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00692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2.10CN204000692U(21)申请号 201420438480.5(22)申请日 2014.08.06E01F 15/10(2006.01)(73)专利权人唐娟荣地址 432100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唐庙村唐家河(72)发明人唐娟荣(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启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0代理人陈三九(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57) 摘要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包括固定尾座、吸能框架及迎撞车头,固定尾座包括锚固板、两根固定柱及支撑斜梁,锚固板与固定柱以及支撑斜梁构成三角结构。
2、;吸能框架包括两排吸能钢管、两根滑动导管及若干固定框,两排吸能钢管以及两根滑动导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根固定柱上,且两根滑动导管分别位于两排吸能钢管下方,吸能钢管的另一端均向相互对应的方向弯折出呈弧形弯折段,两根滑动导管的另一端均向地面方向弯曲并固定连接在一固定锚板上,若干固定框均匀分布的固定在两排吸能钢管上,且每个固定框均可相对滑动的设置在两根滑动导管上;迎撞车头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车架底部的滚轮,车架固定在两排吸能钢管上具有弯折段的一端。(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0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0页。
3、(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00692 UCN 204000692 U1/2页21.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尾座,所述固定尾座可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固定尾座包括用于锚固在路面基础上的锚固板、两根并排的垂直固定在所述锚固板上的固定柱以及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锚固板及所述固定柱上且与所述固定柱的数量成整数倍的支撑斜梁,所述锚固板与固定柱以及支撑斜梁之间构成三角结构,每根固定柱与所述锚固板之间的所述支撑斜梁的数量相等,且每根所述斜梁相互平行,两根所述固定柱之间还链接有若干连接横杆;吸能框架,所述吸能框架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吸能钢管、两根与吸能钢管平行的滑动导管以及用于将吸能钢。
4、管分段固定的若干固定框,两排所述吸能钢管以及两根滑动导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根所述固定柱上,且两根滑动导管分别位于两排吸能钢管下方,两排所述吸能钢管的另一端均向相互对应的方向弯折出呈弧形弯折段,两根所述滑动导管的另一端均向地面方向弯曲并固定连接在一固定锚板上,所述固定锚板锚固在地面上,若干所述固定框均匀分布的固定在两排所述吸能钢管上,且每个所述固定框均可相对滑动的设置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迎撞车头,所述迎撞车头设置在所述吸能框架上与所述固定尾座相对应的另一端,所述迎撞车头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车架底部的滚轮,所述车架固定在两排所述吸能钢管上具有弯折段的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
5、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套管以及连接在每相邻的两个套管之间的框杆,所述套管的数量与所述吸能钢管及滑动导管数量总和相同,且每个套管分别对应的套设在一根所述吸能钢管或滑动导管上,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套管均与所述吸能钢管相对固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筒管以及连接在每相邻的两个筒管之间的固定杆,所述筒管的数量与所述吸能钢管及滑动导管数量总和相同,且每个筒管分别对应的套设在一根所述吸能钢管或滑动导管上位于与所述固定尾座相对应的另一端,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筒管均与所述吸能钢管相对固定,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
6、筒管与所述弯折段相对应的一端均连接有一鞘槽,每个所述弯折段分别插设在相对应的鞘槽中,每个所述鞘槽与所述筒管对应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一迎撞面板上,所述迎撞面板上对应所述两根滑动导管开设有供所述两根滑动导管穿过的导管穿孔,套设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的两个筒管均连接在所述迎撞面板上,且套设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的两个筒管的管孔分别与两个导管穿孔对应,所述车架底部设置有四个滚轮,且所述四个滚轮分别设置在套设于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的两个筒管的两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以及所述筒管的内径均大于所述吸能钢管以及滑动导管的外径,所述套管以及筒管的管壁上均开设有销孔,所述吸。
