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146257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88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00433.6

申请日:

2003.10.16

公开号:

CN1606979A

公开日:

2005.04.2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地址不明的通知收件人:车庆明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IPC分类号:

A61K31/352; A61P29/00; A61P31/00

主分类号:

A61K31/352; A61P29/00; A61P31/00

申请人:

车庆明;

发明人:

车庆明

地址:

100085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一号上地国际科技创业园2号楼1303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将黄芩素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用于制备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其对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本发明涉及黄芩素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应用。

2、
  按照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备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3、
  按照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备抗菌药物。

4、
  按照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备抗病毒药物。

5、
  按照权利要求1的应用,其特征是用于制备兼治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菌、抗病毒药物。

说明书

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 抗病毒剂的作用
一、技术范围:
本发明涉及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将黄芩素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用于制备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和抗菌、抗病毒药物,其对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背景技术
黄芩素(Baicalein),又叫黄芩甙元,其分子式为C15H10O5,分子量为270。其化学结构如下:

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是清热解毒的重要中药,黄芩苷是主要化学成分,其含量约为10%[1];黄芩素在黄芩根中的含量约为0.1%,即黄芩苷的含量约是黄芩素的100倍。因此许多学者将黄芩苷作为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黄芩素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没有关于黄芩素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系统报道,也没有将其应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治疗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研究。
本发明人通过对黄芩苷的药物代谢研究[2],首次证明了人口服黄芩苷后,在体内能转化为黄芩素,而黄芩素更易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发挥治疗作用,因而,黄芩素在药物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发现,本发明人对黄芩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三、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药物的新用途。
本发明是发现黄芩素的解热作用而实现的。
本发明是发现黄芩素的镇痛作用而实现的。
本发明是发现黄芩素的抗炎作用而实现的。
本发明是发现黄芩素对呼吸道细菌的抑制作用而实现的。
本发明是发现黄芩素对呼吸道病毒的的抑制作用而实现的。
因此,可以将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药物,其对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也同样可以作为制备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药物。
具体应用可包括:
1、用于制备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具体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将黄芩素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与医药上可接受的赋型剂或添加剂配合,制成合适的剂型,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其对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用于制备抗菌、抗病毒药物
具体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将黄芩素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与医药上可接受的赋型剂或添加剂配合,制成合适的剂型,作为抗菌、抗病毒药物,其对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3、用于制备兼治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菌、抗病毒药物
具体方法与上述1、2项相同,其对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本发明中所说的黄芩素,可以是商品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得。
本发明中所说的黄芩素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是指引入黄芩素化学结构上的盐类,如磷酸盐、硫酸盐……。
下面通过具体实验结果和数据详述本发明:
实验材料及受试动物:
1、黄芩素通过文献报道的方法制得,其化学结构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与标准品及文献报道的数据一致。纯度高于96%。
黄芩素的结构鉴定测定数据:
