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升降杆闸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闸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升降杆闸门。
背景技术
传统的闸门通常是通过单个传动杆进行传动,单个传动杆在操作的过
程中容易发生晃动从而造成闸门的晃动,甚至设备被损坏,整体运行的稳
定性较差。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运行稳定的闸门,该闸门可以避免升降过
程中产生大的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升降杆闸门,解决传统的闸门在升降
过程中产较大的晃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升降杆闸门,包括主机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机架的下部的
下挡板、设置于所述主机架内且处于所述下挡板的上侧的主挡板、设置于
所述主机架的上部且旋接于所述主挡板的上侧的第一升降部件、设置于所
述主挡板的上侧的第二升降部件和设置于所述主机架的上端且处于所述第
一升降部件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件之间的电机;所述第一升降部件的结构和
所述第二升降部件的结构一致;
所述第一升降部件包括主安装筒、设置于所述主安装筒的下部的固定
座、设置于所述固定座的上侧的第一连接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
端的内旋转座、沿着所述内旋转座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内旋转座的上端的主
升降杆、旋设于所述主升降杆上的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定位件上的横板、
设置于所述横板的下侧的边缘处的第一卡接件、设置于所述主升降杆的上
端的集成件和穿设于所述集成件内的输出轴;
所述主安装筒为圆筒状;所述固定座为半球状;于所述固定座的上部
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连接杆相适应;所述第一
连接杆为圆柱状;
所述内旋转座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内旋转座的轴向于其上部设置有第
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主升降杆相适应;所述主升降杆为圆柱
状;
所述定位件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定位件的轴向于其内设置有第一传动
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和所述主升降杆相适应;所述横板为圆盘状,于所述
横板的下侧设置有第一卡接固定槽,所述第一卡接固定槽和所述第一卡接
件相适应;所述第一卡接件的纵截面为梯形;
沿着所述集成件的轴向于其内设置有第二传动孔,所述第二传动孔和
所述输出轴相适应;所述输出轴为圆柱状。
其中,所述主挡板包括主板、设置于所述主板的上侧的第一固定座、
设置于所述主板的下侧的下安装座、设置于所述下安装座的上侧的第二固
定座、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和所述第一固定座之间的内连接杆、旋设于
所述内连接杆上的集成球和设置于所述集成球上的加强板。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座为圆台状;所述第一固定座为圆台状;沿着所
述第一固定座的轴向于其内设置有主固定孔,所述主固定孔和所述内连接
杆相适应;
所述集成球为球状;于所述集成球内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
定槽和所述加强板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双升降杆闸门,包括主机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机架
的下部的下挡板、设置于所述主机架内且处于所述下挡板的上侧的主挡板、
设置于所述主机架的上部且旋接于所述主挡板的上侧的第一升降部件、设
置于所述主挡板的上侧的第二升降部件和设置于所述主机架的上端且处于
所述第一升降部件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件之间的电机;所述第一升降部件的
结构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件的结构一致。本实用新型的双升降杆闸门在使用
时,通过第一升降部件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件实现双升降部件,运行稳定,
不会出现晃动,降低了故障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升降杆闸门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升降部件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挡板的主视图。
1-下挡板;2-主挡板;21-主板;22-第一固定座;23-内连接杆;24-
集成球;25-加强板;26-第二固定座;27-下安装座;3-主机架;4-第一升
降部件;41-输出轴;42-集成件;43-主升降杆;44-定位件;45-横板;46-
第一卡接件;47-内旋转座;48-主安装筒;49-固定座;410-第一连接杆;
5-电机;6-第二升降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
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双升降杆闸门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双升降杆闸门,包括主机架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机架
3的下部的下挡板1、设置于所述主机架3内且处于所述下挡板1的上侧的
主挡板2、设置于所述主机架3的上部且旋接于所述主挡板2的上侧的第一
升降部件4、设置于所述主挡板2的上侧的第二升降部件6和设置于所述主
机架3的上端且处于所述第一升降部件4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件6之间的电
机5;所述第一升降部件4的结构和所述第二升降部件6的结构一致;
所述第一升降部件4包括主安装筒48、设置于所述主安装筒48的下部
的固定座49、设置于所述固定座49的上侧的第一连接杆410、设置于所述
第一连接杆410的上端的内旋转座47、沿着所述内旋转座47的轴向设置于
所述内旋转座47的上端的主升降杆43、旋设于所述主升降杆43上的定位
件44、设置于所述定位件44上的横板45、设置于所述横板45的下侧的边
缘处的第一卡接件46、设置于所述主升降杆43的上端的集成件42和穿设
于所述集成件42内的输出轴41;
所述主安装筒48为圆筒状;所述固定座49为半球状;于所述固定座
49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连接杆410相适
应;所述第一连接杆410为圆柱状;
所述内旋转座47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内旋转座47的轴向于其上部设
置有第一旋接槽,所述第一旋接槽和所述主升降杆43相适应;所述主升降
杆43为圆柱状;
所述定位件44为圆台状,沿着所述定位件44的轴向于其内设置有第
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和所述主升降杆43相适应;所述横板45为圆
盘状,于所述横板45的下侧设置有第一卡接固定槽,所述第一卡接固定槽
和所述第一卡接件46相适应;所述第一卡接件46的纵截面为梯形;
沿着所述集成件42的轴向于其内设置有第二传动孔,所述第二传动孔
和所述输出轴41相适应;所述输出轴41为圆柱状。
所述主挡板2包括主板21、设置于所述主板21的上侧的第一固定座
22、设置于所述主板21的下侧的下安装座27、设置于所述下安装座27的
上侧的第二固定座26、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26和所述第一固定座22之
间的内连接杆23、旋设于所述内连接杆23上的集成球24和设置于所述集
成球24上的加强板25。
所述第二固定座26为圆台状;所述第一固定座22为圆台状;沿着所
述第一固定座22的轴向于其内设置有主固定孔,所述主固定孔和所述内连
接杆23相适应;
所述集成球24为球状;于所述集成球24内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
第一固定槽和所述加强板25相适应。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
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
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
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
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