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装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廊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市政工程领域的预制管廊,尤其涉及一种拼装式预制钢
筋混凝土管廊。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网络也是越来越发达,而
电缆、光缆等线路的铺设必须有配套的管廊,以前都是在修路的时候现浇,不但
费时费力,往往还很难形成高强度的混凝土并且钢筋无法实现预应力,尤其是在
赶工期的时候,目前也有了一种将管廊预制好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是将预制管
廊预制成一个整体,因为管廊的截面尺寸较大,所以每节管廊的重量达30吨左右,
这样不仅工厂预制生产难度大,还对现场吊装设备的要求高,一般需要50吨的吊
车,从而导致施工与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工厂预制、施
工方便的拼装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廊。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拼装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廊,
包括若干首尾相连的管节,所述管节的横截面呈方框形,所述管节的一端设置有
承口,所述管节的另一端设置有插口,所述管节分为上管节和下管节,所述上管
节和下管节的横截面均为“凹”字形,所述上管节的开口朝下,所述下管节的开
口朝上,所述下管节两侧的上端面均设置有U型卡槽,所述上管节的两侧的底
端放置在U型卡槽底端,所述上管节两侧的外壁与U型卡槽的侧面紧密贴合并
焊接固定,所述上管节两侧的内壁与U型卡槽的侧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上管
节两侧的内壁底端设置有凹陷,所述凹陷与U型卡槽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
内浇筑有混凝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相邻管廊之间通过承插连接的方式进行
连接,所述承口和插口之间设置有止水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将管廊拆分为上管廊和下管廊作为单个构件预制,单个构件的重量轻,降低
了工厂预制和现场施工的难度,也降低了对现场吊装设备的要求,具有节约生产
成本、运输成本和现场施工成本的优势,施工时能够实现即挖即填,缩短了施工
周期;
工厂化预制时,利用蒸养措施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当管廊需要预应力时
可以在工厂中实现;
现场组装时,上管节放置在下管节的U型卡槽中,上管节和下管节连接处
的外侧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处内侧设置有空腔,现场施工时只需往空
腔处浇筑混凝土,就能实现上下管节的密封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拼装式预制混凝土管廊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相邻两个拼装式预制混凝土管廊连接时的纵截面结构
示意图。
图3为图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上管节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下管节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管节,2-下管节,3-止水带,4-混凝土,5-空腔,11-凹陷,13-插
口,14-承口,21-U型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
型作近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拼装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廊,包括若
干首尾相连的管节,管节的横截面呈方框形,管节的一端设置有承口14,管节
的另一端设置有插口13,管节分为上管节1和下管节2,上管节1和下管节2
的横截面均为“凹”字形,上管节1的开口朝下,下管节2的开口朝上,下管节
2两侧的上端面均设置有U型卡槽21,上管节1的两侧的底端放置在U型卡槽
21底端,上管节1两侧的外壁与U型卡槽21的侧面紧密贴合并焊接固定,上管
节1两侧的内壁与U型卡槽21的侧面之间留有间隙,上管节1两侧的内壁底端
设置有凹陷11,凹陷11与U型卡槽21之间形成空腔5,空腔5内浇筑有混凝
土4。
相邻管廊之间通过承插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承口14和插口13之间设置有
止水带3。
高度小于3米的管廊可以直接在长度方向上拆分成多个长度在1.5米—18
米之间的整体构件,高度方向上不需要进行拆分。
高度大于3米的管廊可以在长度方向上拆分成多个长度在1.5米—18米之间
的构件,在高度方向上拆分为上管节1和下管节2。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
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
更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