7、能钢管上对应所述套管以及筒管的管壁上的销孔开设有插孔,所述套管以及筒管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所述销孔中插接有用于将所述套管以及筒管固定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销钉。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板为长1.5米、1米宽、厚0.01米的钢板,所述固定柱、支撑斜梁及连接横杆均为口径是0.10.1米、厚度是0.006米的方管,所述固定柱高0.9米,且两根所述固定柱之间的距离为0.5米,所述锚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00692 U2/2页3固板、固定柱、支撑斜梁及连接横杆均为Q235B钢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钢管的长度为4。
8、.55米之间、直径为0.06米,所述吸能钢管上均匀的设置有三个所述固定框,每个所述固定框之间间隔1米,所述吸能钢管上弧形的弯折段的内弧是半径为0.2米的圆弧、外弧是半径为0.25米的圆弧,所述滑动导管的长度为4.855米、直径为0.06米,所述滑动导管离地高度为0.18米,所述固定锚板为长0.45米、宽0.2米、厚0.01米的钢板,所述套管以及所述筒管均为直径是0.083米的钢管,所述框杆及固定杆均为口径是0.050.05米的方管,所述锚固板的最尾端至所述固定锚板的最前端之间的长度为6.5米,所述吸能钢管、滑动导管均为Q345B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鞘。
9、槽为钢板焊接而成。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鞘槽为0.006米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车架均为Q345B钢材。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00692 U1/5页4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安全设施领域,是一种公路上的分流端、匝道口以及收费岛等中央分隔带处的护拦端部的防撞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背景技术0002 吸能式防撞垫是设置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线、主干路分流端、匝道出口、收费岛、中央分隔带护栏端部、跨线桥桥墩前部、混凝土护栏上游端头、隧道口和路侧构造物前端等部位的安全设施。0003 目前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的上。
10、述区域通常设置的是一种装沙或水的塑料桶,其中每个塑料桶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这种缓冲装置是通过将若干个塑料桶按需求摆放成较为松散的结构,当车辆失控或者操作失误时撞到塑料桶上,利用盛装有沙子或者水的塑料桶卸去汽车的冲力,同时通过若干道塑料桶的阻力迫使车子停下,从而能够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但是这种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当塑料桶内装的是沙时,在长时间风吹雨淋的情况下沙子容易板结,异常坚硬,如果发生车辆碰撞会给车辆乘员带来致命的伤害;当桶内装水,在我国北方的冬季容易结冰,同样非常坚硬,对发生碰撞的车辆和乘员极为不利,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夏季高温炎热,桶内的水分蒸发过快,容易变成空桶。
11、,仅靠惯性不足的空桶达不到缓冲吸能的作用。0004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防撞并吸能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防撞垫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传统的防撞缓冲装置不是刚性太过,在阻挡车辆时,无法实现有效缓冲,容易损毁车辆并伤及乘员,就是刚性不足,无法有效的迫停车辆,进而容易导致二次是故,另外传统的防撞缓冲装置难以在户外条件下适应各种极端气候。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包括:0007 固定尾座,所述固定尾座可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
12、述固定尾座包括用于锚固在路面基础上的锚固板、两根并排的垂直固定在所述锚固板上的固定柱以及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锚固板及所述固定柱上且与所述固定柱的数量成整数倍的支撑斜梁,所述锚固板与固定柱以及支撑斜梁之间构成三角结构,每根固定柱与所述锚固板之间的所述支撑斜梁的数量相等,且每根所述斜梁相互平行,两根所述固定柱之间还链接有若干连接横杆;0008 吸能框架,所述吸能框架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吸能钢管、两根与吸能钢管平行的滑动导管以及用于将吸能钢管分段固定的若干固定框,两排所述吸能钢管以及两根滑动导管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根所述固定柱上,且两根滑动导管分别位于两排吸能钢管下方,两排所述吸能钢管的另一端均向。
13、相互对应的方向弯折出呈弧形弯折段,两根所述滑动说 明 书CN 204000692 U2/5页5导管的另一端均向地面方向弯曲并固定连接在一固定锚板上,所述固定锚板锚固在地面上,若干所述固定框均匀分布的固定在两排所述吸能钢管上,且每个所述固定框均可相对滑动的设置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0009 迎撞车头,所述迎撞车头设置在所述吸能框架上与所述固定尾座相对应的另一端,所述迎撞车头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车架底部的滚轮,所述车架固定在两排所述吸能钢管上具有弯折段的一端。0010 优选方式:所述固定框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套管以及连接在每相邻的两个套管之间的框杆,所述套管的数量与所述吸能钢管及滑动导管数量总和相同,。
