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生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生装置.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09584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5.15CN103109584A*CN103109584A*(21)申请号 201180035221.7(22)申请日 2011.10.272010-240618 2010.10.27 JPH05H 1/24(2006.01)F03H 1/00(2006.01)H01T 23/00(2006.01)(71)申请人京瓷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京都府(72)发明人八木隆茂 东条哲也 牧野浩(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代理人刘文海(54) 发明名称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生装置(57) 摘要本发明提。
2、供一种能够实现风量及风向中的至少一方的多样化的离子风发生体。离子风发生体(3)具备:第一电极(9);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从第一电极(9)向x方向的正侧偏离的位置的下游域部(11m)的第二电极(11);设置在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之间的电介体(7)。在俯视观察下,从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到下游域部(11m)的下游侧缘部(11b)的x方向上的距离(d)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不同。(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3.01.17(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1/074831 2011.10.27(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2/。
3、057271 JA 2012.05.03(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1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11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09584 ACN 103109584 A1/2页21.一种离子风发生体,具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其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从该第一电极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的下游域部;电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游侧缘部到所述下游域部的下游侧缘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
4、风发生体,其中,所述下游域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风发生体,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下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上游侧部分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下游侧缘部或者所述第二电极的上游侧缘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重复或邻接,或者,两者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恒定。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离子风发生体,其中,所述下游域部以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央侧变大的方式形成。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离子风发生体,其中,所述下游域部以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侧变大的方式形成。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发生体,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位于比所述第。
5、二电极靠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的上游域部,在所述上游域部中,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越靠所述下游域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变小的位置越大。7.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风发生体,其中,所述电介体具有第一主面和其背面的第二主面,所述第二电极埋设在所述电介体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比所述第二电极靠所述第一主面侧的位置,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能够诱发沿着所述第一主面的离子风,在所述电介体的比所述第二电极靠所述第二主面侧的位置埋设有第四电极,在比所述第四电极靠所述第二主面侧的位置设有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三电极而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侧的下游域部,在所述第四电极。
6、的所述下游域部中,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越靠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变小的位置越大。8.一种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其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从该第一电极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的下游域部;电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电源,其对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能够使这些电极诱发向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离子风,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游侧缘部到所述下游域部的下游侧缘部的所述第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09584 A2/2页3一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不同。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其中,。
