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门,特别涉及一种方便安装和开启的铁路隧道防护门。
背景技术
根据《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和《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
计规范》(TB10020-2012),“长度5.0km及以上隧道内人员疏散口及设备洞室均应设置防护
门”,“横通道两端用于疏散的防护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不得设置门槛”,“客货共线铁
路隧道防护门的抗爆荷载不应小于0.10MPa,客运专线铁路隧道防护门的抗爆荷载不应小
于0.05MPa”,“防护门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另外,根据防火门(GB12955-2008)的相关规
定,“防火门门扇开启力不应大于80N”,“防火门应启闭灵活”。
综上所述,由于铁路隧道的特殊应用环境,铁路隧道防护门需同时满足抗爆、耐火
和启闭灵活等相关要求。抗爆和耐火需求必将增加门体自重,严重影响门扇的启闭灵活性。
另外,铁路隧道安装环境恶劣、门洞尺寸不规则等因素为防护门的安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且该类型防护门的门体的自重较大,也是影响安装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暂无铁路隧道防护门的完整规范,同时也没有完全满足以上技术要求的
铁路隧道防护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以有效简化
防护门安装程序,且具有良好的开启灵活性、耐火隔热和抗爆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包括门框和门扇,门扇横向一侧与门框通
过铰链形成铰接,其横向一侧与门框之间设置有锁具,其特征是:所述铰链包括纵向间隔设
置至少两对销孔座、销轴,销孔座固定设置在门框上,销轴固定设置在门扇上且插入销孔座
的销孔中;所述门扇的迎爆面覆盖设置耐火隔热层,耐火隔热层外覆盖设置抗爆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门扇外挂式结构,安装时无需门扇和门框精确对准门
洞,简化防护门安装程序;耐火隔热层、抗爆板包裹式固定设置在门扇迎爆面上,在充分的
保证隔热性能的同时,大大的减小了门体自重,提高了门扇的安装便捷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中锁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门框10、门扇20、耐火隔热层21、抗爆板22、第二耐火
隔热层23、销孔座31、销轴32、钢球33、调节螺栓34、锁具40、锁孔座41、锁舌42、第一斜面
42a、第二斜面42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包括门框10和门扇20,
门扇20横向一侧与门框10通过铰链形成铰接,其横向一侧与门框10之间设置有锁具40。所
述铰链包括纵向间隔设置至少两对销孔座31、销轴32,销孔座31固定设置在门框10上,销轴
32固定设置在门扇20上且插入销孔座31的销孔中,门扇20为外挂式结构,安装时无需门扇
和门框精确对准门洞,简化防护门安装程序。参照图3和图6,所述门扇20的迎爆面覆盖设置
耐火隔热层21,耐火隔热层21外覆盖设置抗爆板22。耐火隔热层21、抗爆板22包裹式固定设
置在门扇20迎爆面上,在充分的保证隔热性能的同时,大大的减小了门体自重,提高了门扇
的安装便捷性。
参照图5,所述门框10上位于最下方的销孔座31的销孔中设置有钢球33和调节螺
栓34,钢球33位于销轴32下端与调节螺栓34上端之间。即销轴32采用点接触式结构,通过减
小销轴32的垂向接触面积,减小门扇20开启摩擦力,从而减小门扇20的开启力。
参照图3和图6、图7,所述锁具40包括锁孔座41和锁舌42,锁孔座41固定设置在门
框10上,锁舌42主体位于门扇20内。锁舌42的头部具有第一斜面42a,锁舌42主体与第一斜
面42a之间具有第二斜面42b。由于锁舌42采用双斜面结构,在锁舌42运动时,锁舌42为线接
触,大大地减小了锁舌42开启时的摩擦力,使锁舌42能轻巧开启。参照图2,通常所述锁具40
在门扇20横向一侧设置三套,其锁舌42位置分别与固定设置在门框10侧边柱、上边柱、下边
柱上的锁孔座41的位置相对应。
参照图6,所述抗爆板22与门扇20的转角部位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耐火隔热层23。耐
火隔热层21、第二耐火隔热层23通常采用硅酸铝棉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可达到抗爆荷载不小于0.10MPa、耐火极限
不低于3小时和门扇开启力小于80N的指标。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外挂式铁路隧道防护门的一些原理,并非是
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
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