14、且每个套管分别对应的套设在一根所述吸能钢管或滑动导管上,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套管均与所述吸能钢管相对固定。0011 优选方式:所述车架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筒管以及连接在每相邻的两个筒管之间的固定杆,所述筒管的数量与所述吸能钢管及滑动导管数量总和相同,且每个筒管分别对应的套设在一根所述吸能钢管或滑动导管上位于与所述固定尾座相对应的另一端,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筒管均与所述吸能钢管相对固定,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筒管与所述弯折段相对应的一端均连接有一鞘槽,每个所述弯折段分别插设在相对应的鞘槽中,每个所述鞘槽与所述筒管对应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一迎撞面板上,所述迎撞面板上对应所述两根滑动导。
15、管开设有供所述两根滑动导管穿过的导管穿孔,套设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的两个筒管均连接在所述迎撞面板上,且套设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的两个筒管的管孔分别与两个导管穿孔对应,所述车架底部设置有四个滚轮,且所述四个滚轮分别设置在套设于两根所述滑动导管上的两个筒管的两端。0012 优选方式:所述套管以及所述筒管的内径均大于所述吸能钢管以及滑动导管的外径,所述套管以及筒管的管壁上均开设有销孔,所述吸能钢管上对应所述套管以及筒管的管壁上的销孔开设有插孔,所述套管以及筒管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上,所述销孔中插接有用于将所述套管以及筒管固定在所述吸能钢管上的销钉。0013 优选方式:所述锚固板为长1.5米、1米宽、厚。
16、0.01米的钢板,所述固定柱、支撑斜梁及连接横杆均为口径是0.10.1米、厚度是0.006米的方管,所述固定柱高0.9米,且两根所述固定柱之间的距离为0.5米,所述锚固板、固定柱、支撑斜梁及连接横杆均为Q235B钢材。0014 优选方式:所述吸能钢管的长度为4.55米之间、直径为0.06米,所述吸能钢管上均匀的设置有三个所述固定框,每个所述固定框之间间隔1米,所述吸能钢管上弧形的弯折段的内弧是半径为0.2米的圆弧、外弧是半径为0.25米的圆弧,所述滑动导管的长度为4.855米、直径为0.06米,所述滑动导管离地高度为0.18米,所述固定锚板为长0.45米、宽0.2米、厚0.01米的钢板,所述套。
17、管以及所述筒管均为直径是0.083米的钢管,所述框杆及固定杆均为口径是0.050.05米的方管,所述锚固板的最尾端至所述固定锚板的最前端之间的长度为6.5米,所述吸能钢管、滑动导管均为Q345B钢。0015 优选方式:所述鞘槽为钢板焊接而成。0016 优选方式:所述鞘槽为0.006米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车架均为Q345B钢材。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所述固定尾座为整体防撞垫提供支撑,利用所述迎撞车头承受车辆的直接撞击,所述迎撞车头随车辆一起推动吸能钢管,说 明 书CN 204000692 U3/5页6通过吸能钢管的卷曲弯折变形来吸收碰撞过程中的大部分能量,所述滑动。
18、导管用以引导所述迎撞车头在承撞后的滑动方向,进而使吸能钢管在吸能时的变形成为可控变形,在缓冲车辆的冲撞能量保证车辆及成员安全的同时实现阻碍迫停车辆;本方案的防撞垫还具有安装方便,易于更换、重量轻等特点。附图说明0018 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尾座侧面示意图。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尾座正面示意图。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框正面示意图。0023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框俯视示意图。0024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钢管示意图。0025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迎撞车头侧面示意图。0026 图9。
19、为本实用新型的迎撞车头后视图示意图。0027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迎撞车头俯视局部剖视示意图。0028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迎撞车头正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9 以下将结合附图1至11以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作更为详细说明。0030 如图1至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高强度防撞垫,其包括固定尾座10、吸能框架20以及迎撞车头30,所述固定尾座10可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吸能框架2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固定尾座10上,所述迎撞车头30设置在所述吸能框架20上与所述固定尾座10相对应的另一端;0031 所述固定尾座10包括用于锚固在路面基础上的锚固板11、两根并排。
20、的垂直固定在所述锚固板11上的固定柱12以及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锚固板11及所述固定柱12上且与所述固定柱12的数量成整数倍的支撑斜梁13,所述锚固板11与固定柱12以及支撑斜梁13之间构成三角结构,每根固定柱12与所述锚固板11之间的所述支撑斜梁13的数量相等,且每根所述斜梁13相互平行,两根所述固定柱12之间还链接有若干连接横杆14,利用所述锚固板11与固定柱12以及支撑斜梁13之间构成的三角结构对所述吸能框架20传递的能量进行支撑,进而可以稳定的将失控车辆的冲力吸收在所述吸能框架20的变形过程中;0032 所述吸能框架20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吸能钢管21、两根与吸能钢管21平行的滑动导管。
