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织造布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压纹部和非压纹部的非织造布。
背景技术
以纺粘非织造布为代表的非织造布为了防止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的脱落,
通常介由压纹辊而部分地被热压接(压纹处理)。
通过这样的热压接得到的压纹图案(压纹的形状)通常在非织造布的机械
方向(Machine Direction:以下,也称为MD)和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Cross
Machine Direction:以下,也称为CD)上每隔规定间隔地规则地被形成。
而且,由于根据该压纹图案的不同,所得的非织造布的强度、伸长、柔软
性、纤维的耐脱落性、起毛等特性大幅度变化,因此提出了各种压纹图案。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167442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非织造布,
其中,各单元图案具有菱形、六边形的压纹图案,单元图案的压纹线是将方点、
圆点、线、虚线等形状每隔规定间隔地多个排列而形成的。
此外,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35960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非织造布,
其中,各单元图案具有格子形、波形、线形、椭圆形、圆弧形的压纹图案,单
元图案的压纹线形成为一直线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1674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35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这些压纹图案中,例如,如图7所示,实施了各压纹线116由方点
120构成的菱形的单元图案118的非织造布中,有在隔着压纹线116而相邻的
非压纹部114与非压纹部114之间,纤维大幅度浮起的问题,并有耐起毛性差
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实施了各压纹线216连续并被划分成格子状(单
元图案218为正方形的菱形)而成的压纹图案的非织造布中,由于压纹线216
以一直线220的形状连续,因此虽然耐起毛优异,但是有柔软性差的问题。
这样,在选择了上述的专利文献等中提出那样的压纹部的单元图案中的压
纹线的情况下,即使可以改变所得的非织造布的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
也难以获得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的平衡优异的非织造布。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耐起毛性、柔软性、抗
拉强度的平衡优异的非织造布。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发明出的,本发明的非
织造布的特征在于,是具有压纹部和非压纹部的非织造布,上述压纹部由具有
被压纹线划分而成的单元图案的压纹图案构成,上述压纹线是将多个压纹要素
部以规定间隔分开地连续配置而构成的,在从上述单元图案内的非压纹部的任
意地方朝向划分上述非压纹部的压纹线的外侧成为最短的方向上,以阻挡从上
述任意地方朝向划分上述非压纹部的压纹线的外侧成为最短的方向的方式配
设有上述多个压纹要素部的至少一个。
如果像这样地构成,则压纹要素部为部分地被热压接的状态,非压纹部的
周围被不连续的压纹部包围,因此在隔着压纹线而相邻的非压纹部之间纤维不
会大幅度浮起,耐起毛性优异。
而且,这样的非织造布由于非压纹部以一定程度的大小存在,并且压纹线
为不连续的,因此与压纹线连续的压纹图案相比柔软性也优异。
此外,由于抗拉强度具有与以往的非织造布同等的规格,因此可以提供耐
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的平衡优异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压纹线是将上述多个压纹要素
部分别等间隔分开地配设成虚线状而成的。
如果像这样地压纹线为虚线状,则成为部分地被热压接的状态,因此在隔
着压纹线而相邻的非压纹部之间纤维不会大幅度浮起,可以提供耐起毛性优异
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压纹线是在将上述多个压纹要