7、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分割电极,设有对所述电源与所述多个分割电极的连接状态进行切换的开关部。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09584 A1/12页4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生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生装置。背景技术0002 已知有通过电子或者离子的移动来诱发离子风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对设于基板状的电介体的两个电极施加交流电压来产生电介体势垒放电,从而使电介体的一方主面发生离子风。0003 在专利文献1中,两个电极分别形成为具有与离子风的流动方向平行的两边及与流动方向正交的两边的矩形状。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使两个电极的一方的。
8、电极形成为在另一方的电极侧的缘部具有多点末端的形状的技术。0004 在先技术文献0005 专利文献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17656号公报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47966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0009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两个电极为矩形,故离子风的风向为两个电极的对置方向,另外,风量的分布在与两个电极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均匀。换而言之,风量及风向单调化。专利文献2的技术以使风向形成恒定为目的,而为形成有多点末端的结构,风量及风向仍然单调化。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风量及风向的至少一方的多样化的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
9、生装置。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0012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体具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其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从该第一电极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的下游域部;电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游侧缘部到所述下游域部的下游侧缘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不同。0013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其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配置于从该第一电极向第一方向偏离的位置的下游域部;电介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电源,其对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能。
10、够使这些电极诱发向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离子风,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第一电极的下游侧缘部到所述下游域部的下游侧缘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不同。0014 发明效果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2/12页50015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实现风量及风向的至少一方的多样化。附图说明0016 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Ib-Ib线的剖视图。0017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0018 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
11、发生装置的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0019 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IVb-IVb线的剖视图。0020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21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立体图,图6(b)是图6(a)的VIb-VIb线的剖视图。0022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立体图。0023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利用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24 图9。
12、(a)图9(c)是表示电极的变形例的示意性的俯视图。0025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立体图。0026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的利用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0027 以下,参考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体及离子风发生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所采用的附图为示意性的附图,图中的尺寸比率等未必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对3轴的直角坐标系(xyz坐标系)进行定义来参考。0028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后中,关于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共同或者类似的结构,采用与已经说明的实施方式共同的符号,另外,有时省。
