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161971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84311.7

申请日:

2004.11.18

公开号:

CN1605543A

公开日:

2005.04.1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3B 35/44申请日:20041118授权公告日:20070307终止日期:2010111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3B35/44

主分类号:

B63B35/44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缪国平; 胡铁牛; 张世联; 王景全

地址:

200240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毛翠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L形主体作为坐底式平台分为左侧高箱体和右侧低箱体,浮动平台搁置于低箱体的上表面主甲板上,嵌于浮动平台四角的靠泊支柱分别设置在主甲板的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与高箱体相连,左右靠泊支柱之间用横向箱形梁连接加强,浮动平台可在靠泊支柱导向下随水面垂直上下浮动,各浮动平台纵向之间用小跳板连接。浮码头通过主体内压载舱的压载或卸载在预定位置下沉坐底或上浮,坐底后的浮码头可起固定式防波堤的作用,并在背浪侧形成掩蔽保护区域以减小风浪对靠泊船和栈桥的作用。本发明将固定式防波堤、坐底式平台和漂浮式码头三者有效合一,可提供多泊位靠泊大吨位船舶,满足在中海况时正常作业和在高海况下生存的要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若干个浮动平台(2)和靠泊支柱(3),L形主体(1)作为坐底式平台,分为左侧高箱体(4)和右侧低箱体(5),高箱体(4)的上表面为上甲板(6),低箱体(5)的上表面为主甲板(7),主体(1)内设置多个压载舱(8),上甲板(6)上设有骑马式甲板室(10),上甲板(6)作为浮码头转运平台,通过吊机或跳板与浮动平台(2)的上表面相互连接,上甲板(6)左右两侧设置舷墙(11),浮动平台(2)搁置于主甲板(7)之上,嵌于浮动平台(2)四角的靠泊支柱(3)分别设置在主甲板(7)的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3)与高箱体(4)相连,左右靠泊支柱(3)之间用横向箱形梁(13)连接加强,浮动平台(2)可在靠泊支柱(3)导向下随水面垂直上下浮动,各浮动平台(2)纵向之间用小跳板(12)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泊支柱(3)的截面为柱形或呈带大圆弧角隅的矩形。