质谱EI-MS:m/z 270[M]+
核磁共振氢谱1H-NMR(dmso-d6):12.64(1H,s,5-OH),10.55(1H,7-OHs),8.80(1H,s,6-OH),8.04(2H,d,J=6.0Hz,H-2’,6’),7.56(3H,m,H-3’,4’,5’),6.92(1H,d,J=2.0Hz,H-8),6.61(1H,d,J=2.0Hz,H-3).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dmso-d6):182.1(C4),162.8(C-7),153.6(C-2),149.8(C-9),147.0(C-5),131.7(C-1’),131.0(C-6),129.3(C-4’),129.0(C-2’,6’),126.2(C-3’,5’),104.4(C-10),104.2(C-3),94.0(C-8).
黄芩素用时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0.5%CMC-Na)配成混悬液。
2、阿司匹林:原料药,白色粉末,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9907653,用时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配成混悬液。
3、吲哚美辛:张家口市东风制药厂生产,批号:20000401,用时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配成混悬液。
4.吗啡:沈阳第一制药厂产品,批号:950509
5.双黄连粉针剂,哈尔滨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二厂产品。0.6g/支,批号:9912258,批准文号:(94)卫药准字Z-73号,用时以生理盐水稀释。
动物:
1、大耳白家兔,一级,雌雄各半,2.0±0.1kg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京动许字(1999)第004号,监动质字(2000)第292号。
2、SD大鼠,二级,购自北京市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11-00-0008。
3、ICR小鼠,二级,购自北京市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11-00-0008。
4、Swiss小鼠,雌雄各半,3-4W龄,16-18g,雌雄分组,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医学字第10-5219号。
致炎剂:
1、大肠杆菌内毒素:O111B4,1ml/支,批号:960301.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本实验用250ng/kg.,1ml/kg新鲜配制。
2、角叉菜胶(卡拉胶):购自辽宁省药物研究所,批号:009610,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1%浓度,轻摇并放置4℃冰箱过夜,第二天混匀使用。
3、干酵母:外购。
酵母悬液制备:称取干酵母10克,置于乳钵中,逐渐加入蒸馏水磨为均匀的悬浆,最后定容为50ml(20%),此液体需于临用前配制。
4、二甲苯:分析纯,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  批号:970412。
细胞株
1.Hep-2(喉癌细胞)购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FL(人羊膜细胞)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3.MDCK(犬肾细胞)由马德里大学分子生物  中心赠送。
病毒株
1.流感病毒FM1株购于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
2.柯萨奇病毒B3(CVB3)株来源于美国。
3.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SM44株,购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4.腺病毒3型(AdV-3)来源于原白求恩医学大学儿科研究室。
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来源于预防科学院病毒所。
6.麻疹病毒(MV)来源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麻疹室。
主要试剂
1.培养基    IMDM为美国Sigma产品。
2.胎牛血清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3.胰蛋白酶  日本生产上海化学试剂厂分装。
4.印度墨汁:北京四中化工厂,批号:820501.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
5.Alsever溶液:
葡萄糖     2.05g   东北制药总厂,批号:980301。
柠檬酸钠   0.80g   沈阳试剂一厂,批号:960101
氯化钠     0.42g   北京化工厂,  批号:991025
蒸馏水     100ml
6.都氏试剂:
碳酸氢钠    1.0g   北京化工厂,批号:960713
氰化钾      0.05g  北京化工厂,批号:950607
高铁氰化钾  0.2g   北京化工厂,批号:970206
蒸馏水      1000ml
仪器:
1.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UV-1601PC。
2.离心机:LXJ-II型编号6260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
3.精密电子分析天平:EB-280M-22型日本KYOTO公司。
4.酶标仪:DG-3022A型华东电子仪器厂。
5.OMRON电子数字式体温计:MC-3,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制造。
方法与结果
一、黄芩素的解热作用
1、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
(1)、家兔的选择:选择健康大耳白家兔数十只,每日早晚用电子体温计测体温1次,连续2日,使家兔适应测体温操作,选择体温范围38.6-39.5℃,且体温波动在0.3℃以内者,备用。
(2)、正式实验:取体温合格家兔40只,按基础体温随机分为5组,药前测两次基础体温(每30分钟一次)。第1组空白对照组口服给予等容量0.5%CMC-Na;第2组阳性药组阿司匹林100mg/kg;第3组黄芩素160mg/kg组;第4组黄芩素100mg/kg组;第5组黄芩素40mg/kg组;以上各组均于注射内毒素后立即灌胃给药。
每只家兔均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50ng/kg(1ml/kg),随即灌胃给药,并于内毒素攻击后1、2、3、4、5、6小时各测体温1次,以药前2次体温平均值为基数,计算各测定时间家兔体温的变化(Δ℃),以各时间点体温变化作t-检验。
结果如表1:家兔口服给予黄芩素40mg/kg、100mg/kg、160mg/kg,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160mg/kg组与阳性药比较解热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表1.对家兔肛温的影响(x±s,n=8)