13、略图示或说明。另外,在具有多个同样或者类似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时向符号的数字添加大写的字母或者省略。0029 0030 图1(a)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的Ib-Ib线的剖视图。0031 离子风发生装置1构成作为发生大概沿着由箭头a1及a2所表示的方向(x方向)流动的离子风的装置。0032 离子风发生装置1具有:发生离子风的离子风发生体3;进行离子风发生体3的驱动及控制的驱动部5(图1(a)。0033 离子风发生体3具有:电介体7;被电介体7分隔开的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离子风发生体3通过对第一电极9与第二电极11之间施加电压,。
14、产生电介体势垒放电,从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3/12页6而发生离子风。0034 电介体7形成为例如厚度恒定的平板状(基板状),且具有第一主面7a和其背面的第二主面7b。离子风如箭头a1及a2所示在第一主面7a上沿着第一主面7a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主面7b上,也产生与第一主面7a中的离子风大致反向的离子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电介体7的平面形状形成为适当的形状即可,但在图1中,例示出形成为具有与x方向及y方向平行的边的矩形的情况。0035 电介体7既可以由无机绝缘物来形成,也可以由有机绝缘物来形成。作为无机绝缘物,例如可举出陶瓷、玻璃。作为陶瓷,例如可举出氧化铝质烧结。
15、体(氧化铝陶瓷)、玻璃陶瓷烧结体(玻璃陶瓷)、莫来石质烧结体、氮化铝质烧结体、堇青石烧结体、碳化硅质烧结体。作为有机绝缘物,例如可举出聚酰亚胺、环氧树脂、橡胶。0036 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形成为例如厚度恒定的层状(包括平板状)。第一电极9层叠在第一主面7a上,第二电极11层叠在第二主面7b上。换而言之,电介体7设置在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之间,将这些电极分隔开。0037 第一电极9和第二电极11在x方向(离子风的流动方向)上相互错开配置。换而言之,第二电极11具有位于比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靠x方向的一方侧(正侧)的位置的下游域部11m。通过设有这样的下游域部11m,在第一主面7a。
16、中,产生从下游侧缘部9b侧向下游域部11m侧的离子风。0038 需要说明的是,在俯视观察第一主面7a或者第二主面7b时,第一电极9与第二电极11在x方向上,既可以一部分重复,又可以没有间隙地邻接,也可以以规定的间隙分离。在图1中,例示出第一电极9与第二电极11没有间隙地邻接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下游域部11m为第二电极11的整体。0039 第一电极9沿着y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例如,第一电极9的平面形状为具有与x方向及y方向平行的边的矩形。因而,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形成为沿着相对于欲要发生离子风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0040 第二电极11的平面形状为例如将上游侧缘部。
17、11a作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上游侧缘部11a与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平行。因而,在俯视观察下,第二电极11(下游域部11m)的下游侧缘部11b相对于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不平行,从下游侧缘部9b到下游侧缘部11b的距离d在y方向上不同。0041 需要说明的是,在俯视观察下,距离d为从第二电极11的下游侧缘部11b的各位置到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的最短距离。即,为从下游侧缘部11b的各位置向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引出的垂线(最短路径)上的距离(与下游侧缘部9b正交的方向(x方向)的距离)。0042 另外,在俯视观察下,在第二电极11(下游域部11m)中,x方向上的、从上游侧缘部1。
18、1a到下游侧缘部11b的长度e变化。更具体而言,长度e在y方向的中央侧变大。004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的位置与第二电极11的上游侧缘部11a的位置一致,故长度e与距离d相等。0044 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作为金属,可举出钨、钼、锰、铜、银、金、钯、铂、镍、钴或者将这些金属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0045 驱动部5(图1(a)具有:对第一电极9与第二电极11之间施加交流电压的电源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4/12页7装置13;控制电源装置13的控制装置15。0046 通过电源装置13施加的交流电压既可以为由。
19、正弦波等表示的、电位连续变化的电压,也可以为脉冲状的、电位的变化不连续的电压。另外,交流电压既可以为在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的双方中电位相对于基准电位变动的电压,也可以为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的一方与基准电位连接,而仅仅在另一方中电位相对于基准电位变动的电压。电位的变动既可以相对于基准电位而向正及负的双方变动,也可以相对于基准电位而仅仅向正及负的一方变动。0047 控制装置15例如根据规定的程序、或者用户的操作,对基于电源装置13的电压的施加的接通断开、或者所施加的电压的大小等进行控制。0048 需要说明的是,电介体7、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的尺寸、以及交流电压的大小及频率根据应用离子风。
20、发生装置1的技术、或者所要求的离子风的性质等的各种状况而适当设定即可。0049 离子风发生体3的制造方法以电介体7由陶瓷烧结体构成的情况为例时,如下所述。0050 首先,准备作为电介体7的陶瓷坯片。利用刮刀法或压辊法等成形方法将向原料粉末添加混合适当的有机溶剂及溶媒而制成的浆料成形为片状,由此形成陶瓷坯片。原料粉末在以氧化铝陶瓷为例时,为氧化铝(Al2O3)、二氧化硅(SiO2)、氧化钙(CaO)及氧化镁(MgO)等。0051 接着,在陶瓷坯片的作为第一主面7a的面上设置作为第一电极9的导电膏,在陶瓷坯片的作为第二主面7b的面上设置作为第二电极11的导电膏。0052 导电膏通过例如向钨、钼、铜。