素部分别倾斜的状态下,将其等间隔分开地连续配设而成的。
如果像这样地压纹线是将多个压纹要素部倾斜而成的,则成为部分地被热
压接的状态,因此在隔着压纹线而相邻的非压纹部之间纤维不会大幅度浮起,
可以提供耐起毛性优异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压纹要素部的长度在0.5~5mm
的范围内,并且上述被配设成虚线状的压纹要素部彼此的间隔在0.5~5mm的
范围内。
如果像这样地设定压纹要素部,则在隔着压纹线而相邻的非压纹部之间纤
维不会大幅度浮起,可以提供耐起毛性优异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压纹要素部的形状为直线状、
曲线状、锯齿形状中的任一种。
如果像这样地设定压纹要素部的形状,则在隔着压纹线而相邻的非压纹部
之间纤维不会大幅度浮起,可以提供耐起毛性优异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被上述压纹线划分而成的单元图案,
相对于上述非织造布的机械方向(Machine Direction)和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
(Cross Machine Direction)规则地被配设。
如果像这样地单元图案规则地被配设,则在非织造布的任一地方,纤维都
不会大幅度浮起,是优选的。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单元图案的上述非织造布的机
械方向(Machine Direction)的宽的长度在2~15mm的范围内,并且与上述机械
方向正交的方向(Cross Machine Direction)的宽的长度在2~15mm的范围内。
如果将单元图案设定成这样的长度,则可以确实地解决在隔着压纹线而相
邻的非压纹部之间纤维大幅度浮起的问题。
而且如果非织造布的单元图案为这样的大小,则柔软性也优异。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压纹线的线宽在0.5~3mm的
范围内。
如果像这样地设定压纹线的线宽,则可以提供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
度的平衡优异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特征在于,被上述压纹线划分而成的单元图案
为菱形。
如果像这样地单元图案为菱形,则可以制成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
的平衡特别优异的非织造布。
此外,本发明的压纹图案作为结果具有压纹部进行了缝制那样的外观,因
此虽然是非织造布,但可以赋予织造布那样的高级的外观,从审美性的观点出
发也是优异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构成划分单元图案而成的压纹线的压纹要素部为部分
地被热压接的状态,非压纹部的周围被不连续的压纹部包围,因此在隔着压纹
线而相邻的非压纹部之间纤维不会大幅度浮起,耐起毛性优异,而且非压纹部
以一定程度的大小存在,并且压纹线为不连续的,因此柔软性也优异,抗拉强
度具有与以往的非织造布同等的规格,可以提供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
的平衡优异的非织造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具有压纹部和非压纹部的非织造布的主视图。
图2为将图1所示的非织造布的压纹部的单元图案部分作为中心而放大的
放大图。
图3为用于说明压纹要素部如何被配设的说明图。
图4为用于说明压纹要素部的其它实施形态的图,图4(a)为曲线状的压纹
要素部的说明图,图4(b)为锯齿形状的压纹要素部的说明图。
图5为将压纹部中的其它单元图案部分作为中心而放大的放大图。
图6为用于说明单元图案的其它形态的图,图6(a)为三角形的单元图案的
说明图,图6(b)为四边形的单元图案的说明图,图6(c)为圆形的单元图案的说
明图,图(d)为龟甲形的单元图案的说明图。
图7为用于对以往的非织造布中的压纹线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为用于对以往的非织造布中的压纹线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纤维材料>
构成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为选自纤维素等天然纤
维、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由热塑性聚合物形成的合成纤维等中的纤维。在这些
