方向 ( 图 7 所示左右方向 ) 中, 压缩弹簧 132 和阻止面 95a 大致成为相同位置 ( 图 7), 在垂直方向, 压缩弹簧 132 阻止面 95a 大致成为相同高度 ( 图 8)。即, 配置用于传递电磁元件 131 的力的压缩弹簧 132 和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使得 电磁元件 131 的赋能力的作用点和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在供纸盒 9C 的装卸方向 ( 图 7 的上下方向 ) 的投影面, 成为大致相同位置。也可以通过在供纸盒 9C 安装没有图示的托 架等, 使得电磁元件 131 的赋能力的作用点和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在供纸盒 9C 的装 卸方向的投影面一致。
为此, 通过配置用于传递电磁元件 131 的力的压缩弹簧 132 和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 面 95a, 使得电磁元件 131 的赋能力的作用点和阻止部件 95 的阻止面 95a 在供纸盒 9C 的装 卸方向 ( 图 7 的上下方向 ) 的投影面, 成为大致相同位置, 电磁元件 131 的赋能力朝着阻止 面 95a, 且电磁元件 131 的赋能力的方向为供纸盒 9C 的可动方向, 因此, 在供纸盒 9C 几乎不 会发生因压缩弹簧 132 的赋能力使得供纸盒 9C 姿势变更的转矩。因此, 安装供纸盒 9C 时 不会发生供纸盒 9C 倾斜, 不会损害定位性。
但是, 当因组装误差等原因, 电磁元件 131 只有作用到阻止面 95a 的赋能力场合, 有时会发生问题。即, 当因组装误差等原因, 电磁元件 131 只有作用到阻止面 95a 的赋能力 场合, 若慢慢地安装供纸盒 9C, 则有时在外杆 126 的止动部 126a 如图 6B 所示在阻止部件 95 的顶点停止状态下, 用户的朝着供纸盒 9C 安装方向的力, 与因电磁元件 131 及压缩弹簧 132 引起的沿着供纸盒 9C 的拉出方向的力平衡。在图 6B 状态下, 若设置检测手段 54 检测
到供纸盒 9C 的设置, 则不能判断供纸盒 9C 是否是设置结束状态, 若在这种状态下使得装置 动作, 则动作中会发生供纸盒 9C 脱落这样的不良状况。
又, 不使用电磁元件 131 等, 仅仅以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用于定位供纸盒 9C 即用 于将止动部 126a 推压到阻止面 95a 的赋能装置 130, 可以不需要设置电磁元件 131 及设置 检测手段 54, 实现廉价。 但是, 在这种构成中, 不能如使用电磁元件 131 场合那样, 能切换赋 能力的接通 / 断开或变更大小, 安装供纸盒 9C 时, 必须反抗弹性部件的赋能力 ( 朝着拉出 满载转印纸 S 的供纸盒 9C 方向推回的力 ) 将供纸盒 9C 安装在打印机 500 本体中。因此, 用于定位供纸盒 9C 的赋能力成为安装供纸盒 9C 时的阻力, 产生安装供纸盒 9C 时用户操作 性差的不良状况。
于是, 打印机 500 如图 1 所示, 设有将供纸盒 9C 引入到安装位置的引入装置 70, 以 便不产生如图 6B 所示那样的供纸盒 9C 的半设置状态 ( 不完全设置状态 ), 或操作性低下。
下面, 详细说明引入装置 70。在以下说明中, 详细说明引入相对作为本体装置的 打印机 500 可拉出单元的供纸盒 9C 的引入装置 70, 但是, 引入相对作为本体装置的打印机 500 可开闭单元的侧方框架 F 的引入装置 72, 也与引入装置 70 相同构成。
如图 9 及图 10 所示, 引入装置 70 包括作为引入装置 70 框体的基体部件 702, 作为 导向部件的导向槽 701, 以及导向槽入口 701A。所述基体部件 702 由上侧基体部件 702a 和 下侧基体部件 702b 构成, 嵌合突起 59 设在图 1 所示供纸盒 9C 的外部下面, 该嵌合突起 59 插入引入装置 70 与其嵌合, 该导向槽 701 对嵌合突起 59 进行导向, 所述导向槽入口 701A 形 成在导向槽 701 的端部, 接受嵌合突起 59。所述基体部件 702 安装在打印机 500 本体中。
说明引入装置 70 的内部构成。图 11 及图 12 表示卸下引入装置 70 的下侧基体部 件 702b 的状态, 图 12 表示卸下图 11 的一部分部件的状态。
如图 11 及图 12 所示, 第一杆 707 及第一齿轮 712 构成为互相同步回转, 以回转轴 为中心回转自如。第一齿轮 712 的外周部与第二齿轮 709 的外周部啮合。
如图 13 所示, 在第二齿轮 709 的中心部设有闩锁件 709A, 该闩锁件 709A 与设在第 三齿轮 708 的中心部的没有图示的闩锁件仅仅单向啮合, 在第二齿轮 709 和第三齿轮 708 之间仅仅单向传递回转, 第二齿轮 709 和第三齿轮 708 同步回转。当供纸盒 9C 被引入打印 机 500 时, 仅仅第二齿轮 709 回转方向场合, 在第二齿轮 709 和第三齿轮 708 之间通过闩锁 件 709A 传递回转。
