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侧面门上,从线路侧的地上进入驾驶室的情况下,在乘务员不改变姿势,手就能够容易地达到的范围设置锁定装置的锁定机构,因此用钥匙解除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不成问题,但是从平台进入驾驶室的情况下,乘务员必须向下方伸出手臂,以很不方便的姿势用钥匙解除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这样的操作其效率是很差的。
而且有时候在2组锁定装置上分别设置锁定机构,但是在从平台进入的情况下,必须解除上下方向中央部与下部的锁定装置两者的锁定状态,与上面所述相同,这样的操作其效率是很差的。从地上进入的情况也相同,乘务员解除下部的锁定装置的锁定后登上车身上设置的台阶,在用一手抓住车身的扶手的状态下,另一手上拿着钥匙解除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锁定装置的锁定。因此乘务员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强行操作,解除锁定的操作伴随着危险。
将专利文献2的2组上锁装置的结构使用于侧门被认为是可能的,但是必须用一支钥匙分别进行开锁操作,其结果是,如上所述在从线路侧的地上进入驾驶室的情况下,必须在进行下部锁定装置的开锁操作的同时,进行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锁定装置的开锁操作,因此乘务员必须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工作。无论如何,在2组锁定装置上分别设置锁定机构的情况下,必须两次进行锁定解除操作,乘务员负担太大。
还有,设置于铁道车辆的驾驶室侧面的侧面通常是转动式的门,几乎都不使用拉门,但是外国铁道车辆很少采用拉门。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乘务员的操作效率和安全性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具备:装备于铁道车辆的驾驶室的侧面拉门,而且具有能够卡合于车身侧的锁定栓槽的锁定栓的带锁从动机构、所述侧面拉门中具有安装于所述带锁从动机构下方而且与锁定栓连动的从动构件的下部从动机构、将下部从动机构的从动构件与所述带锁从动机构的锁定栓连动连结的第1链接机构、能够分别从驾驶室内和室外操作带锁从动机构的第1、第2操作把手、以及能够从室外对下部从动机构进行操作的第3操作把手,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够从用锁定构件锁定所述带锁从动机构的锁定栓使其不能够转动的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和从锁定解除位置切换到锁定位置的第1锁定机构、能够从驾驶室内对所述第1锁定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片、能够从室外对所述第1锁定机构进行操作的第1钥匙连结部、能够从用锁定构件锁定所述下部从动机构的从动构件使其不能够转动的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和从锁定解除位置切换到锁定位置的第2锁定机构、能够从室外对所述第2锁定机构进行操作的第2钥匙连结部、以及将所述第1、第2锁定机构的锁定构件连动连结的第2链接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还可以是,所述第1、第2锁定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锁定构件的轴构件、以及支持该轴构件的一端部并使其能够围绕垂直于侧面拉门的轴心转动的支持构件,将锁定构件上设置的导向销卡合于该支持构件上形成的圆弧状导向孔。
本发明提供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还可以是,所述第1、第2锁定机构具备在所述锁定构件位于锁定位置时保持于锁定位置,同时在锁定构件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的保持用扭转弹簧。
本发明提供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还可以是,所述带锁从动机构具有用弹力对所述锁定栓赋能使其能够返回上锁位置的至少一个拉弹簧。
又,本发明提供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具备收容所述第2、第3操作把手的第1、第2收容部。
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实施例
首先对使用本发明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10的驾驶室侧面拉门2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1、图2所示,铁道车辆1的驾驶室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有侧面拉门2。侧面拉门2的上部通过与车辆1的上侧轨道构件3滑动自如地卡合的一对吊挂构件4和多个吊挂辊吊挂于上侧轨道构件3,侧面拉门2的下部与车辆1的地板上面的下侧轨道5卡合。这样,在侧面拉门2处于开锁状态的情况下,侧面拉门2能够沿着上下轨道构件3、5在左右方向上滑动。侧面拉门2的一侧端部安装有用于吸收冲击而且保持室内气密封的橡胶状缓冲构件7(参照图6)。还有,将图2、图5、图7、图8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进行说明。而且图1所示的人体模型是按照个子较矮的驾驶员或操作者的假想描画的。