纤维中,合成纤维由于适于非织造布的制造,因此是优选的。
成为合成纤维的原料的热塑性聚合物只要可以纤维化而制造非织造布,就
没有特别的限定。
具体而言,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聚烯烃系弹性体、聚苯乙
烯系聚合物类、聚苯乙烯系弹性体、聚酯类、聚酯系弹性体、聚酰胺类、聚酰
胺系弹性体、聚氨酯、聚乳酸等。这些热塑性聚合物可以为二种以上的组合、
或二种以上的组合物。
在热塑性聚合物中,优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聚丙烯由于可以获
得成型时的纺丝稳定性、非织造布的加工性和透气性、柔软性、轻量性、耐热
性优异的非织造布,因此是优选的。
作为聚丙烯,可例示熔点(Tm)在125℃以上、优选在130~165℃的范围的
丙烯的均聚物或丙烯与少量的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
4-甲基-1-戊烯等碳原子数2以上(其中碳原子数3除外)、优选为2~8(其
中碳原子数3除外)的1种或2种以上的α-烯烃的共聚物。
热塑性聚合物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可以根据需要配合通常
所用的抗氧化剂、耐候稳定剂、耐光稳定剂、连粘防止剂、润滑剂、成核剂、
颜料、亲水剂、拒水剂、助剂等添加剂。
<非织造布>
本发明的非织造布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举出各种公知的非织造布,例如,
纺粘非织造布、熔喷非织造布、湿式非织造布、干式非织造布、干式浆粕非织
造布、闪蒸纺丝非织造布、开纤非织造布等各种公知的非织造布。
在这些非织造布中,纺粘非织造布由于由长纤维构成,而且可以从纺丝至
压纹处理以连续工序有效率地处理,以及与熔喷非织造布等其它非织造布的复
合容易,因此是优选的。
构成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纤维通常纤度在0.5~5旦尼尔、优选在0.5~3
旦尼尔的范围。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可以为短纤维,但为长纤维时纤维不会从
所得的非织造布脱落等,因此是优选的。
此外,如果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为合成纤维,则可以为选自上述热塑性聚
合物中的单一的纤维、或由二种以上热塑性聚合物形成的芯鞘结构、并列结构
等的复合纤维。
此外,关于纤维的形状,除了截面为圆形以外,还可以为V字形、十字
形、T字形等异形截面,或者也可以为卷曲纤维。卷曲纤维由于可以进一步提
高所得的非织造布的柔软性、膨松性、伸缩性,因此是特别优选的。
本发明的非织造布通常目付在3~100g/m2、优选在7~60g/m2的范围。
<压纹部12>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非织造布10是具有压纹部(热压接部)12和非压纹
部(非压接部)14的非织造布10。
另外,本说明书中压纹部12是通过采用压纹辊(未图示)将非织造布部分
地热压接而形成的,非压纹部14是指除此以外的未被热压接的全部地方,压
纹部和非压纹部并非是在每个区域被特别地划分而形成的。
此外压纹部12是由将多个被压纹线16划分而成的单元图案18重复得到
的压纹图案所构成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单元图案18成为菱
形。
这里压纹线16的线宽W1优选在0.5~3mm的范围内。
如果该线宽W1比0.5mm窄,则压纹部(热压接部)12极端地减小,因此
所得的非织造布10虽然柔软性优异,但有时在抑制起毛方面是不充分的。
另一方面,如果线宽W1大于3mm,则压纹部(热压接部)12与压纹部(热
压接部)12的间隔增大,因此非压纹部14增大,抑制起毛的效果降低,而且通
过非压纹部14,纤维有可能会大幅度浮起。此外,也由于抗拉强度降低的倾
向,因此不优选。
如图2所示,这样的压纹线16是将多个压纹要素部20以规定间隔分开地
连续配置而构成的。
另外,关于压纹线16与压纹线16交叉的部分,以各压纹要素部20不互
相重合,即成为压纹要素部20彼此互相分开的状态的方式构成。
而且,如图3所示,在从单元图案18内的非压纹部14的任意地方22朝
向划分非压纹部14的压纹线16的外侧成为最短的方向(箭头24)上,多个压纹
要素部20互相重合地被形成,以阻挡该方向的方式配设有压纹要素部20。
本实施例中,特别地压纹要素部20被配设成2条虚线状,相邻的虚线的
非压纹部(压纹要素部20与压纹要素部20之间的部分)14彼此不重复。
这里在图3中,虽然压纹要素部20被配设成2条虚线状,但其条数没有
