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一些水电站等地下厂房位于高海拔寒冷地区,在冬季施工时,洞外高寒气流对隧道内的侵袭会对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在地下厂房开挖施工过程中,开挖工作面工作环境差,粉尘、爆破烟雾不能及时排除,影响施工人员健康和工程进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既可以在施工时保证工人减少尘肺的患病率,又可以在高寒地区保证隧道内的通风与取暖。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其组成包括:风门、风机39、送热器、除尘器3,所述的风门包括前风门48与后风门49,所述的风门设置在隧道1内,所述的前风门48设置在隧道1的前端,所述的前风门48的前方设置送热器,所述的后风门49的后方为掌子面2,所述的后风门49与掌子面2之间摆放除尘器3,所述的前风门48与所述的后风门49之间的距离为30米~80米,所述的前风门48与后风门49均包括上弧挡板45,所述的上弧挡板45的下底面固定连接上框挡板46,所述的上框挡板46的左右两侧分别开有风机通孔47,所述的风机通孔47之间开有调节窗Ⅰ4,所述的上框挡板46的下底面连接组合门,所述的组合门包括左挡板5与右挡板6,所述的左挡板5的右侧通过合页7连接左扇门8,所述的右挡板6的左侧通过合页7连接右扇门9,所述的左扇门8的上方开有左侧调节窗10,所述的右扇门9的上方开有右侧调节窗50,所述的右扇门9的下方开有行人门11,所述的行人门11上开有观察窗12;所述的左扇门8与所述的右扇门9的下方均连接光感器13,所述的左挡板5的内表面设置步进电机Ⅰ14,所述的步进电机Ⅰ14的输出轴上连接轴套Ⅰ15,所述的轴套Ⅰ15上连接支杆Ⅰ41,所述的支杆Ⅰ41连接所述的左扇门8的右侧;所述的右挡板6的内表面设置步进电机Ⅱ42,所述的步进电机Ⅱ42的输出轴上连接轴套Ⅱ43,所述的轴套Ⅱ43上连接支杆Ⅱ44,所述的支杆Ⅱ44连接所述的右扇门9的左侧。
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除尘器3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顶端连接箱体16,所述的箱体16的一端开有进风口17,所述的进风口17的右侧上部设置滤板Ⅰ18,所述的滤板Ⅰ18的右侧上部设置一组滤板Ⅱ19,所述的滤板Ⅱ19的中间设置转动轴20,所述的转动轴20上连接滤板Ⅲ50,所述的滤板Ⅲ50与所述的滤板Ⅱ19的右侧设置滤板Ⅳ21,所述的滤板Ⅳ21的右侧设置一组雾化喷头22,所述的雾化喷头22连接水箱23,所述的雾化喷头22的右侧设置滤板Ⅴ24,所述的滤板Ⅴ24的右侧连接排气口25;所述的转动轴20的底端固定连接钢板26,所述的钢板26的左端连接滤片27,所述的钢板26通过U型卡件28连接所述的箱体16的内壁,所述的钢板26还连接滤板Ⅳ21的底端与滤板Ⅴ24的底端,所述的雾化喷头22的下方钢板26开有多个通孔29,所述的钢板26的底端为锥形落灰口30,所述的锥形落灰口30的底端连接落灰槽31,所述的落灰槽31的顶端设置抽拉盖32,所述的落灰槽31的外壁上连接拉手33。
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底座包括固定螺杆34,所述的固定螺杆34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箱体16,所述的固定螺杆34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螺套35,所述的螺套35的底端摆放在地面。
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抽拉盖32为L形,所述的L形抽拉盖32的左端为斜面,所述的斜面配合所述的锥形落灰口30使用,所述的L形抽拉盖32的左端连接限位板36。
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送热器包括加热器38,所述的加热器38的一端为送热进风口37,所述的加热器38的另一端为送热出风口,所述的送热出风口上连接风机39,所述的风机39上设置金属导热管40,所述的金属导热管40穿过所述的隧道1。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棉帘Ⅰ配合定位板Ⅰ使用,使电动卷帘Ⅰ与隧道的顶端无空隙,保证保暖效果,而且由于电动卷帘Ⅰ与棉帘Ⅰ之间存在缝隙,也方便空气的交换与流通。
2.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导热管配合加热器与风机使用,使加热更快速,送热的距离更长,使用更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锥形落灰口配合落灰槽使用,由于锥形落灰口与落灰槽组成沙漏型,使灰尘的落速更快,更流畅。
4.本实用新型的抽拉盖的使用使泄灰次数减少,使用更方便。
5.本实用新型的雾化喷头配合钢板的多个通孔使用,使细小灰尘能因为雾化的水而下沉,除尘效果更好。
6.本实用新型的滤板Ⅱ与滤板Ⅲ配合使用,保证过滤效果好。
7.本实用新型的滤板Ⅴ防止锥形落灰口的灰尘通过钢板的多个通孔回返至钢板的上方,再回到空气中。
8.本实用新型的考虑到道路运输和现场安装问题,保暖风门采用分体组装形式,使运输与安装都方便快捷。