下面对本发明的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10的总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驾驶室侧面拉门的二级二连锁装置10(以下称为“二级二连锁装置10”)由上侧开锁装置11、下侧开锁装置12、第1、第2链接构件13、14、基板15、第1、第2侧面板17、18等构成。上侧开锁装置11与下侧开锁装置12通过基板15分别安装于侧面拉门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和下部。
如图3、图4所示,该基板15由长方形金属板形成,从侧面拉门2的室内侧门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到下段,以长边方向为纵向,用多个小螺丝构件15d固定(参照图5)。第1、第2侧面板17、18设置于侧面拉门2的室外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和下部,而且形成大致与门面相同的平面。侧面板17、18隔着多个垫块19利用多个小螺丝分别固定于基板15上。侧面板17、18上分别形成通向下述第1、第2钥匙连结部27、37的钥匙孔17a、18a。
下面对上侧开锁装置11和下侧开锁装置12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上侧开锁装置11具备第1壳体构件21、带锁从动机构22、第1锁定机构23、第1、第2操作把手24、25、操作片26、第1钥匙连结部27、以及第1收容部28等。下侧开锁装置12具备第2壳体构件31、下部从动机构32、第2锁定机构33、第3操作把手35、第2钥匙连结部37、以及第2收容部38等。上侧开锁装置11和下侧开锁装置12利用第1、第2链接机构13、14连动连结。上侧开锁装置11,其用于能够从驾驶室一侧对二级二连锁装置10进行操作的第1操作把手24和操作片26、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的爪部46以外的结构,与下侧开锁装置12结构相同。
下面对第1、第2壳体构件21、31进行说明,但是由于第1、第2壳体构件21、31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只对第1壳体构件21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第1壳体构件21用金属板形成为箱状。该壳体构件21用多个小螺丝固定于基板15上。基板15与该壳体构件21之间设置带锁从动机构22和第1锁定机构23等其他结构部件。第1壳体构件21的侧面上形成锁定栓42的爪部46能够转动规定的角度的开口部21a。而且在第2壳体构件31的侧面上不设置开口部,在基板15与该壳体构件31之间设置下部从动机构32和第2锁定机构33等其他结构部件。
下面对带锁从动机构22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带锁从动机构22具有转动轴部41、固定于转动轴部41的锁定栓42(带锁从动构件)、用弹力对锁定栓42向上锁位置赋能的两个拉弹簧43、44等。带锁从动机构22安装于铁道车辆1的驾驶室的侧面拉门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
如图5所示,转动轴部41利用基板15与壳体构件21支持,能够围绕垂直于侧面拉门2的轴心转动。通过使该转动轴部41转动,能够将带锁从动机构22从锁定栓42的爪部46卡合于锁定栓槽49的上锁位置切换到锁定栓42从锁定栓槽49脱离的开锁位置,而且也能够逆向切换。
如图5、图6所示,锁定栓42由多层金属板叠层形成的叠层体形成(参照图6)。锁定栓42由外嵌固定于转动轴部41的枢轴支承部45、卡合于锁定栓槽49的爪部46、以及连结第1链接机构13的连结部48等构成。锁定栓42的下端部形成连结拉弹簧43的小直径孔42a、抵接锁定构件52的限制部42b,在锁定栓4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设置连结拉弹簧44的连结销42c。在图5中,该锁定栓42顺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可大约转动到被第1壳体构件21的开口部21a的上缘限定的地方、即约转动20°。
如图5所示,锁定栓42的连结部48用细长金属板形成其中途部屈曲的曲柄形状。该连结部48的左端部(室内侧端部)利用焊接等方法与转动轴部41固定于枢轴支承部45,中途部插入基板15的开口部15a,连结部48的右端部(室外侧端部)与第1链接机构13的上端部连结。
如图5所示,拉弹簧43,其一端部与支持板53上设置的连结销53a连结,另一端部与锁定栓42的小直径孔42a连结。拉弹簧44其一端部连结于基板15上设置的连结销15b,另一端部连结于锁定栓42的连结销42c。这些拉弹簧43、44用弹力将锁定栓42向上锁位置的方向赋能。
下面对锁定栓49进行说明。