组别    给药    前    给    药后    1小    时    给药    后    2小时    给药    后    3小时    给药    后    4小时    给药    后    5小时    给药    后    6小时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    38.63    ±0.21    38.43    ±0.24    38.46    ±0.41    38.65    ±0.24    38.46    ±0.21    40.54    ±0.31    39.84    ±0.49**    40.18    ±0.27*    40.46    ±0.54    40.65    ±0.12    41.58    ±0.41    40.21    ±0.51***    40.96    ±0.49*    41.04    ±0.37*    41.51    ±0.38    41.74    ±0.24    40.98    ±0.30***    41.22    ±0.32**    41.16    ±0.25***    41.51    ±0.31    41.97    ±0.41    41.01    ±0.13***    41.44    ±0.36*    41.56    ±0.21*    41.66    ±0.44    41.40    ±0.26    40.51    ±0.19***    40.81    ±0.32***    40.88    ±0.46*    40.99    ±0.42*    40.25    ±0.47    39.58    ±0.25**    39.88    ±0.27*    39.95    ±0.26    40.10    ±0.21

与模型组相比*p<0.05 **p<0.01 ***p<0.001
2、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
1.大鼠准备:取200-250克雄性大鼠数十只,于实验室环境适应3-4日,用电子体温计从肛内测体温2次,连续2天,实验当日每小时测体温1次,连续2次,选取体温变化不超过0.3℃的动物供实验用。
2.正式实验:取200-250克雄性合格大鼠50只,随机均分5组,第1组空白对照组,给等容量.0.5%CMC-Na;第2组阳性药阿司匹林150mg/kg;第3组黄芩素高剂量组200mg/kg;第4组黄芩素中剂量组100mg/kg;第5组黄芩素低剂量组50mg/kg。各鼠于背部皮下注入10%酵母悬液10ml/kg,于给酵母后第5小时开始给药.并于注入酵母悬液后的1、2、3、4、5、6、7、8、9,小时各测大鼠体温一次。
结果如表2:大鼠口服给药黄芩素200mg/kg、100mg/kg、50mg/kg,对干酵母诱发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200mg/kg组与阳性药(阿司匹林150mg/kg)比较解热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表2.对干酵母诱发的大鼠发热模型体温增长值的影响(n=10,x±s)  时  间  (  h)  对照  组  阳性药    组  高剂量    组  中剂量    组  低剂量    组  1  2  3  4  5  6  7  8  9 -0.14±0.56 -0.17±0.68 -0.03±0.42 0.84±0.57 1.36±0.80 1.66±0.80 1.90±0.77 2.01±0.61 1.96±0.400.16±0.60-0.11±0.590.09±0.570.81±0.450.59±0.64*0.57±0.86**0.49±0.88**0.11±0.63***-0.14±0.57***0.12±0.460.10±0.560.05±0.490.63±0.530.68±0.26*0.75±0.37**0.86±0.40**0.97±0.38***1.09±0.60** 0.11±0.55 0.12±0.41 0.06±0.58 0.67±0.43 0.74±0.34* 0.82   ±  0.45** 0.91   ±  0.36** 1.01   ±  0.62** 1.11   ±  0.63** 0.15±0.52 0.11±0.47 0.04±0.66 0.72±0.30 0.79±0.41 0.85±0.51* 0.95   ±  0.63** 1.13   ±  0.39** 1.31   ±  0.50**