引入装置 70 设有在外周部与第三齿轮 708 啮合的速度依存性缓冲器 711。 当回转 速度大时, 速度依存性缓冲器 711 产生大的负荷 ( 衰减力 ), 当回转速度小时, 速度依存性缓 冲器 711 产生小的负荷, 将该负荷作为制动力传递到第三齿轮 708。 又, 当供纸盒 9C 从打印 机 500 拉出时, 通过闩锁件 709A 隔断第二齿轮 709 和第三齿轮 708 之间的回转传递, 速度 依存性缓冲器 711 产生的负荷不会从第三齿轮 708 传递到第二齿轮 709。
如图 14 及图 15 所示, 引入装置 70 具有配置在第一杆 707 上的回转支点 710B, 具有 以该回转支点 710B 为中心、 相对第一杆 707 能自由回转的爪 710。第一杆 707 通过在嵌合 孔 707A 与第一弹簧 704 端部嵌合, 受到第一弹簧 704 赋能, 第一弹簧 704 的端部 704B 与回 转自如地构成的第二杆 705 的嵌合孔 705B 嵌合, 第二弹簧 703 的端部 703B 与第二杆 705 端 部的嵌合部 705A 嵌合, 第二弹簧 703 的端部 703A 与下侧基体部件 702b 的嵌合部 702A( 参 照图 10) 嵌合。如图 19 所示, 爪 710 由第一槽 710C, 第二槽 710D, 以及爪锁定部 710A 形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槽 710C 在通常引入动作时使用, 所述第二槽 710D 在引入装置 70 和供纸盒 9C 的 嵌合部不嵌合、 引入装置 70 成为引入结束状态时的回复动作时使用, 所述爪锁定部 710A 和 缓冲器支架的爪部 714A 嵌合, 通过爪部 714A 限制爪 710 的移动, 限制第一杆 707 的回转。
设在供纸盒 9C 下面的嵌合突起 59 因供纸盒 9C 的用户的操作力, 从导向槽入口 701A 插入导向槽 701, 推压爪 710 的第一槽 710C, 和缓冲器支架 714 卡合的爪 710 以回转支 点 710B 为中心回转, 解除上述卡合。若解除卡合, 如图 16 所示, 因第一弹簧 704 的赋能力, 在第一杆 707 上设有回转支点 710B 的爪 710 开始引入嵌合突起 59。引入方向在图 16- 图 18 中为右方向。若爪 710 继续引入嵌合突起 59, 则嵌合突起 59 经图 17 所示位置, 移动到 如图 18 所示的供纸盒 9C 的向装置本体的引入结束位置。
因第一弹簧 704 赋能的第一杆 707 引入嵌合突起 59 的引入力, 与第二弹簧 703 取 得平衡, 所述第二弹簧 703 的赋能力与第一弹簧 704 不同。即, 从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双方对第二杆 705 施加赋能力, 第一杆 707 从图 16 所示引入开始位置移动到图 17 所示 引入中途位置, 第一弹簧 704 处于拉伸状态, 因此, 通过第二弹簧 703 使得第二杆 705 朝着 图 16- 图 18 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的转矩比通过第一弹簧 704 使得第二杆 705 朝着图 16- 图 18 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的转矩小, 因此, 第二杆 705 不移动。
若第一杆 707 超过图 17 所示引入中途位置, 进一步移动, 则第一弹簧 704 收缩, 通 过第二弹簧 703 使得第二杆 705 朝着图 16- 图 18 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的转矩比通过第一 弹簧 704 使得第二杆 705 朝着图 16- 图 18 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的转矩大, 因此, 第二杆 705 按顺时钟方向回转, 移动到图 18 所示位置, 由第二杆 705 通过第一弹簧 704, 第一杆 707 回 转。因此, 在引入结束前能使得嵌合突起 59 的引入力维持在强的状态, 良好地进行供纸盒 9C 引入, 且能使得引入装置 70 小型化。即, 不是使用单一弹簧, 而是使用第一弹簧 704 和 第二弹簧 703 两个弹簧, 通过可回转的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一边改变方向, 一边串列连 接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簧 703 的各赋能力, 生成引入供纸盒 9C 的引入力, 因此, 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簧 703 的占有空间小, 其结果, 能使得引入装置 70 小型化。
关于嵌合突起 59 的引入力, 使得第一弹簧 704 的赋能力、 第二弹簧 703 的赋能力、 第一杆 707 的嵌合部 704A、 第二杆 705 的嵌合孔 705A、 705B、 基体部件 702 的嵌合部 702A 的位置最优化, 如图 22 所示, 使得刚开始引入后的第二引入力比引入中途及引入结束时的 第一引入力小。这样, 通过使得刚开始引入后的引入力小, 当引入嵌合突起 59 时, 速度依存 性缓冲器 711 产生的负荷 ( 衰减力 ) 成为相对供纸盒 9C 的安装方向的大的制动力。