如图2、图6、图7所示,锁定栓49由多个小螺丝49b固定于驾驶室的侧面拉门2的门框左侧面上下方向中央部。该锁定栓49具有纵向较长的矩形开口部49a,锁定栓42的爪部46卡在该开口部49a的下侧的壁上,以此使侧面拉门2处于上锁状态。
下面对下部从动机构32进行说明。
如图1~图4、图8所示,下部从动机构32除了具有省去锁定栓42的爪部46的从动构件47以取代锁定栓42外,还具有与带锁从动机构22大致相同的结构。该下部从动机构32安装于驾驶室的侧面拉门2下部。从动构件47的连结部48的右端部(室外侧端部)连结于第1链接机构13的下端部,通过对从动构件47的转动轴部41进行的转动操作,能够从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的爪部46卡合于锁定栓槽49的上锁位置切换到锁定栓42脱离锁定栓槽49的开锁位置,而且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
下面对第1、第2锁定机构23、33进行说明,但是由于第1、第2锁定机构23、33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对第1锁定机构23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1锁定机构23由转动轴部51(相当于轴构件)、固定于转动轴部51的锁定构件52、对锁定构件52进行导向的导向销52a、以及对转动轴部51的一端部加以支持的支持板53(相当于支持构件)等构成。第1锁定机构23能够将锁定构件52从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被锁定因而不能转动的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而且也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还有,第2锁定机构33能够将锁定构件52从下部从动机构32的从动构件47被锁定因而不能转动的锁定位置切换到能够转动的锁定解除位置,而且也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
如图5所示,转动轴部51由基板15和支持板53支持,能够围绕垂直于侧面拉门2的轴心转动。通过使该转动轴部51转动,能够将锁定构件52从锁定栓42与限制部42b接触的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栓42与限制部42b不接触的锁定解除位置,而且也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
如图5所示,锁定构件52用金属板形成为正面看来大致为反P字形的形状外嵌固定于转动轴部51。在该锁定构件5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设置导向销52a,在锁定构件52的室外侧端面(图5的背面侧)固定着用金属板形成为正面看来大致为C字形的锁定部52b。在锁定状态(图5的状态)时,锁定部52b的上端面接触到锁定栓42的限制部42b的下端面,限制了锁定栓42的转动。还有,在第2锁定机构33的情况下,与从动构件47的限制部42b的下端面接触,限制了从动构件47的转动。在锁定解除状态下,锁定部52b从图5的状态逆时针转动90°,处于横向锁定部52b脱离限制部42b,锁定栓42(在第2锁定机构33的情况下是从动构件47)的转动不再受到阻碍。在锁定构件52的下端部连结第2链接机构14的上端部。还有,第2链接机构14的下端部连结于第2锁定机构33的锁定构件52的下端部。
支持板53在基板15的开口部15a上桥状架设,由多个小螺丝53c固定于基板15。该支持板53可转动地支持转动轴部51的一端部。形成于该支持板53的圆弧状导向孔53b中卡合导向销52a,因此在使锁定构件52转动的情况下,锁定构件52被圆弧状的导向孔53b所限定,所以能够从锁定状态(图5的状态)逆时针转动大约90°。
下面对保持用扭转弹簧55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保持用扭转弹簧55,其一端部固定于设置于基板15的连结销15c,其另一端部固定于导向销52a。锁定构件52切换时,保持用扭转弹簧55以连结销15c为轴,对导向销52a赋能,借助于弹力,能够将锁定构件52从锁定部52b接触到限制部42b的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部52b接触不到限制部42b的锁定解除位置,而且也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保持用扭转弹簧55在锁定构件52处于锁定位置时保持于锁定位置,同时在锁定构件52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
下面对第1~第3操作把手24、25、35进行说明。
如图2、图4、图6、图7所示,第1操作把手24与侧面拉门2的门面平行地转动自如地安装于第1壳体构件21,其轴部卡定于带锁从动机构22的转动轴部41的室内侧端部的卡合孔。第1操作把手24连结于带锁从动机构22,因此能够利用第1操作把手24从驾驶室内对带锁从动机构22进行操作。第1操作把手24在图2、图7的状态下能够顺时针转动约20°。
如图3、图5所示,第2操作把手25与侧面拉门2的门面平行地可转动地安装于第1收容部28。又,第2操作把手25的轴部卡合于位于带锁从动机构22的转动轴部41的室外侧端部的卡合孔。第2操作把手25连结于带锁从动机构22,因此能够利用第2操作把手25从驾驶室外操作带锁从动机构22。