21、或者银等金属粉末中添加混合有机溶剂及有机粘合剂而制成。导电膏根据需要又可以添加分散剂或可塑剂等。混合例如通过球磨机、三辊式研磨机、或者行星式搅拌机等混炼机构来进行。另外,导电膏例如采用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方式而印刷涂布在陶瓷坯片上。0053 然后,同时烧成导电膏及陶瓷坯片。由此,形成配置有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的电介体7、即离子风发生体3。0054 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电膏与陶瓷坯片同时烧成的情况下,为了与陶瓷坯片的烧结动作相匹配或通过残留应力的缓和而提高与烧结后的电介体接合的接合强度,也可以添加玻璃或陶瓷的粉末。0055 接着,对离子风发生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0056 离子风发生体3放置在大气。
22、中,且在离子风发生体3的周围存在空气。需要说明的是,离子风发生体3也可以放置在特定种类的气体气氛下(例如氮气气氛下)来使用。0057 通过电源装置13对第一电极9与第二电极11之间施加电压,且当这些电极间的电位差超过恒定的阈值时,产生电介体势垒放电。然后,伴随着放电而生成等离子体。0058 等离子体中的电子或者离子通过由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所形成的电场而移动。另外,中性分子也伴随着电子或者离子而移动。如此诱发出离子风。0059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主面7a侧流动的离子风通过从第一电极9侧向第二电极11侧移动的电子或者离子,以第一主面7a上的与第二电极11重叠的区域为中心而诱发,并向箭头a1及。
23、a2所示的方向流动。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5/12页80060 此时,第二电极11(下游域部11m)的长度e越长,离子风越快。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通过描绘得使箭头a1变大而箭头a2变小来示出那样,越向y方向的中央侧风速(风量)越变大。另外,通过越向y方向的中央侧风速越变大,而如箭头b1所示,也可以实现从侧方向中央侧汇集离子风那样的风向。0061 需要说明的是,施加给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的电压越大,另外第一电极9与第二电极11的距离越小的话,风速越大。另外,第一电极9的x方向的长度(上游侧缘部9a的形状)几乎不会给第一主面7a中的离子风的风速风向带来影响。0062 根据以。
24、上的第一实施方式,离子风发生体3具有:第一电极9;具有在俯视观察下配置在从第一电极9向x方向的正侧偏离的位置的下游域部11m的第二电极11;设置在第一电极9及第二电极11之间的电介体7。在俯视观察下,从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到下游域部11m的下游侧缘部11b的x方向上的距离d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不同。因而,能够利用y方向上的距离d的差异,例如使x方向上的长度e在y方向上不同,从而使风速多样化。0063 另外,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部分与第二电极11的上游侧部分在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沿着x方向邻接。因而,风速的对于距离d的依靠性变高,风速等的调整容易。即,当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部分与第二。
25、电极11的上游侧部分在x方向上离开,且其距离变化时,放电的产生的有无产生不均,连伴随着该不均的风速的变化也必须要考虑,但不会产生那样的不良状况。0064 下游域部11m形成为x方向的长度e在y方向的中央侧变大。因而,如上所述,能够实现越向y方向的中央侧风速越变大、或者向中央侧汇集离子风那样的风向。由此,例如,在将离子风发生装置1用于流体的改性及送出时,能够实现抑制尚未充分改性的流体向离子风发生装置1的周围扩散的情况等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的各种有效的利用。0065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向x方向的正侧的方向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例,y方向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例。0066 0067 图。
26、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0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0068 在离子风发生装置101中,仅仅离子风发生体103的第二电极111(下游域部111m)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不同。具体而言,第二电极111成为以下游侧缘部111b的中央凹陷的方式并排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形状。换而言之,第二电极11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地,x方向的长度e以在y方向的两端侧变大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俯视观察下,第一电极9的下游侧缘部9b与第二电极111的上游侧缘部111a邻接的情况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0069 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使箭头a101及a102的大小不同所示。
27、那样,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反地,越向侧方风速越变大。另外,通过使侧方的风速变大,由此通过箭头b101所示那样,也能够实现使离子风向侧方发散那样的风向。由此,能够实现例如可有效地使流体向周围扩散的情况等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01的各种有效的利用。0070 0071 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201的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6/12页9立体图,图3(b)是图3(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0072 在离子风发生装置201中,仅仅离子风发生体203的第一电极209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不同。具体而言,如下所述。0073 第一电极。
28、209具有位于比第二电极11靠上游侧的位置的上游域部209m。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俯视观察下,第一电极209的下游侧缘部209b与第二电极11的上游侧缘部11a邻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域部209m为第一电极209的整体。0074 第一电极209成为以上游侧缘部209a的中央凹陷的方式并排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另一方面,第二电极11成为下游侧缘部11b的中央突出的三角形。因而,第一电极209形成为大概从矩形中将与第二电极11同等的区域排除后的形状。换而言之,在第一电极209中,x方向的长度f在y方向上越靠第二电极11(下游域部11m)的x方向的长度e变小的位置越变大。0075。