特别的限定,如果相邻的虚线的非压纹部14不重复,则可以为2条以上。
另外,虽然各压纹要素部20的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为直线状,但对其没
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如图4(a)所示为曲线状,如图4(b)所示为锯齿形状等。
如图2所示,这样的压纹要素部20的长度W2优选在0.5~5mm的范围
内。
如果该长度W2小于0.5mm,则压纹要素部20的配设变得困难,而且压
纹部(热压接部)12本身减小,因此有可能不能抑制起毛。此外,由于压纹辊的
耐久性差,因此有可能在生产上成为问题。
另一方面,在该长度W2超过5mm的情况下,有可能压纹部(热压接部)12
的连续部分增大,所得的非织造布10的柔软性降低。
此外压纹要素部20与压纹要素部20的间隔(非压纹部14的距离)W3优选
为0.5~5mm。
如果该间隔W3小于0.5mm,则有可能压纹部(热压接部)12实质上连续,
所得的非织造布10的柔软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该间隔W3超过5mm的情况下,压纹部(热压接部)12与压
纹部(热压接部)12的间隔增大,因此有可能非压纹部增大,抑制起毛的效果降
低,而且通过非压纹部,纤维会大幅度浮起。此外,也由于抗拉强度降低的倾
向,因此不优选。
此外这样的压纹要素部20的粗细W4优选在0.05~1.5mm的范围内,此
外更优选在0.1~1.0mm的范围内。
在该粗细W4小于0.05mm的情况下,有可能将压纹要素部20形成为非
织造布的压纹辊本身的加工难以进行。
另一方面,在该粗细W4超过1.5mm的情况下,压纹线16变得过粗,柔
软性有可能降低。
关于被这样的压纹线16划分形成的单元图案18,非织造布10的机械方
向(MD)的宽的长度W5和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CD)的宽的长度W6优选在
2~15m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3~10mm的范围内。
在该长度W5、W6小于2mm的情况下,所得的非织造布10的耐起毛优
异,但有柔软性差的倾向。
另一方面,在该长度W5、W6超过15mm的情况下,所得的非织造布10
虽然柔软性优异,但单元图案18内的纤维的浮起增大,有耐起毛差的倾向。
此外,抗拉强度有可能降低。
另外,织造布的机械方向(MD)的宽的长度W5和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
(CD)的宽的长度W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本实施例那样在单元图案18为菱形的情况下,形成菱形的各边的长度
优选在3~10mm的范围内。
因此,如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那样,在单元图案18为菱形的情况下,构
成菱形的各边中,在压纹辊的加工适应性方面,可以使压纹要素部20为3~
10个左右。
另外,本实施例中,将压纹要素部20分别等间隔分开地配设成虚线状,
但是此外还可以如图5所示,在将压纹要素部20倾斜的状态下将其等间隔分
开地连续配设。
这样,在本发明的非织造布10中,压纹线16是将多个压纹要素部20以
规定间隔分开地连续配置而构成的,在从单元图案18内的非压纹部14的任意
地方22朝向划分非压纹部14的压纹线16的外侧成为最短的方向(箭头24)上,
多个压纹要素部20互相重合,以阻挡成为最短的方向(箭头24)的方式配设有
压纹要素部20。
因此,与以往那样将方点连续配设而构成划分单元图案的压纹线或以直线
状的压纹线构成划分单元图案的压纹线的情况相比,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
强度的平衡优异。
此外本发明的非织造布10由于不会发生以往的压纹线特别是由虚线构成
的情况下发生的在隔着非压纹部而相邻的单元图案之间纤维大幅度浮起的问
题,因此耐起毛性优异。
而且关于抗拉强度,由于具有与以往非织造布同等的规格,因此可以提供
耐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的平衡优异的非织造布。
耐起毛性和柔软性的两者的平衡特别优异的非织造布迄今为止还没有,可
以适合用于卫生材料用途、特别是纸尿布用构件。
具体而言,在用于纸尿布的底片(back sheet)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起毛,同
时与以往的产品相比可以大幅度改善柔软性。在该情况下,在使构成非织造布
的纤维为卷曲纤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改善柔软性。