注: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相比*P<0.05 **P<0.01 **P<0.001
二、黄芩素的镇痛作用
1、黄芩素对小鼠热刺激疼痛反应的作用
雌性小鼠在15-20℃室温条件下,置55℃热板,以接触热板至舔后足所经历的时间为痛阈值。小鼠随机分为黄芩素2个剂量组(100mg/kg,50mg/kg)、阿司匹林对照组(100mg/kg,)、吗啡对照组(30mg/kg)、溶媒对照组。腹腔注射药物,测定给药后15、30、60、90分钟时的痛阈值,结果见表3。
表3.黄芩素对小鼠热刺激疼痛反应地作用(x±s,n=10)组别  剂量  mg/kg    药前    值    (s)                            药后值(s)15min             30min               60min               90min溶媒组吗啡组阿司匹林黄芩素组    -    30    15    100    100    50    14.7±            3.3    13.9±            4.8    13.2±            6.3    14.7±            3.3    15.0±            3.9    14.9±            5.613.3±       5.9      12.5±        6.1        15.6±        5.4          14.8±         4.451.4±                         56.4±        12.3***   53.5±        13.8***     47.5±          10.9*** 14.1***27.7±                         29.6±        10.3***    26.3±       14.9*      28.8±         13.7** 11.2**17.1±      8.8      20.5±        13.8       23.5±         9.5*       21.5±          8.8*20.7±      10.6     25.6±        9.6**      26.8±        14.9*      23.3±          10.7*14.8±      7.2      17.8±        8.2        21.9±         7.4*       20.5±          13.9

注:与溶媒组比较*p<0.05,**p<0.01,***p<0.001
给药后30-90分钟内,黄芩素明显提高了小鼠的痛阈值,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黄芩素对小鼠化学刺激疼痛反应的作用
雌雄小鼠各半,随机分为黄芩素3个剂量组(100mg/kg,50mg/kg,25mg/kg)、吗啡对照组(5mg/kg)、溶媒对照组,皮下注射药物30分钟后,腹腔注射0.1M的醋酸0.2ml,观察15分钟内动物的扭体次数,计算疼痛抑制率,结果见表4
表4.黄芩素对小鼠化学刺激疼痛反应的作用
              (x±s,n=10) 组别  给药  途径  剂量 (mg/kg)     扭体数    (15min内)   抑制率     %溶媒组吗啡组黄芩素组   s.c   s.c   s.c    -    5    100    50    25    33.8±7.0    1.3±2.8***    21.2±6.9***    20.5±14.2**    23.8±11.0*    96.2%    37.3%    39.3%    29.6%

注:与溶媒组比较*p<0.05,**p<0.01,***p<0.001
黄芩素3个剂量组对小鼠化学刺激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p,0.001,p<0.01,p<0.05)。
实验结果证明,黄芩素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镇痛强度优于阿司匹林。
三、黄芩素的抗炎作用
1、对角叉莱胶所致大鼠足肿账的影响
取体重150-180克雄性大鼠50只,随机均分5组,第1组空白对照组,给等容量0.5%CMC-Na;第2组阳性药吲哚美辛8mg/kg;第3组黄芩素高剂量组250mg/kg;第4组黄芩素中剂量组150mg/kg;第5组黄芩素低剂量组75mg/kg。分组后,测定前在左后爪踝关节上端用圆珠笔作一清晰横线,排水法测给药前大鼠右爪体积。然后抽取0.1ml 1%角叉菜胶,注入左爪脚跖皮下致炎,给致炎剂后1、2、3、4、5、6小时各测左鼠爪体积1次,并于致炎后立即给药。计算鼠爪肿胀百分率:
鼠爪肿胀百分率=致炎后足爪体积-致炎前足爪体积/致炎前足爪体积×100%。
结果如表5:大鼠口服给药黄芩素250mg/kg、150mg/kg、75mg/kg,对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模型具有消肿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高,中剂量组与阳性药比较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表5.对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模型足体积增长率的影响(n=10,x±s)  时  间  (h)    对照组  阳性组高剂量组    中剂量      组    低剂量      组  1  2  3  4  5  6  60.51±16.38  75.45±16.72  80.54±17.51  83.77±19.22  85.61±20.30  78.12±16.43 40.22±17.23* 43.20±15.44*** 49.28±15.67*** 58.68±17.86** 64.52±17.49* 60.37±17.85* 50.45±15.53 52.18±16.81** 56.37±16.24** 60.44±18.79* 65.89±18.91* 64.72±18.78  53.21±17.34  54.76±17.21*  58.92±16.75*  63.59±18.99*  68.51±18.70  67.44±18.59  54.22±18.54  56.12±15.30*  60.19±16.83*  66.76±18.55  70.27±19.67  68.15±20.32