29、 当对第一电极209及第二电极11施加交流电压时,如由箭头a205及a206所示,不仅在第一主面7a上,在第二主面7b上也发生离子风。该离子风以第二主面7b上的与第一电极209重叠的区域为中心而诱发,并从第二电极11侧向第一电极209侧(在第一主面7a上流动的离子风的反向)流动。0076 此时,第一电极209(上游域部209m)的长度f越长的话,第二主面7b的离子风变得越快。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通过描绘得使箭头a205变小而箭头a206变大来示出那样,越靠y方向的两端侧风速(风量)越大。0077 在此,在第一主面7a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越靠y方向的两端侧风速(风量)越小。因而,第二主。
30、面7b的离子风在y方向上越靠第一主面7a的离子风的风速小的位置减弱该风速的效果越变大。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风速的强弱之差大的离子风。0078 0079 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301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IVb-IVb线的剖视图。0080 参考图1的符号可知,离子风发生装置301的离子风发生体303构成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风发生体3中向第二主面7b侧追加了电介体7及第一电极9的结构。参考图4的符号具体说明时,如下所述。0081 电介体307具有:第一主面307a;其背面的第二主面307b。第一电极9A及9B分别层叠在第一主面307a及第二主。
31、面307b上,第二电极11埋设在电介体307中。离子风发生体303的结构(各构件的形状及位置)相对于第二电极11而呈面对称。0082 电介体307例如通过层叠第一绝缘层308A及第二绝缘层308B而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明示出第一绝缘层308A与第二绝缘层308B的边界线,但在实际的产品中,也可以为第一绝缘层308A及第二绝缘层308B被一体化,无法观察到该边界线。需要说明的是,边界线即便无法观察到,也能够根据第二电极11的位置来确定其位置。0083 第一电极9A及9B分别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9同样的结构,另外相互并联连接。另外,第二电极11除了埋设在电介体307中。
32、这一点以外,也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11同样的结构。0084 离子风发生体303的制造方法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烧成设有作为各电极的导电膏的陶瓷坯片的方法即可。即,可以在作为第一绝缘层308A的陶瓷坯片上配置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7/12页10作为第一电极9A的导电膏,在作为第二绝缘层308B的陶瓷坯片上配置作为第一电极9B的导电膏,在上述的两片陶瓷坯片的一方配置作为第二电极11的导电膏,并将上述的两片陶瓷坯片层叠而烧成,由此形成离子风发生体303。0085 在离子风发生体303中,当对第一电极9A及9B与第二电极11之间施加交流电压时,如由箭头a1及a2所示那样,。
33、在第一主面307a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发生从第一电极9A侧向第二电极11侧的离子风。另外,如由箭头a301及a302所示那样,在第二主面307b上,也发生从第一电极9B侧向第二电极11侧的离子风。即,在第一主面307a与第二主面307b上发生相同方向的离子风。因而,能够有效地发生风速大的离子风。0086 0087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0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88 离子风发生装置401的离子风发生体403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将第一电极9A及9B配置在电介体407的两主面上的结构。其中,电介体及第二电极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0089 参考。
34、图1的符号可知,离子风发生体403构成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风发生体3介有第三绝缘层408C且同时双层重叠的结构。参考图4的符号具体说明时,如下所述。0090 电介体407形成为层叠有第一绝缘层408A、第二绝缘层408B及介入这些层之间的第三绝缘层408C而成的结构。第一绝缘层408A及第二绝缘层408B例如为相互相同的厚度。第三绝缘层408C的厚度适当地设定即可,在图3中,例示出形成得比第一绝缘层408A及第二绝缘层408B薄的情况。0091 电介体407具有:第一主面407a;其背面的第二主面407b。第一电极9A及9B分别层叠在第一主面407a及第二主面407b上。第二电极11A及11。
35、B分别埋设在第一绝缘层408A与第三绝缘层408C之间及第二绝缘层408B与第三绝缘层408C之间。0092 在第三绝缘层408C中设有贯通过第三绝缘层408C的通孔导体412,通孔导体412将第二电极11A及11B连接。通孔导体412的个数、配置位置、平面形状、剖面形状及尺寸适当地设定即可。通孔导体412的材料例如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的材料相同。0093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第二电极11A及11B、以及通孔导体412的整体来构成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411。0094 第一电极9A及9B分别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9同样的结构,另外相互连接。另外,第二电极11A及11B除了埋设在电介体40。
36、7中这一点以外,也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11同样的结构。0095 离子风发生体303的制造方法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烧成设有作为各电极的导电膏的陶瓷坯片的方法即可。具体而言,如下所述。0096 在作为第一绝缘层408A的陶瓷坯片上配置作为第一电极9A及第二电极11A的导电膏。另外,在作为第二绝缘层408B的陶瓷坯片上配置作为第一电极9B及第二电极11B的导电膏。进而,在作为第三绝缘层408C的陶瓷坯片形成通孔,向该通孔中填充作为通孔导体412的导电膏。并且,通过将上述的三片陶瓷坯片层叠而烧成,由此形成离子风发生体403。0097 在离子风发生体403中,也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在第一主面407a及第二说 明 书CN 103109584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