如图 20 所示, 引入装置 70 处于引入状态, 尽管嵌合突起 59 和爪 710 没有嵌合, 第 一杆 707 处于引入结束位置场合, 与通常相同动作, 使得供纸盒 9C 的嵌合突起 59 相对引入 装置 70 插入场合, 通过嵌合突起 59, 爪 710 朝图 20 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 嵌合突起 59 强制 插入爪 710 的第二槽 710D。 此时, 嵌合突起 59 处于与爪 710 的第二槽 710D 嵌合状态。 若在 该状态下拉出供纸盒 9C, 则如图 21 所示, 爪锁定部 710A 与缓冲器支架 714 的爪部 714A 嵌 合, 能限制第一杆 707 回转。爪部 714A 和爪锁定部 710A 的嵌合量比爪 710 的第一槽 710C 和嵌合突起 59 的嵌合量小, 爪部 714A 和爪锁定部 710A 的嵌合部具有能限制第一杆 707 回 转的充分的嵌合力 ( 锁定力 )。
在本实施形态中, 作为赋能部件使用拉伸弹簧即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但是, 也可以使用压缩弹簧或使用板簧、 橡胶、 树脂等弹性部件作为赋能部件。
又, 在上述说明中, 说明对于供纸盒 9C 引入设置引入装置 70 的例子, 但是, 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此。例如, 通过开放外盖等朝前侧拉出处理卡盒, 从装置本体取出, 将新的处理 卡盒从前侧滑向里侧安装在装置本体中, 对于该处理卡盒向装置本体安装, 也可以使用本 发明的引入装置 70。又, 调色剂罐 40Y-40Bk 相对装置本体滑动更换场合, 对于该调色剂罐 40Y-40Bk 向装置本体安装, 也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引入装置。
又, 通过引入装置 72 引入作为可开闭的单元的侧方框架 F, 若侧方框架 F 被引入到 安装位置, 则解除手段解除将侧方框架 F 沿着安装方向引入的引入力。由此, 通过用于对设 在双面单元 30 等的辊赋能的赋能部件的赋能力, 侧方框架 F 朝着打开方向移动, 止动部件 31 的止动面 31b 和阻止部件 32 相接, 能对侧方框架 F 进行定位。由此, 能合适地保持通过 侧方框架 F 闭塞接触的辊对的夹持压力, 能得到良好的运送性。
又, 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设有作为回转缓冲器的速度依存性缓冲器 711, 根据 引入速度及大小, 增加或减少用于使得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移动速度减速的负荷。由 此, 当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滑动阻力小, 引入力引起的移动速度快场合, 速度依存性缓 冲器 711 的负荷变大, 能使得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移动强力减速。由此, 能抑制供纸 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势头猛地安装到安装位置。又, 当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滑动阻力 大, 引入力引起的移动速度慢场合, 速度依存性缓冲器 711 的负荷小, 能抑制不能引入供纸 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又, 当使得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朝着拉出方向或打开方向移动时, 速度依存性 缓冲器 711 的负荷不作用在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上, 拉出供纸盒 9C 或打开侧方框架 F 时, 用户不会感到阻力, 能平滑地拉出供纸盒 9C 或打开侧方框架 F, 能提高操作性。
又, 通过将赋能部件设为弹簧, 能以廉价结构得到引入力。
又, 通过对于供纸盒 9C 的引入使用本实施形态的引入装置 70, 能提高供纸盒 9C 安 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能良好地使得供纸盒 9C 在拉出方向得到定位。
又, 通过对于支承双面单元 30 的侧方框架 F 的引入使用本实施形态的引入装置, 能提高双面单元 30 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能良好地使得双面单元 30 在打开方向得到定 位。