注: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相比*P<0.05 **P<0.01 ***P<0.001
2、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账的影响取体重25-28克雄性小鼠50只,随机均分5组,第1组空白对照组,给等容量0.5%CMC-Na;第2组阳性药吲哚美辛12mg/kg;第3组黄芩素组400mg/kg;第4组黄芩素200mg/kg;第5组黄芩素100mg/kg。口服给药后50分开始致炎,将100%二甲苯0.02ml/只涂于每只鼠的左耳的上下两面,30分后将小鼠脱臼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来,用9mm直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秤重.计算肿胀度=左耳片重-右耳片重。
结果见表6:小鼠口服黄芩素400mg/kg、200mg/kg、100mg/kg,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的耳肿胀模型具有明显的消肿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400mg/kg,200mg/kg组与阳性药比较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表6.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结果组别    剂量    (mg/kg    )   动物数   (只)    耳肿胀百分率    (%)x±s空白组吲哚美辛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    -    10    400    200    100    10    10    10    10    10    103.26±24.35    58.47±19.14***    61.13±19.57***    68.22±21.30**    78.26±18.93*

注:与空白组相比*p<0.05 **p<0.01 ***p<0.001
四、黄芩素对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
1.黄芩素体外抑菌试验
方法
培养基:
普通肉汤培养基:每升中含蛋白胨(日本进口)10g,牛肉膏5g,NaCl5g,蒸馏水加至1000ml,调pH7.4,分装后高压灭菌待用,主要用于细菌活化。
普通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45g,加水1000ml,高压灭菌。用于培养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琼脂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加入4%琼脂粉。用于培养变形杆菌。
巧克力培养基:将普通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后,约90℃时注入羊全血,混均,用于培养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药物培养基:分别于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4%琼脂平板培养基,巧克力平板培养基,加入黄芩素,终浓度均为0.0625g/L,0.125g/L,0.25g/L,0.5g/L,1g/L,用于MIC测定。双黄连终浓度为600g/L,300g/L,150g/L,75g/L,37.5g/L,18.75g/L。
菌种:
国际标准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临床分离株:变形杆菌10株,肠球菌9株,流感嗜血杆菌10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9株,肺炎球菌8株,大肠埃希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除三株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外,其余均自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后本室保存。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将细菌分别接种于各自适用的琼脂培养基中,37℃培养12h后,从平板中刮取菌苔,以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用麦氏比浊管测细菌浓度,配制成9×109CFU/ml细菌稀释液,从各种细菌稀释管中分别取0.05ml菌液,点种于各药物平板及不含药物的对照平板上,37℃培养24h后观察(链球菌、肺炎球菌置37℃,CO2孵箱中培养24h)。同样方法将该实验重复一次,观察并记录结果。
结果:黄芩素体外MIC测定结果见表7.1。
表7.1黄芩素对8种细菌体外MIC测定结果细菌    株    数  药物    MIC范围    (g/L)    MIC50    (g/L)    MIC90    (g/L    )大肠埃希菌    10  黄芩    素  双黄    连    0.25-1.0    37.5-300    0.25    37.5    1.0    300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黄芩    素  双黄    连    0.25-1.0    75-300    0.25    75    1.0    300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9  黄芩    素  双黄    连    0.125-0.5    37.5-300    0.125    37.5    0.5    300变形杆菌    10  黄芩    素  双黄    连    0.0625-0.125    150-600    0.0625    150    0.125    600肺炎球菌    8  黄芩    素  双黄    连    0.125-0.5    18.75-300    0.125    18.75    0.5    300流感嗜血杆菌    10  黄芩    素  双黄    连    0.125-0.5    75-300    0.125    75    0.5    300肠球菌    9  黄芩    素  双黄    连    0.25-1.0    150-600    0.25    150    1.0    600肺炎克雷伯菌    9  黄芩    素  双黄    连    0.125-1.0    37.5-150    0.125    37.5    1.0    150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黄芩素具有很强抑菌作用,尤其是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不如对以上五种细菌作用强。
2、黄芩素体内抑菌试验
方法与结果
感染菌种: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自临床分离本室保存,本实验前动物接种传代2次,以增强毒力。
药物配制
黄芩素体内试验药物用量为:0.8g/kg、0.4g/kg、0.2g/kg、0.1g/kg、0.05g/kg。阳性对照药双黄连为0.6g/kg,为人临床用量的10倍。
试验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10只小鼠,1-5组为黄芩素组,灌胃给药;第6组为阳性对照组,灌胃给双黄连;第7组为阴性对照组,灌胃给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最小致死量的肺炎球菌液(15×109CFU/ml)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液(18×109CFU/ml),同时分别给黄芩素、双黄连和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1次/d。记录动物死亡数。
结果:结果见表7.2,7.3。
表7.2黄芩素对肺炎球菌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试验药物名称    剂    量    (g/kg    )  动  物  (  只  )       死亡时       间(天) 死亡 数 (只 )    死亡    率    (%    ) 生命 延长 率 (% )1 2 3 4黄芩素双黄连对照组    0.8    0.4    0.2    0.1    0.05    0.6    -  10  10  10  10  10  10  10       1    1       1    1     1            2     2 1 3     4    2       1    1 5     5 0 2 3 5 9 2 10    0    20    30    50    90    20    100 1170 1070 433 11 680