本发明的非织造布的柔软性优异也意味着不仅触感优异而且之后的非织
造布的2次加工易于进行。
即使在进行例如环轧加工、齿轮拉伸加工、赋形处理加工、褶裥加工等的
情况下,非织造布也不断裂,变形的自由度大。在使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为卷
曲纤维的情况下,由于也可赋予卷曲纤维的伸缩性,因此加工的自由度进一步
提高。根据情况,也能够作为伸缩构件的一部分来使用。
另一方面,在原料中掺入亲水剂,或涂布亲水剂的情况下,可以适合用于
纸尿布的顶片。
由于顶片为与肌肤接触的构件,因此柔软性受到重视,而本发明的非织造
布的压纹图案柔软性优异,因此是适合的。
此外在使纤维为卷曲纤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改善对肌肤的柔软性。同
时,对于顶片而言,不仅对肌肤的柔软性、而且是否可以防止液体从吸收体返
回也是大课题。
在解决该液体返回的课题方面,已知通过将非织造布的厚度加厚而不使液
体返回的方法。如果使用本发明的非织造布,则由于非压纹部以一定程度的大
小存在,因此将非织造布的厚度加厚容易。在使构成非织造布的纤维为卷曲纤
维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加厚。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形态,例
如上述的实施例中,压纹部12的单元图案18的形状为菱形,但不限于此,例
如可以如图6所示为三角形(图6(a))、四边形(图6(b))、多边形、圆形(图6(c))、
星形、龟甲形(图6(d))、字符设计(character design)等,总之,如果是形状封闭、
可得到重复的结构,则可以为任一形状,能够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进
行各种变更。
实施例
<关于评价中使用的非织造布样品和该非织造布样品的目付>
按照JIS-L1096-1990的6.4.2项的“标准状态下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
进行测定。关于制作的非织造布样品,选取100cm2的圆形试验片。
关于选取位置,相对于机械方向(MD)选取任意位置,相对于与机械方向
正交的方向(CD),除去非织造布样品的两端20cm,在直线上以均一间隔选取
20个地方。
关于选取的各试验片,使用上皿电子天平(岛津制作所制,EB-330型),
分别测定质量(g),求出各试验片的质量(g)的平均值。
由求出的平均值换算成每1m2的质量(g),将小数点第2位四舍五入而作
为各非织造布样品的目付(g/m2)。
(1)耐起毛性的评价
关于制作的非织造布样品,选取300mm(MD)×25mm(CD)的试验片40片,
使用JIS-L0849-2004的5的5.1的b中记载的装置“摩擦试验机II形(学振
形)”进行评价。
具体而言,使用大荣科学精器公司制RT-100型作为该装置,将摩擦件
的荷重设为200g,使用包装用胶粘带(布)No.314(Rinrei Tape公司制),以该胶
粘带的粘着面与试验片的测定面可以摩擦的方式进行设置。
此时,为了防止测定中试验片偏移,以砂纸“400号”的锉面朝上地安装
在装置的台上,然后将试验片以测定面朝上的方式放置在锉面上,安装在装置
的台上。
安装试验片后,使试验片的测定面与胶粘带的非粘着面往复摩擦50次。
观察被摩擦了的试验片的测定面,关于耐起毛性,采用以下基准记上点数进行
评价。
1点:未起毛。
2点:在一个地方以开始形成小毛球的程度起毛。
3点:开始形成清晰的毛球,而且可见多个小毛球。
4点:清晰可见大毛球,在多个地方纤维开始浮起。
5点:纤维非常多地被剥下,达到试验片变薄的程度。
6点:纤维被剥下,达到试验片破损的程度。
(2)抗拉强度的评价
在非织造布试验片的宽25mm、夹盘间距离100mm、拉伸速度100mm/分
钟的条件下,进行机械方向(MD)和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CD)的二个方向的
拉伸试验,将最大拉伸荷重设为抗拉强度(N/25mm)。测定5次,求出5次的
平均值。
(3)柔软性的评价
按照JIS-L1096(6.19.1A法项),在JIS Z8703(试验场所的标准状态)
中规定的温度20±2℃、湿度65±2%的恒温室内将宽20mm×150mm的试验
片在机械方向(MD)上选取5片,在具有45°斜面的表面光滑的水平台上根据标
尺基线来放置试验片的短边。
接下来,通过手动使试验片沿斜面的方向缓慢地滑动,当试验片的一端的
中央点与斜面接触时通过标尺读出另一端的位置的移动长度。硬挺性(硬挺度)
以试验片的移动长度(mm)表示,分别对5片的里表进行测定,以平均值表示。
这样的通过所谓45°悬臂法进行的测定中,试验片的移动长度(mm)越短,
则可判断非织造布越有柔软性。