如图3、图8所示,第3操作把手35与侧面拉门2的门面平行地可转动地安装于第2收容部38。又,第3操作把手35的轴部卡合于位于下部从动机构32的转动轴部41的室外侧端部的卡合孔。第3操作把手35连结于下部从动机构32,因此能够利用第3操作把手从驾驶室外操作下部从动机构32。还有,第2、第3操作把手在图3的状态下能够逆时针转动约20°。
下面对第1、第2收容部28、38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第1、第2收容部28、38收容第2、第3操作把手25、35。第1、第2收容部28、38用金属板形成为箱状,分别成一整体设置于第1、第2侧面板17、18。
下面对操作片26进行说明。
如图2、图4、图7所示,操作片26安装于第1壳体构件21。又,操作片26的轴部卡合于位于第1锁定机构23的转动轴部51的室内侧前端部的卡合孔。借助于该操作片26,能够从驾驶室内对第1锁定机构进行操作。在操作片26为横向的情况下,带锁从动机构22处于锁定状态,在操作片26为纵向的情况下,带锁从动机构22处于锁定解除状态。
下面对第1、第2钥匙连结部27、37进行说明。
如图3、图4所示,第1钥匙连结部27形成于第1锁定机构23的转动轴部51的室外侧轴部的前端部。因此如果将钥匙连结于第1钥匙连结部27,就能够利用该钥匙从驾驶室外对第1锁定机构23进行操作。第2钥匙连结部37形成于第2锁定机构33的转动轴部51的室外侧轴部51的前端部。因此如果将钥匙连结于第2钥匙连结部37,就能够利用该钥匙从驾驶室外操作第2锁定机构33。在对第1、第2锁定机构23、33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从形成于侧面板17、18表面的钥匙孔17a、18a插入钥匙,将其连结于第1、第2钥匙连结部27、37。
在这里,对第1、第2链接机构13、14进行说明。
如图3~图5、图8所示,第1链接机构13用直线状金属棒形成其上端部连结于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的连结部48,其下端部连结于下部从动机构32的从动构件47的连结部48,将下部从动机构32的从动构件47与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连动连结。由于设置有该第1链接机构13,如果转动第1~第3操作把手24、25、35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够将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从锁定栓42卡定于锁定栓槽49的上锁状态切换到锁定栓42不卡合于锁定栓槽49的开锁状态,而且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
如图3~图5、图8所示,第2链接机构14是金属棒下部曲折形成的构件,其上端部连结于第1锁定机构23的锁定构件52,其下端部连结于第2锁定机构33的锁定构件52,与第1、第2锁定机构23、33的锁定构件52连动连结。由于该第2链接机构14的设置,如果使操作片26和第1、第2钥匙连结部27、37中的某一个转动,就能够将第1、第2锁定机构23、33从锁定部52b接触到限制部42b的锁定状态切换到锁定部52b不接触限制部42b的锁定解除状态,而且能够进行相反的切换。
下面对二级二连锁装置10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从平台进入驾驶室内的情况下,乘务员从钥匙孔17a插入钥匙,将钥匙连结于第1钥匙连结部27进行转动操作,第1锁定机构23受到转动操作,锁定构件52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于是,通过第2链接机构14,第2锁定机构33的锁定构件52也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上侧开锁装置11的带锁从动机构22和下侧开锁装置12的下部从动机构32的锁定同时解除。于是,一旦转动第2操作把手25,由第1链接机构13连动连结的第3操作把手35也转动,使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从锁定栓槽49脱离,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侧面拉门2打开。
从地上进入驾驶室内的情况下,乘务员从钥匙孔18a插入钥匙,将钥匙连结于第2钥匙连结部37,转动钥匙,操作第2锁定机构33,锁定构件52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于是通过第2链接机构14,第1锁定机构23的锁定构件52也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带锁从动机构22与下部从动机构32的锁定同时解除。从而,一旦转动第3把手35,由第1链接机构13连动连结的第2操作把手25也被转动,使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从锁定栓槽49脱离,能够容易地将侧面拉门2打开。
在从驾驶室内离开走向室外的情况下,通过对操作片26进行转动操作,第1锁定机构23受到操作,锁定构件52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时,通过第2链接机构14,第2锁定机构33的锁定构件52也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带锁从动机构22与下部从动机构32的锁定同时解除。于是,通过转动第1操作把手24使带锁从动机构22的锁定栓42脱离锁定栓槽49,能够容易地打开侧面拉门2。
