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通风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通风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设于建筑屋顶且
于两侧装有透气孔板体的屋顶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常见安装于建筑物的太子楼应包含二个基板、自基
板朝上延伸的二个支撑板及分别相间隔于支撑板的二个顶挡板。其
中,二个基板之间配合形成顶窗口,顶挡板与支撑板之间配合界定出
通风口。
然而,室外的气流方向并无法全与通风口方向一致,进而建筑物
室内对流效果将受到影响,而使得对流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无法有效
地排除温室内过多的热量。
承上述,如何改善熟知的太子楼结构的缺陷,并有效解决建筑室
内对流效果不显著而无法排除过多热量的问题,将是该领域亟需研究
克服的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
屋顶通风结构,以解决现有所待改善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一种屋顶通风结构,适合设置于建
筑屋顶上,其包含二个底座基板、本体支架组、本体屋顶及二个透气
孔板体。二个底座基板为建筑屋顶的一部份且分别位于中央轴线的两
侧。本体支架组设于二个底座基板之上,其包含多个底座支架、多个
直立侧架、多个第一水平支架、多个弧形顶架及多个第二水平支架。
多个底座支架垂直中央轴线且平行二个底座基板而分别等距固设于
各底座基板上。多个直立侧架对应多个底座支架,且各直立侧架的一
端分别连结于对应的各底座支架上。各第一水平支架垂直中央轴线且
等距排列,且各第一水平支架的邻近一端处分别连结位于二个底座基
板的其中一个上的各直立侧架的另一端,而各第一水平支架的邻近另
一端处则分别连结位于二个底座基板的另一个上的各直立侧架的另
一端。多个弧形顶架对应多个第一水平支架且垂直中央轴线而等距排
列,各弧形顶架的一端连结各第一水平支架的一端,而各弧形顶架的
另一端则连结各第一水平支架的另一端。多个第二水平支架平行中央
轴线且等距排列,且多个第二水平支架垂直多个弧形顶架而横亘固设
于多个弧形顶架上。本体屋顶覆盖本体支架组的顶面。二个透气孔板
体分别设于本体支架组的两侧,各透气孔板体的底端位于多个底座支
架的上,而各透气孔板体的顶端则分别位于本体屋顶邻近多个弧形顶
架的两端处。
优选地,各透气孔板体的顶端可分别由本体屋顶朝建筑屋顶延
伸,延伸至各弧形顶架与各第一水平支架的连结处时,分别形成第一
转折处,再由各第一转折处朝多个直立侧架延伸。
优选地,第一转折处的角度可为90度。
优选地,各透气孔板体的底端可分别由多个底座支架上朝本体屋
顶延伸,延伸至各直立侧架与各第一水平支架的连结处时,分别形成
第二转折处,再由各第二转折处朝多个第一水平支架的两端分别延
伸。
优选地,第二转折处的角度可为90度。
优选地,各透气孔板体可具有多个透气孔。
优选地,各透气孔板体可分别由多个板体单元构成。
优选地,建筑屋顶可为太阳能板屋顶。
优选地,本体屋顶可为太阳能板屋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通过本体支架组的两侧设
置透气孔板体,使得屋顶通风结构的整体通风效果提升,以达到有效
排出室内多余热量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的本体支架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屋顶通风结构
100底座基板
2建筑屋顶
200本体支架组
201底座支架
202直立侧架
203第一水平支架
204弧形顶架
205第二水平支架
300本体屋顶
400透气孔板体
401第一转折处
402第二转折处
C中央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
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
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附图的
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限制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实施上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的剖面图。如图所
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屋顶通风结构1,适用于设置在建筑物的建筑
屋顶2(标示于图2中)上。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1包含底座
基板100、本体支架组200、本体屋顶300及二个透气孔板体400。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1所包含的二个底座基板100
为建筑屋顶2的一部份且分别位于中央轴线C的两侧;其中,建筑屋
顶2相对二个底座基板100之间应具有开口(图中未示出)。而,本
体支架组200则设于二个底座基板100之上;换句话讲,本体支架组
200应覆盖建筑屋顶2的开口,即本体支架组200位于建筑屋顶2的
开口的上方位置。而,本体屋顶300覆盖本体支架组200的顶面;更
详细地说,本体屋顶300应与本体支架组200的多个第二水平支架
205(标示于图2中)相连接。而,二个透气孔板体400则分别设于