说明书

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尤其涉及一种将固定式防波堤、坐底式平台和漂浮式码头三者有效地组合以满足中海况时正常作业要求的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属于交通运输、海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动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活动港口形式,具有各种军民用途,如:无港口地区的紧急海上登陆运输、沿海灾难地区的临时登陆救助等。要求能快速架设,并能在中海况时正常作业和在高海况下生存,能靠泊大吨位船舶。
机动港通常由浮码头、联岸栈桥和防波消浪装置组成。其中防波消浪装置用于降低港内海况,浮码头作为靠泊平台并与栈桥连接。机动港形式主要有全浮式和高架式,但分别存在适应海况低、架设时间长、设置防波堤时费用高等主要缺点。
国内有关的专利有:
实用新型专利名称:防风浪海港浮码头,专利号00233228.0
该专利主要由一趸船和引桥组成,据其称是“在趸船纵向中心轴上左右两侧分别系有主锚链。本浮码头的趸船在大风浪作用作随机漂浮时其变位最小、受力量佳,从而减少了其锚链拉力,且引桥搁置稳定,也改善了趸船的稳定,从而达到预防台风风浪的目的。”
该浮码头在风浪中的运动比传统型有所降低,但从结构分析,难于做到在中海况时正常作业和能预防台风风浪。
未查到与本发明相似的其它有关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针对机动港浮码头的要求,发明一种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能将固定式防波堤、坐底式平台和漂浮式码头三者有效地组合为一体,兼收三者各自特点和长处,满足在中海况时正常作业和在高海况下生存的要求。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设计的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主要包括主体、浮动平台、靠泊支柱三大部分。主体作为坐底式平台,横断面呈L形,又可左右划分为左侧高箱体部分和右侧低箱体部分;浮动平台横断面呈矩形,搁置于低箱体的上表面主甲板上并被嵌于靠泊支柱之间,嵌于浮动平台四角的靠泊支柱分别设置在主甲板的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与高箱体相连,左右靠泊支柱之间用横向箱形梁连接加强,浮动平台可在靠泊支柱导向下随水面高低而垂直上下浮动,各浮动平台纵向之间用小跳板连接。
浮码头可通过主体内压载舱的压载或卸载在预定位置逐渐下沉坐底或上浮,坐底后的浮码头整个可起到固定式防波堤的作用,并在背浪侧形成掩蔽保护区域以减小风浪对靠泊船和栈桥的作用,还彻底消除了浮码头在水中的运动。同时,浮动平台则可沿着靠泊支柱始终随水面(或潮差)垂直上下浮动。由于靠泊支柱起到限位的作用,浮动平台在除垂直以外的各方向基本无运位移。浮码头可提供多泊位靠泊大吨位船舶,并可与多个栈桥通道方便可靠的连接。根据需要也可由多个浮码头沿纵向连接组成浮码头群。通过控制压载量浮码头也可作为漂浮式浮码头或机动驳或半潜式浮码头或半潜驳使用。
本发明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减小和消除波浪对浮码头的运动影响;将浮码头与防波堤两者有效地组合成防浪型浮码头;屏蔽风浪对靠泊船和栈桥的作用,或使其影响减弱;适应潮差对平台距水面高度的影响;满足架设、作业和生存时的海况和时间要求。技术方案吸收坐底式和漂浮式的各自优点,兼收固定式防波堤和坐底式平台的各自特点和长处。
本发明的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由主体、浮动平台和靠泊支柱等三大部分组成。
1)主体横断面呈L形,又可左右划分为左侧高箱体和右侧低箱体部分,高箱体上表面为上甲板,低箱体上表面为主甲板,主体内设置多个压载舱,高箱体可起防浪堤(墙)作用,整个主体可作为坐底式平台为浮动平台和上甲板提供稳定的基座。上甲板上设有骑马式甲板室,甲板室下为车辆通道。上甲板可作为浮码头转运平台,通过吊机或活动跳板与浮动平台上表面相互连接,上甲板左右两侧设置舷墙以防止外侧浪侵袭内侧的浮动平台表面。
2)浮动平台横断面呈矩形,搁置于主甲板之上,可在靠泊支柱导向下始终随水面(或潮差)垂直上下浮动,消除了潮差影响。由于靠泊支柱起到限位作用,浮动平台在水平方向基本上没有运动位移,在其它转动方向基本上也无倾斜运动。因此浮码头具有平稳安全的特点。浮动平台可有多个,结构相同,纵向之间用小跳板连接。浮动平台作为主码头区域,可靠泊船,可与滚装船或栈桥建立双向滚装通道连接。
3)靠泊支柱截面呈柱形或带大圆弧角隅的矩形,设置于主甲板的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与高箱体牢固结合,左右靠泊支柱之间用横向箱形梁加强。靠泊支柱有如下功能:a)作为浮动平台的导向柱,以适应潮差;b)限制浮动平台水平运动,承受浮动平台倾斜时的水平作用力;c)用于船舶系泊和作为船舶靠泊的支撑;d)作为克令吊的基座;e)作为抗滑桩空间。
浮码头可采用重力进水压载方式对主体内压载舱进行压载,在预定位置逐渐下沉坐底,坐底后根据需要可再向海底插入抗滑桩,使坐底后的浮码头整个可起到固定式防波堤的作用,彻底消除了浮码头在水中的运动。并在背浪侧形成掩蔽保护区域,减小了风浪对靠泊船和栈桥的作用,可保证正常的船舶靠泊及装卸作业。坐底后,浮动平台可沿着靠泊支柱始终随水面(或潮差)垂直上下浮动,消除了潮差影响,各浮动平台之间的空隙可用专门设计的钢质小跳板简单连接,以形成纵向通道。由于浮动平台的上平面与栈桥的上平面可调整处于在同一平面,且基本上无水平方向运动位移及其它转动方向倾斜运动,浮动平台可作为平稳安全的多泊位浮动码头接受船舶靠泊和与栈桥连接,形成靠泊船舶和连岸栈桥间安全方便的双向通道。上甲板形成的码头区域及车辆通道和浮动平台形成的码头区域及车辆通道可通过吊机或活动跳板相互连接。通过排除压载舱内的压载水,可使本发明的浮码头从坐底状态上浮变为漂浮状态。根据需要还可由多个浮码头沿纵向连接组成一形或L形或凹形浮码头群。不同的压载量可将浮码头作为变吃水全浮式浮码头或机动驳使用,也可通过控制压载量,使其处于半潜状态,作为半潜驳或半潜式浮码头使用。