9.本实用新型的的门扇与门框挤分别连接密封条,达到防止漏风的密封效果。
10.本实用新型的门扇开有行人门,推拉窗和可视窗,行人门为人员专用通行,推拉窗能根据需要调节通风量,可视窗可在通行门关闭情况下,观察对面情况。
11.本实用新型的的光感器配合电路使用,达到可自动开启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除尘器的剖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风门的电气流程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放大滤波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其组成包括:风门、风机39、送热器、除尘器3,所述的风门包括前风门48与后风门49,所述的风门设置在隧道1内,所述的前风门48设置在隧道1的前端,所述的前风门48的前方设置送热器,所述的后风门49的后方为掌子面2,所述的后风门49与掌子面2之间摆放除尘器3,所述的前风门48与所述的后风门49之间的距离为30米~80米,所述的前风门48与后风门49均包括上弧挡板45,所述的上弧挡板45的下底面固定连接上框挡板46,所述的上框挡板46的左右两侧分别开有风机通孔47,所述的风机通孔47之间开有调节窗Ⅰ4,所述的上框挡板46的下底面连接组合门,所述的组合门包括左挡板5与右挡板6,所述的左挡板5的右侧通过合页7连接左扇门8,所述的右挡板6的左侧通过合页7连接右扇门9,所述的左扇门8的上方开有左侧调节窗10,所述的右扇门9的上方开有右侧调节窗50,所述的右扇门9的下方开有行人门11,所述的行人门11上开有观察窗12;所述的左扇门8与所述的右扇门9的下方均连接光感器13,所述的左挡板5的内表面设置步进电机Ⅰ14,所述的步进电机Ⅰ14的输出轴上连接轴套Ⅰ15,所述的轴套Ⅰ15上连接支杆Ⅰ41,所述的支杆Ⅰ41连接所述的左扇门8的右侧;所述的右挡板6的内表面设置步进电机Ⅱ42,所述的步进电机Ⅱ42的输出轴上连接轴套Ⅱ43,所述的轴套Ⅱ43上连接支杆Ⅱ44,所述的支杆Ⅱ44连接所述的右扇门9的左侧。所述的前风门48与所述的后风门49的结构相同,面积相等。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除尘器3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顶端连接箱体16,所述的箱体16的一端开有进风口17,所述的进风口17的右侧上部设置滤板Ⅰ18,滤板Ⅰ起到引导大颗粒灰尘下落的作用,所述的滤板Ⅰ18的右侧上部设置一组滤板Ⅱ19,滤板Ⅱ起到上层小颗粒灰尘过滤的作用,所述的滤板Ⅱ19的中间设置转动轴20,所述的转动轴20上连接滤板Ⅲ50,滤板Ⅲ起到过滤一般灰尘的作用,所述的滤板Ⅲ50与所述的滤板Ⅱ19的右侧设置滤板Ⅳ21,所述的滤板Ⅳ21的右侧设置一组雾化喷头22,所述的雾化喷头22连接水箱23,所述的雾化喷头22的右侧设置滤板Ⅴ24,所述的滤板Ⅴ24的右侧连接排气口25;所述的转动轴20的底端固定连接钢板26,所述的钢板26的左端连接滤片27,滤片帮助过滤在转动轴与滤板Ⅲ的缝隙流动的空气中的灰尘,所述的钢板26通过U型卡件28连接所述的箱体16的内壁,所述的钢板26还连接滤板Ⅳ21的底端与滤板Ⅴ24的底端,所述的雾化喷头22的下方钢板26开有多个通孔29,所述的钢板26的底端为锥形落灰口30,所述的锥形落灰口30的底端连接落灰槽31,所述的落灰槽31的顶端设置抽拉盖32,所述的落灰槽31的外壁上连接拉手33。
实施例3
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底座包括固定螺杆34,所述的固定螺杆34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箱体16,所述的固定螺杆34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螺套35,所述的螺套35的底端摆放在地面。
实施例4
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抽拉盖32为L形,所述的L形抽拉盖32的左端为斜面,所述的斜面配合所述的锥形落灰口30使用,所述的L形抽拉盖32的左端连接限位板36。所述的限位板36配合所述的锥形落灰口30使用。
实施例5
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送热器包括加热器38,所述的加热器38的一端为送热进风口37,所述的加热器38的另一端为送热出风口,所述的送热出风口上连接风机39,所述的风机39上设置金属导热管40,所述的金属导热管40穿过所述的隧道1。
实施例6
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高寒地区地下厂房施工保暖与散烟及通风系统,所述的光感器Ⅰ5与所述的光感器Ⅱ11统称光感器,所述的光感器将接收的信号单向传递给放大滤波电路,所述的放大滤波电路将接收的信号单向传递给AD转换电路,所述的AD转换电路将接收的信号单向传递给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所述的步进电机控制电路将接收的信号单向传递给步进电机。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