根据试验结果:采用Bliss软件处理,ED50为:0.1289g/kg。
表7.3黄芩素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小鼠体内保护试验
药物名称    剂量(g/kg)                     动物(只)      死
亡动物数     (只)           百分比(%)
黄芩素       0.80              10             0          0
             0.40              10             2          20
             0.20              10             4          40
             0.10              10             6          60
             0.05              10             8          90
双黄连       0.60              10             2          20
生理盐水                       -              10         10
100
根据试验结果:采用Bliss软件处理,ED50为:0.1346g/kg
体内试验结果表明,黄芩素对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株所致小鼠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ED50和95%可信限分别为0.1289g/kg,0.0667-0.2492g/kg;0.1346g/kg,0.0659-0.2750g/kg。
五、黄芩素的抗病毒作用
方法
1、细胞准备Hep-2、FL、MDCK传代细胞培养3-5d,使之成片,界线清晰,立体感及折光度强时,用胰酶消化,待细胞面出现针尖样小孔,吸尽消化液,取数毫升培养液吹散细胞,计数,用培养液稀释至约5×107/L后,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待细胞长成单层。
2、药物毒性测定
细胞毒性试验:根据LD50、LD0计算黄芩素体内试验药物用量为0.8g/kg、0.4g/kg、0.2g/kg、0.1g/kg、0.05g/kg。阳性对照药双黄连为0.9g/kg。
体外试验:将黄芩素稀释为0.5g/L、0.25g/L、0.125g/L、0.0625g/L、0.03125g/L、0.015625g/L、0.0078125g/L、0.00390625g/L。阳性药:双黄连稀释为65g/L、37.5g/L、18.75g/L、9.375g/L、4.1875g/L。将上述用培养液稀释好,不同浓度的药品滴加于MDCK、Hep-2与FL单层细胞上,每孔0.2ml,37℃5%CO2孵箱培养,每天镜下观察细胞病变(CPE),求出药液致细胞毒性,计算最大无毒浓度(TC0),50%中毒浓度(TC50)。
药物对动物毒性实验:将不同剂量药物分组给药,观察急性毒性,根据最大给药量和LD50、LD0计算出黄芩素体内试验药物用量为:0.4g/kg、0.2g/kg、0.1g/kg,分别连续给药6天。记录发病或死亡日期和数量,取标本进一步检测。阳性对照药双黄连用量为0.9g/kg。
3、药物对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影响在Hep-2、MDCK和FL细胞上分别加入10-1-10-6不同浓度的6种病毒液,吸附后洗去病毒液,加入无毒界限药液,每一病毒稀释度各加3复孔,同时设病毒对照,细胞对照,阳性药物对照组。置37℃CO2培养,在不同时间换入同浓度药物,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病变,连续7天,记录各孔病变情况。计算出抑制细胞病毒的感染量,细胞病变抑制率,最小有效浓度(MTC),半数有效浓度(IC50),90%有效浓度(IC90)和治疗指数(TI)。实验重复三次。