这样,在从平台进入驾驶室、从线路侧的地上进入驾驶室、以及从驾驶室到室外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一次锁定解除操作将上侧开锁装置11的带锁从动机构22和下侧开锁装置12的下部从动机构32的锁定解除,因此乘务员可以不必用困难的姿势进行操作,所以能够提高乘务员的工作效率并改善安全性。
第1、第2锁定机构23、33具有固定于锁定构件52的转动轴部51、以及支持该转动轴部51的一端部并且使其能够围绕垂直于侧面拉门2的轴心转动的支持板53。又将锁定构件52上设置的导向销52a卡合于该支持板53上形成的圆弧状导向孔53b。因此能够利用导向孔53b和导向销52a限制锁定构件52的转动。
第1、第2锁定机构23、33由于具备锁定构件52位于锁定位置时,保持于锁定位置,同时在锁定构件52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的保持用扭转弹簧55,因此能够利用该保持用扭转弹簧55将锁定构件52可靠地保持于锁定位置或锁定解除位置。
上侧开锁装置11的带锁从动机构22由于具有用弹力将锁定栓42向上锁位置赋能的两个拉弹簧43、44,因此能够利用拉弹簧43、44的弹性赋能使锁定栓42返回上锁位置。下侧开锁装置12的下部从动机构32由于具有用弹力将从动构件47向上锁位置赋能的两个拉弹簧43、44,因此能够利用拉弹簧43、44的弹性赋能使从动构件47返回上锁位置。
下面对部分改变上述实施例的变更例进行说明。
1〕实施例中图示的锁定栓的形状和锁定构件的形状不过是一个例子,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2〕实施例中对上侧开锁装置11安装于侧面拉门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不过是一个例子,上侧开锁装置安装的高度位置不一定限于侧面拉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侧开锁装置的高度位置只要是驾驶员等能够从驾驶室或平台进行操作的高度位置即可,安装于侧面拉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以上或以下位置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还有,下侧开锁装置只要是比上侧开锁装置处于较低的位置即可。
3〕除此以外,只要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都能够在不超越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施加各种变更并加以实施。
在从平台或线路侧的地上等驾驶室外进入室内的情况下,将钥匙连结于第1、第2钥匙连结部中的任一方并进行转动操作,第1、第2锁定机构中的一方经过操作后,其一锁定构件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于是,通过第2链接机构,另一锁定构件也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带锁从动机构与下部从动机构的锁定同时被解除。于是通过转动第2、第3操作把手中的任一方,使带锁从动机构的锁定栓从锁定栓槽脱离,能够容易地将侧面拉门打开。
又,在从驾驶室走向室外的情况下,通过转动操作片,能够操作第1锁定机构,使锁定构件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于是,通过第2链接机构,第2锁定机构的锁定构件也从锁定位置切换到锁定解除位置,带锁从动机构与下部从动机构的锁定同时解除。于是,通过转动第1操作把手,使带锁从动机构的锁定栓从锁定栓槽脱离,能够容易地将侧面拉门打开。
这样,从平台进入驾驶室、从线路侧的地上进入驾驶室、从驾驶室离开到室外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一次锁定解除操作解除锁定。从而,乘务员可以不必用困难的姿势进行操作,所以能够提高乘务员的工作效率并改善安全性。
由于所述第1、第2锁定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锁定构件的轴构件和支持该轴构件的一端部而且使其能够围绕垂直于侧面拉门的轴心转动的支持构件,设置于锁定构件上的导向销卡合在该支持构件上形成的圆弧状导向孔中,因此能够利用导向孔和导向销限制锁定构件的转动。
由于所述第1、第2锁定机构具备在所述锁定构件处于锁定位置时保持于锁定位置,同时在锁定构件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的保持用扭转弹簧,因此能够利用扭转弹簧将锁定构件可靠地保持于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
由于所述下部从动机构具有用弹力将所述锁定栓向上锁位置赋能的至少一个拉弹簧,因此能够利用拉弹簧的弹性赋能使锁定栓返回上锁位置。
由于具备容纳上述第2、第3操作把手的第1、第2收容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2、第3操作把手收容于第1、第2收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