如上所述,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设有第一弹簧 704, 第二弹簧 703, 第一杆 707, 第二杆 705。所述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产生赋能方向互 相不同的赋能力, 所述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卡合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可绕回 转支点回转, 串列连接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从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的赋 能力生成引入力。
因此, 通过可回转的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串列连接赋能方向互相不同的第一 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得到引入力, 与用单一的大弹簧产生引入力场合相比, 能减小第 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的占有空间。
因此, 不会增大装置尺寸, 能将供纸盒 9C 良好地引入到安装位置。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设定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 簧 703 以及第一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的卡合位置, 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簧 703 以及第一 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的相对位置, 产生以相对高速引入供纸盒 9C 的第一引入力, 以及以相对低速引入供纸盒 9C 的第二引入力中某一方, 设有速度依存性缓冲器 711, 能相对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传递动力, 通过第一弹簧 704 及第二弹簧 703 产生的赋能力, 供纸盒 9C 被 引入打印机 500 内方, 当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回转时, 从引入开始位置到引入结束位置 全部区域, 产生与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的回转速度相对应的负荷, 抑制第一杆 707 及第 二杆 705 的回转。
因此, 当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滑动阻力小, 引入力引起的移动速度快场合, 速 度依存性缓冲器 711 的负荷变大, 能使得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移动强力减速。由此, 能对用户发出对于强力操作的警告, 能抑制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势头猛地安装到安装位 置。又, 当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的滑动阻力大, 引入力引起的移动速度慢场合, 速度依存 性缓冲器 711 的负荷小, 能防止不能引入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设定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 簧 703 以及第一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的卡合位置, 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簧 703 以及第一 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的相对位置, 在引入开始位置产生第二引入力, 在引入开始位置以外, 产生比该第二引入力大的第一引入力。
因此, 通过减小刚开始引入后的引入力, 当引入嵌合突起 59 时, 速度依存性缓冲 器 711 产生的负荷 ( 衰减力 ) 成为相对供纸盒 9C 的安装方向 ( 引入方向 ) 的大的制动力, 能对供纸盒 9C 移动施加强力减速。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设定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 簧 703 以及第一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的卡合位置, 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簧 703 以及第一 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的相对位置, 使得第一引入力和第二引入力之间, 引入力平滑地变化。