一般在硬挺度的值为50mm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柔软性良好。但是,由
于必要的柔软性根据使用目的等而不同,因此不一定限于该数值。
(4)摩擦后的压纹图案的评价
按照ASTM D-5264,准备非织造布的机械方向(MD)的宽110mm、与
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CD)的宽40mm的非织造布试验片。
将该非织造布试验片安装在Sutherland Ink Rub Tester试验机的试样
架上,使用#40的砂纸,摩擦10次。
然后,将非织造布试验片排列在黑板纸上,从30cm高度拍摄照片。
将照片放大,在30mm见方的范围观察压纹图案。
将可确认可以辨别的压纹部为50%以上的情况设为“能够辨别”,将小于
50%的情况设为“不可辨别”。
[实施例1]
作为第1丙烯系聚合物,使用熔点162℃、MFR(按照ASTM D1238,以
温度230℃、荷重2.16kg进行测定,以下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为同样)60g/10
分钟的丙烯均聚物,作为第2丙烯系聚合物,使用熔点142℃、MFR60g/10分
钟、乙烯单元成分含量4.0摩尔%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通过纺粘法进行
复合熔融纺丝,使芯部为丙烯均聚物、鞘部为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芯部/鞘
部=20/80(重量比))的偏芯的芯鞘型复合纤维堆积在捕集面上。
然后,以成为图2所示那样的压纹图案(压纹面积率10%,压纹线的宽
0.25mm,压纹要素部的长度1.0~1.5mm,压纹要素部与压纹要素部的间隔
0.5~1.0mm)的方式,以压纹速度5m/分钟、压纹温度110℃进行压纹加工,制
造由目付30g/m2、构成纤维的纤度2.5旦尼尔的卷曲复合纤维构成的非织造布。
使用所得的非织造布进行上述的(1)~(4)的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1]
除了使图2所示的压纹部的单元图案的压纹线如图7所示那样将方点形状
每隔等间隔地多个排列而形成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进行上述的(1)~
(4)的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除了使图2所示的压纹部的单元图案的压纹线如图8所示那样为直线状,
使压纹面积率为24%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进行上述的(1)~(4)的评
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根据评价结果,首先关于(1)耐起毛性,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2,确认了
具有同等的耐起毛性。此外,对于比较例1,确认了与实施例1和比较例2相
比,耐起毛性差。
接下来关于(2)抗拉强度,在机械方向(MD)和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CD)
的任一方向上,在实施例1与比较例1、2中均为同等的数值,确认了在实施
例1与比较例中为同等的拉伸伸长率。
接下来关于(3)柔软性,实施例1的值与比较例1、2的值相比小,确认了
实施例1的压纹图案与比较例1、2相比,柔软性优异。
最后关于(4)摩擦后的压纹图案,确认了虽然实施例1和比较例2中为能
够辨别,但是比较例2中为不可辨别。
因此确认了,实施例1所示的本发明的非织造布与比较例1、2所示的以
往的非织造布相比,柔软性特别优异,并且关于耐起毛性,与比较例1相比优
异,与比较例2同等地为良好,此外关于抗拉强度,与比较例1、2同等,耐
起毛性、柔软性、抗拉强度的平衡优异。
此外确认了,关于摩擦后的压纹图案,也与比较例2同等地为能够辨别,
即使在反复使用中也可以保持压纹图案,耐久性也优异。
符号说明
10···非织造布
12···压纹部
14···非压纹部
16···压纹线
18···单元图案
20···压纹要素部
22···任意地方
24···箭头
W1···压纹线的宽
W2···压纹要素部的长度
W3···压纹要素部与压纹要素部的间隔
W4···压纹要素部的粗细
W5···单元图案中的MD的宽的长度
W6···单元图案中的CD的宽的长度
114···非压纹部
116···压纹线
118···单元图案
120···方点
216···压纹线
218···单元图案
220···一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