4、各种病毒TCID50的测定
将各种病毒进行10倍稀释为10-1,10-2,10-3……10-6不同稀释度,并将各种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感染Hep-2、MDCK和FL细胞,用96孔板单层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测定病毒半数致死细胞病变量(TCID50)。
5、结果判定及计算方法
以能使50%细胞孔发生CPE最高稀释度作为终点,用karber法计算病毒滴度。
公式 LogTCI D 50 = XM + 1 2 d - d Σpi 100 ]]>
TCID50:50%组织细胞感染量
XM:病毒最高浓度稀释度的对数
d:稀释度系数(倍数)的对数
∑pi:每个稀释度病变百分数的总和
6.体内抗病毒试验
(1)病毒毒力测定:乙醚麻醉小鼠,滴鼻感染,每孔不同稀释度病毒0.03ml,记录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计算LD50
(2)药物毒性测定:小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计算LD50及LD0
(3)抗病毒试验:小鼠随机分组,10只/组,于感染前一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5d,对照组灌服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在乙醚浅麻醉下滴鼻感染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15LD50,感染后96h,解剖,取肺称重,逐个算出肺指数值,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组间t检验。计算出动物发病率、死亡率、药物的保护率和生命延长率。计算出治疗指数(TI)统计学处理,药物实验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分别计算x,t值和P值,根据统计学意义判断效果。
(4)肺病变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取各试验组鼠肺、固定、包埋、切片染色、镜检等,具体方法略。
(5)血凝试验检测鼠肺流感病毒增殖和抗原滴度:动物分组、药物剂量、给药方法、病毒感染同前。感染病毒72h后,脱颈处死小鼠,解剖取肺,组织匀浆器研磨,生理盐水制成10%的肺组织悬液,离心取上清,倍比稀释,按0.2ml/孔滴于滴定板上后,每孔加入0.2ml 1%鸡红细胞悬液,混匀,置室温30min,观察记录血凝滴度。以红细胞凝集(++)时为_点,并以悬液稀释倍数表示其滴度。
结果
1.各种病毒的TCID50
流感病毒FM1 LogTCI D 50 = - 2 + 0.5 - 100 + 100 + 50 100 = - 4 ]]>
CBV3 LogTCI D 50 = - 2 + 0.5 - 100 + 100 + 100 + 50 100 = - 5 ]]>
HSV-1: LogTCI D 50 = - 2 + 0.5 - 100 + 100 + 100 + 30 100 = - 4.8 ]]>
ADV-3: LogTCID 50 = - 2 + 0.5 - 100 + 100 + 50 100 = - 4 ]]>
RSV: LogTCID 50 = - 2 + 0.5 - 100 + 100 + 100 + 50 100 = - 5 ]]>
MV: LogTCID 50 = - 2 + 0.5 - 100 + 100 + 50 100 = - 4 ]]>
2.药物毒性测定
(1)药物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黄芩素0.03125g/L以上稀释的各浓度对FL、Hep-2和MDCK细胞均无毒性作用,最大无毒浓度(TC0)30g/L,半数毒性浓度(TC50)300g/L。
双黄连在4.678g/L以上稀释时对FL、Hep-2和MDCK细胞均无毒性作用。
(2)动物毒性测定结果
口服急性毒性---最大给药量为30g/kg。
3.黄芩素对病毒致细胞病变保护作用
在感染30-100TCID50的6种病毒的情况下,黄芩素在0.015625g/L~0.00390625g/L浓度范围,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胞疹病毒I型有明显的抑制其致细胞病变作用,对腺病毒3型、麻疹病毒和柯萨奇病毒B3也有一定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结果见表1。
表8.1黄芩素对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病毒     感染量株       (TCID50         )  双黄连  18.75g/L    黄芩素    0.0078125g/L  细胞  对照    病毒    对照流感     100FM1CVB3     30Adv-3    100HSV-1    30RSV      50MV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无细胞病变;±表示有延缓细胞病变作用;+表示1/4以下的细胞病变;++表示1/4~1/2的细胞有病变;+++表示1/2~3/4的细胞有病变;++++表示3/4以上的细胞有病变。
表8.2黄芩素对各种病毒的IC50、TC50和治疗指数 病 毒  IC50  (g/kg)  TC50(g/kg) 治疗指数 流感 FM1 CVB3 Adv-3 HSV-1 RSV MV  0.2  0.5  0.4  0.6  0.4  0.6  4  5  4  4.8  5  4 20 10 10 8 12.5 6.7

