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1554428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003182.2

申请日:

2016.01.05

公开号:

CN205369711U

公开日:

2016.07.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C3/32

主分类号:

E04C3/32

申请人:

文登蓝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人:

田圣蒋

地址: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湘江道398号服装大厦2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代理人:

杨钦祥;徐瑞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为由四个分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的”田”字型件,分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内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和内支撑板连接,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垫板,第一固定板的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垂直,并设置于与内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内支撑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垂直;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四个分构件首尾相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设置于连接孔内的连接螺栓连接。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特征在于,其为由四个分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的”田”字型件,所述分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板(1)和内支撑板(2)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和内支撑板(2)垂直的第二固定板(3),所述的第二固定板(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和内支撑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1)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垫板(10),所述弹性垫板(10)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1)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4)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垂直,并设置于与所述内支撑板(2)相对的一侧,所述内支撑板(2)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板(5),所述第二连接板(5)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垂直;所述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3)上开设有固定孔(6),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5)上开设有连接孔(7),所述四个分构件首尾相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5)通过设置于所述连接孔(7)内的连接螺栓(8)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固定板(1)、内支撑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支撑板(2)两侧设置有缓冲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层为橡胶层。

说明书

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着深化改革、积极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在建设建筑领域,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建筑是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政策。发展绿色建筑主要的一个方式是推行3D模块化建房,所谓3D模块化建房,即是房屋结构模块的拼接过程,其操作流程就像搭积木一样,而且是无湿化作业。它将房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从承重结构、门窗墙体到室内装修等,统一设计并在工厂里制造、在现场按图组装,施工现场看不到任何传统建筑工地建筑垃圾成堆、泥水横流的景象。目前传统建房中承重柱一般为庞大的箱型柱和浇筑柱,浇筑柱无法应用于3D模块化建房中,而箱型柱成本高,且存在运输不方便的缺陷。模块化建房采用钢结构全装配方式,由于3D模块化建房与传统建房对钢结构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寻找满足于3D模块化建房需求的钢结构成为3D模块化建房中创新的重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3D模块化建房需求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方便的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为由四个分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的”田”字型件,所述分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内支撑板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内支撑板垂直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的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内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垫板,所述弹性垫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垂直,并设置于与所述内支撑板相对的一侧,所述内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垂直;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四个分构件首尾相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设置于所述连接孔内的连接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固定板、内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支撑板两侧设置有缓冲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缓冲层为橡胶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件,可以将四个小方钢牢固组合连接,形成满足承重需求的承重柱,由于其设置了与方钢固定的固定孔,可以与方钢牢固结合,由于设置了连接孔,可以满足两个分构件的连接,进而实现整个组合柱连接牢固。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在附图中:

1第一固定板、2内支撑板、3第二固定板、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固定孔、7连接孔、8连接螺栓、9固定螺栓、10弹性垫板、100方钢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和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叙述。

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为由四个分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的”田”字型件,所述分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固定板1和内支撑板2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和内支撑板2垂直的第二固定板3,所述的第二固定板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和内支撑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1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垫板10,所述弹性垫板10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一固定板1、内支撑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固定板1的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板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4,所述第一连接板4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垂直,并设置于与所述内支撑板2相对的一侧,所述内支撑板2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板5,所述第二连接板5与所述第二固定板3垂直;所述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3上开设有固定孔6,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5上开设有连接孔7,所述四个分构件首尾相接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5通过设置于所述连接孔7内的连接螺栓8连接。

组合后的固定构件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的弹性垫板10与所述的内支撑板2拼合,形成夹设在两个方钢柱100之间的隔板层,并且由于弹性垫板10的作用,使得内支撑板2和弹性垫板10形成的隔板层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有效的填充两个方钢柱100之间的间隙并且使两个方钢柱100之间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密封性和防震动的效果。

所述的内支撑板2两侧设置有缓冲层(图未示出),所述的缓冲层为橡胶层。如图1所示,组合后的连接件中,所述的内支撑板2和弹性垫板10形成的隔板层为“田”字形结构中的“十”字部分。参考图3,其实际是起到对两个相邻的方钢柱100之间隔离支撑作用,通过设置橡胶缓冲层能够克服钢结构之间对接存在缝隙的问题,其表面平整度不会影响其相互组合,橡胶缓冲层的弹性能够将缝隙填满并且使其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附图3所示,首先拧松连接螺栓8的连接件套置在四个方钢柱100上,然后依次将方钢柱100和第一固定板1或第二固定板3之间用固定螺栓9拧紧,然后紧固连接螺栓7即可完成四个方钢柱的组合,形成一个称重能力大、稳定性强的方钢组合承重柱。本实用新型大大节约了承重柱用钢的成本,提高了方钢柱的称重能力和稳定性,也降低了3D模块化施工的难度,具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的穷举。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前提下对其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应当被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方钢柱组装连接固定构件,其为由四个分构件通过螺栓连接而成的”田”字型件,分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内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和内支撑板连接,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设置有弹性垫板,第一固定板的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固定板垂直,并设置于与内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内支撑板与第二固定板连接的一端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