21、22以及用于将吸能钢管21分段固定的若干固定框23,两排所述吸能钢管21以及两根滑动导管2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根所述固定柱12上,且两根滑动导管22分别位于两排吸能钢管21下方,两排所述吸能钢管21的另一端均向相互对应的方向弯折出呈弧形弯折段211,两根所述滑动导管22的另一端均向地面方向弯曲并固定连接在一固定锚板221上,所述固定锚板221锚固在地面上,若干所述固定框23均匀分布的固定在两排所述说 明 书CN 204000692 U4/5页7吸能钢管21上,且每个所述固定框23均可相对滑动的设置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22上,利用呈弧形的所述弯折段211引导所述吸能钢管21将轴向的力转化成径向。
22、的扭矩,从而能够更加顺畅的吸能,借助所述固定框23将所述吸能钢管21分成若干个变形吸能的节段,进而能够提供连续几拨的吸能效果,而且所述固定框23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动导管22上,因此,所述固定框23在所述吸能钢管21上分出的吸能节段在连续吸能过程中,吸能方向可以在所述固定框23的滑动下沿所述滑动导管22直接传递至所述固定尾座10上,使吸能钢管21的吸能变形成为可控的变形,进而实现具备足够迫停车辆的刚性支撑,又具备能够变形吸能保证车辆及成员安全的缓冲;0033 所述迎撞车头30包括车架31以及设置在车架31底部的滚轮1,所述车架31固定在两排所述吸能钢管21上具有弯折段211的一端。0034 较。
23、佳实施例:如图1、2、5所示,所述固定框23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套管231以及连接在每相邻的两个套管231之间的框杆232,所述套管231的数量与所述吸能钢管21及滑动导管22数量总和相同,且每个套管231分别对应的套设在一根所述吸能钢管21或滑动导管22上,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21上的套管231均与所述吸能钢管21相对固定。0035 较佳实施例:如图8至11所示,所述车架31包括两排并列平行的筒管311以及连接在每相邻的两个筒管311之间的固定杆312,所述筒管311的数量与所述吸能钢管21及滑动导管22数量总和相同,且每个筒管311分别对应的套设在一根所述吸能钢管21或滑动导管22上位于与。
24、所述固定尾座10相对应的另一端,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21上的筒管311均与所述吸能钢管21相对固定,每个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22上的筒管311与所述弯折段211相对应的一端均连接有一鞘槽313,每个所述弯折段211分别插设在相对应的鞘槽313中,每个所述鞘槽313与所述筒管311对应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在一迎撞面板32上,所述迎撞面板32上对应所述两根滑动导管22开设有供所述两根滑动导管22穿过的导管穿孔321,套设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22上的两个筒管311均连接在所述迎撞面板32上,且套设在两根所述滑动导管22上的两个筒管311的管孔分别与两个导管穿孔321对应,所述车架31底部设置有四个滚轮1。
25、,且所述四个滚轮1分别设置在套设于两根所述滑动导管22上的两个筒管311的两端。0036 较佳实施例:如图6、10所示,所述套管231以及所述筒管311的内径均大于所述吸能钢管21以及滑动导管22的外径,所述套管231以及筒管311的管壁上均开设有销孔2,所述吸能钢管21上对应所述套管231以及筒管311的管壁上的销孔2开设有插孔,所述套管231以及筒管311套设在所述吸能钢管21上,所述销孔2中插接有用于将所述套管231以及筒管311固定在所述吸能钢管21上的销钉。0037 较佳实施例:所述锚固板11为长1.5米、1米宽、厚0.01米的钢板,所述固定柱12、支撑斜梁13及连接横杆14均为口径。
26、是0.10.1米、厚度是0.006米的方管,所述固定柱12高0.9米,且两根所述固定柱12之间的距离为0.5米,所述锚固板11、固定柱12、支撑斜梁13及连接横杆14均为Q235B钢材。0038 较佳实施例:所述吸能钢管21的长度为4.55米之间、直径为0.06米,所述吸能钢管21上均匀的设置有三个所述固定框23,每个所述固定框23之间间隔1米,所述吸能钢管21上弧形的弯折段211的内弧是半径为0.2米的圆弧、外弧是半径为0.25米的圆弧,所述滑动导管22的长度为4.855米、直径为0.06米,所述滑动导管22离地高度为0.18米,说 明 书CN 204000692 U5/5页8所述固定锚板2。
27、21为长0.45米、宽0.2米、厚0.01米的钢板,所述套管231以及所述筒管311均为直径是0.083米的钢管,所述框杆232及固定杆312均为口径是0.050.05米的方管,所述锚固板11的最尾端至所述固定锚板221的最前端之间的长度为6.5米,所述吸能钢管21、滑动导管22均为Q345B钢。0039 较佳实施例:所述鞘槽313为0.006米的钢板焊接而成,所述车架31均为Q345B钢材。0040 综合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而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可以根据这些原理进行变换,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4000692 U1/10页9图 1图 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00692 U2/10页10图 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00692 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