本发明的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将固定式防波堤、坐底式平台和漂浮式码头三者有效地组合为一体,能有效减少或屏蔽风浪影响,改善靠泊区域的局部海况和泊稳条件,使船舶靠泊方便安全,满足中海况正常作业和高海况下生存的要求;能减小或消除浮码头随波浪的运动幅度;能减小或消除潮差对平台与栈桥相对高度的影响;架设和连接快速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1中,1主体,2浮动平台,3靠泊支柱,4高箱体,5低箱体,6上甲板,7主甲板,8压载舱,9栈桥,10甲板室,11舷墙。
图2为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的侧视图。
图2中,2浮动平台,3靠泊支柱,4高箱体,5低箱体,6上甲板,7主甲板,8压载舱,10甲板室,11舷墙,13横向箱形梁。
图3为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的俯视图。
图3中,2浮动平台,3靠泊支柱,6上甲板,9栈桥,10甲板室,12小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的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主体1、浮动平台2和靠泊支柱3等三大部分组成。
1)主体1横断面呈L形,分为左侧高箱体4和右侧低箱体5两部分,高箱体4的上表面为上甲板6,低箱体5的上表面为主甲板7,主体1内设置多个压载舱8,高箱体4可起防浪堤(墙)作用,整个主体1可作为坐底式平台为浮动平台2和上甲板6提供稳定地基座。上甲板6上设有骑马式甲板室10,甲板室10下为车辆通道。上甲板6可作为浮码头转运平台,通过吊机或活动小跳板与浮动平台2上表面相互连接,上甲板6左右两侧设置舷墙11以防止外侧浪侵袭内侧的浮动平台2表面。
2)浮动平台2横断面呈矩形,搁置于主甲板7之上,可在靠泊支柱3导向下始终随水面(或潮差)垂直上下浮动,消除潮差影响。由于靠泊支柱3起到限位作用,浮动平台2在水平方向基本上没有运动位移,在其它转动方向基本上也无倾斜运动。因此浮码头具有平稳安全的特点。浮动平台2可有多个,结构相同,纵向之间用小跳板连接。浮动平台2作为主码头区域,可靠泊船,可与滚装船或栈桥9建立双向滚装通道连接。靠泊支柱3截面为柱形或呈带大圆弧角隅的矩形,设置于低箱体5上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3与高箱体4牢固结合,左右靠泊支柱3之间用横向箱形梁加强。靠泊支柱3有如下功能:a)作为浮动平台2的导向柱,以适应潮差;b)限制浮动平台2水平运动,承受浮动平台2倾斜时的水平作用力;c)用于船舶系泊和作为船舶靠泊的支撑;d)作为克令吊的基座;e)作为抗滑桩舱空间。
图2为本发明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的侧视图,图中所示浮码头具有三个浮动平台。如图2所示,主体1划分为左侧高箱体4和右侧低箱体5两部分,高箱体4的上表面为上甲板6,低箱体5的上表面为主甲板7,主体内设置多个压载舱8。上甲板6上设有骑马式甲板室10,上甲板6两侧设置舷墙11,上甲板6通过吊机或跳板与浮动平台2上表面相互连接。浮动平台2搁置于主甲板7之上,结构相同的浮动平台2纵向之间用小跳板连接。嵌于浮动平台2四角的靠泊支柱3设置于主甲板7的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3与高箱体4牢固结合,左右靠泊支柱3之间用横向箱形梁13加强。
图3为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的平面结构俯视图。如图3所示,上甲板6上设有骑马式甲板室10。上甲板6通过吊机或跳板与浮动平台2上表面相互连接。浮动平台2纵向之间用小跳板12连接,并可与滚装船或栈桥9建立双向滚装通道连接。靠泊支柱3作为浮动平台2的导向柱,可限制浮动平台2水平运动,承受浮动平台2倾斜时的水平作用力。
本发明的浮码头可通过主体内压载舱8的压载(或卸载)在预定位置逐渐下沉坐底(或上浮),坐底后的浮码头整个可起到固定式防波堤的作用,并在背浪侧形成掩蔽保护区域以减小风浪对靠泊船和栈桥9的作用,还彻底消除了浮码头在水中的运动。同时,浮动平台2则可沿着靠泊支柱3始终随水面(或潮差)垂直上下浮动。浮码头可提供多泊位靠泊大吨位船舶,并可与多个栈桥9通道方便可靠的连接。浮码头也可作为漂浮式或半潜式的浮码头使用,还可作为机动驳船使用。根据需要可由多个浮码头沿纵向连接组成一形或L形或凹形浮码头群。

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防浪型坐底式浮码头,L形主体作为坐底式平台分为左侧高箱体和右侧低箱体,浮动平台搁置于低箱体的上表面主甲板上,嵌于浮动平台四角的靠泊支柱分别设置在主甲板的左侧和右舷,左侧靠泊支柱与高箱体相连,左右靠泊支柱之间用横向箱形梁连接加强,浮动平台可在靠泊支柱导向下随水面垂直上下浮动,各浮动平台纵向之间用小跳板连接。浮码头通过主体内压载舱的压载或卸载在预定位置下沉坐底或上浮,坐底后的浮码头可起固定式防波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船舶或其他水上船只;与船有关的设备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