本体支架组200的两侧,各透气孔板体400的底端位于本体支架组
200所包含的多个底座支架201(标示于图2中)之上,而各透气孔
板体400的顶端则分别位于本体屋顶300邻近本体支架组200所包含
的多个弧形顶架204(标示于图2中)的两端处。
再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装置的本体支架组的
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装置1所包含的本体支架
组200是由多个底座支架201、多个直立侧架202、多个第一水平支
架203、多个弧形顶架204及多个第二水平支架205所组合而成的。
此外,上述中提到的本体支架组200所包含的多个底座支架201
垂直于中央轴线C,亦平行于二个底座基板100,而各底座支架201
分别等距固设于各底座基板100上。
而,多个直立侧架202则对应多个底座支架201,数量方面亦对
应多个底座支架201的数量,且各直立侧架202垂直于所对应的底座
支架201及垂直于中央轴线C;其中,各直立侧架202的一端分别垂
直固设于所对应的底座支架201上;亦即,各底座支架201上皆设有
一个直立侧架202。
多个第一水平支架203垂直于中央轴线C,且各第一水平支架203
以各自之间等距方式进行排列;其中,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邻近一
端处分别连结位于二个底座基板100的其中一个上的各直立侧架202
的另一端,另一方面,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邻近另一端处则分别连
结位于二个底座基板100的另一个上的各直立侧架202的另一端;换
句话讲,各第一水平支架203皆连结两个直立侧架202,且该两个直
立侧架202分别位于中央轴线C的两侧。
多个弧形顶架204对应多个第一水平支架203,数量方面亦对应
多个第一水平支架203的数量,且多个弧形顶架204垂直于中央轴线
C,且各弧形顶架204之间为等距并据以排列;其中,各弧形顶架204
的一端分别连结所对应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一端,另一方面,各弧
形顶架204的另一端则连结所对应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另一端;亦
即,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两端皆会连结一个弧形顶架204的两端。
多个第二水平支架205平行于中央轴线C,且多个第二水平支架
205为等距排列;其中,多个第二水平支架205与多个弧形顶架204
相互垂直,且多个第二水平支架205横亘固设于多个弧形顶架204之
上;更详细地说,多个弧形顶架204从排列顺序数来为第一个的弧形
顶架204邻近多个第二水平支架205的一端,另一方面,多个弧形顶
架204从排列顺序数来为最后一个的弧形顶架204邻近多个第二水平
支架205的另一端。
其中,以架设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装置1来说,本体支架组
200可先于地面施工时组装完毕,再将组装完毕的本体支架组200移
至底座基板100上安装设置;另一方面亦能直接在底座基板100上组
合本体支架组200;而组装方式及顺序皆可视情况需求而予以调整安
排,在此并不予以限定。
请参阅图2,如图所示,各透气孔板体400的顶端可分别由本体
屋顶300朝建筑屋顶2的方向进行延伸,直到各透气孔板体400延伸
至各弧形顶架204与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连结处时,分别形成第一
转折处401,再由各第一转折处401朝多个直立侧架202的方向进行
延伸。
补充一提的是,第一转折处401的角度优选为90度。
接着,同样参阅图2,如图所示,各透气孔板体400的底端可分
别由多个底座支架201上朝本体屋顶300的方向进行延伸,直到延伸
至各直立侧架202与各第一水平支架203的连结处时,分别形成第二
转折处402,再由各第二转折处402分别朝多个第一水平支架203的
两端的方向进行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转折处402同第一转折处401,其角度优选
为90度。
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装置所包含的透气孔板体
400可沿着本体支架组200中各种支架之间的连结位置变化而予以调
整角度及方向。原则上,透气孔板体400是设于本体支架组200的两
侧,然,透气孔板体400会配合各支架的位置,故会沿着各支架外侧
进行设置,因此,所设置的透气孔板体400便有可能会具有相对凸或
凹的部位产生。然,上述仅为举例,不应以此为限。
此外,各透气孔板体400包含多个透气孔(图中未示出),透气
孔于单位面积的个数或密度可视需求情况调整。再进一步地,由于本
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装置1的大小需视整体建筑的结构来决定;因
此,当需建造较大的屋顶通风装置时1,各透气孔板体400可分别由
多个板体单元(图中未示出)构成。
另,前述中所提到的建筑屋顶2或本体屋顶300可为太阳能板屋
顶,进而通过太阳能进行产电,以供电给建筑内部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屋顶通风结构可通过本体支架组的两侧
设置透气孔板体,使得屋顶通风结构的整体通风效果提升,以达到有
效排出室内多余热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