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悬式高密度大进深住宅设计方案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涉及双面采光高密度大进深小面积分户的多层框架住宅楼的建筑设计领域。
目前的城镇居民住宅,由于国家限制建筑粘土砖的使用,因此代之以框架结构的发展,砖混结构的住宅很快减少。上述二种结构的住宅,按传统的平立面设计模式,较宜按排为一梯二户的分户形式,其合理布局的单户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70~80m2,而且只适合向大面积化扩展。对于小面积高密度住宅设计,按该模式布局则产生分室的尺寸无法合理协调的矛盾。其结果,要么是面宽减少户型成扁条状,要么进深减少使楼型变成薄板状。如果安排成一梯三户,则有其中一户单面采光,而且通风欠佳。如果排成一梯四户,则势必使每一户都变为单面采光,通风不利,而且楼梯与分室布置产生困难。至于通廊或单跑楼梯结构,现已基本淘汰。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原有的只宜设计大户室传统住宅的结构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再提供一种能够同时适合设计小面积高密度而且能够双面采光、加大进深,节省土地幅度较大的设计方案,即一种灵活布局的新型支撑结构模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上悬式高密度大进深住宅设计方案,主要是由钢混框架、外护墙构成的主体及楼梯、分室隔壁墙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在楼体南北跃层的分界处预留间隙,形成纵向采光廊,并且运用南北跃层,层间错台的设计方法,在其中设置了通透式扶梯,这样就在楼体结构中引入了一个便于采光、通风、分户、交通等的功能空间。
同时,方案的前立面结构采用了底窗后移,顶窗前悬,北向退台、南向出挑地设计手段,使这种结构布局的楼房造型,产生了非常有利于各项功能设计的船体状特殊形变,这样的住宅设计模式,便脱出了只宜向大面积化扩展的常规模式的局限。
本发明与已有设计方案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其一是:由于楼体结构中设计了纵向采光廊这一功能空间,使住宅南北向的平面布局成为各自具有双向采光及良好通风的分户居室,而且非常适合小面积住宅的布置,同时在光廊空间中布置了通透性扶梯,有效的利用了物理空间,增加(或节省)了分户内的布局面积。而且扶梯连接了跃层的南北部结构,其分户位置正好均分于每一个楼梯平台,亦使平台空间得以充分利用。这一措施,使楼房的进深和面宽都能进行灵活调整,即成为变体量建筑。
其二是:由于楼体的前立面设计采用上悬下凹的布局,使其比同样规划的日照间距的传统住宅,缩少间距12.3%,计算组团节地效益10.4%,是一种高密度住宅小区组团规划方案。
其三是:由于楼体结构采用北向退台的布局,在楼房进深加大的情况下而不影响后排楼的采光。但是传统做法的北向退台,是以损失住宅面积或导致楼房体量减少为代价的。本方案的不同之处是,在北向退台的同时,南向平面前移挑出,弥补了北向平面的减缩。同时,由于楼体结构中设置了纵向采光廊,提供了使进深大幅度增加的方便条件,并且进深增加后基本不影响其它环境物理参数的设计指标。这一措施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使住宅面积得以增加,比传统模式换算节约土地面积10.1%。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上悬式高密度大进深住宅设计方案(以下称上悬住宅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1为本发明“上悬住宅设计方案”的侧向立面设计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悬住宅设计方案”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一种“上悬住宅设计方案”,它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框架,即现浇的柱、梁、板、梯为主体,和外围护墙、内隔壁墙、门窗、厨卫设施等组成。图1和图2所示的设计方案是一种建筑面积50M2以内的小面积三室一厅住宅分户设计方案。
该发明实施例如图1,柱网以1、4、6、11、12、15表示。其中柱4的下部和柱1是在楼体结构外部的独立柱,以传递楼层重力,并以底层的储物间围护。柱1的上半部是斜柱6,以柱4和楼板、横梁,以及工艺斜梁9来均衡受力。框架结构中的横梁2是和楼板2以及楼梯10浇注一体的。
外围护墙中的3、7、14部位,是钢筋混凝土现浇的弧形外墙,与梁和柱一体浇注,保证强度,该处采用弧形结构主要考虑采光需要,内部安置的床、桌等家俱的相应部位,可采用仿形尺寸协调,而不影响使用效果。
图中5为各层的前窗位,8为屋顶花廊筋条,13为内阳台。
该发明实施例如图2,其中16、18、25为外围护墙,22为分户墙,19为内隔壁墙,23为户门,户门正好均分于由透式扶梯24连接的南北跃层布局的每一个楼梯平台; 21为卫生间,17为采光廊功能空间,它是一种由跃层错台分户布局的间隙形成,由现浇透梯和柱网支撑连接,南向斜立的台阶形采光廊;20为阳台,此处阳台的预留尺寸用以协调南北向室内外功能空间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