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1781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697894.9

申请日:

2016.07.05

公开号:

CN205907656U

公开日:

2017.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2B7/02; E02B8/02

主分类号:

E02B7/02

申请人:

吴泰成

发明人:

吴泰成

地址:

400000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103号附2号4-4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坝基设置于坝体下部,坝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稳定基,坝体的下端设置有溢流管Ⅰ,溢流管Ⅰ的一端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溢流管Ⅰ的另一端设置于坝体内,溢流管Ⅰ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的一端设置有防堵盖板,溢流管Ⅰ的下部设置有沉淀腔Ⅰ;所述溢流管Ⅰ设置于坝体内的一端连接有上通管,上通管与溢流管Ⅰ呈127度夹角。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坝体和坝基,坝基设置于坝体
下部,坝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稳定基,坝体的下端设置有溢流管Ⅰ,溢流
管Ⅰ的一端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溢流管Ⅰ的另一端设置于坝体内,溢流管Ⅰ设置于坝
体的迎水面的外部的一端设置有防堵盖板,溢流管Ⅰ的下部设置有沉淀腔Ⅰ;所述溢流管Ⅰ设
置于坝体内的一端连接有上通管,上通管与溢流管Ⅰ呈127度夹角,上通管尾端连接有下通
管,下通管与上通管垂直设置,下通管的下部连接有一个沉淀腔Ⅱ;所述下通管的中部连接
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溢流管Ⅱ,溢流管Ⅱ与溢流管Ⅰ平行设置,溢流管Ⅱ下部设置有沉淀腔
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Ⅰ和
沉淀腔Ⅲ内设置有网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Ⅰ上
部设置有分压板,分压板为折弯板,分压板的折弯角度为94.5度。

说明书

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属于土木领域。

背景技术

溢流坝一般由混凝土或浆砌石筑成。按坝型有溢流重力坝、溢流拱坝、溢流支墩坝
和溢流土石坝。后者仅限于溢流面和坝脚有可靠防护设施、单宽流量比较小的低坝。和厂房
结合在一起,作为泄洪建筑物的坝内式厂房溢流坝、厂房顶溢流和挑越厂房顶泄流的厂坝
联合泄洪方式,可用在高山狭谷地区,是宣泄大流量时,解决溢洪道和电站厂房布置位置不
足的一种途径,也是从溢流坝发展起来的新形式。溢流坝的溢流口由于水中夹杂大量泥沙
容易堵塞,给坝体的溢流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利设
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防止溢流口堵塞,提高溢流坝的可靠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
坝体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坝基设置于坝体下部,坝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的底部分别设置
有稳定基,坝体的下端设置有溢流管Ⅰ,溢流管Ⅰ的一端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溢流管
Ⅰ的另一端设置于坝体内,溢流管Ⅰ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的一端设置有防堵盖板,溢
流管Ⅰ的下部设置有沉淀腔Ⅰ;所述溢流管Ⅰ设置于坝体内的一端连接有上通管,上通管与溢
流管Ⅰ呈127度夹角,上通管尾端连接有下通管,下通管与上通管垂直设置,下通管的下部连
接有一个沉淀腔Ⅱ;所述下通管的中部连接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溢流管Ⅱ,溢流管Ⅱ与溢流
管Ⅰ平行设置,溢流管Ⅱ下部设置有沉淀腔Ⅲ。

优化的,上述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所述沉淀腔Ⅰ和沉淀腔Ⅲ内设置有网
板。

优化的,上述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所述溢流管Ⅰ上部设置有分压板,分
压板为折弯板,分压板的折弯角度为94.5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
设计将溢流管分为四段,河水先通过溢流管Ⅰ,由于上通管的设置,河水在溢流管Ⅰ和上通管
的连接处受到阻碍形成回流,这样有一部分的泥沙会沉淀到沉淀腔Ⅰ内,然后河水通过下通
管,在重力的作用下对下通管底部形成冲击,冲击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会沉淀到沉淀腔Ⅱ
内,河水回流后通过溢流管Ⅱ溢流,这时河水的流速通过上通管和下通管的作用已经有所
降低,通过沉淀腔Ⅲ的沉淀溢流后的河水内泥沙含量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溢流管Ⅰ内河水的
沉淀效果,将上通管与溢流管Ⅰ设置为呈127度夹角,为了提高河水通过下通管后的冲击效
果,下通管与上通管垂直设置。分压板的设计可以将坝体对于溢流管Ⅰ的压力分压倒溢流管
Ⅰ的两侧,防止因溢流管Ⅰ长时间使用管体风化后被坝体压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坝体、2为坝基、3为稳定基、4为溢流管Ⅰ、5为沉淀腔Ⅰ、6为上通管、7为下
通管、8为沉淀腔Ⅱ、9为溢流管Ⅱ、10为沉淀腔Ⅲ、11为分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坝基设置于
坝体下部,坝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稳定基,坝体的下端设置有溢流管Ⅰ,
溢流管Ⅰ的一端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溢流管Ⅰ的另一端设置于坝体内,溢流管Ⅰ设置
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的一端设置有防堵盖板,溢流管Ⅰ的下部设置有沉淀腔Ⅰ;所述溢流
管Ⅰ设置于坝体内的一端连接有上通管,上通管与溢流管Ⅰ呈127度夹角,上通管尾端连接有
下通管,下通管与上通管垂直设置,下通管的下部连接有一个沉淀腔Ⅱ;所述下通管的中部
连接有若干平行设置的溢流管Ⅱ,溢流管Ⅱ与溢流管Ⅰ平行设置,溢流管Ⅱ下部设置有沉淀
腔Ⅲ。所述沉淀腔Ⅰ和沉淀腔Ⅲ内设置有网板。所述溢流管Ⅰ上部设置有分压板,分压板为折
弯板,分压板的折弯角度为94.5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
设计将溢流管分为四段,河水先通过溢流管Ⅰ,由于上通管的设置,河水在溢流管Ⅰ和上通管
的连接处受到阻碍形成回流,这样有一部分的泥沙会沉淀到沉淀腔Ⅰ内,然后河水通过下通
管,在重力的作用下对下通管底部形成冲击,冲击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会沉淀到沉淀腔Ⅱ
内,河水回流后通过溢流管Ⅱ溢流,这时河水的流速通过上通管和下通管的作用已经有所
降低,通过沉淀腔Ⅲ的沉淀溢流后的河水内泥沙含量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溢流管Ⅰ内河水的
沉淀效果,将上通管与溢流管Ⅰ设置为呈127度夹角,为了提高河水通过下通管后的冲击效
果,下通管与上通管垂直设置。分压板的设计可以将坝体对于溢流管Ⅰ的压力分压倒溢流管
Ⅰ的两侧,防止因溢流管Ⅰ长时间使用管体风化后被坝体压垮。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
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设施防堵塞溢流坝体结构,包括坝体和坝基,坝基设置于坝体下部,坝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稳定基,坝体的下端设置有溢流管,溢流管的一端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溢流管的另一端设置于坝体内,溢流管设置于坝体的迎水面的外部的一端设置有防堵盖板,溢流管的下部设置有沉淀腔;所述溢流管设置于坝体内的一端连接有上通管,上通管与溢流管呈127度夹角。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