4.药物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
(1)、黄芩素对小鼠肺炎的影响结果,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均数T检验,详见表2。在0.10g/kg/d以上剂量,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表8.3黄芩素对小鼠流感病毒的死亡保护作用组别    感    染    量    (LD50)    剂量    (g/kg    )    动    物    数    (只)    死亡    数    (只    死    亡    保    护    率    (%    )  生命  延长  率  (%  )  肺指数  值  (X±  s)  肺病  变  减轻  (%  )正常对照病毒对照双黄连黄芩素黄芩素黄芩素    -    3    3    3    3    3    -    -    0.9    0.4    0.2    0.1    10    10    10    10    10    10    0    10    5***    4***    5***    6***    0    50    60    50    40  110  148  86  83  1.327±0.07  1.590±0.12  1.337±0.09  1.373±0.09  1.386±0.74  1.390±0.11  16.43  14.18  13.20  13.50

***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2)肺病变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测结果
病毒性肺炎模型组镜下可见:10只支气管、细支气管壁、肺泡壁等肺间质充血、水肿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宽,肺泡呈炎症反应。
黄芩素治疗各组鼠肺病变明显减轻,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部分肺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最佳治疗剂量为0.4-0.2g/kg。
3)小鼠肺组织  中病毒抗原滴度测定----血凝试验结果
血凝试验结果详见表3。
表8.4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肺组织血凝滴度的影响  组别    剂量    (g/kg/d    )    动    物    (只)  血凝滴  度  (X±S)    抑制率    (%)    P  病毒  对照  正常  对照  双黄  连  黄芩  素    -    -    0.90    0.4    0.2    0.1    10    10    10    10    10    10  32.0±5.5  0.00  10.0±6.0**  16.0±6.3**  20.0±7.5**  26.0±10*    68.75    50    37.5    18.75    <0.01    <0.01    <0.01    <0.05

从上表可见,黄芩素治疗(0.1-0.4g/kg)组,鼠肺中流感病毒滴度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
结论:黄芩素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型和麻疹病毒的作用。对柯萨奇B4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黄芩素可有效的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肺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显示:
黄芩素口服给药对内毒素诱发家兔的发热模型,对干酵母诱发大鼠的发热模型,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黄芩素明显提高了小鼠的痛阈值,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黄芩素对小鼠化学刺激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p,0.001,p<0.01,p<0.05)。
黄芩素对角叉菜胶诱发的大鼠足肿胀炎症模型,对二甲苯诱发的耳肿胀模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黄芩素具有很强抑菌作用,尤其是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
体内试验结果表明黄芩素对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株所致小鼠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抗病毒体外试验显示出明显的抑制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胞疹病毒I型的致细胞病变作用。对腺病毒3型、麻疹病毒和柯萨奇病毒B3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缓其致细胞病变效应。
体内试验结果显示,黄芩素可有效地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所致小鼠病毒性肺炎。

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黄芩素作为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剂的作用。将黄芩素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用于制备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其对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