由此, 在第一引入力和第二引入力之间, 引入力平滑地变化, 因此, 能平滑地实行 供纸盒 9C 的引入及拉出。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设有闩锁件 709A, 当供纸盒 9C 被拉出到打印机 500 外方, 第一杆 707 和第二杆 705 回转时, 该闩锁件 709A 隔断从速度 依存性缓冲器 711 向第一杆 707 及第二杆 705 传递负荷。
因此, 当使得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朝着拉出方向或打开方向移动时, 速度依存 性缓冲器 711 的负荷不作用在供纸盒 9C 或侧方框架 F 上, 因此, 拉出供纸盒 9C 或打开侧方 框架 F 时, 用户不会感到阻力, 能平滑地拉出供纸盒 9C 或打开侧方框架 F, 能提高操作性。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第一杆 707 设有爪 710, 其由 第一槽 710C, 第二槽 710D, 以及爪锁定部 710A 形成为一体。所述第一槽 710C 与设在供纸 盒 9C 的嵌合突起 59 嵌合, 所述第二槽 710D 在供纸盒 9C 处于安装结束位置不嵌合, 且仅在 第一杆 707 处于安装结束位置时与嵌合突起 59 嵌合, 当第一杆 707 处于引入开始位置时, 所述爪锁定部 710A 限制第一杆 707 的回转。
因此, 引入装置 70 处于引入状态, 尽管嵌合突起 59 和爪 710 没有嵌合, 第一杆 707 处于引入结束状态即嵌合异常场合, 与通常相同动作, 使得供纸盒 9C 的嵌合突起 59 相对引 入装置 70 插入场合, 嵌合突起 59 强制插入爪 710 的第二槽 710D, 因此, 若在该状态下拉出 供纸盒 9C, 则通过爪锁定部 710A 能限制第一杆 707 回转。
因此, 能在拉出供纸盒 9C 的通常动作中, 从嵌合异常回复。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簧703 的赋能力大小互不相同。
因此, 通过合适地设定第一弹簧 704 的赋能力和第二弹簧 703 的赋能力, 能将引入 供纸盒 9C 的引入力大小或变化式样设定为最佳状态。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其特征在于, 使用第一弹簧 704 和第二弹 簧 703 作为赋能部件。
因此, 通过将赋能部件设为弹簧, 能以廉价结构得到引入力。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将载置收纳多张转印纸 S 的供纸盒 9C 设 为引入对象的单元。
因此, 引入装置 70 引入供纸盒 9C, 能提高供纸盒 9C 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在拉出 供纸盒 9C 方向能良好地进行定位。
又, 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 70 中, 将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 500 设为 引入供纸盒 9C 的本体装置。
因此, 能提高供纸盒 9C 向打印机 500 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在拉出供纸盒 9C 方 向能良好地进行定位。
又,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 500 的特征在于, 包括 :
供纸盒 9C, 可拉出地设在打印机 500 本体, 载置多张转印纸 S ;
供纸辊 10C, 对载置在供纸盒 9C 的转印纸 S 进行供纸 ;
图像形成部 200, 在由供纸辊 10C 供给的转印纸 S 上形成图像 ;
引入装置 70, 将供纸盒 9C 设为单元, 将其引入到打印机 500 本体内方的引入结束 位置。
因此, 能提高供纸盒 9C 向打印机 500 安装时的操作性, 同时, 在拉出供纸盒 9C 方 向能良好地进行定位。
如上所述,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引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不增大装置尺寸、 能 将单元良好地引入到安装位置的效果, 作为设有将供纸盒引入到本体装置的引入手段的引 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非常有用。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 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追加、 变更、 删除等, 不管什么样的形态, 只要能实现本 发明的作用 / 效果, 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